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2010-2013年吸毒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15-01-27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制中心650022
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制中心(650022)
肖民扬 宋丽军 梅静远 卢 冉 付丽茹 陆继云 李雪华 牛 瑾 罗红兵△
云南省2010-2013年吸毒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制中心(650022)
肖民扬 宋丽军 梅静远 卢 冉 付丽茹 陆继云 李雪华 牛 瑾 罗红兵△
目的 通过对2010-2013年云南省吸毒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了解该人群的知识知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评价近年来对吸毒人群的干预效果。方法 依照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对云南省2010-2013年吸毒人群实施哨点监测,监测结果统一录入国家哨点监测系统,下载数据后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3年共监测吸毒人群32320人,2010年至2013年各年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分别为:90.75%、87.75%、91.55%和94.53%。其中,蚊虫会不会传播艾滋病的知晓情况相对较低,昭通市等地区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相对较低,一类疫情地区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低于二类疫情地区(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影响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的因素主要有少数民族、缅甸籍、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未曾接受安全套宣传和发放/艾滋病咨询与检测和同伴教育等。结论 云南省吸毒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总体较高,但对蚊虫是否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仍相对较低,昭通地区、少数民族、缅甸籍和低学历的吸毒者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相对较低,提示对这部分地区和人群的吸毒者应进一步强化落实同伴教育和艾滋病检测咨询等措施,确实提高其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减少艾滋病相关高危行为的发生。
吸毒人群 艾滋病 知识知晓率 影响因素
自从1989年云南省从静脉注射吸毒人群(injection drug user,IDU)中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以来,HIV在静脉注射吸毒人群中迅速传播。云南省1992年开始针对吸毒人群开展哨点监测,从1992-2005年的监测数据来看,吸毒人群的艾滋病感染率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到趋于稳定,再到逐渐下降的过程[1-2]。全国的哨点监测显示从2005年到2009年吸毒者规模基本保持稳定,艾滋病病例报告中吸毒者所占比例逐年下降,从2005年之前的44.2%下降到2009年的25.8%[3]。尽管性传播已经超过吸毒传播成为主要的传播方式,经注射吸毒途径感染人数仍占很大比例[4]。尤其是云南省处于西南边陲,吸毒人群规模很大,经注射吸毒途径感染艾滋病的风险仍将长期存在,为更准确地掌握云南省吸毒人群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情况,为我省以后艾滋病综合防治和科学干预提供依据,现将2010-2013年吸毒人群哨点监测情况进行整理分析,报告如下:
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监测期内,即每年4-6月份各戒毒所哨点所新关押的吸毒人员和社区吸毒人员。云南省吸毒者哨点共40个,其中戒毒所哨点25个,社区吸毒者哨点15个。
2.调查方法及内容
按照国家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采用国家级吸毒者哨点监测统一的调查问卷进行监测,各哨点每年在4-6月份开展1次监测。戒毒所对4-6月份的所有新入所人员进行监测,社区哨点采用固定场所连续抽样方法,收集样本不少于400人。调查表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相关知识、吸毒行为、艾滋病相关服务和既往检测史等情况。
3.质量控制
所有调查人员均为县/市级疾控中心的艾滋病防控专业工作人员,在开展哨点监测前,统一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调查时,严格按照哨点监测方案开展调查,并对调查问卷进行质量控制,不合格的问卷进行废弃处理,以确保最终的监测结果的质量。
4.资料整理分析
每年的监测资料通过审核后,统一录入国家艾滋病哨点监测客服端,对数据库用SPSS19.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结 果
1.基本情况
2010-2013年共监测吸毒人群32320人,2010年6575人,2011年7560人,2012年8998人,2013年9188人;其中戒毒所监测21289人,占65.87%,社区吸毒人员11031人,占34.13%;静脉注射吸毒者16991人,口吸者15329人。男性29268人(90.56%),女性占3052(9.44%);年龄11~88岁,平均(33.39±8.89)岁;初中及以下29152人(90.20%),高中/中专及以上3168人(9.80%);未婚12499人(38.67%)、在婚13546人(41.91%)、同居2540人(7.86%)、离异/丧偶3735人(11.56%);本省户籍28967人(89.63%),外省1478人(4.57%),外籍占1875人(5.80%,均为缅甸籍);汉族19820人(65.09%),其他民族10625(34.91%,主要为傣族、回族、景颇族和彝族、哈尼族等)。
2.接受干预服务情况
接受过安全套宣传和发放/艾滋病咨询与检测,社区药物维持治疗/清洁针具提供/交换/同伴教育的比例分别为:62.1%,30.1%,40.7% ;2010-2013年接受干预服务的情况详见表1。
3.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
2010-2013年,全省吸毒人群对艾滋病各个问题的知晓率均较高,基本维持在90%左右,但是蚊虫会不会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相对较低。
(1)分年知识知晓率情况
根据国家哨点监测方案,正确回答6 个及以上问题的为知晓艾滋病防治知识,2010-2013年各年知晓率分别为:90.75%、87.75%、91.55%和94.53%,2011年出现轻微下降后,连续2年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2)分地区知识知晓率情况
根据201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中国艾滋病流行水平分类标准,将我省开展哨点监测的33个县(市/区)进行分类,其中一类地区28个,二类5个。一类地区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90.8%,二类地区为95.6%,一类和二类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即二类地区艾滋病知识知晓率高于一类地区。
按州/市统计,保山市、楚雄州、大理州、红河州、曲靖市和玉溪市吸毒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相对较高,各年份均维持在90%以上;昭通市吸毒人群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相对较低,各年份均未达到85%。2011年至2013年,各市(州)的具体知晓率情况详见表3。
4.艾滋病知识知晓影响因素分析
将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户籍地址、哨点类型、吸毒情况、艾滋病相关服务、既往检测情况等因素引入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P<0.1的变量进入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与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哨点类型、吸毒情况、安全套宣传和发放/艾滋病咨询与检测、社区药物维持治疗/清洁针具提供/交换、同伴教育和既往检测情况等因素相关,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民族,文化程度、安全套宣传和发放/艾滋病咨询与检测和同伴教育,即少数民族和缅甸人较汉族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低,文化程度越高知晓率越高,接受过安全套宣传和发放/艾滋病咨询与检测和同伴教育的知晓率更高。结果详见表4。
*:“-”为当年未开展吸毒人群哨点监测
*:年龄组:1=18岁以下,2=18~59,3=60及以上;民族:1=汉族,2=少数民族,3=缅甸人;文化程度:1=文盲/小学,2=中学/中专,3=大专及以上;哨点类型:1=戒毒所,2=社区吸毒者;吸毒情况:0=口吸,1=注射吸毒。
讨 论
有研究显示,普及艾滋病知识可以降低吸毒人群的艾滋病相关高危行为,预防艾滋病的进一步传播[5]。云南省哨点监测显示,通过多年的努力,云南省吸毒人群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2013年吸毒人群知晓率已达到94.53%,但是对部分问题的知晓率仍然不高,如蚊虫会不会传播艾滋病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不知道。
研究显示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少数民族、缅甸籍、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未曾接受安全套宣传和发放/艾滋病咨询与检测和同伴教育。云南省为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常常存在交通不便,再加上很多少数民族仍然使用少数民族语言,不同民族之间常常存在沟通障碍,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相对闭塞,对艾滋病的认识相对不足;云南省吸毒人群文化程度较低,通过2010-2013年监测显示90%以上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文化程度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吸毒人群对艾滋病的认识,此次研究也显示文化程度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的影响很大。另外缅甸由于相对于云南地区更贫困,缅甸人经常通过边境流入云南,或者嫁入云南,这部分人由于国际间差异,以及流动性,对艾滋病的认识也很差。
少数民族、缅甸籍人员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获取相对单一,主要通过医务人员和同伴教育人员的宣传与教育。通过此次研究也显示,安全套宣传和发放/艾滋病咨询与检测和同伴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干预措施可以提高吸毒人群对艾滋病的认识。单多[6]等也发现对吸毒人群开展的艾滋病预防干预措施能提高吸毒人群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还能降低其发生共用针具吸毒的比例。昭通市等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低以及疫情较为严重的一类地区,今后应加强对吸毒人群的干预,尤其是对少数民族、缅甸籍人员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的干预,以提高这部分人群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减少艾滋病相关高危行为的发生。
[1]陆林,贾曼红,马艳玲,等.云南省1989-2005年艾滋病流行分析.中国艾滋病性病,2006,12(6):517-519.
[2]Lu L,Jia M,Ma Y,et al.The changing face of HIV in China.Nature,2008,455(7213):609-611.
[3]郭巍,曲书泉,丁正伟,等.中国1995-2009年吸毒者艾滋病毒感染和梅毒流行趋势分析.中华流行病学,2010,31(6):666-669.
[4]Jia Z,Wang L,Chela RY,et al.Tracking the evolution of HIV/AIDS in China from 1989-2009 to inform futur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fforts.PLoS One,2011,6(10):e25671.
[5]张明雅,林勋,颜苹苹,等.福建省2010年吸毒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报告.现代预防医学,2010,39(3):710-712.
[6]单多,葛增,王璐.我国吸毒人群艾滋病预防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中国卫生统计,2009,26(5):493-495.
(责任编辑:邓 妍)
△通信作者:罗红兵,E-mialluo7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