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向前以少胜多的十大经典战例

2015-01-27陈海英

党史纵横 2014年12期
关键词:徐向前红四方面军苏区

陈海英

军史专家有一种共识,从古至今的将领,若能在战场上创造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例,已属不易,完全可以青史留名。如此,若能在战场上指挥多次以少歼多的战例,那更是极为不易。而徐向前元帅在他的戎马生涯就多次导演了以少胜多的战役,这里仅按战役发起时间列出10例,让我们感受一下这位屡创以少胜多辉煌战绩的杰出军事家的智慧和神奇。

平汉路之战

“出击平汉路”战役因为是在1930年3月下旬底到10月上旬结束的,此役是游击战的经典战例,可与霍去病八百斩数千的千兵怒气冲霄汉相媲美。(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西汉名将、军事家,官至大司马,封冠军侯。霍去病是名将卫青的外甥,善骑射,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善于长途奔袭、闪电战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初次征战即率领800骁骑深入敌境数百里,把匈奴兵杀得四散逃窜。在两次河西之战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在漠北之战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归。)

1929年6月,徐向前被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派往鄂东北,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31师副师长,中共鄂豫边特委委员,鄂豫边革命委员会军事委员会主席。1930年春,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副军长兼第1师师长。平汉路之战是徐向前在进入鄂豫皖根据地的早期军事实践中重要的成功战例。为了使鄂豫皖的革命形势得到发展,徐向前率领红军果断出击平汉路,以灵活的游击战术,指挥红军800余人对抗国民党军4000余人,歼灭国民党军3000余人,且“三战三捷三扩编”,使鄂豫皖红军的数量增长数倍,堪称以战养战的经典战例。

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之战

此役是围点打援的经典战例。

1931年初,鄂豫皖红军第一军与第十五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任军参谋长。协助军长旷继勋等指挥部队连续挫败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苏区第一、第二次“围剿”。7月,任第四军军长。1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兼第四军军长。组织指挥了一系列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苏区的第三次“围剿”。1931年11月至次年6月的八个月时间里,徐向前指挥3万红军面对20万国民党军的围剿,果断弃用以往反围剿的战法,制定出“依托内线,先敌之机,以‘飘忽战术出击外线”的战略,在交战之初使敌、我双方的战场局势先后易手,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谋划围点打援的战术创造战机,再以“正面突击与两翼迂回相结合、猛插纵深和分割围歼”的战法歼灭援敌,既拔掉围点,又痛歼援敌,先后取得“黄安战役(1931年11月10日-20日)”和“苏家埠战役(1932年3月22日-5月8日)”大捷,共歼灭国民党军6万余人,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苏区的第三次军事围剿,不仅开创了我军正规运动战和大规模围歼战的光辉记录,而且开创了我军围点打援的光辉记录,此后我军对围点打援这一经典战术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红四方面军转移之战(也称“铁流西进三千里”)

尽管鄂豫皖红军在一、二、三反“围剿”作战中取得了胜利,但是把持了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党、政、军大权的张国焘不仅对内施行大“肃反”、乱杀人,自毁长城;同时让在第三次反围剿作战中连续作战七、八个月、未得到休整的红军发动不切合实际的西出平汉路、进逼武汉和围攻麻城战役、使红四方面军的有限军力在第四次反围剿尚未开始时就大受消耗,在紧随其后的冯寿二和七里坪大战中仍未扭转被动战局。最后,鄂豫皖红军经过历时两个整月激战(1932年8月10日-10月10日)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四次“围剿”,红四方面军主力两万多人被迫撤出鄂豫皖苏区。红四方面军转移战役包括了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前往川陕根据地的一系列战役,也称“铁流西进三千里”,发生时间是1932年秋至1933年春。此役是反围歼战的经典战例。时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的徐向前指挥2万红军面对30余万国民党军重兵集团的围堵,于险境中果断实施转移之战,穿越于平汉线,在枣阳新集反击战和土桥铺突围战中指挥红军浴血奋战、化险为夷,先后共毙伤敌三千余人,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襄阳、枣阳、宜城地区的计划,在重创国民党军后,冲破国民党军的正面堵截,同时击退国民党军的两翼进攻,进至漫川关,又在国民党军重兵集团的紧围之下,力阻张国焘的“部队化整为零、分散突围”的意见,以非凡的胆识命令部队集中兵力突围。最后,从敌两个旅的接合部打开缺口破围而出,兵进关中平原,连续将堵截的国民党军击溃,南进汉中,翻越秦岭,夜渡汉水,进驻上元观地区,成功地将国民党几十万围剿大军甩在了身后,从险境中突出重围,不仅很好地保存了力量,沿途还歼灭了国民党军1万余人,出色地完成了转移之战。突出表面了徐向前在红四方面军主力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的决断能力和决心。徐帅率领红四方面军主力在力挽狂澜、在红军与国民党一比十五的重兵围追堵截之中胜利完成了“铁流西进三千里”的战略大转移,从此走上了红四方面军川陕根据地创建和发展时期。

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之战

此役发生在1933年3月至6月,是反多路围攻的经典战例。初到川陕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率领1万余红军面对7万余国民党川军田颂尧部的三路军事围攻,从实际出发制定战略战役方针和战术原则。在分析了川北的地势条件后,因地制宜,因敌制策,提出独创的“收紧阵地、决战防御”的战略筹划战役,部署实施“纵深防御节节抗击,逐次向心收紧阵地,耗疲和逐步消耗敌军,诱敌深入,最后集中兵力迂回反攻”的战法,歼灭国民党军2万4千余人,缴获长短枪八千余支,机枪两百余挺,迫击炮五十余门,四川军阀田颂尧多年惨淡经营起来的实力被消灭了三分之一。粉碎了国民党军对川陕苏区的三路军事围攻,取得了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立足之战的胜利。

宣达战役

此役是发生于1933年夏秋季节的10月17日至27日、川陕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主动出击的运动战的经典战例。担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的徐向前抓住敌军兵力分散后方空虚的有利时机,指挥红军向国民党军的防区老牌军阀刘存厚部发起攻势作战。红四方面军在入川初期即给刘写信,要求刘存厚严守中立,他都不予理睬。不仅如此,刘存厚还趁红军在反三路围攻时收紧阵地的困难时刻,派兵抢占竹峪关,配合四川军阀田颂尧,妄想置红军以死地。为了教训刘存厚,徐向前让红四方面军以声西而击东的战法,先派部队佯攻根据地西面田颂尧部,以麻痹东部刘存厚部。继而集结兵力于东、以夜战、奇袭等战术手段,一举攻破了国民党军刘存厚部赖以据险扼守的防线,迫其全线混乱崩溃,然后穷追猛打,使之难以还手,以1万余红军击溃2万余国民党守军,歼灭国民党军近万人,将四川军阀刘存厚部连根拔起,缴获了大量的财物,使川陕苏区进一步扩展,达到鼎盛。

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之战

此役发生于1933年11月1日至1934年9月22日,历经整整十个月之久的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是防守反击战的经典战例。徐向前时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他指挥8万红军面对30万国民党军的围攻,组成宽正面、大纵深、多梯次的防御体系与敌鏖战,经过前八个月的四期收紧阵地的节节抗击和两次反击作战,到1934年6月底,消耗、迟滞了敌军,先后共杀伤国民党川军刘湘部下总计3万7千人,再利用万源地区的险要地势,实施决战防御,在1934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连续打退国民党军的五次大规模进攻,连续打退国民党军的大规模进攻,杀伤敌人万余人,使国民党军的攻势到了“三而竭”的地步。尔后抓住战机,正确选择突破口,在西线反攻中一举突破了国民党军的防线,席卷两翼,扩大缺口,直插国民党军的纵深,将国民党军劈成两半,造成大纵深迂回歼敌的有利局势,再次歼敌万余人。十个月的反六路围攻,据我军统计总共歼灭国民党川军近6万人,其中击毙军官5千(据国民党方面统计损失甚至达9万人),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川军刘湘为首的几十万大军的六路围攻,取得了红军战史上以少胜多战果最为辉煌的大捷。

嘉陵江战役

此役发生于1935年3月28日至4月21日,历时28天),是强渡江河的经典战例。为了使中央红军摆脱危局,当时仍然是担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的徐向前指挥6万红军面对9万国民党军的沿江布防,先以“北出南返”之策,诱使国民党军产生错觉,达到调敌一部北向的目的后,准确把握渡江地段和主要突击方向,实施“巧渡与强渡相结合,重点突破与宽大正面上的多路突击相结合”的战法,成功地突破了国民党军的沿江防线,歼灭国民党军1万余人,粉碎了国民党军“川陕会剿”的军事部署,得手之快,伤亡之小,难得一见,开创了我军大规模渡江战役的光辉记录,为以后在夹金山下成功接应疲惫不堪的中央红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千佛山战役(土门战役)

此役是发生在1935年5月初至7月,是山地攻防战的经典战例。徐向前时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他着眼全局,从战略高度谋划战役,巧施“示假隐真”之策,指挥8万红军对抗20余万国民党军,成功地打通了北川河谷,不仅粉碎了国民党军“东西堵截,南北夹击”的军事部署,而且牵制了几十万国民党军,为中央红军过金沙江、大渡河和夹金山做出了重大贡献。红四方面军经过西渡嘉陵江战役和千佛山战役转而进军川西北,与中央红军于1935年6月13日在夹金山脚下懋功会师。红一、四方面军的会合,使蒋介石企图各个击破红军的计划彻底破产。

晋中战役

此役发生于解放战争时期,即1948年6月11日至7月21日,是运动战的经典战例。徐向前时任华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兵团(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在临汾战役胜利结束后,面对阎锡山以太原为中心辐射晋中的战略部署,徐向前审度敌情,准确掐住敌之七寸,提出了“保卫晋中麦收”的战略,从而先机制敌掌握战役主动权,指挥6万人民解放军北上晋中对抗13万国民党军,拉开了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各军事战略集团展开决战的帷幕,采取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运动战,以巧妙的战法调动敌军,一举歼灭了包括闪击兵团在内的国民党军10万余人,开创了我军一个战役歼敌上十万和歼灭敌兵团的光辉记录,取得了人民解放军发起的第一个战略决战的胜利,在解放战争中率先奠定了一个战场的胜局。中共中央称此役是“伟大胜利”,并给予“获得如此辉煌战绩,对于整个战局帮助极大”的高度评价。

太原战役外围战

此役发生于解放战争时期的1948年10月4日至1949年4月24日,是城市攻坚战的经典战例。时任太原前线司令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太原前线总前委书记的徐向前带病组织指挥太原战役,指挥9万人民解放军面对10万国民党军防御的坚城要塞,在兵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向国民党城防最坚固的城市发起进攻,经过艰苦卓绝的攻坚作战,攻克了包括东山四大要塞在内的所有永久性防御工事,摧毁了国民党军精心构筑的外围纵深防线,歼灭国民党军6万6千余人,取得了最为艰难的外围作战的胜利,将余敌成功合围于太原城中,为最终攻克太原,扫除了最大的障碍。最后,太原战役以解放军伤亡3.2余万人的代价,取得毙伤敌3.3万人,生俘敌9.7万人的胜利而告结束。太原解放的三大意义是,(1)使解放军攻坚国民党坚固设防的大城市取得了成功经验,(2)结束了阎锡山对山西人民长达38年的血腥统治和(3)太原是当时中国的一个重要工业基地,太原的解放对于支援解放战争具有重大意义。

1990年9月21日是,徐向前元帅在北京逝世。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讣告指出:“徐向前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运筹帷幄,指挥有方,智勇兼备,果断灵活,善于以弱敌强,以少胜多,运动歼敌。为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以自己的战争实践和理论,为丰富毛泽东军事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讣告文中不仅对徐向前元帅的军事思想给予极高评价,并就军事指挥方面给予“善于以弱敌强,以少胜多,运动歼敌”的极高定位,而在我军将领中获得如此高度评价的仅此一人。因此,徐向前元帅堪称我军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第一人。

猜你喜欢

徐向前红四方面军苏区
徐向前元帅的家风
走出“逃跑主义”:鄂豫皖省委对红四方面军战略转移的认知
徐向前:我是个穷司令
广东5年新增210亿元支持老区苏区振兴发展
徐向前:我是个穷司令
在全省老促会会长座谈会上 的致辞(摘录)
浅述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对文物古迹的保护
飞来的木桶
迎头痛击
全线出击,积极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