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13年西安市居民伤害死亡分析
2015-01-27张晓宇赵国栋杜晓婷
张晓宇 赵国栋 侯 斌 杜晓婷
西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10054)
2004-2013年西安市居民伤害死亡分析
张晓宇 赵国栋 侯 斌 杜晓婷
西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10054)
目的 分析西安市 2004-2013年居民伤害死亡流行病学特征,为伤害干预工作开展提供依据。方法 伤害死因分类按 ICD-10编码进行。计算伤害死亡率、伤害标化死亡率、潜在寿命损失年(PYLL) 和平均减寿年数(AYLL)来描述伤害死亡状况。结果 2004-2013年西安市居民伤害总死亡率为41.45/10万,标化死亡率为38.14/10万,伤害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数的7.11%。男女伤害死亡比例为2.353:1,男性伤害死亡率高于女性。居民伤害前5位死因为交通事故、意外跌落、自杀、其他意外事故和意外中毒,占伤害总死亡的 88.16%。伤害死亡在全死因中位居第5位,在全死因减寿顺位中处于第2 位。结论 伤害死亡是西安市居民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应针对主要死亡原因,全面系统实施人群干预措施,预防控制伤害的发生。
伤害 死亡率 流行病学 死因顺位
我国每年约有70~80万人死于各种伤害,占死亡总数的11%,居死因顺位第5位。而且,每年需急诊和住院治疗的伤害患者估计可能超过2000万人。伤害由于其高发生率和高致残率消耗着大量的卫生资源,给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1]。本文对2004-2013年西安市居民伤害死亡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影响我市居民的主要伤害原因,分析其时间变化趋势。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资料
2004-2013年西安市伤害死亡资料来自历年居民病伤死亡原因报告系统,历年人口数据由西安市公安局户籍处提供。
2.方法
西安市疾控中心于2002年引入上海死因录入软件,开始了死因信息的收集、整理、保存和分析工作,2004年启动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网络报告工作,死因报告范围覆盖了全市的各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收集死亡信息从2002年的8817条增加到2013年的38234条,覆盖人群从过去的抽样监测点逐步发展到全人群监测,人均期望寿命由2002年的71.82岁增加到2013年的75.48岁。
(1)死因分类标准 采用 ICD-10 疾病分类标准进行编码,根据死因的ICD-10编码为V01-Y98 的死亡为伤害死亡。
(2)潜在寿命损失年(years of potential life lost,YPLL) 计算方法
YPLL=∑(ai×di),ai为某一年龄组生命损失年数,di为某一年龄组死亡人数。YPLL测量的是疾病导致寿命损失的“总量”,主要受死亡率的影响。
(3)平均减寿年数(average years of life lost,AYLL)计算方法:
AYLL=YPLL/di(等于疾病导致的YPLL除以死于该疾病的人数),AYLL反映了每个死者平均寿命损失,强调的是疾病在导致早死方面的“强度 ”,主要受疾病特性影响[2]。
3.统计方法
通过 Excel 软件进行汇处理,率的标化采用2000 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χ2检验采用 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 果
1.全死因死亡和伤害死亡分析
2004-2013年西安市疾病监测点累计总人口数为41734036,10年共报告死亡人数243157人,男性142946人,女性100211人,男女死亡性别比为1.426:1。其中17299人死于伤害,占全部死亡人数的7.11%。10年总死亡率为582.63/10万,标化死亡率为509.23/10万,伤害死亡率 41.45/10万,标化伤害死亡率为38.14/10万见表1。
2.主要伤害死亡顺位及性别差异
2004-2013年西安市疾病监测点居民伤害的前5位死因为交通事故、意外跌落、自杀、其他意外事故和意外中毒,占伤害死亡的 88.16%。男女前5位伤害死因相同,但顺序各异。男女伤害死亡比例为2.353:1,男性的各项死因死亡率均高于女性,男性伤害总死亡率显著高于女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2479.50,P<0.001)见表2。
3.年龄组伤害死亡情况
伤害死亡人数年龄构成以15岁以上人群所占比例最高,为26277例,占伤害死亡总数的94.09%。各个年龄组均以交通事故为首位死因,0~4岁组以其他意外事故和意外跌落居第二、三位,前3位死因占该年龄组伤害死亡人数的68.53%;5~14岁组中溺水居第二,占该年龄段伤害死亡人数的25.10%;15~39岁组以自杀和意外中毒居第二、三位,前3位死因占该年龄段伤害死亡人数的67.17%;40~59岁组以意外跌落和自杀居第二、三位,前3位死因占该年龄段伤害死亡人数的61.43%;60岁及以上前3位死因还包括意外跌落和其他意外事故,且该年龄组因火灾死亡的人数达117例,占火灾死亡总数的53.18%见表3。
4.伤害前3位死因死亡率时间分布
根据西安市疾病监测点2004-2013年伤害前4位死因变化趋势分析发现,首位死因交通事故所致的死亡前4年呈上升趋势,由2004年的16.03/10万上升至2007年的19.06/10万,2008年出现一个死亡低谷;之后上下波动,2012年达到10年来最低水平,为12.82/10万;意外跌落前4年呈上升趋势,由2004年的3.58/10万上升至2007年的6.27/10万,之后变化幅度平稳;自杀变化幅度较小,但基本呈现缓慢下降趋势见图1。
5.伤害死亡潜在寿命损失年分析
2004-2013年西安市居民伤害潜在寿命损失年数(PYLL) 为 409041.5人年,人均减寿年数(AYLL) 为 23.66 岁。其中,男性伤害潜在寿命损失年数(PYLL) 为 303045.5人年,人均减寿年数(AYLL)为24.98 岁;女性伤害潜在寿命损失年数(PYLL) 为105956人年,人均减寿年数(AYLL) 为 20.55岁。伤害死亡在全死因中位居第5位,在全死因减寿顺位中处于第2 位,仅次于恶性肿瘤。
讨 论
西安市伤害死亡在总死因中排第5位、比例占7.11%,提示伤害死亡已经成为西安市监测点居民的主要死因之一。伤害总标化死亡率为38.14/10万,低于我国65.24/10万的伤害死亡率[3]。从伤害死亡率上看,前5位死因为交通事故、意外跌落、自杀、其他意外事故和意外中毒,这与当前我国以交通事故、自杀、淹溺、意外中毒和意外坠落有所不同,与上海市[4]和其他省会城市南京市[5]、长沙市[6]、合肥市[7]等城市有一定的差异,可见分析西安市居民伤害死亡的特点,对于相关部门制订针对性强的干预措施有重要意义。
在各项伤害死因中,男性死亡率均高于女性,男性总死亡率(56.73/10万) 明显高于女性(25.35/10万),男女死亡人数的比例为2.353:1,说明伤害发生中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提示伤害对男性的健康和寿命的影响更为严重,与国内有关报道一致[8-10]。男性对于女性而言,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体力劳动,并且更多地从事繁重、危险性大的工种,相应地伤害发生的机会也多,应加强男性伤害的预防和控制。
交通事故所致死亡居伤害死因之首,占总死亡数的45.15%,死亡率为18.72/10 万,高于2009年厦门市的死亡水平(占伤害死亡总数36.11%,死亡率15.72/10万)[11],也高于2008年全国交通事故死亡率(5.56/10 万)[12],表明交通事故已成为严重威胁西安市居民健康和生命的公共卫生及安全问题。交通事故与机动车有关,但并不呈正相关,而是人、车、路以及法规政策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2008年交通事故所致死亡出现低谷,一方面可能与当年单位负责死因监测工作人员变更,新上任工作人员业务不太熟悉,对基层工作人员培训不力,导致全年死亡报告较低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修改后,驾驶人员更加注重驾驶安全有关。2012年交通事故死亡再次出现低谷,降到10年来的最低水平,可能与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再次修改,加大了对酒驾和醉驾的处罚力度,从而很大程度地控制了酒后驾驶所致道路交通事故这一主要危险因素,交通事故死亡的降低相应也降低了本年度伤害死亡率。
此外,溺水是5~14岁组儿童伤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占该年龄段伤害死亡人数的25.05%。非致死性溺水的病例数也许更高,据估计每发生一例溺水死亡病例,同时就会有1~4例严重的住院病例发生[13]。在儿童溺水中所起作用最大的危险因素可能就是暴露于“危险的”水体,因此需要不断排除危险和设置安全干预措施加以预防。另外,节假日期间儿童由于监管不力发生致死性溺水的危险性也升高,提示社会和家长应加强对儿童的安全性教育和防护。意外跌落是60 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为第2 位死因,占老年组死亡的 22.45%,且该年龄组火灾死亡人数占总火灾人数的一半以上,提示应改善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加强建筑物的安全设计,地面注意防滑和火灾隐患等,对已经患有疾病而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在家及外出时应有人陪同。
[1]卫生部疾病控制局.中国伤害预防报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李立明.流行病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9-20,263-283.
[3]杨功焕,周脉耕,黄正京,等.中国人群1991-2000年伤害死亡的流行趋势和疾病负担.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3):193-198.
[4]陈林利,汤军克,赵根明 等.1992-2006年上海市闵行区伤害死亡流行趋势和疾病负担分析.中国卫生统计,2009,26(2):135-138.
[5]史薇.2010-2012年南京市鼓楼区居民伤害死因分析.江苏卫生保健,2013,15(6):17-18.
[6]胡娟,彭彦辉,陈晓辉等.长沙市居民2007-2011年伤害死因分析.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473-475.
[7]李晓铷,孙锋,张小鹏.2008-2012年合肥市居民伤害死因分析,职业与健康,2013,29(24):3223-3225.
[8]邓华,姚文,黄穗媚等.上海市虹口区居民伤害死亡的家庭损失年数分析.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9,21(3):135-136.
[9]莫根强,乔圆圆.2003-2005年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居民伤害死因分析.疾病监测,2007,22(4):263-265.
[10]何丽,韩忠义,迟艳玲.赤峰市2007-2011年城乡居民伤害死亡分析,中国卫生统计,2013,30(1):90-94.
[11]伍啸青,戴龙,魏云,等.厦门市居民 2002-2009年伤害死亡分析,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2:16(2):105-109.
[12]段蕾蕾,吴春眉,邓晓,等.2006-2008 年中国道路交通伤害状况分析.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0,21(3):10-13.
[13]Meyer RJ,Th eodorou AA,Berg RA.Childhood drowning.Pediatrics in Review,2006,27:163-169.
(责任编辑:刘 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