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伯渠政治生涯的三次抉择

2015-01-27唐贤健

党史纵横 2014年12期
关键词:林伯渠孙中山国民党

唐贤健

林伯渠既是中华民国的开国功臣,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邓小平曾代表中共中央评价他说:“他的一生,是职业革命家战斗的一生。他经历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三个历史阶段。在每个革命的历史阶段,他都是彻底的革命派,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陈毅赞誉他“革命一生无愧怍,路线正确是英雄”。林伯渠走向革命道路,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卓越的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他的三次关键性选择。

加入同盟会,走向革命道路

林伯渠,1886年3月20日(清光绪十二年二月十五日)出生于湖南省安福县(今临澧县)凉水井。林家先人曾几代为官或获有“功名”,到林伯渠这代时已是“名门望族”、“书香门第”。林伯渠的父亲林鸿仪是位知识分子既谙中国传统文化,又研习过天文、地理、数学、矿学等西学,在当地颇具名望。林鸿仪怀着“雏凤清于老凤声”的期望,为儿子编辑了一套课本即《励志文选》、《励志诗选》、《励志词选》和《励志曲选》。从1894年春天开始,林鸿仪即按着课文教林伯渠课读。1895年,林伯渠正式入父亲创办的私塾读书,不久随父到安福县城道水书院就读。1899年春,林鸿仪接受澧州的聘请,到钦山寺举办新式学堂。林伯渠与其堂兄林修梅由道水书院转到钦山寺学馆。林伯渠非常感激幼时父亲对他的这种教育,他在《六十自寿》中曾写道:“六十年匆匆地越过了生命的途程,回首往事,儿时聆受庭训的情景,仿佛还在眼前。”

因为读书多,思想也日趋成熟,特别是读了父亲书架上那本郑关应的《盛世危言》之后,林伯渠觉得振兴国家,首先得重视国民教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林伯渠立志成为国家的教育人才,以知识来唤醒国人。1902年,林伯渠考入湖南常德公立西路师范学堂。西路师范是湘西的最高学府,课程有经书、诸子、历史、地理、教育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心理学、博物学、化学、物理、日文、英文、体操和音乐等。当时在西路师范的进步学生中公开、半公开或秘密地流传的进步书刊,主要有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严复译的《天演论》,以及《新民丛报》、《国民日日报》等,甚至还有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以及邹容的《革命军》。这些书籍使林伯渠迅速地趋向于当时正在兴起的革命潮流,“我在湖南西路师范读书时,即获读《新民丛报》,加以唐才常汉口起义等影响,矇混的仇满和富国强兵的思想,当时是很强烈的。”

1903年冬,西路师范举行选拔留日学生考试,林伯渠以第一名被录取。1904年春天,林伯渠告别家人、父老和师友,由长沙乘船前往日本。林伯渠抵东京后进入东京弘文学院湖南师范班,学习科目有日语、修身、教育学、数学、理化、史地等。当时中国留日学生在东京创办有好几种杂志,如《新民丛报》、《湖北学生界》、《浙江潮》、《江苏》和湖南留学生出版的《游学译编》月刊等,另外还有卢梭、孟德斯鸠、斯宾塞以及福泽谕吉等人关于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哲学、历史等方面的著作,这些都是林伯渠的课外读物。“留学东京时,忧时忧国之思,无时或忘。看到日本维新后自强不息的苦干精神,深痛清廷的腐败与国运的危急,自己觉得对挽救国家危机应尽一部分责任。当时梁启超办的《新民丛报》风行一时,他倡导的维新立宪学说,及对国内现状尖锐的批评,这些再加上从日译的欧美书报那里知道的关于民主政体的概念,确立了我的革命思想。但还是从民族的爱国主义出发,阶级意识依然是模糊的,甚至以为只要推翻满清建立共和,就可以全部解决中国问题。”

1905年孙中山由欧洲回到东京,与黄兴、宋教仁等秘密商议将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联合起来。8月13日下午,东京中国留日学生和华侨在麴町区骏河台召开欢迎孙中山大会,林伯渠和弘文学院的中国学生满怀激情地参加了这次大会。听了孙中山的演讲,林伯渠心中豁然开朗,一下子就解决了长期以来许多蒙混不清的问题。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赤坂区灵南坂日本国会议员阪本金弥的别庄举行成立大会。会议正式通过同盟会章程,公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任执行部庶务(相当于副总理),宋教仁任司法部检事长。林伯渠原和黄兴、宋教仁熟识,二人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同盟会。这是林伯渠一生事业的重要起点,也是他做出的第一个关键性选择,改变了他原来设想的教育救国之路,从此踏上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征途。

“整理党务案”后,离开国民党中央

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改组国民党为中华革命党,以图恢复同盟会的革命精神。当时规定,凡参加中华革命党的党员,都要打手印,宣誓效忠于孙中山,许多老党员对此表示反对(如黄兴)。廖仲恺和林修梅、林伯渠等少数同志为了革命能够进行下去,不拘小节,毅然打手印,追随孙中山。孙中山对林氏兄弟的忠心耿耿,极为感动,曾对人说:“林氏兄弟一文一武,将来必大有所为。”从此对林伯渠、林修梅异常器重。

1921年1月,林伯渠经李大钊、陈独秀的介绍,加入了上海的共产主义小组。如果说中国年青一代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主要是从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提高政治觉悟开始的,那么,林伯渠转变为共产主义战士,就不仅是读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还有他多年的革命实践和艰辛阅历。1923年1月,林伯渠被任命为国民党中央总务部副部长。6月,中共三大通过决议确定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的方针。由于林伯渠既是国民党中央总务部副部长,又是中共上海党组织的国民运动委员会成员,当时上海、江苏、浙江、湖南等地的许多共产党员与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参加国民党,都直接或间接地同他有关。不仅国内,当时中国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周恩来、邓小平、李富春、蔡畅等八十多人加入国民党,也都同林伯渠的活动分不开。1923年底,林伯渠到广州担任《革命评论社》主任,为起草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宣言,在国共两党和苏联顾问鲍罗廷之间进行磋商和斡旋。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林伯渠出席大会并被选为国民党中央侯补执行委员、农民部长。2月被国民党中央派往汉口建立主持国民党汉口执行部。1924年底,冯玉祥发动政变,电邀孙中山北上,林伯渠又随孙中山北上抵达北京。1925年3月20日,孙中山因患肝癌不幸逝世,林伯渠极其悲痛。34年后,在纪念孙中山的诗中他还写道:“泪尽铁狮子,匆匆卅四年。”

1925年在将大元帅府改为国民政府时决定成立监察院和惩吏院,林伯渠等5人被推举为监察委员。8月廖仲恺遇刺后,林伯渠出任国民党中执委和中央常委,直接参加国民党中央的领导工作。不久国民党中央又决定以汪精卫、谭平山和林伯渠兼理中央秘书处的工作。国民党二大及二届一中全会上林伯渠被推选为中常委、农民部长、财务审查委员会主席、政治委员会成员等职,是国民党的重要领导人。二大后,林伯渠发动和领导了农民运动。他提出建立农民运动委员会,出任主席(毛泽东是委员之一),决定扩大农讲所,聘请毛泽东为第六届农讲所所长,编辑出版有关农运的刊物与书籍,督促各省建立农民部,确定增加农运经费,有力地推动了当时农民运动的发展。

1926年5月,中国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通过蒋介石提出的排斥共产党的《整理党务决议案》,内容包括共产党员不得担任国民党中央各部部长;国民党员不得加入共产党;共产党须将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名单交国民党中央主席保存等。该决议案通过后,林伯渠面临着艰难的选择,一边是他自1905年以来为之而努力奋斗了十多年的民主主义革命事业,另一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面对权力和地位的诱惑,林伯渠展示了他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毅然放弃了国民党内的高官厚禄,辞去农民部长、中央财务委员、国民政府监察委员等职务,离开国民党中央,前往第六军从事政治工作。

“七一五”后,选择中国共产党

1926年7月初,广东国民政府正式发出北伐宣言和出征动员令,国民革命军一、二、三、六各军随即大举入湘。林伯渠随第六军出征参加北伐。蒋介石进入南昌不久,挑起关于迁都及召开三中全会的时间地点的争论,其实质是要与武汉国民党左派(包括一些共产党人在内)争夺党权、政权及军权。国民党中央不顾蒋介石的阻扰,于1927年3月10在汉口召开了二届三中全会,会议确立了中央常务委员会、政治委员会和军事委员会的集体领导制度。林伯渠被选为政治委员会委员,推举为“设立特别党部”问题的审查委员,不久又被推举为军委秘书长。但是,随着国民党三中全会的召开和北伐战争向长沙下游发展,蒋介石的反革命活动也越来越猖獗,进行了一系列反革命活动。在反对蒋介石阴谋叛变的斗争中,林伯渠直接参与了武汉方面打算逮捕蒋介石的谋划,并亲往南京与程潜进行接洽。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公开举行反革命政变。消息传到武汉后,武汉国民政府决定举行“第二次北伐”。然而,1927年6月下旬,武汉形势急转直下。唐生智自河南回到武汉后日益反动,汪精卫集团开始酝酿“分共”,邓演达秘密出走,中共中央完全陷入混乱状态。在此情况下,武汉国民政府虽然做出东征决定,但此时的武汉政府与南京政府已无本质区别。林伯渠也不愿为这些军阀政客互相争夺卖力,他便以“脑病触发”,向国民党军委主席团提出“请假休养”。7月15日,汪精卫反革命集团,背着兼有国民党党籍的共产党员召开“分共会议”,宣布同共产党决裂,公开叛变革命。

在这严重的历史转折关头,林伯渠再次表现出革命者的本色。据吴玉章回忆,那天晚上他与林伯渠在林的寓所等侯“分共会议”的消息,直到深夜12时彭泽民来,把开会的情况告诉他们之后才离去。这时,他同林伯渠都清楚地意识到即将向他们袭来的是什么,但却丝毫没有动摇他们的革命信念。当时,林伯渠的一位老友曾劝他登报宣布脱离共产党,并表示愿意保护他。但林伯渠“不经思索就毅然地拒绝了”,并且声明“要干就干到底,决不后悔,也不会计较将来个人的命运”,显示了他坚定的革命立场和临危不惧的革命精神。面对生与死的考验,林伯渠再次展示出其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毅然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七一五”过后,林伯渠安排妻子带着子女返回上海,而他自己则留下来准备参加更艰苦的战斗。随后,他离开武汉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被选为革命委员会委员,兼财政委员会主席,肩负起为部队筹款的重任。由于蒋介石诬称林伯渠是“宁案罪魁”、“国际要犯”,悬赏缉捕,林伯渠被迫前往苏联。

猜你喜欢

林伯渠孙中山国民党
孙中山的绰号
快过关了
林伯渠家风和人民群众在一起
林伯渠的红色家风
国民党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林伯渠无条件执行组织决定
帝国主义教唆国民党军发动第四次“围剿”
孙中山彰显气度
国民党只有革新才能赢回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