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宗的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脑病经验
2015-01-26程红亮,胡培佳,王涛等
张道宗的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脑病经验
程红亮1,2,胡培佳2,王涛2,孙培养2指导:张道宗1,2
(1.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46;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近年来中风、痴呆的发病率不断升高,不断探索中医脑病诊治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技术,提高脑病防治疗效是中医脑病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在针灸防治脑病研究方面,张道宗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的通督调神针刺法,已走过三十多年历程。 “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脑病获得了国家多项课题支撑的具有中医特色的一种疗法,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其治疗缺血性中风显效率达84.5%,血管性痴呆显效率达83.2%,眩晕显效率达91.6%。
1通督与调神相结合的针刺法
通督调神针刺法之所以能治疗脑病的原理——简言之,就是运用针刺督脉组穴,达到疏通督脉、调整元神的目的。它是根据中医整体观念中“形与神俱”的思路而提出的,把疾病分为“神病”和“形病”两个层次,在治疗上既“治形”又“治神”。《灵枢·本神》云:“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隋唐医家杨上善亦曰:“欲为针者,先须治神” 。“调神”能使神机运转,从而是人体脏腑经络等形体功能有所主宰;“通督”则指疏通督脉及其相联系的经络系统的基础上, 使经络气血运行通畅,元神得以调整,从而促进疾病的好转,最终达到康复目的。督脉是一条既属于脑又络于脑的经脉,又与心相联系。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脑为元神之府,故“通督”即能起到“调神”的作用。
2通督调神针刺法
治疗法则:通督调神,疏通经络
主穴: 神庭、百会、风府、哑门、大椎、至阳、腰阳关、命门
上述穴位均留针30 min。疗程: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百会: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风府: 正坐,头微前倾,后正中线上,入发际上1寸。
哑门: 第1颈椎下,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
大椎: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下凹陷中。
至阳: 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腰阳关: 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髂嵴相平。
3通督调神针刺法的主要机制
督脉属奇经八脉,是经络系统中具有主导地位的经脉之一。具体体现在:(1)督脉为原气所发,能温煦脏腑,敷布命门之火。督脉起于小腹,通过其分支与肾相连,肾为命门之所在,内藏元阳,为全身脏腑动力之源,且元阳要借助于任督之脉通行而布达全身。(2)为“阳脉之海”,总督诸阳,它主干循行于背部正中,背为阳能联系手足三阳经,使阳经之气交会于督脉的大椎穴;带脉出于第二腰椎,阳维脉会于风府、哑门,督脉与之均有联系。所以,督脉为“阳脉之总纲”和“阳脉之海”,能调节全身阳经,总督一身阳经之脉气。(3)反映脑髓的功能。即肾主骨,骨生髓;脑为四海之一,髓聚成海,督脉与脑髓的关系最为密切。脑髓的产生源于肾,与肾也就有特殊关系。督脉第一分支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会阴部,在尾骶骨端与足少阴肾经在大腿内侧的主干及足太阳膀胱经相会合一起,贯脊内,出属于肾。
督脉第三分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于目内毗,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侧肌肉与肾脏相联络。另外冲、任、督三脉皆起于胞中,一源而三歧。督脉与太阳起于目内毗,入循膂络肾,第二分支上贯心。可见督脉与足太阳经、冲任二脉及心肾二经等在经络上有广泛的联系,而其中尤以足太阳膀胱经更为密切。督脉不仅别络太阳,而且有一部分与太阳经并行,在膀胱经上有各脏腑精气输注之所,即背俞穴。体内各脏腑通过该经的背俞穴而与督脉发生联系。可以这样说,督脉几乎与所有的脏腑经络均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综上所述督脉与脑及其他脏腑器官有着密切联系,特别需要指出的是:①督脉在十四经之中是唯一一条既属于脑又络脑的经脉;②脏腑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的俞穴与督脉经气联系,同时又是唯一一条既属肾又络肾的经脉,与先天之本关系密切。所以脏腑的功能活动均与督脉相关。由此可见督脉几乎与所有的脏腑经络均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激发、调整督脉经气,治疗多脏腑、多系统的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对脑病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4典型病例
4.1通督调神针法治疗中风在十四经脉中督脉是唯一一条入属于脑又络于脑的经脉。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故督脉可以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对于各种因素引起的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窍闭神匿所致的中风,多年前先生提出了“通督调神、益气康复”的理论思想,用于临床的确起到了健脑调神、化瘀通络、益气康复的作用。
治疗方法 :选用督脉的神庭、百会、风府、大椎、至阳、命门、腰阳关等为主穴,辅以肩三针、臂中、后溪、伏兔、三阴交、悬钟。气虚血瘀配血海;风痰阻络配丰隆;肝阳上亢配行间;阴虚风动配太冲、太溪。选用50 mm针,进针得气后,留针45 min,期间行针2次。1月为1个疗程。近年来,我院脑病科采用该疗法治疗脑中风患者,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智能水平都有明显提高,与常规的针刺组对照,结果表明针刺督脉组疗效优于对照组[1]。
典型病例:男,53岁,初诊日期:2012年3月15日。患者因突发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伴言语不清3 h入院,查体示:神志清楚,不完全运动性失语,右上肢肌力0级,右下肢肌力1级,肌张力低,腱反射活跃,右侧针刺感减退,右侧病理征阳性,舌淡暗苔薄白,脉涩。头颅MRI示:左侧基底节区及侧脑室旁大面积脑梗死。住院后采用上述方案,并配合改善脑代谢,营养脑细胞及中成药活血化瘀药物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左上肢肌力2级,左下肢肌力4级,4个疗程后左上肢肌力3级,左下肢肌力4+级,言语清晰。嘱患者继续康复锻炼,并每周针灸1~2次作为巩固治疗,随访2年病情稳定,可以正常工作生活。
4.2通督调神针法治疗癫病中医认为癫病的病机主要为痰与风邪,其发病因素多为遗传和外伤等有关,正如《丹溪心法》所云:“(癫)无非痰涎迷闷孔窍。”脑作为元神之府,当痰迷窍道、瘀血阻滞以致神志逆乱,昏不知人;经脉不和,肢体抽搐。临床上多见病情缠绵,经久难愈,需终身服用抗癫痫药物,并且剂量逐渐加大,对肝肾功能造成不可逆损伤。临床中张道宗教授运用通督调神针法治疗该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治疗方法 :取督脉为主,佐以豁痰开窍。
取穴:大椎、百会、至阳、脊中、命门、鸠尾、腰奇、间使、丰隆,昼发配申脉,夜发配照海。进针后,快频率捻转手法,每分钟120~180次,持续2~3 min,留针45 min,期间行针2次,每日1次,15次为一疗程。
典型病例 :男,36岁,初诊日期:2011年5月12日。自诉5岁时因脑部外伤出现昏迷,虽经治疗后好转,但后6岁时则出现口吐白沫、四肢抽搐,长期服用丙戊酸钠,开始尚能控制,近2年来,病情加重,反复发作,药物收效甚微。就诊后采用上述方案,并配合艾条重灸大椎、鸿尾每次30 min以上,2个疗程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4个疗程后药物开始减量,嘱患者服用维持剂量,先生善用中药小柴胡汤加减配合针灸治疗癫痫[2],针药并用其效更佳,处方:石菖蒲10 g、清半夏10 g、陈皮6 g、竹沥15 g、生地20 g、地龙12 g、黄芩10 g、全瓜萎30 g、柴胡12 g、芍药12 g、桂枝8 g、生甘草5 g、生姜8 g,10剂,每日1剂,每天2次。针药并用2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并每周针灸1~2次作为治疗维持量,随访2年病情稳定,可以正常工作生活。
4.3通督调神针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临床常见的中老年急诊之一,同时也是后循环脑梗死发作的恶性征兆[3]。督脉行于腰背部正中,达巅顶,人于脑,手足三阳经均与之交汇,为“阳脉之海”。刺之通达全身之阳,振奋全身功能,祖国医学认为督脉与心脑肾联系密切,是人体真阳之统帅,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代君主而统神明,调节督脉可通髓达脑,改善精神及运动功能。
治疗方法:以督脉为主选取百会、风府、大椎、风池、颈夹脊,肝胆火盛配行间、支沟;肝肾不足配太溪、太冲。平补平泻手法,留针45 min,期间行针2次,10次为一疗程。
典型病例 :女,53岁,初诊日期:2010年6月22日。自诉5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昏、头晕,曾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静脉予以活血化瘀中成药及尼莫地平等药物口服,症状改善。但此后病情反复发作,4 d前患者上述症状又发,口服尼莫地平、敏使朗等药物无效,后又加用静脉滴注活血化瘀中成药及长春西汀等药物,症状改善不明显,且症状呈渐进性加重,发作时如座车船,站立不稳,呕恶欲吐。TCD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摄片示:C2/3、C3/4椎间孔狭窄;头颅CT可见缺血灶。采用上述方案,1个疗程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2个疗程后症状改善明显,1月后症状基本消失。随访2年眩晕未发。
4.4针刺督脉治疗儿童多动症中医学认为小儿正处于生长期,其生机勃勃,阳生阴长,而精血常感不足,有阴不配阳之势。如有幼儿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喂养不当、气血失调,以致阴不足,阳有余,则渐成阴虚不能制阳,脏腑阴阳失调而发为本病。张道宗教授根据小儿脏腑娇嫩,为元阴元阳之体的特点,认为治疗应针对病因从协调阴阳、通督调神,养血宁心入手。先生认为:督脉与任脉的循行相接,督脉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任脉起于胞中,具有调节全身阴经经气的作用,其支者上循脊里,……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可见任脉的一个分支是循行在背脊的里面,与督脉相邻、并上行;其浮行在外的,行于上腹正中,上抵颊部,与督脉相接。因此,先生认为:针刺督脉的意义不仅在于通督调神、健脑开窍,而且有从阳引阴、阳中求阴的作用,针刺督脉可以使阴平阳秘,故而能达到平衡阴阳的效果,如对于顽固性不寐可加人中、承浆。
治疗方法 :取印堂、百会、四神聪、风池、肝俞、心俞、肾俞、三阴交、神门。
症状严重加用:大椎、陶道、至阳及相应华佗夹脊穴。面部症状:如眼动加阳白透鱼腰,口动加地仓,咽部不适加天突。
选用25 mm针,背俞穴针尖向脊柱方向斜刺,捻转得气后不留针,对于年龄稍大、听话的孩子可留针。头部穴位均沿皮平刺捻转,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60 min。每日治疗1次,15次为一疗程。
典型病例:男,11岁。初诊日期:2011年12月5日。家长代诉患儿头不自主摆动2年,加重1周,患儿平时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与同学相处不和谐、近期成绩下降明显,西医院诊断为儿童多动症,因担心西药治疗副作用而来寻求针灸治疗。采用上述方法先予背俞穴行针,再行头针、四肢部位针刺,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60 min。治疗1个疗程后症状改善,3个疗程后症状基本消失。
5结语
通督调神针刺法所取穴位是结合华佗夹脊穴及背俞穴在内的一个大督脉系统,其功用范围十分广泛,可以用于治疗脑病、心血管、呼吸、消化、内分泌等多学科、多系统的病证,涵盖内、妇、儿等诸多学科[4-5]。我院脑病科运用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中风及各种脑病取得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1]王颖,韩为,程红亮.通督调神针刺对脑中风患者康复作用的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4):283-285.
[2]王颖,韩为.张道宗妙用小柴胡汤治疗疑难杂症的经验[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12):1080-1081.
[3]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 2006,45(9):786-787.
[4]曹奕,李佩芳,陈幸生.张道宗教授通督调神学术思想浅析[J],中国针灸,2006,26(10):741-743.
[5]韩为.张道宗通督调神学术思想的临床应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3):225-228.
·名医传承·
刘健简介: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安徽省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学科带头人。国家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审评专家,全国高等中医药临床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 ,安徽省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安徽省杰出青年中医,先后主持承担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政府资助的研究课题12项 ,获科技成果6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13部,并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三等奖、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及安徽省高校科技成果二、三等奖5项 。
(收稿日期:2015-05-20)
作者简介:程红亮,博士在读,副主任医师,Email:chl.75811@163.com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脑病科建设项目(国中医药医政发[2012]2号);全国名老中医张道宗教授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发[2011]41号)
中图分类号:R246.6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2-6790.2015.04.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