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视域下研究生德育机制优化研究*
2015-01-27李苗
李苗
(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2,limiao@nwpu.edu.cn)
系统论视域下研究生德育机制优化研究*
李苗
(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2,limiao@nwpu.edu.cn)
从研究生德育机制的内涵和特点分析了系统论与研究生德育机制的关系,并从高校教育教学系统、组织管理系统、社会文化环境系统分析了系统论视域下研究生德育机制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从伦理学视角构建“认知—认同”机制;从交往理论的视角构建“交流—互动”机制;从行为模式的视角构建“整合—践行”机制,以此优化研究生德育机制,提高育人质量。
系统论;研究生;伦理学;德育机制
1 系统论与研究生德育机制的关系辨析
1.1 系统论视域下研究生德育机制内涵分析
研究生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可称之为德育系统工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广义系统包括社会德育系统、家庭德育系统、环境德育系统,是经济、政治、法制和道德几个方面系统活动的过程;狭义系统是指学校德育系统,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目标构成要素,组织结构、信息流动和控制机制。
1.2 系统论视域下研究生德育机制特点分析
系统论认为所有的研究对象都可以当作系统来进行分析,系统思想是对系统的本质属性的根本认识,在系统论框架下的研究生德育机制,主要具有以下几大特征:①整体性。研究生德育体系是由社会教育系统、高等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等组成的外部教育机制和理论教育系统、党团建设系统、学术实践系统、资助和奖助系统、职业教育系统等构成的内部教育机制所组成的,是多个要素的整体,这个整体的作用远远大于各个要素的功能之和。②相关性。研究生德育体系涉及社会、企业、高校管理机构、导师、辅导员等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协作,彼此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③层次性。研究生德育工作体系内设管理机构和执行部门,一般纵向系统有三个级别,每个层级掌握的信息和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④开放性。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资源、主体和客体均是开放的,与外界不断地进行信息流的交换。
2 系统论视域下研究生德育机制现状分析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结合研究生德育的特点,对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相关主体,包括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工作管理人员、研究生辅导员、用人单位进行分析,同时考虑到研究生阶段教育的特点,认为研究生德育工作主要包括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按照系统的工作情况,可将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现状从所处的教育系统、高校系统、社会系统三个方面进行归纳。
2.1 高校教育教学系统
从教育系统来看,研究生德育工作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组织保障。相对于其他阶段的教育,研究生具有自主性强、来源差异性大、自由分散等特点,这就意味着研究生德育与其他教育阶段的德育教育在模式上、方法上、目标上都有一定的特殊性,但不少高校将研究生德育教育视为本科生德育的简单延伸,主要表现在:在德育内容的设计与编排上,研究生与本科生德育教育较为趋同,研究生德育教育被不断弱化;在德育教育目标上,没有突出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这样导致难以形成相对独立的研究生德育教育体系,直接影响研究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从德育教育的衔接来看,研究生德育教育仍需完成本科阶段德育教育甚至其他阶段德育教育没有完成的问题,由此导致研究生德育教育的“应然”与“实然”不尽相符。
2.2 高校组织管理系统
从高校系统来看,研究生德育工作是各子系统组成的协同系统。在坚持学术自治的情况下,研究生的教学科研活动主要发生在研究生和导师之间,有的甚至是研究生的个人行为,具有相对独立性,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较小。而研究生德育活动则多是通过理论课程、班团组织、学科组、导师开展的,内容包括:理论教育系统、党团建设系统、学术实践系统、资助和奖助系统、职业教育系统等。多数高校的研究生德育工作纵向系统超过了三个层级,这样导致高校对研究生进行的教育和管理系统,在指导和协同方面,既存在考核困难,同时也存在功能的错位与缺失。另外由于信息不对称、不公开、不透明,导致信息共享与同步管理失衡,子系统之间的协同配合以及评价激励作用发挥不明显。
2.3 社会文化环境系统
社会系统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环境系统,研究生德育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提供科技创新成果和社会服务的需要,研究生教育是适应受教育者个体的需要,主要是适应受教育者自我生存发展与自我实现的需要。[1]
社会系统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行业环境和文化环境。政治环境是研究生德育目标制定的行政准则,是研究生德育载体的重要内容,是研究生德育方法的根本依据,研究生教育政策的形成应当是系统内外多个主体博弈的过程,而非研究生教育系统或者教育系统内部的“独角戏”或者全权独断的游戏规则。[2]经济环境,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研究生德育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自由、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另一方面,为了获取利益,不正当竞争也充斥在校园中。行业环境,每个专业所面对的行业不同,而各个行业所崇尚的理念也不同。因此,在一些行业特点明显的高校中,研究生德育工作就会不自觉地打上行业烙印,这是一把双刃剑,在追求专业化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全面化发展。在大文化环境下,研究生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借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观点,研究生德育工作中也要将教育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发挥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的工作自觉,不断增强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服务意识。[3]
3 系统论视域下研究生德育机制的优化
在开展研究生德育教育的大背景下,医学研究生更是有其不同于其他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特殊性。医学研究生作为医学教育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对象和临床实践参与者,其本身具有高阶性、临床实践性、背景多样性的特点,所以医学院校应进一步加强医学研究生的德育工作,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医师职业精神和医学人文素质。目前,我国各院校对医学研究生培养的方式各不相同,有其独特性,[4]一些院校要求专业学位的硕士研究生病房实习时间不能少于33个月,在其研究生学习的几年之内必须拿到4种证书:执业医师证、住院医师轮转培训合格证、硕士学位证和毕业证。[5]因此,本文从研究生这个具有普遍性的群体出发,对其系统论视域下的德育机制进行讨论,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3.1 就高校教育教学系统,从伦理学视角构建“认知—认同”机制
结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研究复合型创新人才三维立体模式的构架,形成相应的教育体系,从不同渠道入手,运用不同的手段与方法,探索出可以帮助研究生“认知—认同”模式成为递进式上升的有效教育途径。
3.1.1 确立研究生的主体性。
确立研究生的主体性,对于研究生德育工作来说,只有在尊重个体的主体性的基础上,唤醒、激发个体的主体意识,培养个体的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丰富、和谐的主体性才有形成的可能。可以通过搭建平台、营造氛围、丰富载体、有效激励,引导研究生变被动性学习为主动性探究,启迪研究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科和专业特点以及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制定多元化培养目标和个性化培养模式,在培养类型上,由以学术型为主拓宽为学术型和应用型兼顾,促进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6]
3.1.2 尊重研究生个性发展。
在德育工作中,人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二者互为基础。为了适应研究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德育工作需要着重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促进研究生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统一,举行主题丰富的活动提升研究生精神境界。②采取体现人文关怀的教育方法,加强对导师和管理干部的指导和培训,引导其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断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其科学性、艺术性和灵活性,用更符合人性的教育方法来促进研究生个性的发展。③加大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创新情感教育的方式,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思想上的对流和心理上的交融,从而形成共识,达到德育工作的预期目的。④重视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方法,实施基于研究生核心竞争力的分类指导方法,调动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挖掘其潜能,使每一个人的素质都得到全面提高。
3.1.3 关注研究生的利益和需求。
研究生德育工作应该关注研究生的利益和需求,为研究生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基于此,高校要从多种途径了解研究生生活学习的实际情况,积极采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3.2 就高校组织管理系统,从交往理论视角构建“交流—互动”机制
3.2.1 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理想信念教育是培养科技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关键,为此,要秉承和弘扬校训校风,学习校园文化精髓和精神内涵。校训侧重于对人才的政治标准和品行要求;校风注重于训练人才的学业基础、创新能力、工作态度和为人处世之道。因此,要在学生中大力倡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注重用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团结拼搏的事迹和杰出校友在艰苦环境下做出的非凡业绩的事迹,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树立远大抱负。同时大力开展“爱国、爱校、爱学,诚信、责任、奉献”的优良学风教育,使研究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3.2.2 以科技复合型创新素质培养为重点。
复合型人才培养就是回应创新型国家建设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其目的在于调动各种资源来促进研究生复合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此,要广搭平台,不断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在学校层面,开展研究生学术年会,为广大的研究生搭建交流与了解学科前沿、交叉学科的平台。在班级层面,开展研究生“班级创新”大赛,为研究生搭建实现集体智慧的平台。“想创就创,新无止境”是班级创新的口号,大赛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创新活动,班级自定主题,自主策划,自行实施。另外,通过“挑战杯”创业大赛,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鼓励研究生跨学科交叉、标新立异、大胆探索、细心求证,同时锻炼研究生发现问题、求新求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以及竞争合作、组织管理和社会实践能力。
3.3 在社会文化环境系统下,从行为模式视角构建“整合—践行”机制
3.3.1 在德育工作宏观强化的基础上,通过“培育—践行”模式,加强微观效果。
首先,将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中的精华应用到科技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分析研究生独特的文化心理,将文化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与良好学术道德的养成相结合。[7]其次,培育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文化机制,即优化、创新文化环境塑造机制、文化教育资源整合机制和多因素协调激励机制。最后,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育与践行的文化教育进路,准确理解和把握研究生文化需求与文化权诉求的逻辑起点,研究生文化自觉是全面发展及构筑研究生精神家园的主要方面;通过视界融合与理解教育的教育手段,实现培育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3.3.2 拓展研究生实践教育方式,引导研究生参与实践活动。
学校应积极拓展研究生实习实践,进行新时期科技复合型创新研究生培养的途径探索,在全校范围内选拔品学兼优的研究生参加挂职锻炼活动,并在挂职前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的培训和训练,以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医学研究生教育更应如此。挂职锻炼使研究生能够深入社会经济生活第一线,了解社会对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要,从而有方向、有目标的不断完善自己,在实践中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1] 周叶中,程斯辉.什么是理想的研究生教育——关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价值判断[J].中国高教研究,2005,(7):21-23.
[2] 廖湘阳.关于研究生教育发展政策调整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8,(3、4):43-45.
[3] 许佃兵.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实效弱化困境及其对策[J].江苏高教,2012,(3):100-116.
[4] 嵇武.临床型研究生应掌握的外科新知识——手术机器人的应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26(11):1121-1124.
[5] 韩璎.临床是基础科研是后劲——医学研究生培养之我见[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5,28 (1):1-2.
[6] 田海涛,周凯,罗黎敏,等.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1,(2):174-176.
[7] 林春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报,2010,22(12):82-84.
Optimization Analysis on Graduate Students'Moral Educ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System Theory
LI Mia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Xi'an 710072,China,E-mail:limiao@nwpu.edu.c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raduate student education mechanism,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ystem theory and the graduate student education mechanism was discussed.And from th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ing system,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oci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of system theory,analyzes the horizon,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graduate student education mechanism was also analyzed.On this basis,the author put forward to build a"cognitive-identity"mechan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s;build"communication-interaction"mechan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theory; build"integration-practice"mechanism from the angle of behavior model,so as to optimize the graduate student education mechanism,improve the education quality.
System Theory;Graduate Students;Ethics;Moral Education Mechanism
R192
A
1001-8565(2015)02-0244-03
2014-09-02〕
〔修回日期 2014-12-28〕
〔编 辑 吉鹏程〕
西北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基金“研究生校内协同创新平台构建研究”的研究成果,编号:2013GJY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