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CT诊断与技术质量管理分析
2015-01-27彭雨彬
彭雨彬
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放射科,上海 201900
高科技手段的影像学发展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对医师诊断病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大型医疗设备不仅应用于一线城市,随着人们对医疗技术的要求以及自身健康的重视,二线、三线城市也成为了大型医疗设备需求的地方。临床医师对医疗设备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尤其一些广泛应用的基础设备,CT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对于如何提高CT的诊断技术及其质量的管理,使CT的检查技术成为临床医师统一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尽可能的减少受检者的费用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该研究就此问题就医院的CT诊断及技术质量管理进行了一些列的尝试,现报道如下。
1 CT设备使用时存在的问题
1.1 废置利用率低
由于一些医院的领导管理者在自身利益和对外院攀比的心理下,以为了医院的发展的要求,对CT机进行盲目的购买,对科室造成了一定的负担和浪费。一些医院会有一些废置的机器仍然能够使用,但是医院的管理层次不对其进行管理和维护,造成了机器的闲置和浪费。医院在选择CT机的时候并不和影像科室及临床医师沟通,只是单方面的进行操作,不仅造成了机器的浪费,甚至会影响CT机的正常使用,这样会增加患者的负担,浪费了资金[1]。鉴于此种情况,原卫生部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定,如医院购置大型医疗设备时需要审批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上述情况。
1.2 医师CT的诊断水平低
一些医院在购买CT机的时候未对医务人员的要求进行一定的调查及了解,未及时对相应的医师进行培训,造成了医务人员的实际操作的能力及临床图像的诊断能力脱节,达不到购买设备的使用标准及诊断水平,导致了设备的闲置。特别是一些基层的医院,由于技术人员的匮乏,有时候甚至机器买回后就闲置下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1.3 项目不全
医院虽然购买了机器,但是医师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并不能很好地对机器进行全方位的使用,而是仅仅使用了设备的某一个功能,和此设备相关的其他项目设备却没有购买,或是医师的技术水平的限制,导致了设备资源的浪费,使用率不高。
2 CT室建立各项工作制度
2.1 医德医风
作为辅助检查科室,不能为了检查而检查,要有基本的医疗道德和高尚的医疗作风,一定要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查,不能为了个人工作量的问题来过分的检查。接待病人时应态度和蔼,耐心与病人沟通交流,向病人解释射线的安全问题,提前告知检查过程中机器会发出声响等,减少病人的焦虑及紧张的心理,消除病人的疑惑,使检查得以顺利的进行。
2.2 机器的维护
一般CT机的正常电压波动要小于10%,频率的波动小于0.5 Hz,在进行CT机的操作时操作间的温度要维持在180℃~220℃,相对湿度维持在40%~60%,控制室的温度保持在160℃~200℃的范围内,对环境尽可能的进行净化,可以减少机器的故障并延长机器的使用寿命。在进行机器操作时,应严格按照购买CT机的要求进行操作,比如每天CT机的开关机,在CT开机后一定 要对其进行预热,保证球管的温度在10%以上,若低于10%应重新预热进行保护球管。进行CT机的操作时尽量减少操作失误,以避免人为的因素造成机器的故障,应尽可能地熟悉机器的操作过程及其功能应用,做好预防性的维护工作。对机器进行定期的清洁保养,清洁CT机器时,一定要先关闭机器,用柔软干净的干布进行擦拭,用专业的水剂进行保养,清洁时要谨慎,避免液体进入机器内部及电源线端。每日检查操作完成后,应记录当日使用时出现的问题,及时检查出机器的小毛病,并登记在专用的记录本上,及时与工程师进行沟通联系,以解决机器的问题,严禁对出现的问题置之不理导致出现大的问题。
2.3 工作质量及效率
CT室的所有工作人员是否参加了当日的集体阅片,是否对图片质量的优劣进行了评比等,定期开展临床的医疗工作中是否存在漏诊、误诊、登记差错、医疗事故等严重质量问题。另外,还包括影响技术质量的高低,技术操作时的熟练程度等等,从影像的成像效果中就能够评价出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及工作态度,图像的清晰度、与临床医师诊断疾病的部位相符、操作中选取的数据等等都会影响最终的成像效果及临床医师诊断病情的正确与否。与X成像不同的是CT图像反映的是人体横断解剖面[2],因此,定期定时对有问题的图像选取固定时间来分析出有缺陷形成的原因,科室人员定期进行交流与总结,还可以进行适当的鼓励与惩罚,使技术人员具有一定的紧迫感与危机感,增强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与上进心,进而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因此,技术人员及诊断医师都应该时刻提高自己相关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尽量减少工作的失误。
2.4 操作准备的规范
CT室重中之重的是病人做CT检查的时候,CT检查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临床医师的判断[3]。操作前,技术人员应当认真阅读临床医师申请的单子,确定申请单子的诊断及检查的部位,确定扫描的体位及方法,操作的时候确保体位正确。患者的准备工作亦相当重要,受检患者与其家属进入CT室内时必须穿戴鞋套,保持室内清洁,避免异物进入影响机器的操作运行,受检者应去除身上的重要物品、金属物品及影响CT机质量的物品等等。若患者有紧张焦虑的情绪时,耐心与其进行交流沟通,消除其心理不良的因素,并叮嘱患者在检查的过程中身体不要移动,防止出现伪影,对不能够配合的患者,在征求家属或临床医师的意见后,可适当使用药物进行镇静。胸部的检查,可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呼吸训练,避免因呼吸运动造成伪影的产生,对于腹部检查的病人,一定要根据检查的需要,准备口服对比剂等,特别是盆腔的受检者,还应该提前1 d准备口服的对比剂,并注意服用的剂量、时间及方法等,另外,腹部的受检者要确认1周之内是否行过上消化道造影的检查,如果做过该检查,应禁止行腹部CT检查,冠状动脉的扫描除了一般的常规检查准备,还应控制患者的心率,结合心电图,才能确保冠状动脉的图形清晰,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行冠脉CT造影。
2.5 操作过程的规范
在CT的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技术人员输入各种操作的指令,确保准确无误后。确定扫描的条件并确认扫描。减低扫描的条件时一定要保证图像的质量,有选择性的使用薄层扫描、延时扫描、重叠扫描、目标扫描等,尽可能的减少重复扫描,减少球管的热容量,延缓CT机的使用寿命,绝对禁止刚刚开机后又马上突然停机。在做增强扫描的时候要选择准确的层面,延迟的时间要把握好,使增强的效果图像质量达到最佳,造影剂不能滴在检查的设备上、自身及患者的身上。若医院有停电的故障,电工应及时通知影像科有所准备,避免突然停电造成球管烧坏,尤其是病人在做检查时,会对病人造成一定的心理伤害。
3 影像的检查与诊断
3.1 CT影像的质量
优质的图像不仅具有适当的密度、鲜明的锐利度、良好的对比度、尽可能少的斑点,还应在最低的辐射要求剂量下,确切的反映出人体组织的解剖结构,以便临床医师的诊断。打片时,按照解剖的顺序摄像受检的部位或者是病变部位的成像,调整好窗宽、窗位,以便保持显示图像的解剖层面的连续性与图像的整体性。外伤的患者及肿瘤病变怀疑有骨质的破坏时,要加用骨窗,若检查的部位有占位,应随机应变的测量病灶的大小及CT值,一定不要出现因临床医师为出示相应部位的申请单而对占位视而不见,或者临时向临床医师请示以决定是否行病灶的扫描,避免多次检查造成患者的不满及住院费用的昂贵,检查占位病灶时,可以把有占位病变的病灶层面多放大几张,便于医师的阅片及临床医师的诊断。若是头颅的病变,如脑出血,要测量出出血量,方便医师的快速治疗,促使病人早日康复。螺旋扫描完成后尽量把图像减薄,以方便后来做MPR(多平面重建)CPR(曲面重建)、VR(容积显示)图像,尽可能的提供临床方便。
3.2 CT影像的诊断
由于现代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医疗设备亦广泛的进入了基层的医院,在大城市的一些医院,由于人才数量多,专家流动比较大,并不缺乏相关的人才,但是基层的医院在人才的储备及培养就相对的比较落后,面对这一问题,医院实行请进来送出去的计划,高薪吸引专业型的人才,并对其进行培训,特别是聘请一些上级的专家或者是教授,或是定期请专家教授进行轮流授课或集体阅片。对自己影像科室的人员要定期派遣专业型的人员到专科专业的医院进行进修,学习相关的CT诊断知识与操作的专业技术,使自己的CT专业诊断技术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CT机器是现代化的设备,具有高度电子化、数字化、集成化、昂贵的特点,大大减少了扫描的时间[4],平时特别要注意对其进行维护,一定不要忽略日常生活的正确使用,工作人员除了要具备专业的现代化医学影像学的基础的知识、临床医学的知识,对CT设备的操作以及机器的性能亦要有了解,这样才能更加全面的对图像进行正确的诊断。
4 CT设备质量的分析
虽然临床医师的操作水平及阅片的技术水平直接决定者影像的质量与诊断的结果,但是CT设备自身的好坏亦影响着成像的质量高低。有调查研究发现,在基层医院安装验收机器时,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人员及相关的技术能力,基本很少甚至是无法做到质量的保证验收,在医院的招标或者是厂家经销商的投标的标书中,甚至是厂家都根本没有提供相应的质量技术方面的相关参数、信息与资料[5-6],再加上在全国的范围内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可操作的CT质量检验标准与规范,各大厂家的技术保证标准和测试的工具和方法各不相同,无可比性,检查的各项指标与项目与国家的标准有偏离,由于计量的检测是最后一道程序,但在国家的计量检测标准中主要侧重的是对放射源的要求,对机器自身的质量标准的要求非常的低,因此,对于新验收的机器作用不大,CT机器的验收就存在了很大的缺陷与真空地段。有些CT机器经计量部门检测的报告中显示CT机是达到了国家的计量标准,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出现了按照之后的图形质量反而明显低于按照之前的图像质量,由于安装时的质量参数原始记录的缺乏,亦没有统一的验收标准用来遵循,结果造成了生产厂家、供应商、医院,有时候甚至是病人之间的经济纠纷,这种情况下产生的问题就很难得到解决,严重影响了医院临床医师的诊疗工作。有的医院虽然购置了CT的维护工作,但是却没有买到设备的真正质量保证,只能做到故障性的维修,对于图像的质量高低毫无关系,这和基础单位多方面的原因有关系。
综上所述,CT机的正确维护和使用给临床医师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给医学影像诊断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影像科的工作人员应提高相关的专业知识,使其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1]徐德武,朱亮真.PET/CT一技术、质量、运行`生优化”建设模式的探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3,24(6):227-228.
[2]高剑波,郭华,张永高,主编.实用临床反射和CT影像学[M].第1版.郑州大学出版社,2013:212.
[3]白瑞霞.16排螺旋CT技术质量管理及机器保养的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4,23(4):454-455.
[4]PFleckenstein JTranum-Jensen著影像解剖学[M].第1版.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3.
[5]张小乐,宋想,田祝娟.贵阳市24台医用CT机质量控制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5,23(13):115-116.
[6]格 日勒满达呼,张淼,王成国,等.108台医用CT机影像质量控制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1):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