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和船队对福州的影响

2015-01-27赖晨

文史春秋 2014年12期
关键词:吕宋长乐郑和

赖晨

福州长乐太平港是郑和下西洋的驻泊地与开洋起点。自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的29年间,郑和率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为了等候风汛和进行补充翻译人员、增加水手、修造海船等远航补给工作,其船队每次都要在福州停留一段时间。那么,郑和船队对福州的历史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繁荣了经济

郑和七下西洋在长乐停留的时间,第一至第六次,一般从农历十月至翌年二月,驻泊5个月之久;第七次居留时间最长,从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到翌年十二月,停留了11个月之久。前后加起来,郑和船队至少在长乐停留了41个月之久。就人数而论,每次都进驻愈万人,多的时候达2.85万人。一个普通的小县城,驻扎如此多的旅客,停留时间又很久,其日常生活所需,均须要依靠商业来解决。于是,太平港一带便有人搭房开店经商,人如云集,竟成繁荣的大市场了。

当时停靠在太平港的船只最少的时候有48艘,最多的时候有249艘,每艘海船每年要检修一次,费用不少于五六百两白银。检修费用虽然是国家开支,但修船所需要的技术人员和各种材料都要由当地负责。据记载,当时检修海船所需要的杉木、杂木、株木、榆木、栗木、橹坯、丁线、桐油、石灰、艌麻等,这些物资都由福州等地供应,从而促进了该地造船业的发展。据记载,明朝福建海船有4层楼高,中间可安放大炮,它们在明代造船业上占有相当高的地位。

明朝政府为了和各国贸易,永乐时恢复了广东、福建、浙江3个市舶司(海关),专门负责管理外贸事务,其中福建市舶司通琉球国。成化八年(1472),市舶司从泉州移置福州。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便是郑和下西洋后,外国船只来华朝贡贸易,多抵达福州闽江口。从此,泉州港地位被福州代替,虽然当时福建市舶司只限于琉球一国通商,但贸易往来频繁。福州各县的下海通番,虽不似闽南之甚,但元朝海运古道始于福清,迄于直沽(今天津)。朱元璋赐朝阳通事36姓与琉球,即为福州城东南水部门外的河口地区人。永乐时,郑和下西洋及出使琉球,也都是从福州开航。同年,又因福建市舶司移设福州,越发刺激了福州的海商活动。从事海商活动的福州人,把福建的陶瓷、铁器、蔗糖、丝绸、纱绢、荔枝干、龙眼干、土纸、蓝靛等远销国外。由于西洋各国嗜好中国的糖品、果品,导致种甘蔗、龙眼、荔枝获利甚厚,福州一带甘蔗、荔枝、龙眼甲天下,弥山遍野。由于不断改稻田为甘蔗田,造成本省稻米日益缺乏,皆依赖浙江、江苏、广东的稻谷运入。

东南亚的占城、爪哇、锡兰等国十分喜欢中国的青花瓷器、青瓷盘碗,郑和下南洋带走了闽清、屏南等地的不少青瓷,促进了当地青瓷业的发展。

文化的昌盛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水平必然提高。永乐年间,长乐县城有“十洋成市状元来”的谚语,因为郑和船队驻扎十洋街,导致十洋街道成为市场,兴旺热闹,经济繁荣,读书蔚然成风,从而产生了马铎、李骐等状元。不仅长乐如此,明代福州其他县也出了不少状元,如闽县的陈安、陈谨,侯官县的翁正春,怀安县的龚用卿等。

明代长乐状元马铎名震天下,为人坦率正直,博览群书,为文神速。另一位状元李骐为人耿介有气节。他们的学风在福建是有影响力的,地方出了名士,当地文化自然大受影响。明朝长乐县文学家谢肇制是著名的藏书家,学识渊博,其古文诗歌早年传播于江南。此后,清朝长乐县文学家梁章钜博览群书,熟于掌故,喜作笔记小说和研究金石文字,也能写诗,著述共达70多种。谢、梁的学风多少受到了马、李等人的熏陶。《长乐县志》记载:“长乐文风之盛,萌芽于唐,呈露于宋,而大阐于我明。”郑和一行中的马欢、费信、巩珍等人都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他们治学的风气,影响着地方。在长乐,有“三宝岩读书处”遗址,它可以与宋朝朱熹在武夷山读书处相媲美。

加强了闽台关系

台湾自古以来是我国的神圣领土,自三国起,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很注意统治台湾。宋、元、明时代,台湾西面的澎湖岛隶属于福建泉州的晋江县。元朝末年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管理澎湖和台湾。明朝政府继承元朝对台湾及其周围岛屿的统治,行使国家主权。郑和下西洋在加强祖国大陆与台湾岛的联系方面,在历史上曾发生过重要的影响。郑和一行对台湾的多次访问,是我国史籍中明确记载祖国中央政府代表团历史上第一次进驻台湾,为台湾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自从郑和一行到达台湾以后,大陆沿海的汉族人民特别是福建、广东人民,相继渡海到台湾,而且逐渐增加。明朝崇祯时期,福建沿海饥民到台湾的就有数万人之多,这是我国历史上向台湾一次大规模的移民。

闽侨下南洋

福建华侨赴南洋的历史,并非自郑和开始。往来于南洋的纪录,最早见于晋朝,侨居于南洋的最早纪录是始于唐朝。到了以后的宋、元、明、清各朝,华侨去南洋的逐渐增多,特别是明清时期,这与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密切相关。

郑和七下西洋,发展了海外交通,提高中国在南洋地区的威望,增进了中国人民与南洋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使他们认识到中国的强大和进步的生产技术。他们不但需要中国的各种手工业产品,而且也愿意中国人民到南洋地区参加劳动,发展生产。因此,在这以后,去南洋地区的日益增多,尤其是福建、广东人。

郑和下西洋,在南洋地区很有影响,他们所到之处,受到各国人民的盛情款待,例如到占城时,国王亲自出迎,欢迎的人们“舞皮牌,捶善鼓,吹椰笛壳筒”,十分隆重。就这样,郑和等人给南洋各国人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嗣后,南洋地区人民尊敬中国,用汉人为官属,理国政,掌财赋。万历时,闽人为文莱国王,相传即从郑和南移华侨的后裔,可见南洋地区人民对华侨的信任。

《明史》又载:在吕宋(今菲律宾),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者至数万人,往往久居不返,至长子孙。

吕宋与福建只有一海之隔,水上交通极为方便。福州人从其进口金银珠宝,获利甚巨,虽有官府禁令,不许人民私自通番,但利之所在,商民向往。因此“闽人所通者,乃吕宋诸番,每以贱恶什物,贸其银钱,满载而归,往往致富”。自从郑和下西洋至此地,其国也遣使入贡,随后,华侨往吕宋者日益增加,于是有作长期居住的。至明朝末年,只福建一省在吕宋商贩达数万人。

在郑和七下西洋的有力推动下,包括福州人在内的福建华侨散居在暹罗(今泰国)、婆罗(今马来西亚)、吕宋等地的甚多。其中大部分是劳动人民,他们带去先进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从事各项劳动,长期居住南洋,对南洋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还有一些移民,往南洋经商,输入中国各种产品,促进了侨居国家商业的繁荣,如在吕宋的福建华侨。

在福建华侨中有些人物曾经对所在国家的管理起过重要作用,有的担任该国的官员,有的甚至成为该国的君主。福建华侨虽然分布在南洋各地,但在吕宋者为最多。根据《明史·吕宋传》记载,万历三十年(1602)张嶷吕宋采金案,华人先后死者2.5万人,其中福建漳泉华侨占2万人。这个时期,有人估计在南洋各地的华侨大约有10万人以上,其中主要是福建、广东人民。但在吕宋的华侨,福建远远超过广东的数量,其原因之一,是在郑和下西洋影响下,“成化八年,市舶司移置福州,而比岁人民,往往入番商吕宋国矣”(《闽书》卷之39)。

当时,福建的文化给南洋地区也带来一些影响。南洋各地的国王和部落酋长,常常吸收一些粗通文墨、略知经史的华人知识分子为他们服务,有的作了官,有的担任“幕客”一类的工作,有的在“通贡”时充任贡使,如福建人谢文彬在暹罗官至学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充分说明了中国文化对南洋各国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明朝万历年间,番薯种由福州长乐人陈振龙(1543—1619)从吕宋带回福州试种,随后推广,获得成功,对增加福州粮食品种,发展农业生产,贡献很大,这是南洋文化影响于福州的一大典型案例。

猜你喜欢

吕宋长乐郑和
谱松弛动力降尺度方法及其在吕宋海峡黑潮模拟中的应用
长乐姑娘陈佼怡 新晋欧洲华姐冠军
一片冰心育桃李 六秩弦歌谱华章——福建省长乐华侨中学简介
以新闻史视角探析晚清《申报》中吕宋票广告镜像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长乐未“羊”准妈妈节日期间注意事项
吕宋海峡上层海洋对于台风南玛都响应的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