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中心城区水系沟通规划设计
2015-01-26王永胜
王永胜
亳州市中心城区水系沟通规划设计
王永胜
河道是构成河网水系的基本单元,是城市防洪排涝安全和居民生活环境的重要保障。河流水系在构成城市景观、传承历史文化、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城市小气候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过去的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对城市内河及水体的作用和重要性认识不足,侵占水系现象屡屡发生,河道水系严重萎缩。城区河道水环境普遍较差,水质型缺水和水资源环境退化已严重影响到城市形象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为加强河道的管理与保护,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河道防洪除涝等功能,确保河道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亳州市对中心城区的水系沟通进行了规划设计。
一、亳州市水系现状
1.水系现状
亳州市河道属淮河水系,可分为外河和内河两类。涡河为城市外河,其他水系为内河。内河按照区域位置分为涡北区、涡南区。
亳州市中心城区河道及大、中沟主要有14条:赵王河、急三道、单家沟、涡包河、黑风沟、小洪河、陈治沟、亳宋河、宋汤河、龙凤新河、凤尾沟、亳城河、羊建沟和东风沟。
亳州市中心城区涵闸主要有7座:宋汤河闸、尚庄闸、陈庄闸、大张庄闸、王寨闸、大西庄闸和蒋庄闸。
2.存在的问题
亳州市中心城区水系存在如下问题:
(1)城市水系面积不断减少,河道淤积、岸貌差乱现象普遍。
(2)水环境污染严重。
(3)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下垫面变化较大,产汇流速度加快;现状内河排涝标准偏低。
(4)现状涵闸不能满足城市换水和排涝的要求。
(5)河道护岸型式不利于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滨水防护绿地建设不足,不利于充分发挥河道的生态环境效益。
二、规划思路
1.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展望未来,按照《水法》《防洪法》和《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和有关规划安排,从适应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发展需要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出发,在市区现有河网水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河道的功能作用及其变化进行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健全市区河网布局,优化改良河网水系;同时建立健全河道管理机构,进一步加强对河道的控制与管理,确保河道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规划原则
规划遵循以下原则:
(1)保护优先,可持续利用原则。
(2)立足原有水系与发展改良水系相结合原则。
(3)不减少区域调蓄水面积率原则。
(4)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原则。
(5)与时俱进,与各部门规划协调发展原则。
3.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北起泗许高速、南抵赵王河、西至新105国道、东到济广高速,建设用地面积约121km2。
4.规划内容
(1)从景观和排涝两方面,健全城市内河水系平面布局,提高城市水面率。
(2)根据河道规划要求,确保河道引排调蓄能力,确定河道防护绿带范围。
(3)根据规划河道所处的位置、规模、作用及其水力特征,结合水功能区划要求,合理划定河道等级,确定河道主要功能。
(4)分析城市水体沟通、活水线路及排涝工况,确定涵闸、泵站位置。
三、工程规划设计
1.河道控制标准
(1)河道分级
基于生态环境和水环境改善的角度,共分三级。
一级河道:城市主干河道,共6条77.4km。包括涡河、小洪河、亳宋河、陈治沟、西边沟、赵王河。
二级河道:城市次干河道,共16条138km。主要有涡包河、黑凤沟、宋汤河、凤尾沟、龙凤新河、亳城新河、张河等。
三级河道:城市一般河道,共13条70.9km。主要有汤陵沟、柴家沟、羊建沟、东风沟、新建沟、亳芜工业园水系等。
(2)河道断面标准
河道底宽及上口宽一般根据河道功能确定,按是否满足城市防洪排涝功能作为断面核算标准,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扩大河道水面宽度,提高城市水面率。亳州市中心城区河道断面标准确定如下:涡河采用水利50年一遇防洪标准;大型内河排涝标准采用水利20年一遇;中、小型内河采用城市排水标准(重现期3年)。河道横断面均采用梯形断面,边坡1∶2~1∶3。
(3)河道蓝、绿线控制范围
河道蓝线是指河道工程实施线,其中包括河道水面的宽度、护岸或护坡以及堤路(含路肩)。在河道蓝线范围内禁止下列活动:开发建设;排放污染物、倾倒废弃物等污染城市水体的行为;填埋、占用城市水体行为;挖取沙土、土方等破坏地形地貌的行为;其他构成破坏性影响的行为。
河道蓝线范围:一级河道上口线外侧不小于30m;二级河道上口线外侧不小于20m;三级河道上口线外侧不小于10m。
河道绿线是指河道两侧绿地范围的规划控制线,在绿带范围内禁止修建与河道保护无关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禁止进行采石、取土等危害河道及其堤防安全的活动。
河道绿线范围:一级河道蓝线外不小于30m。二级河道蓝线外各20m。三级河道蓝线外各15m。
2.城市水系规划
(1)河网布局
结合城市发展对水系排涝调蓄、活水换水、景观性的要求,在水系较为疏松的位置增设沟渠及湖面;将未连接水系沟通起来,形成“一廊两片”的水系布局,一廊指涡河,将城市分为“涡北”和“涡南”两片。
涡北片构建“六纵一横”的骨干河道体系。“六纵”为孟沟、小洪河、亳宋河、涡包河、许小庄沟—东二环沟、黑风沟;“一横”为北外环边沟。
涡南片构建“五纵三横”的骨干河道体系。“五纵”为西边沟、宋汤河、龙凤新河、窑鸿沟、亳城新河;“三横”为羊建沟—凤尾沟、漳河—团结沟—董永沟、赵王河。
纵向骨干河道为南北向,大多为连接城市与涡河的河道;横向河道将相邻的纵向河道沟通起来。
(2)坑塘保护
亳州市城区目前还有9个坑塘,均分布在老城区,水域面积广,共计近20万m2。对现状坑塘进行保护和控制,禁止填坑建房。坑塘蓝线、绿线控制范围与二级河道一致。
(3)水体公园
考虑景观和雨水调蓄等因素,在规划水体公园(3个)的基础上,新增17个水体公园;保证10~15km2的城市建设区就有一个水体公园。新增水体公园位置尽量利用现状鱼塘、洼地、废弃窑厂以及结合城市绿地。城市水体公园总面积约4.1km2。
(4)城市湿地
考虑生态和景观等因素,在城市建设区外围新建6个湿地公园。湿地公园绿线内总面积47.4km2。水面率10%,水面面积4km2。
3.水系沟通换水设计
(1)水系换水基础
涡河大寺闸上游正常蓄水位为34.84m,下游正常蓄水位为26.34m,水位差达8.5m。为了保持闸上35.0m的设计水位,大寺闸每月均需多次开启放水,放水流量10~100m3/s。这就为城市内河水体流动提供了水位差和稳定、充足的水量。
利用涡河大寺闸弃水和闸上下游水位差,通过改造原有水闸、新建蓄(换)水控制闸,给城市内河周期性换水。
(2)水系沟通换水路线
根据换水路径的不同,可分为涡北、涡南两个片区。
涡南片区换水线路:控制闸上游—南北向河道—东西向河道—南北向河道—赵王河—控制闸下游。
涡北片区换水线路:控制闸上游—南北向河道—东西向河道—南北向河道—黑风沟—控制闸下游。
(3)城市水体换水周期
城市水体(不含涡河、小洪河)总蓄水量约2540万t。一条骨干南北(东西)向河道及周边水体(“一纵”或”一横”)的蓄水量约310万t。大寺闸连续放水3天可以将“一纵”或”一横”换水一遍;连续放水1个月可以将整个城市水体换水一遍。
四、结语
对亳州市城区河道进行规划和治理,既是贯彻《水法》和《防洪法》、建设和谐亳州的具体体现,也是以人为本、实现人水和谐的需要;既是亳州城市确保水安全、水环境、水供给的需要,也是发展城市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的需要。
实施亳州市中心城区水系沟通规划设计方案后,河道蓄泄能力进一步得到加强,河道环境面貌进一步得到改善,水面率进一步得到增加,将给亳州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以及其他直接或间接的效益
(作者单位:安徽省亳州市河道管理局236800)
(专栏编辑: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