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3年宁夏海原县老年人死因分析
2015-01-27段红菊田应福
段红菊 乔 慧△ 田应福
2011-2013年宁夏海原县老年人死因分析
段红菊1乔 慧1△田应福2
目的 分析2011-2013年宁夏海原县老年人疾病死因谱,从而了解老年人的主要死因。方法 人口资料与死亡资料来自宁夏海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不包括每年漏报死亡病例。死因分类按照ICD-10进行整理分析,以死亡构成比大小进行顺位排列,死因统计以根本死因为标准。 结果 2011-2013年海原县老年人死因顺位的前6位死因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恶性肿瘤、传染病及寄生虫病、损伤与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占总死亡的96.7%。死因顺位随民族及性别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结论 海原县不同性别、民族的老年人疾病死因顺位不同,应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以降低各类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危害。
死因构成比 死因顺位 死亡率 老年人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我国疾病死因谱正在发生变化。1999年世界卫生报告曾指出,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未来的几十年中,抑郁症、心脑血管疾病将代替传统的疾病,成为早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1]。传染病已经得到很好的控制,然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尤其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心理疾患、呼吸系统疾病等将成为各国的主要疾病负担。宁夏回族自治区属于我国的偏远地区,海原县更是一个以少数民族居住为主的贫困落后的小县城,近年对老年人的死因分析较少。老年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其健康状况受到社会的关注度日益增加。为掌握老年人的疾病死因谱,及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本研究对2011-2013年海原县老年人的死因进行分析。
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
人口资料、死亡资料来自宁夏海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不包括每年漏报的死亡病例。将60岁及以上人群定义为老年人。死因分类按照ICD-10进行整理分析。
2.统计分析方法
运用Microsoft 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并用SPSS14.0进行统计分析,死亡率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结果与分析
1.2011-2013年海原县死亡老年人一般特征
从海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2011-2013年人口死亡资料中,筛选出2512名老年人。其中男性1422人,占56.6%;女性1090人,占43.4%,女性死亡构成比低于男性。回族1486人,占59.2%;汉族1025人,占40.8% ,汉族死亡构成比低于回族。文化程度为文盲或半文盲有1817人,占72.3%,小学文化水平的有479人,占19.1%。
2. 2011-2013年海原县老年人死因顺位及构成
(1)总体情况
2011-2013年死亡老年人共计2512人,根据ICD-10统计分析,死亡根本原因可分为13类。构成老年人死因前六位疾病分别为循环系统疾病(40.2%)、呼吸系统疾病(26.0%)、恶性肿瘤(20.5%)、传染病及寄生虫病(3.5%)、损伤与中毒(3.4%)、消化系统疾病(3.1%),占全部死因构成的 96.7%。
男性死因顺位前六位分别是循环系统疾病(39.7%)、恶性肿瘤(24.3%)、呼吸系统疾病(20.9%)、损伤与中毒(4.3%)、传染病及寄生虫病(4.0%)、消化系统疾病(3.2%)。
女性死因顺位前六位分别是循环系统疾病(40.9%)、呼吸系统疾病(32.6%)、 恶性肿瘤(15.4%)、消化系统疾病(3.0%)、传染病及寄生虫病(2.8%)、损伤与中毒(2.3%)。
循环系统死因前三位分别是脑出血(43.7%)、急性心肌梗死(23.0%)、脑梗死(17.1%),呼吸系统死因前三位分别是慢性阻塞性肺炎(92.0%)、病毒性肺炎(1.8%)、流感性肺炎(1.1%);恶性肿瘤死因前三位分别为胃癌(39.8%)、肺癌(16.1%)、肝癌(14.8%);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80.7%)位居传染病及寄生虫病的死因构成首位,其次为肺结核(17.0%)。
(2)2011-2013年海原县不同民族老年人死因顺位
回族老年人死因前六位分别为循环系统疾病(37.6%)、呼吸系统疾病(28.4%)、恶性肿瘤(20.1%)、传染病及寄生虫病(4.2%)、损伤与中毒(3.8%)、消化系统疾病(2.8%),占死亡构成的96.9%;汉族死因前六位分别为循环系统疾病(44.0%)、呼吸系统疾病(22.4%)、恶性肿瘤(21.1%)、消化系统疾病(3.5%)、损伤与中毒(2.8%)、传染病及寄生虫病(2.5%),占死亡构成的96.3%。由此可知,回汉族老年人死因顺位前三位相同,其他疾病死因顺位略有不同。
3.2011-2013年海原县老年人死亡率分析
根据以上对不同性别及不同民族老年人死亡构成比的描述可知,死因顺位前六位所占的比重均超过全死因构成的96.0%,故本次研究将从民族及性别两个角度,对前六位的疾病死亡率进行比较分析。
(1)不同性别死亡率分析
经χ2分析,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男女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男女死亡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女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率(547.1/10万)高于男性(433.3/10万),其他系统死亡率男性均高于女性,见表1。
(2)不同民族死亡率分析
经χ2分析,由传染病及寄生虫病与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回汉人群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系统引起的不同民族死亡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呈现出汉族死亡率高于回族死亡率,汉族老年人循环系统疾病及损伤与中毒引起的死亡率基本是回族的2倍,见表2。
讨 论
本次分析中死亡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是文盲或半文盲以及小学文化水平的占91.4%, 汤淑女[2]在其论文中曾指出,大专及以上的老年人,患慢性病的风险较低,死亡率也低。鉴于海原县老年人文化水平较低,自我保养及科普知识较少,建议相关部门多提供慢性病及相关健康知识的讲座,降低老年人死亡率。
海原县 2011-2013 年主要死因与国内其他地区的死因分布基本相同[3],其中循环系统疾病位居死因第一,与国内相关报道一致[4-7]。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在全死因分析中以3.5%的构成比位居第4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损伤与中毒占全死因的93.2%。根据死因分类,世界卫生组织把死亡原因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感染性疾病、与围产期因素有关的疾病和与营养因素有关的疾病;第二类疾病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第三类疾病为意外死亡[8]。全死因构成中,传染病占的比例已降低,慢性病及伤害导致的死亡比例正在逐渐加大[9]。一方面由于海原当地经济欠发达、居民思想落后,文化程度低,导致其生活行为习惯不科学不合理,另一方面可能由于当地人口较分散,相关部门对传染病未做到严格控制及预防。海原县传染病及寄生虫病的死因构成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占80.7%。该病主要通过母婴、血液、医源性器械、性接触等途径传播,其中母婴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因此对育龄妇女应做好宣教工作及检查,相关部门应加强疫苗及丙种免疫球蛋白的接种。
本研究发现,由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死亡位居第2位,仅次于循环系统疾病,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流感性肺炎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呼吸系统疾病,占死亡构成的94.9%,与胡慧农[10]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其中女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高于男性,除女性特殊的生理结构所致,一方面由于海原当地经济水平限制,大部分妇女烹饪时仍使用传统的煤,另一方面由于妇女在厨房受油烟的影响。食用油受热会发生分解,其中最有毒的物质为硝基多环芳香烃,不仅会导致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等病发症,还会引发癌症。
本次调查显示,恶性肿瘤引起的死亡在不同性别或者总的死因构成中均位居第3位,恶性肿瘤死亡构成比中胃癌位居首位。这可能与当地居民多吃咸菜(咸韭菜、泡菜等)有关。研究显示咸菜中含有大量亚硝酸铵,极容易引起胃癌。该县是一个以回族为主的地区,当地回族居民喜欢吃油炸食品(油饼等),而油炸类食物不仅热量高,而且含有苯并芘、亚硝胺和丙烯酰胺三大致癌物,导致当地胃癌死亡构成比较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历时3年的研究结果显示,吃油炸食品的毒性等同于吸烟的毒性。
从性别角度分析死亡率,循环系统疾病、传染病及寄生虫病、损伤与中毒、呼吸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导致的男性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可能与男女在职业、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差异有关。男性同女性相比,从事的职业有较多的易暴露因素,进而导致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机会增多。此外,男性承担的社会压力相对较大,具有较多的不良饮食习惯,如过度饮酒、吸烟等[11-12]。
从民族角度分析死亡率,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引起的死亡率,汉族均高于回族。然而这些慢性病与人群的生活行为习惯息息相关。分析可能有以下两点原因:一是回族吃牛羊肉而不吃猪肉,不吃自死的动物,不喝酒、不吸烟、不赌钱,死亡率低于汉族老年人[13];另一方面回族老年人一般坚持每日五拜。长期坚持,可形神保养,延年益寿,故穆斯林的礼拜有人称之为回族的“健身操”与“气功”[14]。
综上所述,慢性病在现阶段已严重威胁到老年人的健康,然而这些疾病的发生与我们的生活行为习惯息息相关,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要加强老年人慢性病的管理,另一方面应开展行为保健,如当地医疗保健及乡、村卫生室等部门应开展健康教育,督促老年人改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减少危险因素的接触,从而降低老年人慢性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1]任涛,李立明.全球疾病负担的现状、趋势及其防治对策的选择.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9,7(1):3-5.
[2]汤淑女,简伟研,郭岩.北京市老年人慢性病社会决定因素研究.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7(5):63-67.
[3]陆艳,张永红,张钧等.2002-2005年苏州市居民死亡谱和减寿年数分析.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3):284-285.
[4]张安玉,孔灵芝.慢性病的流行形势和防治对策.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5,13(1):1-3.
[5]杨俊峰,冯子健.2001年中国国民主要死亡原因分析.中国卫生统计,2003,20(4):50-52.
[6]王文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综合防治(一).中国健康教育,2004,20(6): 504-505.
[7]井立滨,郭长胜,张淑娟等.辽宁省城市居民全死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1,17(11):74-76.
[8]Sudnir Anand,Kara Hanson.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a Critical review.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1997,20(16):685-702.
[9]刘金纪,殷凯,黎明强,甘志高.居民死因分析与我国慢病防治现状.现代预防医学,2006,33(4):518-519.
[10]胡慧农.2007-2009年湖南省某市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回顾性研究.中南大学,2011,27(1):8-10.
[11]赵仲堂.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与应用.第2版.北京:科技出版社,2005:41-42.
[12]王寒松,江建华.海门市1990-1999年居民死亡状况及PYLL与WPYLL分析.中国卫生统计,2003,20(3): 164-165.
[13]张永庆.伊斯兰教与宁夏回族的老龄事业.回族研究,1992,8(4):34-39.
[14]张建国,苏玉梅.回族的生活习俗与卫生健康关系之初探.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5,16(5):37-39.
(责任编辑:刘 壮)
1.宁夏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750004)
2.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海原县李俊乡卫生院
△通信作者:乔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