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兴趣教学路径 构建语文生命课堂

2015-01-27曹宪春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42期
关键词:教学方式生命生活

曹宪春

(江苏省沛县体育中学,江苏 沛县 221600)

探究兴趣教学路径 构建语文生命课堂

曹宪春

(江苏省沛县体育中学,江苏 沛县 221600)

语文教学中,要大胆打破横亘于课堂与生活之间的藩篱,通过生活中的“趣点”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要善于优化教学形式和要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要关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生命体验,促成学习兴趣的自我生成,进而实现构建语文生命课堂的构建。

生活;兴趣;体验学习;生命课堂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定位,要求我们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要善于优化教学各种积极元素,要高度关注成长中的学生生命状态,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发展。可是课改走进十年后的今天,语文教学形式依然不容乐观。照本宣科式的讲解、刻板机械的训练、师道尊严的威权等种种痼疾依然阴魂不散;要么死气沉沉,要么无序喧闹,要么百无聊赖等种种现象,依然是当下语文课堂的真实写照。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关注生命,更是语文课程的本质要求。而兴趣是求知的先导,尤其对青少年来说,因此,我们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积极探索兴趣教学的多种途径,进而实现生命课堂的构建。

一、生活走进课堂,善于发现情趣

生活是真实的、鲜活的,对于踯躅书山、泛舟学海的学子来说极具趣味性,更容易激活其情绪和思维。在现代文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由自己对常年未见朋友的心情体验《故乡》中“我”与“闰土”相见时的复杂感情;由自己曾经开心玩耍的经历及现在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感受“我”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喜悦与无聊;由自己除夕年夜饭时其乐融融的家人团坐,体味莫怀戚一家人“散步”时的浓浓温馨……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写作是中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写作教学中,我更是坚持“开窗放入生活来”的原则。

当前,学生写作水平普遍不高。而传统教学方式又南辕北辙——抱着“千古文章意为高”的古训,我们秉承老师的教诲,写作时先立意,再围绕中心选材。岂不知,学生如果不能练就一双善于观察生活、发现材料的慧眼,又怎能于纷纭生活片段中提炼出深远的主旨?退一步讲,即使立意高远的文章,也常常因对材料的感受不深刻而叙述泛泛、内容空洞、情感枯瘪。所以,我认为立意深化、情感抒发的能力是随着学生对生活感受的增强而逐渐提高的。基于这一认识,写作教学中,我常常发挥对“兴趣”的理解,指导学生捕捉生活“趣点”提炼材料。所谓“趣点”,可以是生活中一瞬间的喜悦、刹那间的心痛,可以是转瞬即逝的感慨、耐人寻味的深思,更是毫无拘束的欢笑、难以抑制的泪花……总之,凡是能够击起你心田细微波澜的“小石子”,都可入文。心灵对生活材料的“兴趣”是最真实的,这些“小石子”既然能惊动自己,稍加点染和润饰,也定能感染老师。同时,我坚持写下水作文,在相互的比赛中,师生谈材料选择,谈感情抒发,谈角度切入……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举手投足都是信息,一颦一笑都是感情,只言片语都是心迹——让他们发现,原来生活中一花一露都能撩拨你复杂的心情,一草一木都能绊惹你幽长的思绪。在我的细心鼓励和积极引导下,学生感受生活渐有起色。习作中既有和同学因琐事而渐行渐远的纠结,又有家人没有满足买手机的心愿而产生的摩擦,还有目睹父母艰辛而生发的自我鞭策……读来令人动容。——学生只要生活感受力强了,稍加点拨和引领,感情的真挚和立意的深刻也就水到渠成了!

写作教学中,我们就要引领学生挖掘“趣点”,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浸润生命,抚慰心灵。哪怕只是带给学生丝丝的甜、隐隐的痛、淡淡的忧、微微的涩、浅浅的愁……都是个体成长所必需的各种元素。从而让课堂充满勃勃的生机,闪耀着生命的光辉,散发出成长的气息。

二、创新教学方式,巧妙激发情趣

语文是生活的,课堂是生命的,教学方式也应是丰富多彩的。因此,我们要不拘一格,努力创新教学方式,满足学生对新奇、鲜明元素的心理期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议论文教学为例,不外乎论点论据关系、论证方法和层次以及语言特色等等。而我在《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的教学中,就大胆寻求突破,通过初读、细读和品读环节带动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标题‘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既含有立论的观点,也含有驳对方的意味。朗读起来,我们能够感受到蕴含其中的愤懑之情。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生齐读。“有点软了,再有些力度更好”。我从旁点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生再读。“情感是读出来了,遗憾的是质问的味道依然没有体现出来,哪位同学来示范一次?”……

在品读环节,我在铺陈写作背景的基础上,认真引导、仔细点拨,不断引领学生反复体验文本丰富的情感内涵。通过对“总”、“只”、“一味”等重要词语的品味,让学生感受敌人夜郎自大、仰人鼻息、冥顽不化的丑陋形象;通过对“他信力”、“自欺力”的揣摩,让学生领略作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风格。在对“中国的脊梁”片段的诵读中,感受作者洋溢的赞美热情……多种阅读方式的运用,使学生兴趣大增,其真切的感性体验强化了对文本内容的理性认识,让学生感受到敌论的荒谬可笑、立论的义正辞严、驳论的四两千斤之功效,对文中多处“中国人”和“状元宰相”等重要词语的理解也深刻起来。为激发、浓厚学生学习兴趣,我们要大胆进行语文课程校本化开发,策略实践课堂预设:节奏上或循序渐进,或张弛有致;手段上或品读感悟,或交流讨论;细节上或设置悬念,或巧妙留白……同时,充分利用多种教育教学形式和资源,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灵活应对生成,自由驾驭课堂。努力把教学方式的“创新点”与课堂问题的焦点和学生兴奋点有机统一,从而演绎出唯美、灵动、流畅的生命课堂流程。

三、注重学习体验,自我生成兴趣

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客观地认识到,理性的讲解和分析是必不可少的,而学生的个性特质及问题的认知和感受层次也是参差不齐的,因此,一味地挖掘“趣点”,一味地满足于激发兴趣也是不现实的。基于此,我们要更新理念,相机变兴趣的外在激发为学生自身学习兴趣的生成,即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造血”功能。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学生学习进程的参与度,努力实现对教学过程的全方位的生命体验。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教学中,我灵活化用了余映潮老师“话题式”的教学形式:首先以于勒的出现为界限,由学生生自选角度对两部分作出点评,教师从旁鼓励、点拨、评价。接着以此为范例,引导学生讨论六个小话题——①欣赏于勒的“称呼”;②赏析文中情节的“巧合”;③谈谈文中的景物描写;④交流课文中千姿百态的“说”;⑤讨论文中的人物形象;⑥课文中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等。“我欣赏的是文中的景物描写。课文开头写‘我们’的船只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后来‘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了人物心理的变化,烘托了人物的情感”。“菲利浦和船长交谈时,先是由其他话题委婉谈起;而谈到于勒时,菲利浦夫妇则表现为暴怒、生气”。“于勒虽然是船上年纪较大的水手,而船长却不知道自己的水手姓什么叫什么,由此可见于勒地位之卑微、境遇之悲惨。”……

话题探讨时,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在讲台前谈词语的运用,谈心理的微妙,谈细节的传神……从而尽情感知语言的魅力。兴之所至,学生甚至可以借助“表演”来阐释自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课堂上,学生的各抒己见令我感动;学生的竞相发言令我感动;有的学生第一次举起手臂更令我感动……话题式教学,不是一般意义上教学形式的修修补补,也不是细枝末叶上的优化组合。它打破了传统师生尊卑角色的定位,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语文教学模式上的颠覆性变革。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合理的放手,恰恰是对学生一定程度上的成就!课堂是思维碰撞的过程、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是影响生命的过程。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在成功中唤醒自我,在唤醒中感受成长的喜悦,从而使自身生成一种喜欢学习、热爱学习的内驱力。它既是兴趣的表现,更是学生发现自我、唤醒自我、成就自身价值的一种心理需要!

“课程是什么?课程就是每天孩子到学校来吃什么,喝什么,喂养什么,给他喝什么,给他吃什么,他应该长成什么样”。北京广渠门中学吴甡校长如是说。那么我想,兴趣是什么?兴趣就是味精,就是健胃片,就是维生素,它让学生吃得更开心、更健康、更愿意长久吃下去!

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及生成,恰恰是以人为本的表现,恰恰是尊重生命本体的表现!要让课堂成为思维之刃的磨石,要让课堂成为润泽生命的场所,要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高速通道。而作为教师,我们的使命就是秉持兴趣之笔,积极探求有效途径,描绘出生命课堂的绚丽篇章!

G632

A

1674-9324(2014)42-0222-02

猜你喜欢

教学方式生命生活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