论生态城市建设中食品企业安全的管理
2015-01-27郑丽娜
郑丽娜
摘 要:城市化、工业化发展模式对保障食品安全犹如“双刃剑”,以环境恶化作为代价实为沉痛。生态城市的目标之一是为了人类有好的的生存与发展条件,这与食品安全的本质存在内部的和谐统一。因此,我国食品安全也应紧随时代的脚步,借生态城市建设的东风,在“以人为本”的食品安全观指导下,逐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大食品供给者的违法成本。
关键词:生态城市;食品安全;管理
一、城市化发展与食品安全保障互相作用
城市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能够有一个现代化、舒适、安全、愉悦的生存与发展环境。食品安全的本质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食品安全的问题没有保障,建设生态城市就是空谈。因此,生态城市的建设与食品安全的保障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
(一)食品安全的保障是城市化发展的前提、基础和主要内容。生态城市建设离不开食品安全的发展,食品安全的发展有益于生态城市的建设。食品安全的发展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提,没有食品安全的保障,居民的基本健康无法保障,生态建设丧失基础。生态城市的发展是为居民们搭建一个有益身心发展的良好的环境,终极目标是为了使居民对生活有一个美好的幸福感,食品安全的程度与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呈正向效应。绿色食品的占有率是衡量生态城市的重要指标。
(二)城市化、工业化发展是食品安全保障的“双刃剑”。城市工业化过程中带了负面效应。首先与居民息息相关的生命之源—水出现了问题,不仅水位下降,且水质严重受到污染;其次,汽车尾气等有害气体排放量与日俱增,雾霾频发,我国很多地区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尤其在钢铁、建材、石化、电力等“两高”行业所在地区是污染高发区,比如在今年一季度全国重污染城市排名的前十位中,河北省包括:石家庄、唐山等七个城市。大气的污染最终尘埃落定进入土壤,污染食品源头。
二、我国食品安全现状、问题及主要原因
(一)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问题。第一,城市发展中微生物污染的食源性疾病问题依然很突出。我国每年向卫生部上报的食物中毒事件中,大部分都是由致病微生物引起。第二,种植业、养殖业源头遭受到严重污染,食品安全链条上其他环节食品安全难以保障。第三,违法生产经营食品问题严重。此类问题在全国很多地方存在,尤其在大城市部分地区、中小城市、城乡结合部等地区的问题更为严重。
(二)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其一,食品添加剂技术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诞生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但若不合理使用则给居民的身体带来损害。食品安全法出台前,我国对添加剂使用的检验标准混乱,造成添加剂的滥用。其二,监管缺位。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为“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到餐饮分别有不同行政部门监管,在两环节交叉的地方,会出现各部门抢着监管或者各部门互相推诿都不愿意监管的现象。另外法律对我国“第三方监管”规定较少,导致其职能发挥不足。媒体的监管还有待完善。
三、探求我国生态城市进程中食品安全保障的路径
(一)贯彻“以人为本”的食品安全观,借发展生态城市契机改善我国食品安全。党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将“生态文明”纳入其中,以此表示已将生态文明升为国家意志。而在近年来的各项改革措施中,对建设生态城市的力度非常大,并将部分生态城市建设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中。因此,借发展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东风,改善我国食品安全现状是一次非常好的良机。
(二)完善法律制度。由于我国“分段监管”模式已造成监管职能碎片化,各监管方相互推诿,应探索更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同时我国标准体系法律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应将各标准内容重新审视,去掉交叉部分,补充空白部分,加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预警体系、追溯体系的建设。
(三)提高监管部门的执行力。2014年12月1日,新的《安全生产法》开始实施,对企业食品安全生产监管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提高监管部门的执行力,应该使食品各利益方形成相互交织的利益网,互相牵制,不应留下监管灰色地带甚至空白。
(四)加大食品供给者的违法成本。合法趋利性是任何一个商人或企业的合理存在,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励发展的方向。但是在当今形势下,我国部分食品供给者为了获得非法利益铤而走险,使用不合格的食品初级农产品,或者加工环节肆意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置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于不顾。在目前仅仅依靠食品供给者的自律改善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几乎不可能,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大食品供给者的违法成本。
参考文献:
[1] 钟邀光等著.食品安全学(第二版)[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5.
[2] 徐立青、孟非著.中国食品安全研究报告(2011)[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