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囊面罩联合插管在急诊心肺复苏中的效果观察

2015-01-26陈铁权黄刚王文泽

当代医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面罩气囊心肺

陈铁权 黄刚 王文泽

气囊面罩联合插管在急诊心肺复苏中的效果观察

陈铁权 黄刚 王文泽

目的探讨气囊面罩通气联合气管插管治疗急诊心肺复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呼吸心跳骤停后行心肺复苏的患者,随机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40例,给予普通气囊面罩通气治疗;观察组40例,给予气囊面罩通气联合气管插管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血压(MAP)、复苏成功率及存活率。结果2组患者抢救结束后,2组SpO2和MA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572,P=0.000;t=18.832,P=0.000);2组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分别为12.5%和4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33,P=0.000);最终存活率分别为5.0%和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64,P=0.000)。结论在急诊心肺复苏时,及时有效地开放气道是抢救的关键,使用气囊面罩联合气管插管能够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和存活率。

心肺复苏;呼吸心跳骤停;气囊面罩;气管插管

呼吸心跳骤停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危重急症。心肺复苏是抢救呼吸心跳骤停的基础生命支持,抢救过程中尽快建立有效的通气并且恢复患者的心跳成为抢救的关键,也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降低患者病死率的重要环节[1]。本研究主要探讨面罩吸氧联合气管插管治疗急诊心肺复苏的临床疗效,在临床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80例呼吸心跳骤停后行心肺复苏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45.3±17.1)岁;平均呼吸心跳停搏时间(8.12±4.87)min;病因:冠心病14例,原发性脑血管疾病10例,肺心病6例,急性中毒5例,恶性心律失常4例,电击伤1例。观察组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46.1±16.5)岁;平均呼吸心跳停搏时间(8.04±5.12)min;病因:冠心病16例,原发性脑血管疾病

11例,肺心病5例,急性中毒4例,恶性心律失常4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呼吸心跳停搏时间及病因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及排除标准

1.2.1 入选标准 符合第3版《急诊内科学》心脏骤停的诊断标准[2];具有安全行为能力责任人(年龄>18岁);无其他严重慢性疾病。

1.2.2 排除标准 口咽部解剖结构异常;患有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患有其他严重慢性疾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气囊面罩通气治疗,根据《2010 AHA心肺复苏指南》标准[3],实施徒手心脏按压,按压深度大于5 cm,按压频率大于100次/min,按压与放松时间比率为1∶1。心脏按压的同时,本组患者给予气囊面罩通气,频率约为20次/min。观察组:给予气囊面罩通气联合气管插管治疗。观察组胸外按压及气囊通气均与对照组相同,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患者行气管插管,为判断气管插管是否置入气管,需要停止按压50~100 s,在此期间可以使用电除颤和静推肾上腺素。气管插管成功后,继续胸外按压[4]。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1.4.1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aturation of pulse oxygen,SpO2)、平均动脉血压(mean arterial blood pressure,MAP)、复苏成功率及存活率。

1.4.2 成功标准 恢复窦性心律;意识有所恢复;出现规则或不规则自主呼吸;口唇及面色的发绀消失,变为红润;经皮血氧饱和度大于95%;血压上升至90/60 mmHg。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处理数据。正态计量资料均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SpO2、MAP比较 2组患者抢救结束后,SpO2和MA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572,P=0.000和t=18.832,P=0.000)。观察组SpO2和MAP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2组呼吸心跳骤停后行心肺复苏患者SpO2、MAP比较(±s)

表1 2组呼吸心跳骤停后行心肺复苏患者SpO2、MAP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1

组别 例数 SpO2(%) MAP(mmHg)对照组 40 40.4±11.8 32.5±7.5观察组 40 84.7±9.4a 71.2±10.7a

2.2 2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及存活率比较 2组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分别为12.5%和4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33,P=0.000);最终存活率分别为5.0%和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64,P=0.000)。见表 2。

表2 2组呼吸心跳骤停后行心肺复苏患者抢救成功率及存活率比较[n(%)]

3 讨论

心跳骤停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危重急症,是指心脏突然停止跳动,从而引起患者的自身循环停止。引起心脏停搏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心血管疾病、创伤、电击、窒息及溺水等。心肺复苏是一种抢救呼吸心跳骤停的短暂的人工呼吸循环支持治疗的方法。心肺复苏的关键就是时间,每过1 min,抢救成功率就下降很大。心脏骤停几分钟与十几分钟抢救的结果相差比较大,因此,争取抢救的时间是心肺复苏的关键。心肺复苏分为4个阶段:即人工循环、早期开放气道、早期人工通气和早期除颤[5]。早期的人工通气,才能给患者对氧气敏感的组织提供氧气,才能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和存活率[6]。

气囊面罩辅助通气是一种操作简便的方法,主要用于院前急救,能够更大限度地为患者争取抢救成功率[7]。但对于呕吐或分泌物较多的患者,使用该方法的效果不佳。目前最重要的开放和建立人工气道的方法为气管插管,这也是很多研究认为应该作为首选的方法,能够有效地保障通气[8]。但由于众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常会导致气管误插,比如患者口咽部解剖结构、导致患者心脏骤停的原因不同及操作者的临床操作技能及熟练度等[9]。本研究主要探讨面罩吸氧联合气管插管治疗急诊心肺复苏的临床疗效,在临床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本研究结果表明,2组患者抢救结束后,2组比较,SpO2和MAP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气囊面罩联合气管插管治疗的SpO2和MAP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仅采用气囊面罩治疗。2组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分别为12.5%和4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最终存活率分别为5.0%和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气囊面罩联合气管插管治疗的抢救成功率和存活率均明显高于仅使用气囊面罩治疗。

综上所述,在急诊心肺复苏时,及时有效地开放气道是抢救的关键,使用气囊面罩联合气管插管能够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和存活率。

[1] 陈文彬.两种不同通气方法在紧急心肺复苏中的效果比较[J].河北医学,1011,17(10):1284-1287.

[2] 杨爱梅,刘卫平,杨春霞.两种气囊面罩心肺复苏方法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15-16.

[3] 何新华,李春盛.2010心肺复苏指南理解与思考[J].中国医刊,2013,3:103-106.

[4] 张雪花,拓小义,崔琼,等.气管插管与球囊辅助呼吸在心脏骤停心肺复苏的院前急救中临床疗效对比评价[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3):2894-2895.

[5] 李春.心肺复苏的应用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1):25-26.

[6] 罗海,王宏鑫,孙中吉,等.气囊-面罩、食管气管导管和经口气管内插管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评价[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8,17(5):381-383.

[7] 孟晓煦.三种心肺复苏方式在心脏骤停院前急救中的运用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41(3):354-355.

[8] 王刚,程晋霜,周玲艳,等.持续面罩-气囊通气在心肺复苏中价值的探讨[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3,8(1):43-44.

[9] 刘江华,雷卓青.急诊心肺复苏中应用不同气道开放方式的疗效探讨[J].新医学,2009,40(5):304-306.

10.3969/j.issn.1009-4393.2015.4.024

福建 362700 福建省石狮市医院(陈铁权 黄刚 王文泽)

猜你喜欢

面罩气囊心肺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一种新型防压疮无创面罩的设计与应用
小象接受心肺复苏
理想面罩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民航客机上的氧气面罩
高田气囊案
自动变光焊接面罩的使用和保养
Observation on Activities of Air Sac in Opened Body Cavity of Chick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