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与陈独秀的家教影响

2015-01-27许翠琼

党史纵横 2014年12期
关键词:陈独秀祖父毛泽东

许翠琼

历史的风云际会,将陈独秀和毛泽东推至中国革命的前台。毛泽东曾经说过,他是陈独秀那一代人的学生。这师生二人的个性,给中国革命带来迥然不同的影响。细究起来,家境和家教,也许是他们个性生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陈独秀是“没有父亲的孩子”

陈独秀不满两周岁时,父亲便被瘟疫夺去生命。40年后,这位名满华夏的新派领袖自称是“没有父亲的孩子”。母亲对他影响极大。他的母亲没有读过什么书,可是知道“忠孝节义”的传统道德,不过从不拿这些束缚自己的孩子。她对儿子的惟一要求是“考科举,起码也要中个举人,替父亲争气”。

他有个严厉的祖父,严厉到“孩子们哭时,一说白胡爹爹来了,便停声不敢哭”。正是祖父担当了他和大哥的启蒙老师。老人知道他爱耍小聪明,不肯用功,所以紧紧盯着他,恨不得他在一年就读完四书五经。每当背书背不出,祖父便会用戒尺痛打他的手背和屁股。令老人不解的是,无论怎样痛打,年幼的孙子竟然一声不哭,以至弄得祖父愤怒而伤感地骂道:“这个小东西,将来长大成人,必定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凶恶强盗,真是家门不幸!”

每每这个时候,母亲最心疼。他曾说:“我的母亲为此不知流了多少眼泪。可是母亲对我并不像祖父那样悲观,总是用好言劝勉我,说道:‘小儿你务必好好用心读书,将来书读好了,中个举人替你父亲争口气,你的父亲读书一生,未曾考中举人,是他生前一桩恨事!我见了母亲的眼泪,倒哭出来了,母亲一面替我揩眼泪,一面责备我道:‘你这孩子真淘气,爹爹那样打你,你不哭,现在倒无端的哭了!母亲的眼泪,比祖父的板子,着实有威权,一直到现在,我还是不怕打,不怕杀,只怕人对我哭,尤其妇人哭。母亲的眼泪,是叫我用功读书之强有力的命令。”

母亲很能干,仗义疏才,好打抱不平,在亲戚本家中有女丈夫之称。可母亲本质上又是个“往往优容奸恶,缺乏严肃坚决的态度”的老好人。

祖父与母亲,一严酷,一温柔。正是在这种互相逆反的交替作用下,铸就了他刚烈倔强而又优柔寡断的个性。朋友们评论他“言语峻利,好为断制,性狷急不能容人,亦辄不见容于人”。鲁迅索性说他是个“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的人。这种个性的形成,祖父的严厉只是外在的催化剂,而母亲的作用才是内在的原因。他说:

有人称赞我嫉恶如仇,有人批评我性情暴躁,其实我性情暴躁则有之,嫉恶如仇则不尽然,在这方面,我和我的母亲同样缺乏严肃坚决的态度,有时简直是优容奸恶,因此误过多少大事,上过多少恶当,至今虽然深知之,还未必痛改之,其主要原因固然由于政治上不严肃,不坚决,而母亲的性格之遗传,也有影响罢。

陈独秀5岁时过继给叔父陈衍庶。嗣父是个举人,曾在东北的怀德、柳河、辽阳和新民等地做过官。少年陈独秀曾随嗣父去过东北,亲眼目睹沙俄士兵暴虐无理、随意杀人、奸淫妇女,而当地华人官衙无人敢于过问的景况。这对他刺激极深,每每“思之当一大痛哭”。少年时代的血腥记忆,永远镌刻在他的脑海深处,以至成年后心理上怎么也抹不去这远逝的重创,否则,他何以与莫斯科先后派来的共产国际代表都处得一个不如一个,后又与第四国际的苏俄人照样处得貌合神离。这一切,除了政治的、思想的分歧外,难道与他的这段刻骨铭心的童年经历,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吗?

毛泽东“父亲只要求识字打算盘”

毛泽东出生在闭塞的韶山冲,接受教育的时候,中国已经废除了科举。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生勤劳,精明能干,善于算计,正是由于他的治家和经营,毛家才由贫农到中农,后又成为富农,在贫困的韶山冲可算是殷实之家。这段勤俭持家发家的经历,是他重要的人生经验,他也以此教育、规范自己的孩子。

父亲对毛泽东的要求不高,只要能识字打算盘,如果可能,帮他打打官司,能在韶山冲立住脚,成为有头有脸的人就可以了。但这一切与少年毛泽东的心志大相径庭。于是,父子之间便因此而冲突不断。

毛泽东9岁开始读书,虽说读得晚了些,可他悟性好,记忆力强,旧时读书人必备的口诵心解、默写背诵的功夫,对于他来说一点也不难。尽管这不是他的所喜所好,可成年后的演说和文章,之所以能崇论宏议,斐然成章,正是得益于这些烂熟于胸的经书古籍。

13岁那年,毛泽东就和家中的雇工一样,在田地里劳动,晚上回到家,还要在昏暗的油灯下给父亲记账。父亲不让他晚上看书,说点灯耗油浪费钱财。父亲也见不得他一边劳动一边读书的样子。一次,父亲当着许多客人的面,骂他是懒而无用。早就蓄积在心中的怨恨一下爆发了出来,他当即与父亲顶起了嘴,并抬脚出了家门,扬言要离开这个家。父亲火了,叫骂着追了上来。他一路跑到一个池塘边,站定,对气喘吁吁的父亲说:“你要再走近一步,我就跳到池塘里!”父亲害怕了,不敢向前追赶并答应再也不打骂他了。从这件事中他得出这样的结论:“当我用公开反抗的方法来保卫自己权利的时候,我父亲就软了下来;可是如果我保持温顺的态度,他只会更多地打骂我。”

中国人有所谓“棍棒下面出孝子”的说法。父亲的严厉,对他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几十年后,毛泽东深有感触地说:“这大概对我也有好处,它使我在工作上非常勤快,记账也仔细了,免得他找到把柄来批评我。”他虽对父亲不满,可却从不夹带任何情绪,还是中规中矩地完成父亲交予的事情。这种待人处事的风格,可以说贯穿他的一生,这大概就是父亲的“严厉”所给他的“好处”。

在与父亲的“斗争”中,毛泽东还学会了运用策略与父亲的粗暴进行周旋。他曾对斯诺说:“我家分成两‘党。一个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我母亲和弟弟组成。有时甚至于连雇工们也包括在内。”父子关系似成水火,可他一人与父亲相争,显然不自量力,而他这条“真正的统一战线”,往往会迫使父亲妥协和让步。

毛泽东自少年起就对公平有着强烈的诉求,认为现实生活中对农民太不公平,世界都忽略农民这个“主角”的存在,而农民为争得公平所进行的斗争,都是合情合理、天经地义的。辛亥革命的前一年,长沙发生饥民暴动,官府残酷镇压,暴动者的头颅被挂在长沙城南门外示众。时在韶山东茅塘读书的毛泽东,对此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大多数同学采取“旁观者”立场仅仅给予同情不同的是,毛泽东把这件事当作自己的事,“我觉得跟‘暴民在一起的也是些像我自己家里人那样的普通人,对于他们受到的冤屈,我深感不平。”

不同的个性与人生

与毛泽东相比,陈独秀显然没有这么近距离接触过农民,他在这个年龄时,还在大哥的督导下,整天埋在经书子集里,以预备科举考试。他十八岁时,随大哥到南京参加江南乡试。他对科举考试向持轻蔑的态度,只是为了“母亲的心愿”,才“打定主意,只想考个举人了事,决不愿意上进”。可是,一路进京科考的经历,给他刺激极大,深感科举制度的腐朽与黑暗,这才与科举决绝。

陈独秀自小在与祖父的角力中,缺乏的就是这种圆融周全的心计,母亲的眼泪往往又使他失去原则而“优容奸恶”。陈独秀当然不是如祖父所预言那样成为“凶恶强盗”,但他这种倔犟刚烈的性格,以及一条道走到底的偏执精神,似乎伴随他的一生,使他为此吃了不少的苦头。

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此时的他倒也“优容”一段时日,沉默不语。可是到了1929年下半年,早已辞去总书记职务的他,频频给中央去信,忘却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古训,批评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并无视中共中央的警告,将他给中共中央的信,在一定的范围内公开传阅,以挑起党内的公开论战。发展到后来,更是肆无忌惮地公开亮出反对派的旗帜,明目张胆地向中共中央、共产国际乃至斯大林叫板。

他在创党时本就应该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列宁主义政党可以有党内批评,但不允许有党内反对派的存在。况且,他在许多重大的原则问题上,屡屡向中共中央、共产国际发难,且又在国际反托的背景下,硬是要引托洛茨基为同志,这样,他的后果当然是可料的。1929年11月,他被中共中央开除出党。

毛泽东在陈独秀科考的年龄仍然困在韶山冲,他太不满足于现状了,就想一飞冲天,走出韶山冲。恰好听表哥文咏昌说湘乡县立东山小学堂是所新学堂,听后非常动心,极想去东山小学堂读书。可父亲早已为自己安排了前程,那就是去县城的一家米店当学徒。他知道父亲不愿自己多读书,认为那是一件费钱不讨好的事。为此,他和父亲不知拌了多少嘴,不服输的毛泽东,也因此不知挨了多少骂。

这次要走出韶山冲,对于父母来说都非同小可,再延续以往硬碰硬的方法,显然不行。毛泽东找来乡间有头有脸的人物,如八舅文玉清、堂叔毛麓钟和表哥王季范,这些人在乡间很有声望,他们的话,父亲能听得进。在他们的劝说下,父亲终于同意毛泽东去东山小学堂读书。1910年秋,十七岁的毛泽东背着简易的行囊,迈着坚实的步伐,走出了韶山冲。他这一走就走出了别样的人生,也给中国带来别样的前景。

1929年6月,在红四军七大上,毛泽东受到不公正的批评,丢掉了前委书记一职。他一生并非一帆风顺,受过很多挫折,挨过批,罢过官,多次靠边站。其中一次因误传,而被“开除党籍”,成为“民主人士”。这些不公正,毛泽东都能默默忍受,从不公开向组织叫板和对抗,无怨无悔地服从组织纪律,不改变信仰,不向党闹独立。他相信时间会得出正确的结论,故而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能韬光养晦,蓄势待发,不冲动,不气馁,这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正如有学者指出,陈独秀之所以不能成功,是因为“他远远缺乏与中国社会极其复杂的各个阶级、阶层打交道的丰富经验,也缺乏中国政治的灵活性极强的各式策略和权术”等。与之相反,这些恰恰是毛泽东所具备的。他自少年时代起,就生活在最低层的人民之中,亲身体验现实社会的严酷。这些人生感知的初步体验,使他在投身革命时,真真切切感受到,革命真如鲁迅所说,“是痛苦,其中也必然混有污秽和血”,革命“是现实的事,需要各种卑贱的、麻烦的工作。”

这一切大相径庭的处世方法,自然与他们的家境、家教密不可分。毛泽东在与父亲的争执中,学会寻找同盟军,学会掌握时机,学会策略方法;陈独秀在与祖父的角力中,只知道硬顶硬上,哪怕自己吃再大的亏,也从不屈服,从不寻找一种变通的方法。他们不一样的个性,自然带来各自别样的人生风景。

猜你喜欢

陈独秀祖父毛泽东
祖父瓷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陈独秀之妻:我生君已老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鸡犬不宁
陈独秀的收与不收
陈独秀三拒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