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水县小型水利重点县项目难点问题对策研究
2015-01-26陶娟智兵蒋鹏周松松
陶娟智兵蒋鹏周松松
涟水县小型水利重点县项目难点问题对策研究
陶娟1智兵1蒋鹏1周松松2
一、项目区概况
涟水县位于苏北腹地,西与淮阴区接壤,北与灌南县毗连,东北与滨海县、响水县为邻,东南与阜宁县、淮安区隔废黄河相望,东西长约60km,南北宽约51.5km。属半湿润的暖温带气候区,具有明显的季风特征,全年总日照为2418h(日照百分率为56%),多年平均气温在14℃左右,春温低于秋温,但变化不大,不利于作物早发生长,冬夏温度变化较小,有利于夏熟和秋熟作物灌浆结实,无霜期为213天,大于0℃的作物生长期为313天,适于稻麦两熟作物轮作。多年平均降雨量为950.2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451.7mm,旱涝灾害频发。区域位于苏北平原,属沂南地区,为第四系覆盖,主要土质为人工土、粘性土、砂类土等。场地稳定性尚好,地震活动比较少。根据历史资料,该区历史上从没有发生过6级以上的强烈地震。
涟水县为农业大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之一,全县总面积1676km2,现有耕地面积为127.2万亩,县域包含在淮涟、涟东、涟中和涟西四大灌区中,其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均为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工程。据统计,县域现有末级渠系工程为:斗渠1345条,中沟1052条,农渠8623条,小沟7898条。中沟级建筑物7140座,其中桥3126座、涵2842座、闸559座,其他613座;小沟级建筑物18372座,机电泵站706座,839台(套),装机36502kW,建成混凝土防渗渠道600km。
二、现状存在问题
1.沟渠标准降低,灌排能力不足
涟水县位于沂南地区,部分地区为沙土,经过几十年的运行,沟渠冲刷、淤积严重,斗农渠输水能力不足,渠道渗漏问题突出,输水损失较大,灌溉水利用系数最低仅为0.5,水资源浪费较多,水土流失严重,田间灌排标准普遍低于设计标准,这些都制约着涟水县农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农业生产成本,加重了农民负担。
2.配套建筑物老化失修
县内小型农田水利配套建筑物多建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工程设计标准低,运行时间较长,部分工程损坏,老化严重,不能正常发挥效益。据统计,全县现有小沟以上建筑物23192座,按现有耕地平均每万亩仅有182座,配套率仅有60%左右,已不能满足当前农业发展的需求。
3.农田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迅猛,作物产量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但随之而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农药和化肥等的广泛施用,对土壤水体造成了污染,沟渠富营养化突出,农田面源污染加剧,加之生活垃圾处理不到位,有的甚至直接倾倒入灌排沟渠,造成了农田田间小气候的变化,生物群落与其生态环境间平衡逐渐被打破,农田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4.农业用水计量困难,水资源浪费严重
涟水县作为农业大县,农业用水为用水大户,农业节水是全社会节水的重要一环。目前农村用水计量方式落后,农业水资源费收费标准仍然是以亩计收,缺乏较精确的计量方式和仪器,这种粗放式的计量方式不能激发用水户的节水意识,灌溉季节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据统计,县内旱灾频发,水质型缺水及水量型缺水并存,一边是农业水资源的不足、一边是农业用水浪费严重,亟需开展农业水资源计量和节水灌溉研究,同时加大水资源节约利用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减少水资源浪费,以达到节约利用水资源的目的。
5.基层水管单位管理水平不高
水利工程“三分建,七分管”,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农水工程面广量大,现状主要由基层水利站所负责管理和维护,但基层水利站所由于地域及人员编制的限制,人员年龄普遍偏大,文化水平不高,系统接受过水利专业知识学习的专业技术人员更是凤毛麟角。基层水管单位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广大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缺乏相应的管护,缩短了工程的使用寿命,加剧了用水矛盾。
6.投资机制创新不足
水利工程均为纯公益性或准公益性项目,基本没有直接经济收益,其效益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和间接的经济效益(如农民的农业收益等)上。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主要依靠以国家投资为主,地方财政投资为辅的投资方式,现状农村青壮劳力基本外出务工,以往投工投劳的投入方式实施难度越来越大。随着工程建设任务的加大,地方财政投入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创新投资机制,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以及农业水利事业乃至农业的发展均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对策措施
1.推广生态护坡,试点低压管道灌溉,发展农业示范片
涟水县土质以砂性土居多,渠道渗漏、沟渠冲刷、水土流失等问题突出。可通过渠道衬砌,减少渗漏量,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进一步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积极探索适应工程实际的生态护坡并推广应用。在改善沟渠冲刷的同时,还可逐步建立新的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做好水土保持,以品种优良的本土植物种植为主,改善水土流失的现状,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县域内局部高地可试点低压管道灌溉,该系统具有适应性强、安装使用简单、管理方便等突出优点,在节约用水的同时还可节约土地资源。选取农业示范片,采用喷灌、滴灌、微喷灌、低压管道灌溉等灌溉方式,进行示范研究,并总结经验,探索最符合涟水农业发展的节水灌溉模式。
2.装配式建筑物的应用
涟水县小型水利重点县项目主要以斗、农级工程为主,针对田间一些小的配套建筑物,可采用装配式建筑物。装配式建筑物在工厂集中预制,减少了由于工地分散而造成的原材料损耗,施工时只需将预制好的部件运至施工现场组装,施工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较小,联接时采用刚柔结合的原则,整个构件对物体的热胀冷缩适应能力强,冬季抗冻胀能力较砌石工程大有提高,可以提高工程质量,增加使用寿命,实际使用性能较好,运行过程中哪个部位损坏更换哪个构件,便于维修,推广应用价值高。
3.加强农田排水管理
农田排水管理包括排水水量管理和水质管理两方面。水量管理通过控制农田排水,在满足作物需水量的同时,减少灌水次数和灌水水量,达到节水灌溉的目的;水质管理通过监测农田排水水质,结合控制排水研究,减少农田面源污染,改善水质,修复农田生态环境系统。
4.创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机制
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和以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为重点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建立运行管护长效机制,提出切实可行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体制机制改革方案,管理制度改革措施可按以下几个步骤实施:
(1)成立组织。为保证项目区小型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在县乡成立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基础上,项目区涉及的乡镇村也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以利于开展本村范围的管护试点工作。
(2)调查摸底。县、乡(镇)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对项目区的所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包括重点县项目新建的农田水利设施以及原有的农田水利设施)进行全面调查摸底,登记造册。
(3)制定方案。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和尊重当地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经充分协调酝酿后拟定管护体制改革方案。由县水利局会同县财政、国土、农业等有关部门会商审查,经县级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由工程所在乡(镇)负责实施,并在项目区进行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4)明确产权。以国家投资为主兴建,受益农户较多的工程,按照工程受益范围,跨村的工程由乡镇所有,一个村范围内的工程由村集体所有,可登记到受益组;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投入为主的工程,产权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社会资本投资(个人)为主兴建的工程,包括国家补助、乡(镇)、村(社)、组集体投资投劳等形成的资产,产权归投资者所有。工程使用权根据不同管护情况分别由农民用水者协会、农民、种田大户所有。
(5)发证建档。产权登记完成后,县水利局及时对工程进行建档立卡,发放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证。产权证由县人民政府登记核发工程产权证,汇总整理建档,统计相关信息并上报。
(6)签订合同。产权登记完成后,工程产权所有者要与具体管理者签订合同。合同中应规定工程的性质、用途,管理人员、形式、期限、标准、报酬等,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责任追究等内容。管理经费通过上级财政补助及镇村自筹解决。改革后工程的使用和管理期限,可根据工程特点和当地情况具体确定,原则上为3~5年,超期须续签合同。期满后,原管理使用者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续签权。
5.创新投资机制
涟水县可创新投资机制,在加大国家及省级财政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力度的同时,引入多种投资主体。对于农民直接受益的投资较小的工程,可进一步引导农民参与投资建设;建立小型农田水利资金整合机制,加强农业、发改、国土、环保等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打破行业界限和部门分割,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整合优化各类财政的涉水资金,发挥资金的积聚优势,提高小型农田水利资金的利用效率;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小农水的支持力度,可进行信贷、债券等方式试点,加大小农水资金投入。
四、结语
本文旨在分析涟水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现状存在问题,研究可能的对策措施,为该县小型水利重点县项目提供规划设计思路。上述对策措施包括一些现状条件下有条件实施的措施,也包括一些立足长远发展可在将来采取的措施。希望通过这些措施的陆续采用,为涟水县实现水利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作者单位:1.淮安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230052.江苏淮源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223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