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视野下学校教育中的马太效应及应对
2015-01-26俞书平
在学校教育中,马太效应主要表现为教师对成绩优异的学生过分偏爱,冷落、歧视成绩不理想、有问题的学生。这种只重视和培养少数优生、忽视和放弃后进生的作法,会对教育工作产生消极影响。在教育教学中应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防止马太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负面效应和隐性影响。
马太效应 学校教育 对策
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教育公平要求所有社会成员平等地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教育公平不仅体现在教育起点的公平,更包括教育过程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教育要为每个学生的幸福和发展奠定基础。但学校教育中的教育歧视和变相剥夺教育公平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其中马太效应的影响就是最明显的表现。
一、马太效应在学校教育中的表现
镜头一:
“六一”国际儿童节,一位成绩优秀的学生满面春风,手里捧着“三好生”、“优秀班干部”、“优秀少先队员”等一叠奖状;而学困生两手空空,望着这位成绩学生手里的奖状,眼里流露出既羡慕又嫉妒的目光……
镜头二:
课堂上,一位学困生频频举手,为了引起老师注意,他甚至把手举过头。然而,整节课老师没提问过他一次;而一位成绩优秀的学生这节课共被提问了七次,其中两次是他没举手老师指名要他回答……
镜头三:
这是一道难题,平时成绩并不好的××苦思冥想终于做出,看看平时成绩优异的同桌还皱着眉头,××得意地教了他的同桌。第二天,作业发下来了,××得意地翻开作业,他的作业本上老师写着:“要独立思考!”而他同桌的作业本上写着:“祝贺你又一次攻破了难题!望继续努力!”
从上面镜头可以看出,马太效应在一些学校有极强的负面影响。一些学生由于成绩优异,倍受老师青睐;而一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学校受到冷落、歧视。他们的一些小缺点被放大,看成大错误,即使他们有所进步,偶然获得好成绩,老师、同学也是以怀疑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在学校一无所长,甚至连自尊心都被剥夺了。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哈里森甚至认为:“学校是个使富有者更富,穷者更穷的地方”。
二、马太效应对学校教育的消极影响
1.马太效应不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
学习具有连续性,前面的知识是后继学习的基础。一些学生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没及时掌握知识,影响了后继学习,这样周而复始的积累,使得一部分学生成为学困生。学困生渴望老师的关爱,急需有人帮助他们查缺补漏,以便赶上队伍。然而,一些教师只顾给优生锦上添花,却没及时给学困生雪中送炭,甚至嫌弃、厌恶学困生,致使学困生知识缺漏越来越大,成绩越来越低,给后继学习带来更大的困难,以致一些学困生对学习望而生畏,甚至自暴自弃,放弃学习。
由于马太效应,成绩优秀的学生被老师捧为掌上明珠,倍受关注和宠爱,甚至连其缺点都被忽视了。其实,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并非十全十美、完美无缺的,成绩优秀的学生为了迎合教师对成绩的喜好,拼命地追求高分数,可能阻碍其创新能力、学习潜力的挖掘和发挥;高分数的光环可能遮盖其学习方式的缺陷、道德品质的潜在问题、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2.马太效应影响师生关系
在马太效应的影响下,一些教师对班级工作处理不公正,对后进生该表扬的不表扬,对优等生该批评的不批评或轻描淡写地批评,这些都挫伤了遵守纪律学生的积极性。由于教师的不公平,使学生对教师教育产生逆反心理或抵触情绪。教师的偏爱,一方面使得不到爱的学生对教师产生不满和怨气;另一方面,成绩优秀学生则由于被教师偏爱,长期处在鲜花、表扬声中,目中无人,自以为自己为班级、为老师赢得了荣誉,飘飘然,对教师也不够尊重。教师不公正的态度,将影响学生接受其教育教学的效果。
3.马太效应使学生产生自傲或自卑
中小学生缺乏自我评价的能力,他们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认识自己。一是将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内化;二是通过与他人比较做出判断。教师是学生心中“重要的他人”,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认识自己的“镜子”,学生容易相信和接纳教师的评价。教师的不公正评价,容易使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教师经常随意批评、否定,甚至指责学生,盲目拿别人的优点与他相比,这样容易打击后进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致使后进生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看不到长处和优势,自我否定,自我压抑,严重影响了他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的形成,甚至悲观失望,自暴自弃,上进心减弱。同样,教师的无原则表扬、奖励,也使成绩优秀学生无法正确认识自我,自我意识膨胀,过高估计自己的现状,自负自傲,孤芳自赏,只看到自己比别人好,认为别人都比不上自己,甚至认为自己比谁都强,这样容易产生盲目乐观心理,一旦遭遇挫折,极易自我萎缩,一蹶不振。
4.马太效应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些学生很想学好,可他们一次次努力,却又一次次失败,加上一些教师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对这些渴求激励的学生没有及时给予关心鼓励,而是横加批评指责。这加深了这些学生的“无助感”,对自己丧失信心,认为自己无能,再努力也不会成功,于是他们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放弃努力。这些无助感可能会迁移到他们未来的学习、工作、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明显的被动、退缩、无动力、不进取,对前途迷茫、失望。也正因为成绩暂不如人,后进生饱尝了老师的冷漠、同学的歧视、父母的责骂,这使他们更加觉得世界不公平,容易养成冷漠、麻木的情感,使得这些人将来走上社会也用仇视的目光看待世界,也用冷漠的态度处理问题。
马太效应使后进生产生心理问题,同时也影响着“优生”的心理健康。由于教师的过分溺爱,这些成绩优秀学生常出现“情感饱和”,从而失去交往的需要,出现冷漠、唯我独尊、虚荣心强、傲慢,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处理和他人的关系,缺乏团结合作精神,不能和谐地融入集体中,于是产生孤独感,甚至苦闷、焦虑、性情乖僻,固执任性,心理承受能力差,受不了一点儿委屈和挫折,意志薄弱。同时,教师过多的保护也使这些学生丧失了一些自主机会,凡事看老师脸色行事,缺乏主见。endprint
三、克服马太效应的对策
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一部分学生的发展,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只是认知方面的发展。而马太效应使得教师只重视少数“尖子生”,而冷落大部分的学生,甚至放弃学困生,给学生造成精神上和心理上的伤害。因此,教师应防止马太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负作用,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将爱平等地洒向每个学生,为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1.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首先,学生智力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在智力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和智力表现迟早的差异。人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各不相同,中小学生正处于发展时期,其发展后劲很难估量,达尔文曾被称为“没出息的学生”,爱因斯坦曾被叫作“笨蛋”,数学大师华罗庚曾因语文成绩不佳而备受歧视,文学巨匠钱钟书的数学曾考零分,差点与大学无缘,然而,他们终成为一代英杰。因此,教师不能只盯着“分数”,不能因为一些学生分数高,而把他们当作“欣赏”、炫耀的资本,忽视对他们进行发展性的指导和培养,从而使他们成为方仲永那样昙花一现的“悲剧人物”。教师也不能因为学生暂时成绩不理想就歧视他们,甚至放弃他们,齐白石、达尔文、华罗庚就在他们之中。教师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发展速度,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起跑线上按各自的速度发挥自己的最佳潜能。
2.教师要用多元智能培养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通过研究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他强调智能是多元化的,认为人类主要有七种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智能类别在每个学生身上的发展存在差异和不平衡,有的学生语言智能优先发展,而身体运动智能发展滞后;有的学生音乐智能优先发展,而数学逻辑智能滞后。教师不能只以语言与数学逻辑能力评价学生。其实“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一些学困生或许语文成绩暂不如人,但或许在音乐或身体智能等方面却有独特的天赋,教师不能因为他们语文、数学成绩不好,就剥夺其他学习发展的权力,而应认真观察研究他们,把握他们独特的智能结构,发现他们的智能强项,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为他们创设机会搭建舞台,让他们施展才华,使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体会“我能行”的喜悦,从而了解自己、悦纳自己、认识自我的价值,增强信心,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观念。五个手指各有长短,每个手指各有各的用途。教育的作用不是取长补短,而是扬长避短。同样,在教育教学时,教师要珍视每个学生的独特性,给予他们展现个性力量的机会,发挥他们的优势,使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走路,使每个学生将来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
3.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
思想家爱默生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反复提醒教师:“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尊重热爱学生,不要把学生看成是装知识的容器,而要把他们作为一个个完整独特的人来看待,要尊重赏识学生,公正评价、真诚信任学生,维护和承认每个学生的人格尊严。教师特别要尊重那些智力发展迟缓、学业成绩不良、被孤立和拒绝的、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甚至是有严重过错的学生,教师对他们要多给予一点关爱,少一点指责;多给一点鼓励,少一点惩罚。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他们更多的温暖和关怀,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对他们的缺点要给以谅解和宽容,并根据他们的特点创设条件因势利导,让他们跳一跳摘到苹果,体验成功的快乐,使他们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产生“自我激励”的心理状态,不要因暂时成绩落后或有时不听话而不尊重他们。即使在批评他们的错误行为时,教师也应采取谅解或宽容的态度,对事不对人,切忌对他们进行人格侮辱,时刻以陶行知的话反省自己:“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4.教师要因材施教、分层评价
“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特长,每个学生都潜藏着许多闪光点。为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以人为本,不可千篇一律,万人一法。教学时注意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对成绩优秀学生不能满足和停滞在“优”字上,必须有针性地引导,并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引导这些学生追求高层次的需要(尤其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注意提供自我实现的途径。对有潜力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难度,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他们的求知欲得到更好的激发和满足;对有自满情绪的学生,要让他在学习实践中体会到自己还有不足之处,继续前进;对于智力活动方式发展不完美的儿童,要在提高其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上加强训练,帮助他们及时总结经验,克服缺点。总之,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因材施教,分层对待,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实施不同的学习方案,实现有差异的发展,实现小材小进,大材大进,使他们的强项发展为特长,弱项的发展得到激励,促使每个孩子都有所进步,使“自身的颓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的价值。
教育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摆脱马太效应对教育教学的负面影响,走出爱的误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爱的滋润下健康幸福地成长。
————————
参考文献
[1] 吴晓蓉.共生理论观照下的教育范式.教育研究,2011(1).
[2] 鲁洁.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教育研究,2004(6).
[3] 刘耀功.教育公平视域下班级教学中的马太效应.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3).
[作者:俞书平(1980-),男,江苏南京市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基建处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 王 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