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内科的感染患病分析

2015-01-26彭海珍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年16期
关键词:感染性内科发病率

【摘要】 目的 分析儿内科感染患病特点,总结感染管理对策。方法 调查2014年全年儿内科住院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共有住院患儿1 041例,医院感染发生率5.38%,调整日感染发病率8.53%、日例次发病率8.74%,春冬两季医院感染发生率8.10%(40/494)高于夏秋两季3.09% (16/547),<3岁发病率8.12%(35/431)高于>6岁发病率2.60%(4/1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医院感染部位前两位为上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合计占62.5%,院外获得性感染发生部位前两位为肺部感染、脑部感染,合计占89.57%。结论 应加强儿内科感染管理,提高冬春两季接待能力,做好院内上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预防与治疗。

doi:10.3969/j.issn.1674-9316.2015.16.136

作者单位:150040哈尔滨,黑龙江省森工总医院

Simple Discussion on Characteristics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 Pediatrics

PENG Haizhen Heilongjiang Province lumber industry general hospital, Harbin 15004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 pediatrics,summarize the infection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patients in pediatrics of our hospital throughout 2014 annual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A total of 1 041 hospitalized patients were surveyed,the hospital infection incidence rate was 5.38%,the adjusted infection incidence rate was 8.53%,cases infection incidence rate was 8.74%.

The hospital infection incidence rate in winter and spring was (8.10%,40/494) higher than that in summer and autumn (3.09%,16/547),the incidence of less than 3 year old group (8.12% ,35/431)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more than 6 years incidence (2.60%,4/154),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first two parts of hospital infection wer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and gastrointestinal infection,accounted for 62.5%,the first two parts of community acquired infection were pulmonary infection and brain infection,accounted for 89.57%. Conclusion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pediatrics infection management,increase the reception capacity in winter and spring,and improve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ospital infection of th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and gastrointestinal tract.

【Key words】 Pediatrics,Hospital infection,Infectious diseases

儿内科即小儿内科,是医院诊治各类内科疾病患儿的诊疗科室。患者多在12岁以下,少部分为需长期治疗的12岁以下重症患儿,治疗难度大,儿内科感染患者可分为医院活动性感染患儿以及院外活动感染原发性疾病患儿两大类,患者病谱广,感染病原体来源广泛,诊断与处置复杂,患者个体化差异较大,管理困难。此外,小儿主诉能力、自我管理与控制能力严重不足,给诊断治疗带来困难。最后,小儿耐受差,感染性疾病危害较大,一旦发生不良后果,易引起医患纠纷。加强对儿内科感染控制与管理非常必要 [1]。本次研究就本院感染性疾病状况进行调查,总结管理、防治经验。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月1日~12月31日,对儿内科所有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纳入标准:(1)临床资料完整;(2)诊断为感染性疾病,包括原发性感染性疾病,以及医院获得性感染疾病。

1.2 方法

编写统一的感染性疾病调查表,由护士长、床边护士、主管医师共同完成。对于确诊为感染性疾病患者,均建立有感染档案,详细记录内容包括原发疾病、年龄、性别、收治时间等。并将所获数据输入计算机系统,建立数据库。调取数据库进行数据处理,对比感染者与未感染者临床资料,同时对于感染者相关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1.3 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参照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施行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以SPSS 18.0软件包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 2检验,调整感染发病率=患者(例次)感染率/平均病情严重程度得分。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共住院患儿1 041例,发生医院感染56例,共56例次,感染率5.38%,感染例次率5.38%。调整日感染发病率8.53%、日例次发病率8.74%。医院感染发生率与季度有关,其中春冬两季医院感染发生率8.10%(40/494),夏秋两季3.09%(16/5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医院感染与患儿年龄有关,<3岁发病率8.12%(35/431),>6岁发病率2.60%(4/1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部位:上呼吸道感染31例,胃肠道感染14例,下呼吸道感染5例,其它16例。原发性感染性疾病:肺部感染142例,脑部感染21例,肠道感染4例,合并感染11例,软组织感染4例。医院感染部位前两位为上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合计占62.5%,院外获得性感染发生部位前两位为肺部感染、脑部感染,合计占89.57%。

3 讨论

3.1 小儿内科医院感染

小儿内科收治的住院患儿病情相对较重,加之自身抵抗病原菌侵袭能力不足,易发生医院感染。本组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为5.38%,处于正常水平,<3岁发病率8.12%(35/431)高于>6岁发病率2.60%(4/1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侧面证实了机体发育对患儿抵御病原菌侵袭能力的影响,当然年龄越大患儿自护能力越强,主诉能力越强,疾病延误治疗风险相对较低,这些都可能是致大龄儿童医院感染发生率相对较低的原因。新生儿是医院感染高发人群,可能与早产、胎膜早破、分娩期胎儿窘迫、自身发育不良等因素有关。

尽管多数患者入院后,均接受有效的治疗干预措施,但短时间内患儿机体状态无法得到有效改善,医院内病原菌分布较集中,入院后接触几率大增,易发生定植感染。医院感染又可分为内源性感染、交叉感染。内源性感染主要来源于体内条件致病菌,如许多小儿发生胃肠道功能紊乱,易发生肠道感染,同时出现呕吐等症状,可致病原菌逆行定植,增加呼吸道、肺部感染发生风险。本组医院感染患儿,上呼吸道感染约占55.91%。交叉感染较为常见,本次研究中儿内科医院感染春冬两季医院感染发生率8.10%(40/494)低于夏秋两季3.09%(16/5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成人医院感染不同,可能与秋冬季开窗通风时间短,空气质量较差有关。有学者进行因素分析显示,住院天数、中心静脉插管、留置胃管、白血病、肺炎及恶性肿瘤是小儿内科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儿内科医院感染发生机制较复杂,与原发病、治疗操作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其中中心静脉插管风险比为37.15。置管可破坏小儿第一层防御屏障,同时若留置时间过长,还可能增加细菌定植风险,此外考虑到小儿自控能力不足,易发生脱管等导管相关不良事件,带来额外伤害,损伤穿刺点周围皮肤,增加感染风险 [2]。

3.2 原发性感染性疾病

原发性感染疾病种类较多,病情多较重,本组见肺部感染、脑部感染、肠道感染、合并感染和软组织感染。感染部位与医院感染存在一定差异,少见上呼吸道感染,多见脑部感染,可能与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病情多较轻,住院患者例数较少有关。

3.3 对策

应建立分检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感染患者,对于疑似患者进行隔离,避免出现交叉感染。做好护理质量管理,强化护士无菌操作观念,提示护士感染防控能力。正确处置废品与废料,对于小儿产生的垃圾应及时清理,做好病房管理。提高空气质量管理标准,特别关注冬季、春季空气质量,进行简单的层流管理。严格控制人员进出,加强家属管理,禁止家属顺意进出病房。提高抗生素合理应用水平,建立药师会诊制度 [3]。积极鉴别、发现、处置感染,避免延误疾病治疗。

儿内科医院感染以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为主,其中上呼吸道感染占据绝对比重,这与小儿治疗过程中常用哭闹、流涕、喘息等情况有关,这些行为可能致口腔、咽喉部粘膜损伤,防御机制破坏,进而增加感染风险,应做好舒适护理,提高患儿耐受,进而降低上呼吸道损伤风险,提高患儿依从性,使患儿顺利度过住院期;胃肠道感染多与抗生素所致菌群失调不良反应有关,应注重提高抗生素合理应用水平,及早发现患儿新发消化道症状。儿内科原发性感染性疾病,多为肺炎、脑炎,肺炎多见于小儿感冒久治不愈者,发病时间多较长,应给予高质量的临床护理,积极对症治疗,做好院内管理,许多患儿家长担心过度,还应做好协调工作,以配合治疗,保障治疗效果。

3.4 小结

儿内科感染具有鲜明的特点,发病率相对较低,感染部位、原发病病谱、发病时间相对集中,一定程度上为疾病防治与管理提供了条件,但需注意的是不同患儿因耐受、病程、病情等因素的不同,临床表现呈现个体化差异,考虑到感染所占比重相对较低,医院应在落实基本的防治措施基础上,注重个体化治疗,降低感染危害,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对婴幼儿而言,采取更积极的管理策略,尽可能提高服务质量,促患儿及早康复,对于改善其长远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感染性内科发病率
伤寒杆菌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合并腹腔脓肿1例
9例布鲁氏菌病并发感染性主动脉瘤患者临床诊治分析
内转科型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思考心电图之177》
PBL嵌合LBL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呼吸内科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治疗体会
ARIMA模型在肺癌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
宫内节育器与宫颈糜烂发病率的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粪石性肠梗阻9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