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医学人文思想对当代医学人文精神建构的启示*
——以云南省鹤庆县陈作楷白族医药世家为例
2015-01-27杨清春吕跃军杨培英杨如森
杨清春,吕跃军,杨培英,杨如森
(1 大理学院基础医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3,1577671987@qq.com;2 大理学院民族文化研究所,云南 大理 671003)
白族医学人文思想对当代医学人文精神建构的启示*
——以云南省鹤庆县陈作楷白族医药世家为例
杨清春1,吕跃军2**,杨培英1,杨如森1
(1 大理学院基础医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3,1577671987@qq.com;2 大理学院民族文化研究所,云南 大理 671003)
通过回顾白族医药文化的优秀代表——云南省鹤庆县陈作楷家族的历史,总结出了白族医学人文思想的基本内涵:悬壶济世的人生使命,尊重生命的价值理念,大医精诚的医德修养,和谐共处的精神疗法,博采众方的传承之道。在此基础上,提出白族医学人文思想对当代医学人文精神建构的启示:医学不仅是科学也是人文,走出当代医学人文精神的困境,加快向现代医学模式转变,重塑“好医生”的形象。
白族医学;人文思想;人文精神;陈作楷
白族医药是白族民众世代防病治病的经验积累和总结,是我国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千百年来白族医药为白族民众生息繁衍发挥过巨大作用。[1]白族医学受到中国传统医学的深刻影响,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云南省鹤庆县陈作楷白族医药世家是白族医药文化的优秀代表。回顾陈作楷家族的历史,深入研究白族医学的人文思想,对建构当代医学人文精神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1 陈作楷家族史略
据陈氏家谱记载,自始祖陈星紫,经陈远进、陈弼唐、陈学孟、陈彰、陈恩荣,至陈兆鹤、陈敦仁、陈作楷,整个家族连续有九代行医。[2]由于资料缺乏,陈星紫、陈远进、陈弼唐、陈学孟、陈彰、陈恩荣已无从考证。
陈兆鹤(1881-1957),字翊清,白族,金墩乡和邑村人。陈氏第七代中医。他幼年在其父的教导下,攻读古文,曾参加科举考试未中,后改学中医。他继承家传,博采众方,辨证施治,善治伤寒,长于妇科,在家乡行医50余年,为鹤庆一代名中医。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云南省鹤庆县部分地区伤寒病流行,人心惶惶,民众治病只得靠散居城乡为数很少的草药医生。当时陈兆鹤40多岁,正身强力壮,常顶风冒雨,来往于病人家中,以博施广济为怀。如遇贫病交加者,不仅分文不取,还慷慨解囊相助。有的全家皆患伤寒,危在旦夕,他以六经转变规律,视气候变化,男女老幼禀赋强弱,分别精心施治,使病人转危为安。他医德高尚,深感行医责任重大,曾自撰楹联“闻病者之呻吟,犹如己饥己溺;操大权于掌握,时懔我杀我生”悬挂室中,作为座右铭以自勉。
1942年,为使祖传医术免于失传,陈兆鹤除教其子继承外,还以花甲之年,在鹤庆县云鹤镇开设“培元堂”医寓,收教学徒,培养中医人才。他谆谆告诫学徒:“为医者首重医德,更需刻苦攻读经典,博览百家医案药方,临诊则应胆大心细,精益求精”。1956年,陈兆鹤被云南省卫生厅聘为顾问。在任职期间,他将204卷家藏中医古本全部捐献给国家。同年10月,出席云南省第一次中医代表大会,获得“发挥宏富经验,为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而努力”的锦旗。
陈敦仁(1917-2004),陈氏第八代中医。青年时期思想进步,积极投身学生运动并加入地下党组织,竭尽全力支持边纵支队,捐款捐药。新中国成立前后,曾先后担任鹤庆县医师公会、卫协会会长。
陈作楷(1946-),字云飞,为陈氏第九代中医。陈作楷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三岁便开始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等。1985年,其经县卫生局考核批准开业行医。1987年,参加《健康报》振兴中医刊授学院在职培训,系统学习了普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临床必修课程和经典选修课程。1990年,被授予中西医师专业技术职务。从1988年起,陈作楷任鹤庆县卫生协会秘书长,在无编制、无供给的情况下,他凭借着一颗救死扶伤的责任心,坚持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1996年,鹤庆县卫协会被授予“全国先进卫协会”荣誉称号,他本人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纪念中国农村卫生协会成立十周年暨全国先进县(市)卫协会表彰大会”,并代表云南省作演讲。1998年取得医师资格证。2005年,参加“第二届中国百名医学家峰会”和“中医医学新进展及临床应用研讨会”。
四十年来,陈作楷谨遵先祖遗训,不为家学所囿,不为世俗所惑,不为成功所傲,孜孜不倦地潜心钻研古今医典,博采众长。案首枕旁,典籍史料,随手可及,医术日臻精湛。他临诊一丝不苟,审证求因,从因论治,处方力求药证合拍。对疑难重症,决不草率武断贻误病机。对泄泻、扁平疣等疾病,用药平淡神奇,多获良效。原云南省卫生厅副厅长、中国农工民主党云南省委主委、省政府参事舒自尧为陈作楷题词:“悬壶承祖,杏林一葩”。
2 白族医学人文思想的基本内涵
白族医药文化以其独特的民族形式和浓厚的地方特色长期流传于民间,又与中华医药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医药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过渡形态。[3]它深深植根于白族特有的文化、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
2.1 悬壶济世的人生使命
医者仁心,以医技普济众生,世人称之,便有了悬壶济世的尊称。中国自古就有“不为良相,宁为良医”之说,古代许多优秀的知识分子,都曾以悬壶济世作为自己的人生使命。[4]陈先生祖上因擅治伤寒而久负盛名,有其系统的理、法、方、药经验总结。他不断研究家传经验以及张仲景的《伤寒论》、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等,牢固掌握六经辨证提纲,深刻认识病因所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灵活运用“八纲”“八法”指导临床实践,成功治愈数十例高热持续不退的伤寒病例。据记载,鹤庆县云鹤镇老人陈华轩,男,时年87岁,因高热持续不退,经住院治疗无效而转院查治,到了陈作楷医生的诊所,经陈医生仔细检查诊断,给予中药煎服,6小时后高热退去,后又经过药物调养,身体得到了康复。陈先生以其精湛的医术,为当地民众服务,他恪守职业道德,树立服务意识,关心体贴患者,擅于与患者沟通,把患者当作自己的亲人。遇有咨询及测血压者,均热情耐心解说与测量。据不完全统计,几十年来,他义务咨询、监测血压累计10万余人次,受到当地人民群众称赞。
2.2 尊重生命的价值理念
医学人文精神首先应该是尊重生命的价值。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最基本的价值,是实现人生其他一切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生命是最珍贵的,也是最神圣的。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不能瞻前顾后,仅考虑自身的利弊得失。白族许多著名医家秉承尊重生命的价值理念,用忘我的奉献精神,全心全意地去救护病人。陈兆鹤就是一个被鹤庆人民群众称赞的好医生。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鹤庆县部分地区爆发伤寒病,给当地老百姓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损失。陈兆鹤是当时为数不多的草药医生之一,担负起了防治伤寒病的重任。他用忘我的奉献精神和精湛的医疗技术,实践着对患者一视同仁、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价值理念。
2.3 大医精诚的医德修养
“精诚”是从医者的基本品质,“精”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学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诚”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要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感同身受之心,不避艰险崎岖、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从古至今,许多白族医家都朴实地践行着一位医者最基本也是最神圣的品质——精诚。陈氏第七代中医陈兆鹤,“闻病者之呻吟,犹如己饥己溺;操大权于掌握,时懔我杀我生”。他对病人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不论路途远近,随请随到,以博施广济为怀。他告诫学徒:“为医者首重医德,更需刻苦攻读经典,博览百家医案药方,临诊则应胆大心细,精益求精。”陈氏第八代中医陈敦仁,青年时期就积极投身学生运动并加入地下党组织,竭尽全力支持边纵支队,捐款捐药。陈氏家族以天下苍生健康为己任,把为病人解除痛苦放在第一位,不为金钱所惑,是白族医家的楷模。
2.4 和谐共处的精神疗法
精神疗法又称心理治疗,就是利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技巧,通过各种方法,应用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方式,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改变其不正确的认知活动、情绪障碍,解决其心理上的矛盾,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白族医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经认识到病人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对治愈疾病的重要性。
和谐共处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5]在白族医药方面主要体现在白族医学的精神疗法中。从古至今,白族医家都和村民们共同生活在白族村落里,村民之间质朴的关系,使得白族医家对病人的身体和心理状况有较深入的了解。这样,面对病人时,不仅能在生理上给予有效治疗,还能在心理上给予慰藉,根据病人的性格特征,给予相应的精神疏导或暗示或鼓励,帮助病人正确认识疾病,使病人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疾病。这种以病人为重,而不只是关注疾病本身,对病人的精神和心理进行疏导的精神治疗法,为药物治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和谐共处的精神治疗法还体现在白族医家认识到周围环境对疾病治疗的重要性。例如,在伤寒病的诊治中,陈兆鹤视气候变化与病人身体强弱分别予以相应的治疗。这种纵观环境气候、精神心理、疾病性质、个体差异等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精神疗法,体现的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共处,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和谐这样一种美好的氛围。
2.5 博采众方的传承之道
白族的随和包容性使得白族人民愿意吸纳中医的优秀文化,海纳百川,博采众长。据《故大师白氏墓碑铭》记载,白长善八世祖白和原进入大理后,其医术高明并被重用,之后世代不替。白氏是中原先进医术的代表,一方面,白氏的脉学和针灸对中医在大理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中原文化在这里不但没有被排斥,反而被吸纳、传承和发展。因此,只要医术高明,能为民众排解疾苦,都能受到白族人民的尊敬。[5]鹤庆县作为一个白族聚居地,曾有过很多的名中医。[6]有“精方脉能治奇疾,远近就医者屡满户外”的李德麟;著有《洞天秘典》的陈洞天;著有《病家十诫及医家十戒》的孙荣福等。他们各有所长,不仅善用当地的医药资源,还借鉴多方的经验,将白族医药发扬光大,为白族医药事业作出了贡献。
陈氏第九代中医陈作楷博采众方,拥有出众的医术。“泄泻”是儿科常见多发病之一。陈作楷医生以其独到的见解,将其分为风寒泻、湿热泻、伤食泻、脾虚泻四类症候群。他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如果暴泻不止,大量水液外泄,极易阴津枯竭。如治之不当或不及时,可致气脱阴竭,阴阳两伤,危及生命。如反复发作或迁延日久,可形成疳积。他研究了儿科神医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深得要诣,并结合祖传秘方和临床实践,研制出《健脾止泻散》,临床治疗泄泻上万例,总有效率达90%以上。陈作楷说:“我治病的目标是精研医理、博采众长、济世育人。”
3 白族医学人文思想对当代医学人文精神建构的启示
当代医学发展面临着人文精神建构的困境,而这背后是价值观的深层次问题。深入研究白族医学的人文思想,对建构当代医学人文精神具有重要启示。
3.1 医学不仅是科学也是人文
人们对医学有一个普遍的误解,即认为医学是自然科学和技术。其实,医学不仅是科学的,也是人文的,医学具有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属性。医学中的许多问题要靠伦理学或非医学方式来解决。现阶段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矛盾,其直接根源是当下医疗体制的不完善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但也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以来的医学文化与医学话语的变迁有深刻关联。当代医学活动主要体现为一种技术的、医生对疾病的单向治疗过程,而非人文的、医生与病人的双向沟通过程,“疾病”取代“人”成为了治疗活动的中心。这就容易使医生的诊断焦点与治疗重心并不以病人自身的患病体验为中心,从而造成医患之间的话语隔膜和沟通障碍。1996年11月,由英国、美国、中国、德国、智利、瑞典等14国发表宣言,提出了医学的四个目的:一是预防疾病和损伤,促进与维持健康;二是解除由疾病引起的疼痛和疾苦;三是治疗和照料疾病,并照料那些无法治愈者;四是避免早死和追求安详死亡。[7]实现这四个医学目的,不仅需要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还需要医学人文精神的共同烛照。白族医学人文思想对此有重要启发意义。
3.2 走出当代医学人文精神的困境
长期以来,救死扶伤一直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座右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义”与“利”的矛盾成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无法回避的问题。一是私利观念强化。在计划经济时代,医疗机构的运营费用和医务人员的劳动报酬由国家支付,医患之间不存在经济利益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形成了多种形式的经济利益关系,本位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私利观念得到了强化,甚至出现“大处方”“滥检查”等过度医疗行为。二是情感关系瓦解。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医患之间传统的情感关系被利益关系所代替,从而导致情感关系的瓦解,诱发或加剧医患之间的矛盾。三是价值取向困难。在传统医学中,医生面对病人主要是考虑医疗价值和社会效益问题,医患之间不大受经济利益的束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价值取向将会在更大范围内受经济利益的支配,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在“治病”或“赚钱”上,存在着价值取向的艰难选择。[8]
白族医学和谐共处的人文思想,强调了医患之间的情感关系,要求医家以病人为重,而不只是关注疾病本身,这对走出当前医学人文精神的国境有重要借鉴作用。
3.3 向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思考
20世纪70年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诞生了,被称为现代医学模式。这种崭新的医学模式,是相对于生物医学模式而提出的,是对生物医学模式的发展。[9]医学是关于人的生命的科学,对人的全面关怀是医学的应有之意。丧失了人文价值的医学不是真正的人的医学。借鉴白族医学的人文思想,我们可以看到,医学的价值不只是治愈疾病,还要安慰和帮助病人。医学不是技术的产物,而是情感的产物;行医不是一种交易,而是一种“悬壶济世”的使命;医患之间不是消费关系,而是共同与疾病作斗争的战友。不论是我国传统医学“大医精诚”的文化内涵、现代医学“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还是西方医学尊重生命的人文思想,都要求医学体现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和公益性。现代医学正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就要求医学从追求延长生命向提高生命质量转变,从重视治疗向治疗与关爱并重转变,从关心疾病向关心疾病与关心病人并重转变,从疾病局部观向疾病整体观转变,从医生决定病人向医患合作互动转变,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
3.4 重塑“好医生”的形象
对当代医学人文精神的反思,必将引发关于“好医生”形象的重新思考和定位。人文精神的缺失使得少数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难以抵御拜金主义的冲击,导致当今医学领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状况,即过于关注病而忽视了人;过于关注医学检验报告而忽视了人;过于关注物欲而忽视了人。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呼唤着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近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在推行医疗卫生改革,其核心就是打造“好医生”。[10]我国从2009年开始推行新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了医疗卫生精神大讨论,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强调公立医院要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坚持以病人为中心。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用人文价值观来评估医疗卫生体制、医务工作者和各种医学技术,促使医疗机构与医务人员更好地认识和反思自己及其所从事的医疗卫生事业,为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提供了最佳契机。我们应当弘扬白族医学的人文思想,重塑符合时代要求的“好医生”的新形象,努力实现仁术和仁爱之士的完美结合。
[1] 郑进.古老神奇的苍洱幽兰——云南白族医药简介[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30(3):封3.
[2] 云南省鹤庆县政协.鹤庆文史资料:第一辑[M].大理:大理地矿绘图印刷有限责任公司,2003:193-197.
[3] 姜北,段宝忠.白族惯用植物药[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1-2.
[4] 杨哲.悬壶济世[J].家庭医药,2013,(2):66-67.
[5] 成瑶,张锡禄,朱香,等.从碑刻铭文看南诏大理国文化的兼容性与和谐性[J].大理学院学报,2012,11(11):10-14.
[6] 云南省鹤庆县志编纂委员会.鹤庆县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668-669.
[7] 吕维柏.14国宣言号召审查“医学的目的”[J].医学与哲学,1997,18(4):169-170.
[8] 陈宏凯.当代医学人文精神建构的思考[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9] 赵翠英.论医学人文属性复归的途径[J].医学与哲学,2005,26(4):34-35.
[10] 杨雪琴,陈明敏,愈梦孙.做一个当代的好医生[J].中国临床医生,2013,41(1):75-76.
Enlightenment of the Bai Nationality Medical Humaniti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Medical Humanistic Spirit—Taking Chen Zuokai Bai Medical Family in Heqing as an Example
YANG Qingchun1,LYU Yuejun2,YANG Peiying,YANG Rusen1
(1 School of Basic Medicine,Dali University,Dali 671003,China,E-mail:1577671987@qq.com;2 Institute of National Culture,Dali University,Dali 671003,China)
In this paper,the history of Chen Zuo-kai medical family in Heqing was reviewed and the humanity spirit thoughts were further studied,including:the life mission of helping others,the value of respecting for life,the medical ethics of an excellent doctor's perfect skill and absolute sincerity,the psychotherapy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the inheritance of learning from others.Bai medical humanities will be of significant enlightening affec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medical humanistic spirit,that is,medicine is not only a science but also the humanities,it shall be out of the plight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modern medicine,speed up to the pattern transformation and reshape the image of the"good doctor".
Bai Nationality Medicine;Humanity Thought;Humanities;Chen Zuokai
R192
A
1001-8565(2015)02-0231-04
2014-11-10〕
〔修回日期 2015-01-29〕
〔编 辑 冯世清〕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0YJA85003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XMZ007。
** 通讯作者,E-mail:lyj60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