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桑烟有径

2015-01-27张琦

西藏文学 2014年5期

张琦

生活在藏地的人,不管你有没有信仰,是不是佛教徒,都或多或少参加过一些佛教节日活动,有意无意中都感受过神秘浓郁的佛教文化,因为这里各种佛教节日名目繁多,宗教活动和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众多的宗教节日中,一年中纪念佛祖释迦牟尼的节日有四个,第一个是藏历一月的大神变节;第二个是藏历四月的萨噶达瓦节;第三个是藏历六月四日转山会;第四个是藏历九月二十二日的天降节。

佛教徒都知道,行持善法能积功累德,而在殊胜节日里修持善法,其功德更会增上万亿倍。所以,每当节日来临之前,广大信众都早早地做着准备,积极地行持戒杀、放生、斋戒、诵经、念咒、顶礼、供养等等善行,以期为自己和家人消除业障,广增福报。殊胜神变节

神变节是一年中佛祖的第一个节日。相传释迦牟尼在世时,于某年的一月一日至十五日的半月期间,示现种种神通变化,降伏外道邪魔,弘扬了正法,此后这个月即名神变月。

农历的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过大年,这段时间在佛教的年轮中,亦是非常重要的日子。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这十五天中,示现种种神变,降服了外道六师及其徒众,大力弘扬了佛法的殊妙吉祥。整个过程,佛经上有详细记载,以下只摘简要作以介绍:

其时,听说佛陀得道了并吸引了无尽的信众虔诚追随,外道师起了强烈的嫉妒心,自恃神通广大,便以各种方式向佛陀挑战,起初佛陀一再避开他们,但外道师以为佛陀怕他们,更加以为自己神通了得,愈加肆意地挑战,佛陀走到哪里他们便追到哪里。在众多弟子的劝请下,终于有一天,佛陀认为教化调伏的时机成熟了,于是,示现了圣妙无比的种种神变法。

第一天,佛陀到了竞技场,清晨波斯匿王供养佛杨柳枝。佛陀咀嚼杨柳枝后丢到地上,杨枝随地而生,枝叶茂盛如云,高五百由旬,大如车轮,结出各种果实,有五斗瓶大,根茎枝叶放射如七宝般的色泽,灿烂炫丽,光芒耀眼,遮住了日月的光彩。果实香味四溢,闻者无不喜悦。枝叶随风发散和雅法音,听闻者无有厌足。所有与会大众,见到这种景象无不生起敬信心,佛陀于是应机而说法,闻者当场证果,生天者不可计数;

第二天,优填王供佛,当时如来的两边化出两座宝山,现出各种茂盛花果和上妙美食;

第三天,真陀罗供佛,奉佛净水,佛陀将漱过的水吐在地上,化成宝池,周匝二百里,以七宝供相间离;

第四天,因陀婆弥王供佛,佛令宝池四面自然生成八条河流,互相灌注,河水自然回转,流水音声悦耳轻妙,宣说着法语;

第五天,梵摩达王供佛,佛以金口放出金光,遍满三千大千世界,光所触及的众生,三毒五阴自然消失;

第六天,诸律昌辈供佛,佛令所有大众皆具能知他人心意的能力;

第七天。释种请佛,佛令参与盛会的人皆化为转轮圣王,有七宝千子,王臣服侍;

第八天,帝释天请佛,为佛作狮子座,佛陀升坐后,帝释随侍在左,梵王随侍在右,大众都安静地坐定。佛于是舒伸臂膀,发出如象般的吼声。当时有金刚密迹现身,持金刚杵,杵的顶端有火焰熊熊燃烧,往外道六师扑去。六师因惊吓而逃窜,后因深感羞辱,投水而死。六师的九亿徒众皆前来皈依佛陀,祈求成为佛的弟子。佛陀慈悲地说道:“善来比丘,鬓发自落,法衣在身,皆成沙门。”言毕,众人发皆落而法衣着身了,佛陀为他们开示佛法,令所有弟子皆证得阿罗汉果;

第九天,梵王请佛,佛现化身,高至梵天:

第十天,天王请佛,佛令与会大众见佛色身;

第十一天,须达请佛,佛陀在高座上自隐其身,寂灭不现,但放光明,以柔软音声,流畅地演说佛法义理;

第十二天,质多居士请佛,佛入慈悲三昧,放出金色光芒。遍照大千世界;

第十三天,屯真陀罗王请佛,佛升高座,脐光化佛,离身七仞;

第十四天,优填王散花供佛,即时散花化作千二百五十宝高车,高至梵天;

第十五天,拼沙王请佛,佛陀告诉洴沙王,只须准备食具即可。用斋时间一到,各种上妙美食自然盈满所有的器具碗钵。

为了纪念佛陀殊胜无比的功德,后来人们将一月称为神变月。并于每年的这一时期举行盛大的庆贺纪念活动,形成了神变节。既然称为神变月,那么应该是包含整个一月份的,但实际上,各种庆祝纪念活动一般都在一月十五日这天达到高峰,之后也就基本上结束了。

佛教的八大佛塔之一的神变塔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佛用神通制服外道而建,塔身四级四方,每方各有佛龛,或作圆形四级,莲瓣为饰。

西藏的神变节是从藏历的一月一日到一月十五日。藏历的纪年与汉历的阴历基本接近,只因闰年月的不同,而致藏历新年和春节有时会相差一个月,有时则基本同期,最多相隔三两天。2010年藏历金虎年的新年,与春节恰为同日,这种机会是不多的。隆重的藏历新年和热闹的春节同时过。所以,在拉萨今年的年尤其热闹。人们打破了民族差异,不分藏历新年和春节,尽情地享受着节日的喜庆与欢乐。我也有幸在拉萨过了个隆重热闹的新年。同时,与藏族百姓一起亲身感受了一回神变节的神秘气氛。

藏历新年临近了,意味着神变节也即将开始。

藏族的新年,是从拜佛开始的。这一天,各大小寺院都如期举行神变月供修法会。很多佛教典籍中都记录着神变月的殊胜功德。据载。神变月期间,尤其是上弦月内,每做一件善事,其功德都会比平日行相同善法时所得功德增上数亿万倍。若在神变月期间,精进修行、勤勉行善,即可以迅猛消除宿业灾障,快速培植增长福慧资粮。人谁不想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如此难得的机会自然不会错过。所以,深居寺庙的众多僧尼,隐匿世间的无数虔诚信徒,还有沉溺于纷繁红尘中的男女老少们,无论贫富贵贱,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在勤勉行善,为自己,也为家人累积功德,虔诚祈福。

一月一日凌晨,寺院的大小殿堂里,酥油灯早早就点亮了,紧跟着法号也嗡嗡地响起来。活佛喇嘛们庄重地做着佛事,或为众僧尼领诵着经咒,僧尼们则专注严肃地念诵着。心地清净的僧侣们是在虔诚地为大众祈福!为国家祈福!为世界祈福!寺庙上空,吉祥的诵经声余音绕梁,桑烟香雾袅袅飞升、缥缈如缕,酥油灯散射着温暖的光芒。

在拉萨的众多寺院里,千年古寺大昭寺无疑是神变节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是人们一号这天必须首先朝拜的,因为里面供奉着殊胜无比的释迦牟尼佛的十二岁等身像,自然无可争辩地成了神变节的中心,牢牢吸引了远近十方信众的虔诚。以前,神变节于大昭寺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以往,格鲁派僧人一年一度的拉然巴格西学位考试要在这里举行,考试由达赖喇嘛亲自主持,哲蚌寺、色拉寺和甘丹寺等拉萨三大寺的住持和僧人全部参加,场面非常热闹。拉然巴格西是格鲁派的最高学位。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创立的学经制度,强调显密兼修,并且有严密的次第。能参加格西学位考试的,应该已达显密精通圆融,相关的考试内容自然繁复深奥,考试形式也丰富多样,于更多的僧侣而言,参加考试,更是个难得的学习机会。考试结束后,至十五日,达赖喇嘛带领最高僧团,举办盛大的“传召大法会”。传召大法会的参加人员之众、场面之盛、影响之大,在历史上都有记载。由于种种原因,后来的神变节,各寺院包括大昭寺,都只在内部讲经和做佛事活动,直到今天。

天刚蒙蒙亮,我们就来到了大昭寺广场,远远就看到寺院门外黑压压的人群。广场上高耸入云的经柱上已换上全新的经幡,色彩鲜亮的五色经幡,乘着微风,努力向朦胧的天空招展飞扬,传递着人们的美好祈愿。空气中桑烟袅袅,比平时更浓郁的松柏香味氤氲不绝,向天空升腾,也熏染着大地上的人们。今天排队等待着朝佛的男女老少,无一例外地满脸喜气,个个身着簇新的藏装,手捧洁白的哈达,揣着大块供灯的酥油。整个广场看起来焕然一新,连空气都仿佛经过了更新。

寺院大门外,广大信众早已排起了长龙样的队伍,人们在等待朝拜。为了求得新年的第一缕加持甘露,求得佛祖的最殊胜泽恩,虔诚的人们凌晨一点就开始在此等待。据老人们说,以前信众们来得并不早,只是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都想争得第一份,太多人都想成为最靠近前面的幸运儿。以致大昭寺门前排队等待的时间一年比一年提前,队伍也一年比一年延伸得更长。等待的人们,一个挨着一个,从供奉佛祖圣像的大殿门前向后面无尽地延伸,顺着殿堂廊廓迂回曲折地环绕着,一直延续到寺院大门外的八廓街上,队伍再围绕寺院的外围墙。顺时针排成圆圈。八廓街上平时琳琅满目的货架,此时都空荡荡地静立着,却成了人们维持队伍秩序的天然屏障。

这些耐心等待着的广大人群,各个娴熟自如地手摇转经筒,或者悄悄拨捻着念珠,嘴里则喃喃念诵经咒。而事实上,他们并不能算是真正的佛教徒,只是心存善良信念和美好祈盼的普通民众。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和了解,我发现,广大民众对佛教并没有一个明晰的认识,更不了解宗派之分,不明白教理教法的深刻内涵和细微区别。确切地说,人们的思想认识最多处于信仰的朦胧地带,其中绝大多数人从来没有皈依过佛教,不知道要受持皈依戒,也不刻意依哪宗哪派的教法教义次第修行,只是就自小耳濡目染学会的简单经咒习惯性地念诵着,也习惯性地虔诚着。

民众们所念诵经咒,主要是六字真言和莲花生大师的心咒,绝大多数都未经活佛灌顶传授,也不是跟上师所学,而是从祖辈一代代传下来的。可以说,他们从牙牙学语时就开始学念六字真言了。所以,这些看似很虔诚的行为,于广大藏族群众而言,与其说是信仰活动,不如说民俗习惯更确切些。

然而,这一点也不影响他们的虔诚和耐心,男女老少们不需要太多的理由,不需要明确的理论依据,只要能朝拜到佛菩萨,能亲近佛法僧三宝,他们的心里就是踏实的、安宁的,因为他们的先人祖祖辈辈都是这么做的。

记不清等了几个小时,终于进到寺院里面了,大殿堂里灯火辉煌,酥油灯光闪耀出神秘的光晕。四周是一个挨着一个的小佛殿,每间佛殿里都供着不同的佛菩萨像,所有的塑像前皆供奉着酥油灯,灯光闪烁而飘忽,明暗之间似乎隐藏着无尽的意味,各人会从中得到各自的解读答案。虔诚的信徒们走进每一间殿里,都会虔诚地供灯、礼拜、供钱物。其中有一间叫“神羊殿”,殿内墙壁上刻着一只栩栩如生的羊,那羊看起来气宇轩昂,不同凡响,传说就是当年驮土助建大昭寺的神羊。人们走进这个殿里,也一样的虔诚,用不变的节奏表达着恭敬之心。

进入殿堂,信徒们都直奔释迦牟尼佛像前先拜佛祖,再绕四周逐个拜过。平时,人们来到佛祖像前先供灯,然后闭目合掌,默立祈祷片刻就完成了。神变月第一天,人们希求与佛陀更近的接触,人人都要跨上高高的法座台阶,贴近佛像,俯身以头顶礼佛体。寺庙里也早早做好了准备,有僧人维持着秩序,或帮人们添加酥油,有喇嘛在佛像前指导帮助人们如法顶礼,也大致掌握着每个人的时间节奏。人们顺时针绕佛像转一圈,从左边经过时拜佛的右手,转到右边时再拜佛的左侧。拜的时候,多数信徒会顺便恭敬供奉上比平时多几倍的钱,如此方算拜过佛陀了,便可心安理得。

出了寺门,信徒们再绕着寺院顺时针转绕一圈或三圈,朝佛才算完整。八廓街上,平常的喧嚣繁华荡然无存,而成了一条纯粹的转经道,空气中仿佛蕴着清明又神秘的光晕。

拜完大昭寺之后,有些人还会去其它寺院接着朝拜,但大多数人拜过佛祖就回家过年去了,心安神泰地融入世俗红尘中。

萨噶达瓦节

藏历四月的萨噶达瓦节,是佛祖的第二个节日。据载,佛祖的诞生、成佛、涅粲日均在此月内,而这个月是氐宿星出现的时候,氐宿藏语叫“萨噶”,“达瓦”意为“月”,这个月叫萨噶达瓦,该月内的节日也就叫萨噶达瓦节了。

春末夏初。高原上的季候风尚末走远,拉萨的老城区里,礼佛转经的人便骤然多了起来,尤其是各寺院周围,但见人群摩肩接踵,熙来攘往,络绎不绝,空气中袅袅桑烟缭绕,香雾氤氲。你便知道,藏历四月临近了,拉萨又将迎来一个重要的宗教节日——萨噶达瓦节。

萨噶达瓦节是拉萨地区持续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的佛教节日,从藏历四月一号开始,一直延续到藏历四月三十号止,十五号是高峰。据说,如果在这个月里诚心礼佛、念经、放生、施舍等,其功德会增上十万倍,所以信徒们早早地期待着,想要事半功倍地为自己、为家人消业积福。

转经道悠悠。

佛教的朝佛转经都是顺时针而行的。拉萨约定俗成的转经路有四条。萨噶达瓦节是纪念并庆贺释迦牟尼佛的诞生、涅槃、成佛的节日,相关的节日活动自然要围绕佛祖而进行。大昭寺里因为供奉有释迦牟尼佛的十二岁等身像(人们尊称为“觉悟仁波齐”,意为见解脱佛),便形成以大昭寺为中心的三个转绕圈,由小到大依次是廊廓、巴廓、以及林廓。廊廓,也叫内转,即顺着大昭寺主殿堂的回廊转绕;巴廓,也叫中转,即绕大昭寺及其周围建筑群而转,形成著名的巴廓街;林廓为外转,环绕着拉萨老城区的林廓东路、北路、西路、南路,外转基本上是绕拉萨老城区而转。节日期间,一些虔诚的信徒一天内要转绕三四圈林廓,也有的每天除了转一圈林廓外,还要重点转绕三圈甚至十数圈廊廓、巴廓和孜廓。人们无不祈望身心都能更靠近佛祖,从而得到佛祖更亲切的加持护佑。

另外一条转经道叫孜廓,是绕布达拉宫而转的。因为布达拉宫全称孜布达拉,这条转经道路即简称为孜廓。在西藏有寺院有佛塔就有转经路。如色拉寺、千佛崖、哲蚌寺等等周围都有转经道。平时,信徒们可根据自己的方便来自由选择转经的线路,但萨噶达瓦节期间一般是要转林廓的。

林廓路是一个环绕着拉萨老城区的不规则圆环,它把城区的所有大小寺庙佛殿都围括在里面。有著名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药王山千佛崖,有上下密院,有功德林、丹结林、策墨林、喜德林,以及三怙主殿、仓孔尼寺,直到一些难以计数的无名小寺无不囊括其中。转绕林廓路,就等于礼拜了所有的寺庙和佛菩萨,对信徒们而言,功德当然是大了。

转绕一圈林廓路,一般需要费时四个小时,走得最快的年轻小伙至少也要两个多小时,中老年人如果到所有经过的寺庙都拜一拜,或者边走边吃喝休息,可以耗上一天。藏族人历来又是朝佛和生活两不误的,他们可以让虔诚神圣的朝佛活动,和轻松快乐的世俗生活,自然和谐地相融共处。故而,林廓路上往往间隔一二十米就有一个甜茶馆或小吃店。市场经济体制下,什么都会应需而生。

林廓南路属于江苏路东段,路南紧挨着拉萨河。每到此时节,路边河岸上也热闹非凡,回族小贩及时摆出了各色小吃摊,以四川人为主的汉族小贩们则适时兜售着各种小商品及玩具,最独特的要算那一车车鲜活的鱼了。佛教信徒需要买活鱼放生,商贩们便临时给三轮车箱里装了水,水里面放着小鱼苗或大活鱼,一溜儿排在河岸边任你挑选购买。信徒们得了方便,花不多的钱从岸上买了,走几步下到河边沿放入水里,看到鲜活的生命因自己而继续鲜活,得到心灵的极大满足和精神的升华;商贩们从城里市场上拉过来费了点力气,即赚到钞票得到实惠。同样是“人”,完全不同的行为目的。在这个事情上,人们算是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转经人百态。

平常每月的一号、八号、十号、十五号、三十号等都是信徒们比较重要的斋戒朝佛日。盛大的萨噶达瓦节自然从三月三十日就拉开了序幕,从这一天开始,林廓路上就有了断断续续的转经人流。等到四月一号正式开始时,从凌晨三四点起,虔诚的信徒们纷纷从宽门窄院、大街小巷涌上转经路。老人们多是左手拿念珠,右手持转经筒,边走边不停地念诵着经咒,步履或敏捷或蹒跚,目光却是一律的坚定;中年人一般都背着搭裢(一种漂亮的彩色布兜),里面装着一点糌粑一点青稞一瓶清水,看见煨桑的香炉便停下来,就近买一两块钱的桑(柏枝),一丝不苟地煨桑,这些东西都用得上。煨完桑又继续转经,手里或拿转经筒,或拨捻着念珠,也是边走边念,走得从容而淡定;年轻人则要简单得多,最多拿一串小小的念珠,步履匆匆,嘴唇快速地翕动着,更像是在赶时间。

转经的人流中最醒目的要算那些磕等身长头转经的人。他们五体投地、匍匐着绕林廓路叩拜,仿佛是在专注地演绎虔诚。有些打扮很专业,胸前围着长长的革制围裙,或者穿着蓝色长布衫,双手上套着厚而精致的木板,随着身体的一起一伏、双手合十又分开,便传出了铿锵悦耳、韵律感十足的木板叩击声,看起来很是专业;大部分磕长头者还是平常的衣裳,只是手上戴着手套;女性则多数戴着口罩包着头巾。但不论怎样的装扮,男女老少皆神情庄严,动作更是规范整齐,一丝不苟。只见他们端直站立双目轻阖,双手合十置于颏下稍顿,尔后举过头顶稍顿,之后是嘴唇处,再落到胸前,接着匍匐于地,尽可能地伸展开身体及手臂,额头也紧贴地面。在手指触地的瞬间,放下自己的念珠或一小石块,或顺手划线等作为记号,起身后前行到记号处再来重复这套程序,如此周而复始。有的不做记号,而是走三步一叩。

磕长头的信徒们整个动作连贯自如,一气呵成。严格用身体丈量每一寸土地。

所有这些叩拜的人都没有人督促监督,但从来也没有人偷懒。不管烈日当空将石板水泥地面晒得滚烫,也不管阴雨连绵将道路变得泥泞污浊,一旦开始,绝没有人半途而废。磕长头转绕林廓路一圈,一天是完成不了的,晚间休息后,他们会严格地从前一日迄止处起程。似乎只有用身体将这长长的转经路画圆满,才能表达对佛祖的虔诚,才能给自己一个圆满的交待。每每看着这个人群表现出来的庄严的恭敬、忘我的虔诚,不能不被深深感染。

据了解,信徒们磕长头的每一个动作都有着特定的意义:合掌由上到下的三顿依次表示顶礼佛菩萨的身语意三门,祈求自己的身、语、意得到上师三宝的身、语、意的加持,自己身语意所造之业得以清净。而双手置于颏下时是要观想皈依境,皈依境中上师及佛、法、僧三宝都发出吉祥的光在加持救拔自己。佛经记载,磕长头的功德很大,每虔诚恭敬地磕一个长头,便可得到与匍匐的身体上面虚空中所有微尘数一样多的功德。这种功德能够消除净化累世以来的业障。离解脱又近一步。若磕头时不恭敬虔诚,功德则要大打折扣。难怪信徒们不敢有一丝一毫的马虎。

转经的人有耄耋老人,也有年幼小童,更有许多家庭是全家出动的,这全家当然也包括大大小小的各类宠物犬,还有体毛干净,标有醒目印记的放生羊。若遇阴雨天,更是热闹而多彩。走在人流中看不见头与面,只见一双双移动的鞋子,顶着一顶顶大帽子在往前游动。如果走出人流外,会看到一景,那一把把撑开的雨伞色彩斑斓,高低参差,大小各异,汇成漫天彩云在逶迤飘移,真是少见的美丽壮观。

一会儿雨住天晴,人们纷纷收起伞继续前行。旁边一只袖珍小狗对着一个人的背影起劲地叫,那个人并无反应,旁若无人地继续走自己的路。我不禁好奇地回头一看,差点笑出声来,原来那个人把收起来的老式雨伞挂在颈后衣领上,随着身体的移动伞尖一翘一翘的,像条滑稽的尾巴,难怪会惹得小狗吠叫不止。再看穿插在人流中的宠物犬们,一个个撒开了四蹄欢快地奔跑,它们似乎也明白转经的神圣意义。

每年的萨噶达瓦节开始时,拉萨的交警们也要开始加班加点,维持交通秩穿。林廓路上的各十字路口都有临时加岗加哨,交警们特设了醒目的安全带,亲自指挥车辆人流秩序井然地通行,以保护转经人的绝对安全和道路的畅通。到十五号那天,交警们更要早早地上班,不但要提前引导车辆绕行,尽可能地为转经人让开道路,还要疏导人流合理有序地前进,以免太过拥挤混乱,发生不安全事故。呵,为转经朝佛的人维持秩序,是拉萨的交警们时常要做的一项工作吧!

十六号起人流会逐渐减弱,到下旬时转经的人就变得稀稀拉拉的了。

乞讨与施舍,各得其所。

转经路上,一个最为奇特而不容忽视的现象,要算“乞讨”了。每到萨噶达瓦节,随着转经人流的增多,乞讨的人也越来越多。他们散布于整个林廓路范围内的街头闹市或寺院里外,老年人多聚集在寺院周围;一些僧人三五个一组,盘着腿席地而坐在寺院附近,面前整齐地摆放着一排经卷,经卷外是一个或数个纸盒子,各个专心地念经坦然地化缘;一些小孩则游走在街头人流中。他们或独行、或二三个结伴而行。有的手持自制的扎年琴,弹奏一些不成调的曲子,俨然一副自食其力的流浪艺人派头。他们的要求并不高,每人只要一毛钱。如果有时身上没毛子,给他们一元,立马欢天喜地地拿到同伴面前炫耀一番。第一次见到这个现象时,我被深深震撼了!

然而朋友们都是一副见怪不怪的样子,也许他们都已经习以为常了。经过认真观察才发现,原来这些小孩并非我们所想象的没有父母家庭、孤苦无依。实际上上,大多时候他们的父母就坐卧在不远处的路边或树阴下,到下午六七点钟他们也如下班的人群一样,或背或抱或牵引着自己的小孩回住处,有时边走边计算着当天的收入,有时则轻松地说笑嬉闹着,第二天照样出工。我仔细观察,他们不论大人小孩,脸上没有羞色更无愁容。原来乞讨于他们犹如上班一样正常。

再看围坐在寺院周围的那些乞讨者,以老人居多,也有少部分年轻人。他们一手拨弄着捻珠,嘴里喃喃地念诵六字真言或莲花生大师心咒;一手张开自然地收着人们递来的一张张角币,不因你给了大面额而格外惊喜感激,也不因你给了破旧的一角钱而不悦。乞讨或者说是接受施舍,于他们而言,简直就是学佛修法、修养身心的功课,个个神态坦然泰然,绝无一丝一毫的忧愁和困窘!

而到了萨噶达瓦节的高峰十五号那天,乞讨者更是不计其数。而且是男女老少都有。有些不明真相的外地人将这一天称之为“穷人节”。因为十五号那天,很多在西藏打工的汉族也放下手中活计加入到乞讨行列,大大方方地乞讨一回。据说一个人一天最多可收入三四百元。在藏历四月十五日前后,林廓路中段的德吉南路(即贯穿拉萨河边的江苏路与城市中轴北京中路的一条南北路。)简直被围得水泄不通,众乞讨者坐得密密匝匝的。听老西藏人说,本来乞讨者散坐在整条林廓路的路边,后来政府为了便于管理才让他们集中在德吉南路上。再看这些乞讨者,神态还是不一样的,从这大片的人群中走过,个别眼神惊疑不定的,必是临时加入的汉族打工者,而神态坦然淡定的,才是久受宗教文化熏陶的藏族百姓。

看着这一奇怪的现象,好奇地向懂宗教的朋友讨教,自己也查阅了一些佛经典藉,心里才释然了。佛教讲福慧双修,而获得福慧的基础是消除业障。朝佛转经是消除业障的最好方法,修福主要靠上供下施的功德,上供指供养上师供奉佛菩萨,下施就是向一切需要者施舍。

看来,在西藏这一神奇的佛教圣地,乞讨似乎并不全是为了自己,而施舍也并不都是为了他人,其中蕴涵着奥妙的哲学义理。

眼见一些在拉萨做生意的老板,他们并非佛教徒,也没有宗教信仰,但每年都会早早地换好几百甚至数千元,面值或一元或五元的钞票,赶十五号这天,专门来到乞讨人密集的德吉南路上,躬身为每个伸出的手发放布施。其时,他们的神态,与乞讨的藏胞一样平和坦然,全无施舍者的高高在上之傲。这些人或者是读懂了施舍的奥秘所在,或者是被现场的和谐宁静气氛所感染,抑或仅仅是出自于一个文明社会的普通人,所具有的朴素而广大的善心和友爱。不论如何,这样一种平等的给与行为,至少会给自己带来一份好心情,而好心情是会转化为吉祥好运的。耐心和友爱的播撒,也必将使我们的社会更温暖、更和谐、更美好!

“珠巴次喜”去转山

——感受拉萨的六四转山节

藏历六月四日,是释迦牟尼佛初次转四谛法轮之期,为了纪念,届时拉萨市民多前往附近山寺巡礼朝供。

西藏多山,大多数藏族人就出生在群山环抱中。所以,山于西藏人而言,如同日月星辰一样,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亘古不变。它与人们的生命同在,承托着生命。见证着生命,甚至参与着人们的生命,完成着人们的生命。朝山转山,对藏人而言,与内地人的逛街一样平常,不同的是。转山不仅锻炼身体,更使转山人的心灵得以净化成长。

在藏地,除了众所周知的猴年转杂日神山和马年拜冈仁波齐神山外,还有一个专门的转山节,叫“珠巴次喜”,意为六月四日转山会。相传,这是佛祖释迦牟尼初转法轮的日子。佛教史上将这个日子称为“初转法轮”。“法轮”寓意无坚不摧、无敌不克。用转法轮表述佛陀的说法,表示佛陀所证悟和传讲的是最高的绝对真理。佛陀证悟得道后,一直处于默想中,感到“吾法不可思议!”大梵天和帝释天向佛陀敬献金轮和海螺等请求佛陀讲经说法。于是,成佛后的第四十九天,即藏历六月四日,在波罗奈斯(即古印度)的鹿野苑,为曾随侍他的乔陈如、阿若等五人宣讲佛法,从此启动了说法化度有情众生的无上功德。拉萨人为了纪念这个殊胜的日子,把这一天确立为佛祖的四大节日之一,向大昭寺、小昭寺等寺院添灯供奉,还要去朝拜供养平时人迹罕至的山岭小寺。年迈体弱的信徒,则去绕转拉萨拉鲁湿地。届时,山上山下人流涌动,十分壮观。

藏历每年的六月四日,广大信徒们从四面八方涌至既定山道上,虔诚地转山朝佛,沿途礼拜三宝、顶礼圣迹、挂经幡、供撒风马旗、煨桑、唱戏,当然还少不了吃吃喝喝。拉萨地区属于这个节日的传统转山线路,是从娘热沟进山,夺底沟出来,真正的路线是从帕邦卡寺至普布觉寺,途径扎西曲林寺、达丹寺、色拉乌孜寺等寺院和闭关修行地。从凌晨两三点到下午八九点,在崎岖蜿蜒陡峭的山路上,人流不断。

早就听说过转山会的热闹,心向往之,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参加。今年,终于机缘成熟,决定亲自感受一回万人转山的神奇氛围。

四日凌晨五点从家出发,驱车到色拉寺,将车停放在停车场,徒步前行。此时天地还笼罩在夜幕中,人们已经陆陆续续地从西藏军区总医院的西边赶往娘热沟里。远远地,但见一簇簇隐若萤火虫般的光影,从各个方向移步而来,男女老少一手打了或明或暗的手电筒,另一手拨动念珠,或转动小巧精致的转经筒。一路桑烟袅袅。约莫走一个小时的斜坡路,就到了帕邦卡。

建在巨石上的帕邦卡寺,平时冷清、寂静,此时热闹异常。凌晨时分,僧人们早已支好大锅,熬了一锅热气腾腾的清茶,供转山的信徒们免费饮用。香炉里也早已煨过桑,浓浓的桑烟,伴着桑柏的清香,正在升腾。状如乌龟的巨石上方,鲜艳的五彩经幡在迎风飞舞,发出欢快的声音。茶的清香,水的雾气,和着这袅袅桑烟,于这曦微天幕下,氤氲出一派朦胧神秘的吉祥气氛。

帕邦卡是座古老的寺院,大约在643年左右由松赞干布创建,最初自然是宁玛派,在西藏佛教后弘时期成为噶当派寺院,格鲁派兴起后,成为格鲁派寺院,全名叫帕邦卡枪秋兴给纳,意即创建在磐石上的菩提树林。因为最初寺院建在一块巨大的磐石上,故有此名。巨石下面有一部分是悬空的,形成一个颇大的山洞,洞里面供着很多“擦擦”和佛像。据藏文史书记载,当年,松赞干布和大臣吞弥桑布扎就是在这里闭关三年后创制藏文的。现在,石洞里还能见到他当年亲笔书写的六字真言,自然早已成为圣迹,安然接受着一代代藏族人民的顶礼膜拜。帕邦卡最初由松赞干布主持建造时主殿有九层高。从西藏最初的出家人“七觉士”到赞普赤热巴坚期间,这里出现了很多修习观世音菩萨、大威德、度母、马头明王等本尊获得成就者。在吐蕃末期时,赞普朗达玛灭佛运动中帕邦卡也被焚毁,

在西藏佛教后弘期时虽然得到了修复,但是没有形成寺院集团。直到噶当派的大格西博多哇(1031-l105年)派其大弟子格西扎噶尔哇到帕邦卡建立僧团,聚集三百多名僧人,才再次成为讲修佛法的阵地。

帕邦卡古老的石洞中,不仅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修行雕像,石壁上还有自然显现的密宗三怙主像,左起依次是大势至金刚手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寺院二楼一殿堂里,有一尊自然形成的檀香木观音菩萨像。据说,此像与布达拉宫里供奉的观世音菩萨像成一直线。遥相呼应。种种殊胜因缘,造就了帕邦卡在藏传佛教界的重要地位。自清代以来,历代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都要在此礼佛、受戒。获得格西学位后,也要来此举行庆贺仪式。旧西藏时期,帕邦卡的堪布也要由噶厦政府委任。寺庙旁边有一个巨大的乌龟状石头,乌龟正对着南边,与布达拉宫遥遥相对。站在这里放眼眺望,不仅巍峨壮观的布达拉宫清晰突现,拉萨城全景也可尽收眼底。

天色又放亮了一些,桑烟还在袅袅升腾,顺着山路丝丝缕缕地飘荡着,似乎是在为人们指引着转山的线路。缭绕不绝的烟雾,使整个山野上迷蒙缥缈,仿佛弥漫着梦幻仙气。我们也赶紧跟着虔诚的人们出发,开始转山。

开始时转山的路不算难走,帕邦卡寺到扎西曲林寺之间的山势不太陡峻,至少它的下半部分是温和平缓地向北向上延伸着,似乎从中部开始突然变得凌厉高耸。人们转绕的这道山路,是它的南面接近半山腰的位置,目测时似乎挺高,实则再上几个这样的高度,恐怕也达不到山的半腰。

到了扎西曲林寺,许多人已是气喘吁吁。上了平台,迫不及待地找空地坐下休息,然后,有的打开背包吃干粮,有的买凉皮凉面吃。如丝细雨一直在耐心地飘着,云雾从山底升腾,营造出一片缥缈仙境,感觉如九华山的美景一样。

扎西曲林寺也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期创建的,跟帕邦卡一样最初只是一座佛殿,没有出家僧人,最初的名字叫度玉寺,因为文成公主用八卦堪测西藏地形时,显示拉萨四周山像八吉祥徽,而扎西曲林寺所在地像伞盖,故在此修建佛殿。在十八世纪,度玉佛殿归色拉寺密咒僧院管理,寺名也改成扎西曲林(吉祥法洲意),有二十多名僧人常驻。

从扎西曲林寺出发,继续往上走,是个陡峭的斜坡,虽说近年来修了简易的路,但行走还是比较艰难,甚至有的地方要爬行。年轻男女却如履平地,他们呐喊着,跳跃着。“给嘿嘿”的声音,此起彼伏,并从众人身旁灵巧地腾挪闪过。斜坡的尽处是深沟。五彩缤粉的经幡在沟壑上空飘扬。我们也请了《二十一尊度母礼赞偈》、《消除障碍》等内容的经幡,写上“祈愿某某等人福德寿命运气上升”之类祈祷文字,从沟的东边山头拉到沟的西边山头。

沟壑中流淌着清澈的溪流,一路欢呼着哗哗地向下倾泻。从这里往下望去,隐约看见山脚的曲桑寺的金顶,军区总医院高高的建筑也在云雾中时隐时现。

今年雨水多,山上灌木长得郁郁葱葱,许多灌木是带刺的荆棘。荆棘布满小径两边,一不小心就被挂了衣裤,甚至刺痛腿脚。荆棘有红白绿三种颜色,有的荆棘会结果。俗话说“上山就要带山货。”红荆棘的果子已熟,圆圆的,红红的,甚是可爱,很多人喜悦地采摘着。还有人去挖一种叫酸溜溜的植物,其茎能吃,叶子像芭蕉扇,可以戴在头上遮阳。

沟壑的东边不远处是几座闭关小屋,称为达丹寺。尼姑们从狭小的房间出来,集中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围坐在帐篷里为信徒诵经祈祷,接受信徒的供养。这种寂静修行地藏语称为“日垂”,可译为山岭小寺,由一座座修行小屋组成。空气中弥漫着酥油灯的味道,氤氲着桑烟的气息,形成了寺庙特有的静谧神秘气氛。

突然感觉前行的速度缓慢了下来,有人喊“堵车”了!并不知真正原因。到了跟前才知道,此处有修炼圣水供信徒饮用。饮用了带有泥巴香味的圣水,顿觉神清气爽,精神倍增。但是没多久,肚里咕噜咕噜叫,不知是圣水在解毒呢,还是娇气的胃肠消化不了这种带有丰富矿物质的水。

往东继续前行,又是一个大斜坡,很是陡峭。漫山遍野都是璀璨的小花,藏语叫“邦锦梅朵”,意即装饰山野的小花。

因为是草山,没有参差错落的灌木,所以显得更陡峭,而且一望无际,可以看到前方山头的桑烟,及桑烟中隐隐约约的人群。往后回头亦可望见源源不断的人流。到了山头往后望去,山腰上的人流恰似一条彩色的哈达,缓缓地移动着。我们像前面人群一样往桑烟炉上添加桑叶及糌粑粉,然后跟着人流围着桑烟炉,其中会唱藏戏的人起头,其余人自然跟着唱起来,一段激昂的藏戏后,把手中的糌粑撒向空中,伴着“嗦——嗦——”的悠扬吆喝声。人们相互之间并不认识,却仿佛老友旧邻一般亲切友好。之后在说笑中继续往东行。

又过了几道山梁,就到了色拉乌孜山,远处可以看见色拉珠康仔。闪闪发光的寺院金顶下隐约有诵经声传来,间或有悠长的法号声凌空穿过。神秘的法号声似乎有着无穷的穿透力,它从久远而来,在人间只稍作停留,便伸向更远更深处去了。

色拉寺横卧于乌孜山南麓,占据着娘热路和色拉路之间的宽度,矗立于拉萨市区最北端的最高处,静静地俯瞰着山下人间的纷繁、岁月的更迭、风雨的轮回。往南眺望,依次有小昭寺、八廓街、大昭寺,直到城南的拉萨河。

人们秩序井然地往前走着,路比此前平坦一些,不知何时起雨丝也停了,太阳从云层中露出笑脸。有人高喊:“风停了,雨驻了,雪白的太阳出来了。”这显然是什么戏里的台词,但是无人追究,大家只管开心地笑着,跟着叫。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才真真切切地看到了色拉珠康仔寺。快到寺院时有扇门,以为是门太小造成拥堵。到跟前一看,也不是,两个金发男女笑容可掬地在人群中逆行。并举起相机咔擦咔擦地拍照。藏族信徒最反感有人逆行,有些信徒稍有埋怨,为了缓和气氛,我也举起单反,咔擦咔擦对着老外拍摄,引得大家一阵嬉笑。

进了一扇简易的铁皮门,进入到茂密的树丛中,发现造成“堵车”的原因又是圣水!是啊,西藏处处圣地,处处圣水!我喝过各种圣水,最难喝的是西藏九大神山之首的雅拉香波雪山根的圣水和阿里布达扎日圣水,奇臭无比。据说喝这两处的圣水就会哇哇呕吐,将腹中的毒都吐出来,尤其有益于肠胃。

有位小伙子从泉眼里舀出一瓢瓢圣水,倒到信徒手里,信徒们低着头双手接圣水,咝咝地喝下,然后把手里剩的一点水拍在头上,心满意足的样子。

以前从色拉寺往上看,色拉珠康仔寺显得很狭小陡峭,今天才终于看到它的真面目。色拉珠康仔寺创建于十八世纪,是一座格鲁派寺院,著名的珠康活佛系统就出自该寺院。珠康活佛现传到七世。

这里的荆棘果子也比其它地方的大很多,也许是心理因素吧。这里的植被也是整个转山路上最好的,一棵棵颇有年岁的古树沉稳地静默着,只用盘根错节、婆娑枝叶无言地诉说着流年往事;一排排年轻的树木则挺直腰身,每个枝叶都展露着碧绿的光华,高擎着勇于参天的精神。

朝拜完色拉珠康仔寺院,我们继续往东走,到了色拉天葬台上方。重重叠叠的山峦,从我们的左边掠过,山的手臂似乎已经伸入云端,山坡上密布着花草、树木、巨石和水流,看似丰富又热闹,实则,人在这里感受到的却是静谧而肃穆。

经过一段斜坡,远处望见一处平台高挂在陡峭的山头。路两边,一块块巨石参差累叠地伸展着。是的,这里是一片石头的海洋。乌孜山在这一段好像完全变成了石山。脚底下是石头,山腰上叠摞着石头,望得见的山巅上还是石头。这些石头造型奇特而丰富。一些大石头上刻画着佛菩萨的彩色画像,其中当然少不了藏传佛教始祖莲花生大师的画像,或者刻写着莲花生大师心咒“嗡阿哄班杂咕如贝玛斯底哄”,更多的石头上则刻写着六字真言“嗡嘛呢呗咪哄”,六个字被涂成六种颜色。

漫山遍野的石头上还被人画着一种简单的图案——白色的梯子,被藏人称为“天梯”。它的具体象征意义,在民间有两种说法。一说,画天梯是人们为自己架设的通往天堂的路,将来老死之后,灵魂可以借着这些白色的圣洁的天梯爬上天堂。一说,“天梯”和经幡的作用一样,代表人们向神灵的供奉,是人们的祈祷,画天梯的意义也如经幡一样,可以帮人们消除罪业,使运气上升、福慧增长。究竟哪种说法准确,不得而知。但我想,不管哪种寓意,都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的祈愿。洁白的天梯在阳光下发出圣洁的光芒,在这吉祥的日子里,愿人人都得偿所愿吧!

从乱石丛里往下看,陡峭的山坳里有两座寺院,一样的黄色墙壁楮红色屋檐,那应该是静修僧人的住地吧。让人震撼的是。山巅上还隐约可见一个又一个独立存在的更小的房屋,那么高那么远那么孤独,真可谓“遗世而独立”。不敢想象,住在那里面的人。将怎样度过静无人声的白天,寂无边际的暗夜?

终于到了夺底沟东山了!这里有块较为宽广的平台,高高悬挂在悬崖峭壁上,甚是雄伟壮观。信徒们各自安顿下来,开始享用美食。平台的山坡有煨桑炉,上面有座高坡,可挂经幡。

路口有卖经幡和桑的。我们买了两块钱桑,放入煨桑炉里点燃,学着老人往上面撒了一小撮糌粑、几颗青稞麦粒,再洒上一点清水。然后,看着自己的桑冒出滚滚浓烟,袅袅升腾向高空,心便安静了,似乎烟雾已经把自己对亲友、对世界的吉祥美好祈愿传达至神界了。

经幡有红、黄、白、绿、蓝五种颜色,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上面印着各种经文咒语。也有些经幡只用一种颜色的布印着同一种经咒。有特别事情要祈祷的人,会请活佛或占卜师算卦后有针对性地购买。一般人则都选择买五色经幡。挂经幡一般还要选择吉祥日子。今天这个纪念佛祖初转法轮的殊胜日子,自然很适宜悬挂祈福的吉祥经幡了。许多人买了经幡,循一小路往山上更高处走,找寻理想的悬挂高地。经幡挂得越高越好,或大树树梢上或山头巨石上,最好是有制高优势的山嘴峰头上,人们认为这样可以把祈福之心声传播得更高更远,所得到的福报运气也会更大更广。

几位康巴小伙到上面小山头抛撒印有经咒的小纸片,大声吆喝着祈祷着。这也是经幡的一种,同样有五种颜色。卫藏人很少用,但康巴人对此情有独钟。五色纸片借着人力,乘着风势,在空中飞扬盘旋,与翱翔于高空的雄鹰,形成了壮观独特的虚空景致,令人惊叹。

煨完桑挂过经幡,转山的人们似乎也都累了。这里没有凉爽树阴,没有清澈的山泉,但是可以鸟瞰整个拉萨城,往东望去又是绿油油的夺底沟。于是,不约而同地就地歇息,熟识的人三五一伙围坐一圈,不认识的相互隔开适当距离,各自开始午餐。吃的有各式饼子、点心、凉拌菜等,喝的东西更丰富,老人们随身带着用五磅热水瓶装着的酥油茶、甜茶、或者清茶,年轻人则带着牛奶、饮料等各色饮品。所有的人看起来都是安闲自在的,每个人脸上都是宁静祥和的微笑,全然没有传统概念中爬山之人难免的辛劳疲惫神色。心态悠闲的西藏人的确有这种本事,可以把所有活动都变成亲友休闲聚会的林卡,悠闲自在地享受当下。此时已是下午两点了,太阳拨开云层放射出高原特有的强烈热情。

吃好休息好,抖擞精神开始下山。

空旷的山坡上,稀稀拉拉地分布着矮小的灌木丛。偶尔听到野鹌鹑的叫声,循声找过去,便有三五只鹌鹑在悠然活动,它们的羽毛与土地的颜色几乎一样,若静立不动,人很难发现它们。时有野兔飞窜而过。另有一种长得很像灰色野兔的小动物不断地从远处洞穴口探出头来,又迅速地缩头藏身——这是西藏的老鼠,头形较圆、身形较短,而且没有一般老鼠的细长尾巴,圆头圆脑的样子,看起来很是乖巧可爱,让人一再怀疑它是可爱的小兔子。

太阳悄悄地往西边移动,时间已经是午后,转山的人群也不知不觉地拉开了距离,人流越来越松散稀疏,年长的寻路迂回下山,年轻人则小跑着直线下去。举目四望,此时的山野显得空旷而静谧。天上的云也如倦怠了一般,一小朵一小朵懒懒散散地漂浮着,那般柔美、安静,那般自由自在、无牵无挂。湛蓝的天空,更是纯净浩渺得没有边际、静默悠远得不见尽头。

在这广阔的静谧中,我,静如一棵树,伫立于大山的怀抱,放眼天地间,心里是无欲无求、无挂无碍,透明清澈,轻盈无比,又自然凝聚着无穷的力量。这是否是佛教徒苦苦修行所追求的一种境界?两千多年前,大彻大悟的伟大导师释迦牟尼佛向人们传讲的法轮中,可有这样一种意思在其中?当然,佛陀的深广玄奥教法,岂是如此容易理解的?更哪堪言说!但能于瞬间让心灵感受到片刻的明净无牵绊,也算是参加这次转山活动时了不起的收获了。

转山时看山,心会如山一样,沉稳坚定。转山时看云,心会如白云一样,自在无碍。转山时举目,心便如天空一般,纯净无染。

走着、歇着、看着、说着,也沉思默想着,六七个小时下来,似乎很有收获,又似乎什么也没有。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很多信徒开始一瘸一拐的,双腿从发软到发抖,最后剧痛,每动一步都艰难无比。眼看着普布觉寺就矗立在下方的一座小山头,看得见山下郁郁葱葱的树林,听得见哗哗的夺底沟水流,但就是到不了跟前。太阳毒毒地当头照着。

一步一挪地,终于到了普布觉寺。

普布觉寺创建于十八世纪,由著名的普觉吉尊阿旺强巴创建。后来得到不断扩建,最多时有千名僧众。有历代普布觉活佛主持。当我们走到终点站普布觉寺时,寺院里的转山法会已近尾声。但见法师身着艳丽奇特的法衣,专注地念诵着经咒,庄严的法号铙钹声参差起伏,酥油灯光悠悠闪烁,袅袅桑烟不绝如缕,一切和谐自然。

从普布觉寺开始有简易的行车路。腿脚不好的沿着公路下山,腿脚好的抄小路直线下去,年轻人一路小跑,看上去整个山坡上都是人。山脚下有两排临时食品摊点,有凉皮凉面等食品,也有各种饮品和西瓜桃子等。歇歇脚,垫垫肚子,接着来到从北往南奔腾着的河边。人们说,下山后在夺底沟的河水里洗洗脚,会减轻腿脚的疼痛感。虽然时值盛夏,也正烈日炎炎,河水还是冷得刺骨。

洗过脚,见河边草坪上休息娱乐的人群已是一大片,我们也加入其中,开始了吃喝玩乐的世间生活。在西藏,朝圣拜佛和吃喝玩乐从来不矛盾。朝圣拜佛让人们得到了心灵上的满足,顺便郊游野炊,又让人身心放松,得到了快乐。难怪藏人们朝圣一天后总会说,“今天过得真幸福”。是的,今天过得真幸福!

很多人一直在这里待到太阳下山、夜幕降临的时候,才身心愉悦地回家。我们刚五点就打道回府了。路径当热路时,但见转湿地的人流还有头无尾。在灿烂的夕阳辉映下,这个庞大的人群笑颜灿烂!

期待了很久的转山节结束了,我以清净虔诚的心念,祝愿世界吉祥!祈愿众生得福!幸福天降节

藏历九月二十二日的天降节是佛祖的第四个节日。

“这些人都到哪儿去?”

本意是一句普通的问话,但放在特殊场景下却会产生特别的效果,甚至意外地生出一些喜剧意味来。我听到这句话,是那年的天降节,当时的情景让我至今想起来都禁不住要会心一笑。也因了这一插曲,而让我从此对天降节记忆深刻。

那天清晨,我们去人民医院例行体检。时令为十一月初,拉萨的早晨已含了几分清冷,微风吹在脸上,是有力度的。在等待检测结果的间隙,信步走出医院大门,此时太阳已经出来了,朝霞照在身上暖暖的,很是惬意,不觉中就来到了仅间隔一条马路的龙王潭宗角鲁康公园。

远远望去,布达拉宫的金顶,在金色朝霞的映射下,正是霞光万丈。公园的南边,紧依于红山脚下的转经道上,转经的人流如河水般缓缓流淌着,一个个步履从容。金色的阳光如同佛光,普照着虔诚的转经人。此时约莫上午十点多吧。明媚阳光下,走在转经道上的人们,无论高矮胖瘦,一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平和的喜悦,神态无不透着宁静安祥。汇入其中,你会感觉被温暖祥和包围着,明知是走在冬季的街道上,却一点儿也感受不到冬寒,似乎连空气都是多情的、热闹的。

这条环绕布达拉宫的平整光洁的石板路,被藏族人民称为“孜廓”,是拉萨最重要的转经道之一,向来转经的人都很多。在拉萨生活已经多年,这个我自然知道。但明显感觉今天转经的人特别地多,人流几乎赶上萨噶达瓦节时的盛况了。莫非今天是什么特殊日子?好奇心驱使下不禁向身边的老人请教。今天是天降节啊!老人一边回答,一边很不解地看了我一眼,似乎在说,这个看似很内行地混迹于转经人流中的人,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啊?噢,天降节啊!我略带歉意地重复了一句。

其实,天降节我是知道的。因为工作的原因,对西藏的民俗信仰有过一些关注,故一般的节日和习俗基本都懂得。只是藏地节日是按照藏历计时的,不懂藏文的人,平时便无从知晓藏历日期。心里一边想着这些,一边本能地随着人流开始顺时针转绕布达拉宫,同时,默默感受着藏族百姓那份天然的虔诚,以及他们心灵特有的宁静安详。

当我们跟随转经人流走到布达拉宫西边的转经道上时,迎面看见三四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看样子像是刚走出校门不久来藏地旅游的,他们醒目地逆着人流走来,带着一脸茫然,睁大双眼,似乎在急切地寻找什么。当其中一个女孩子穿过人群看到我时,好像终于找到目标般一脸喜悦,急迫得只用微笑代替了见面的招呼,开口便直奔主题:“这些人都到哪儿去?”匆匆说完便一脸期待地看着我。

我被她的急切样逗笑了,幸好这个问题我知道,而且相关的知识信息基本准确完善。于是,我一边请她掉转方向一起往前走,一边向她讲述了天降节的起源和具体活动内容:天降节是人们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从天界降临人间的特定节日。相传,释迦牟尼佛的母亲摩耶夫人去世后转生在三十三天。佛祖专程前往天界为母亲讲经说法。这个事情被当时的印度国王知道了,他虔诚祈请佛祖再临人间为众生转动法轮传讲佛法。慈悲的佛祖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应邀于9月22日这一天从天界降临人间,为众生广转法轮。后世的人们因为感念佛祖的慈悲功德,将这个日子定为节日,称为天降节。从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佛教徒们都要举行煨桑上香、供灯、转经、朝佛、礼拜等一系列拜佛活动。人们现在顺时针转绕布达拉宫就是朝佛转经的一种方式。其它各大小寺院、佛塔等圣迹周围都有转经道,那些居所离市区较远不方便前来布达拉宫的人,会就近选择转经道进行转经朝佛……

女孩听完后,一脸满足,一再向我道谢。她身旁的几个同伴也恍然大悟的样子,频频含笑点头。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也是明媚温暖。不是因为几个年轻人的道谢,而是有机会能够将自己知道的相关准确信息传递给渴望了解它的年轻人。

别过几个年轻人,我跟随人流继续往前走,一边暗想,既然恰巧赶上了这样一个温暖的节日,那么,作为一心向善的人生终极意义的求索者,我应该也怀着崇敬与虔诚,至少完整转绕一圈布达拉宫吧!无意中抬头眺望,蓝天白云下,雄伟庄严的布达拉宫发出耀眼的光芒,走在红山脚下的男女老少们,身上仿佛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如同沐浴着佛的慈悲光照,那么温暖祥瑞!那么宁静安详!那分明是一种幸福的光芒呵。

佛教八大宝塔之天降塔就是为纪念佛祖从天界再次莅临人间宏法度生而建造,塔身四或八层,每面有一佛龛,佛龛中央有七宝阶梯。

责任编辑:次仁罗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