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生德育教育路径

2015-01-27徐维悦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42期
关键词:传统大学生文化

徐维悦,张 岚

(南京师范大学 中北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思想政治】

传统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生德育教育路径

徐维悦,张 岚

(南京师范大学 中北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几千年的社会变革和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思想和知识系统。其中,一些优秀思想内涵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借鉴意义。当下,我国高等学校在对大学生德育方面开展工作时,应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在弘扬优秀传统道德的同时,将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融会贯通,创新德育教育途径,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传统文化;德育教育;路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所倡导的个人行为方式,正好与当今青年学生德行缺陷具有相应的补充关系。如何利用这样的关系,借鉴传统文化的这些精神和影响力,并加以运用到现实教育中,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情况和德行现状

为了更好地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关系问题,本人与几位同学针对我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和德行现状进行了一定的调查。主要采用个例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问卷调查方面共发放问卷1400份,其中取得有效问卷1375份。现就有效问卷答案进行逐一分析,从获得的数据中了解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情况和大学生德行现状。

(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情况

第一,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有86.2%的同学都表示对中国传统文化是感兴趣的,又有10.6%的同学认为传统的“仁义礼信忠孝廉”已过时。认为作为一名大学生有必要阅读四大名著的占47.3%,同时不喜欢百家讲坛等一类的传统文化讲座节目的占82.2%。总体来看,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但又理性认同。

第二,对传统文化的扬弃态度。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如:对于“在多元化碰撞与交流的今天,大学生是否应该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这一问题,有90.7%的同学表示区别对待,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第三,对传统文化的接受意识。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同学对于读名著、听文化讲座等传统文化传播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有23%的同学认为读不读名著取决于个人爱好,又有10.8%认为百家讲坛等传统文化讲座一般,可看可不看。这说明大学生都只是在理论上认同,而接受意识淡薄,严重缺乏自觉性。从这个角度看,上述调查结果是不令人满意的。

结合调查结果与当前现状来看,大学生获得有关传统文化方面教育的机会正在逐步缩减,同时,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热情不高。经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从社会角度来看,当下社会风气的变异,青年学生独特的现代娱乐思想以及西方“消费至上文化”的影响等等,这些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当代部分青少年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关注,认为这些东西在经济、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已经过时了。因此,他们对于这方面的了解和学习的热情不高。

从家庭角度来看,大学生在家庭中主要接受来自父母的教育,但是现在部分家长自身在传统文化的理解上就存在着一些偏差,再加上对于子女抱有“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工作”的现实期盼,没有很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学习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所以表现得更为漠视。

从学校角度来看,随着全球化带来经济的迅猛发展,如今我国的高等学校尤其是工科学校大多偏重于理工教育、实践教育方面等实用型知识的传播,大学生在学习方面压力较大,在人文方面的文化课教学时间被不断挤占缩减,流于形式,学生没有能够很好地利用在课堂上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机会。

从娱乐方式角度来看,在信息传播媒介日益发达的现在,高校学生的日常娱乐方式愈趋增多,学生的休息时间被网络游戏、电视剧、电影、电子书阅读等充斥着,而书本阅读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播途径被不断弱化。

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播途径来看,多数高校并没有采取更多创新的途径来吸引学生关注传统文化,课堂教育千篇一律。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提条件下,有关传统文化的网络资源没有得到更多的开发,多被国外开发的游戏、欧美大片、韩剧日剧等占领,这也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得到更多重视的现实原因。

(二)大学生的德行现状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方面工作确实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校重视大学生在品德素质方面的培养,但是仍有部分大学生存在着道德缺失的现象。作为当代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主要担任学生与子女的角色。那么,根据我们近期所做的问卷调查,从以下三方面来概述大学生德行现状:

第一,尊敬师长观念淡化。“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直接道出了尊敬师长的必要性。在问卷中,对于“走在校园,与老师邂逅,您会……?”这一问题,只有13.1%的同学选择“向老师问好”,有16.2%的同学选择“装作没看见”,大部分同学(占69.9%)选择“向老师微笑致意”。这说明大学生对于尊敬师长这一观念是有的,但已逐渐淡化,并且在行为上已有明显体现。

第二,孝敬父母意识较弱。“百善孝为先”是老一辈人常挂在嘴边的,我们从新闻媒体上也能见到不少以孝为先、足以感动全社会的感人事例。但在这次调查中不难发现,在我们大学生这一群体中,真正能将“孝”字落实到日常生活小事上的人少之又少。作为外出求学的大学生,认为经常与父母通话是有必要的仅仅占了调查人数的41.6%。这样的状况反映出了大学生还没有真正将“孝”字放在心头,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第三,诚信行为严重缺失。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诚实守信,将其视为立身之本。目前,大学生的诚信问题比较严重,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各种学术不端、考试作弊等问题不断涌现。对于“在面对大大小小的各场考试中,你是否诚信考试?”这一问题的回答,只有29.8%的同学选择“是”,而更多的同学选择的是“取决于监考老师的看管情况”,这表明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已较为突出,且不能有效地抵御负面心态的影响,自觉意识有待提高。

二、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价值体现

我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农耕的经济基础上,我国传统文化实用性不强的特点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下表露无遗,其发展空间也因为它的后发性特点而受到压缩。因此,问卷调查显示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在世界传统文化洪流中,中国传统文化是唯一可以延续几千年而没有中断的文化。从远古时期的夏商周到秦汉统一,从魏晋隋唐到宋元明清,在中国文化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其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发展。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优良传统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造就了千万同胞万众一心,激励了其同舟共济的精神,成为了维系、团结与支撑中华名族生存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作为一种力量,已经成为一股强大的洪流渗入到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中,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厚德载物的包容境界阐明了中华民族自古善于吸收和改造一切先进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体现;以人为本的仁爱思想闪烁着人本理念的光辉,对我们今天修德自律具有积极的意义。

正是因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从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基于我们所需要的思维模式、价值信仰的内涵、价值观及其相关的法律、道德规范等,使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朝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前行。由此可见,传统文化本身就蕴含着大量的德育教育的内容并且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他们,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提高与传统文化教育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为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

三、传统文化渗透出的德育教育方法

因为不断推进的市场化、加速运转的全球化、急剧增长的转型期社会矛盾,高等学校正面临着社会上这些诸多不良现象所带来的挑战,对当代大学生所进行的德育教育方法急需改进。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形成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多维路径。

(一)克己自省的修身自得方法

古往今来人类一直非常重视德育教育。后天的教育对一个人的人格培养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德育教育方面。孔子是历史上的一代圣人,同时他也是最早提出有关个人教育理论的人,“克己”、“修己”、“正身”等都是他提出的关于个人修养的主张。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在学习上我们要指导大学生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积累,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提出批判性的意见,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观点,并检验它是否正确;在生活上要“三省吾身”,每天对于自己的言行举止都要进行一个反思,可以采取以每天写小日记的方式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反思,并经常翻阅以往所记录下的不妥之处,提醒自身迁善改过,最终达到从他律走向自律的境界。

(二)身体力行的实践示范方法

孔子的经典语录《论语》中有许多启发性的话语。其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就强调了教师自身的道德品质对学生有着重大影响。各个高校凭借自身的历史文化积淀、先进的科学设备、优秀的教师资源,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师身上体现的闪光的主人翁意识和研究精神,是所有学生学习的榜样,是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索、实现自我理想的指明灯。学校要重视并加强教师的身体力行德育示范作用。此外,还可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平台采取线上线下响应机制,拍下校园里身边的好榜样,挖掘出学生党支部、班团体等组织中身边的先进典型予以宣传表彰,将正能量传遍整个校园。

(三)循序渐进的持续培养方法

教育是一个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孔孟两位大家都十分注重德育教育的循序渐进性。孟子说过:“其进锐者,其退速。”孔子的门生颜渊通过自己的亲身经验,得出:“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循序渐进就是极其有效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哪怕只是简单地为任课老师擦黑板,顺手将吃完的餐盘放至回收处,随手捡起草坪上的垃圾丢进垃圾桶,就这样一点一滴的做起,循序渐进。这样大学生才能在日常的一言一行中体会到社会道德的存在。德育教育的最单纯的目的,就是将社会道德通过每个人的慢慢自觉内化而成为内在意识进而转化为外在行动。

(四)环境渗透的熏陶管理方法

“孟母三迁”的故事想必是家喻户晓。孟母就是清醒地意识到了一个孩子的成长环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个孩子的成长。这样的经典故事数不胜数,但总而言之,只想启示今日的我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什么样的环境就养成什么样的人。

让德育文化成为一种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氛围,逐渐渗透于学校日常工作以及学生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全方位营造校园德育教育氛围。校园的人文传统、历史文化积淀以及各种规章制度、硬件环境体现出校园文化的品位。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工作作风,本身就是一种天然的德育资源,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德育教育熏陶可以渗透于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师们可以将严谨、求实、创新的人文传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下,结合教师本人的道德风范与人格魅力,以个性的方式体现在学生的课堂上,构成师生间德育熏陶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在学校开设儒家文化、古代哲学等公共课时,可以定期邀请著名专家学者,就某种传统理念进行专题讲座,并以学生为中心,举行讨论会、征文、演讲比赛等校园活动,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学生在对传统文化基本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与思考,并力求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把简单的传授知识转变成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

G641

A

1674-9324(2014)42-0051-02

徐维悦(1992-),女,江苏苏州人,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本科在校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张岚(1993-),女,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本科在校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传统大学生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