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的回归与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优化
——以人本主义教育观为视角*

2015-01-26于海燕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人本主义医学教育医学生

于海燕

(牡丹江医学院思政部,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yhy7681728@163.com)

“人”的回归与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优化
——以人本主义教育观为视角*

于海燕

(牡丹江医学院思政部,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yhy7681728@163.com)

简述了人本主义及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涵,从三个方面对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中人本主义缺失进行了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医学生人本主义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对策:运用目标导向,内化人本意识;通过人文实践,强化人本意识;运用体验式教学法,深化人本意识;打造网络信息平台,泛化人本意识。

人本主义;医学生;职业价值观;职业人格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现代医疗实践中已经得到广泛的普及和重视,这种医学模式的中心是“人”,而不是“疾病”本身,在人性化程度上远远突破了生物医学模式的界限。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患者在医疗过程中不仅仅满足于疾病的诊疗,还重视医生诊治的态度及是否实施人文关怀。在当前时代背景和医学模式下,进一步反思和优化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渠道、方式和内容,使医学生树立人本主义的职业价值观,已成为医学院校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当务之急。

1 人本主义及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涵

1.1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Car1 Rogers)在对美国现行教育制度进行全面批判的基础上提出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要求教学活动的开展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1]从人本主义教育目标来看,其旨在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健康、健全、高尚的人格素养。这种教育思想颠覆了传统上的行为主义者和精神分析学派把学生当作“动物”“机器”或“较慢的计算机”,而是强调把学生当作“人”来对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围绕人的“自我实现”这一目标,强调人发展的整体性,突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强调认知与情感两方面在教育过程中的合理作用。它最大的贡献是看到了人的心理与人的本质的一致性和高度统一,主张必须从人的本性和内心需求出发研究人的心理。人本主义的实质就是让人理解与领悟人自身的本性,依靠自我机体估价过程来处理经验,减弱和消除外部环境通过内化而强加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等,让人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自由发展。

1.2人本主义职业价值观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医务工作者要以患者为中心,不仅要关注患者身体的疾病,同时也要关注患者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不仅要关注患者个体,同时也要关注患者家属和社会;不仅要有行为上的一致,同时也要有意识上的共鸣。鉴于此,笔者认为对医学生进行人本主义职业价值观教育,就是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背景下,在整个医学教育和医学实践中,通过一系列科学、合理、完整的人本主义价值观要素、方式和社会化过程,使医学生形成人本主义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该价值观即使医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充满憧憬,又能将人本主义的内容通过言辞、行为、人格及情感外化于患者或社会,又能通过多重化人格而内隐于自我,形成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自我实现的职业价值与人格成熟一体化的过程。

2 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中人本主义缺失的反思

2.1以社会本位为出发点,对人的价值和主体地位重视不够

传统的教育理论是以社会本位论为基础的,在对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旨在把医学生(被教育者)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准则(满足社会需要)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进而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社会本位理论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社会的发展,衡量教育的价值尺度是对社会的效益。这种教育模式割裂了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内在联系,过分强调个人发展是社会化的结果,却忽视了社会需求必须通过个体的认知和内化才能真正转化为个体的社会素质。在教学实践上,重视社会价值而忽略个体价值,重视为社会服务的工具价值而轻视完善人格的目的价值,没有真正以学生的现实需求和全面发展为中心。同时,也忽略了人与人心灵之间的沟通,忽视了社会的道德需求向医学生个体道德需要的转化。这必然导致教育途径的单一化,将学生当作灌输的“容器”,对医学生个体差异性认识不足,限制了医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2.2对医学人性化重视不足,情感教育缺失

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于2002年初出台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提到了这样一个基本理念:医学教育必须向人性化、人本化、人文化回归,医学教育本身应该是内涵着伦理学、哲学、美学、法学、心理学的教育。[2]医学教育向“人性”回归,首先就要把受教育者(医学生)当作存在的“人”,然后才是学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要在全过程中时刻体现对“人”的尊重与关怀,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其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情感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着较强的选择和强化作用,受教育者的认同是其自我内化的前提和基础,教育者的施教过程不是空洞的说教,而应更加注重与受教育者情感上的共鸣,强化情感感染、情感诱导和情感激励。

传统的医学教育对医学人性化的教育明显不足,在工具理性时代背景和市场经济强烈功利诉求的价值观体现下,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缺少人性化服务精神。因此,在对其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其对人性、情意的感知,使其了解人的整体性,具备关注人的价值的能力与品质,并最终为患者提供人性化医疗服务的教育目标。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医学教育目前的一个发展趋势就是注重医学人才培养的人性化,这是医学模式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一个体现。[3]

2.3人文素质教育载体单一,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尚未形成

长期以来,我国的医学研究只停留在疾病的理、化、生物学研究上,而忽视了人文、社会、心理等其他因素对患者的影响,这样培养出的医学人才不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难以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4]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虽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较为普遍的重视,开设了一系列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医学史》《中国文化概论》等课程。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在对医学生进行人本主义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在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发展很不平衡,缺乏统一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在教育教学方法上,仍是较多地采用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人文素质的实践活动较少,人文实践在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作用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必须加强人文素质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人文实践活动相结合,建立人文理论指导人文实践,人文实践巩固人文理论的互动机制,进而达到全面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目标。

3 医学生人本主义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优化

3.1运用目标导向,内化人本意识

医疗卫生事业的研究服务对象是人,而人的生命具有不可替代性,容不得半点失误与敷衍。[5]当前,部分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功利性倾向,医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更加注重追求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医学生对医学伦理道德及人本意识的淡化,导致了其人文精神发展的不健全。针对以上诸多表现,我们应在对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人本理念,强化人本意识,弘扬人的主体,帮其树立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最终引导其将社会发展目标与个人职业价值目标相统一。

运用目标价值理论,使其明确行为和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学生接受自己所选择行为的后果,并为该后果负责,使其从自身经验中体会行为与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促使自律习惯的养成。在目标导向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人本主义理论的内化,使医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外化行为相一致。如在对医学生进行强化人本意识教育时,设定不同阶段、不同层面的目标导向行为,通过“大目标、小步伐”的方法,循环交替运用目标导向行为与目标行为,保持人本意识的不断内化,实现强化医学生人本意识的目标。

3.2通过人文实践,强化人本意识

职业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特殊职业实践中适应职业生活需要而产生的,是由各种职业的具体利益以及活动的内容方式决定的,具有规范性、专业性、准强制性、相对稳定性等特点。[6]人文实践活动对医学生人本素养的形成和提高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医学院校应大力搭建人文实践活动平台,促使医学生将人文素养理论与人文实践活动相结合,克服人文理论与人文实践相脱节的客观现状,有意识地培养和强化医学生“敬畏生命、关注健康”的人本主义素养。

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理论教育的同时,鼓励其积极参与到临床医疗实践中去,在临床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到医疗诊治与医疗服务过程中,并从中感悟患者的病痛,培养其对患者的同情心和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同时,医学生在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中,可以感受到人性化的温馨与感动,从而达到强化其人文素养的目的。

3.3运用体验式教学法,深化人本意识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通过教师科学地设置情境,让医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通过观察、反思、感悟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使其得到深刻的、内化的知识。[7]在对医学生进行人本主义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创设情感体验,实现人本思想理论为人文实践而教,学生为人文实践而学,最终实现在人文体验教学中深化对人本意识的目的。

医学院校应实现体验式教学的常态化,通过设计、实施有计划、有情景的人本素养体验式教学活动,为医学生营造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氛围,增强参与的主动性。医学生通过参与、体验、交流、分享体验式教学活动的心得,感受和领悟人本意识,进而深化对人本意识的理解。

3.4搭建网络信息平台,泛化人本意识

将网络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整合,基于网络信息平台辅助教学与促进教学是我国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也是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核心阶段,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信息能力具有重要意义。[8]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为医学生人本主义职业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广阔的信息网络平台,可以快捷、高效地传达人本教育资源,传播人文关怀的声音,传递人文正能量。如网络课堂、网络信息互动平台(包括QQ群、微信平台、微博等)均可作为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进行人本主义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同时,医学院校可通过网络信息平台整合教育资源,建立平台运行团队,开发面向全体医学生的网络教育体系,使医学生通过主动学习、自助学习、开放学习、自由讨论等形式展开人本主义价值观教育,泛化人本素养信息资源,促使医学生对医学人文素养的认识深化,形成人本主义的职业价值人格。

[1] 杨晰.人本主义视角下大学生自主学习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3.

[2] 刘翠英.高职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新特点与教育[J].中国西部科技,2010,9(5):76_77.

[3] 宋献民,高磊,徐晓璐.角色模拟训练提高医学生临床交流和沟通能力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89_90.

[4] 郑木明.一流多科性医科大学学科构建原则及融合研究[N].光明日报,2008_12_27(7).

[5] 何显力,赵华栋,包国强,等.医学生临床实习中道德素质教育浅议[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2):366_368.

[6] 周莉.论个体价值观形成发展的机制[J].河南社会科学,2005,13(3):9_12.

[7] 姚桂英,李树雯,薛松海,等.体验式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4):115_116.

[8] 高雷,任慧玉.基于网络信息平台的高校辅助教学研究[J].江苏高教,2009,(2):88_89.

〔修回日期 2015_09_30〕

〔编辑 商 丹〕

Reflections on Professional Values Educ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and Optimization of Humanistic Perspective

YU Haiy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Muda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Mudanjiang 157011,China,E_mail:yhy7681728@163.com)

The content of medica1 students′professiona1 va1ues of the medica1 students doctrine were introduced brief1y and the deficiency of humanism in the education in medica1 students was a1so discussed.On this basis,the author put forward to optimize medica1 strangers the vocationa1 va1ues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s,inc1uding:using goa1directed,interna1ization humanistic consciousness;through cu1tura1 practice,strengthen the humanistic consciousness;using the experience type teaching method,deepen humanistic consciousness;to bui1d the network information p1atform,genera1ization humanistic consciousness.

Humanism;Medica1 Students;Professiona1 Va1ues;Occupationa1 Persona1ity

R192

A

1001_8565(2015)06_0873_03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项目编号:125322394

2015_08_19〕

猜你喜欢

人本主义医学教育医学生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