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埃利斯ABC理论的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实践研究
2015-01-25邱钰文陈银吨
邱钰文,张 程,陈银吨
(中国石油大学 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一基于埃利斯ABC理论的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实践研究
邱钰文,张 程,陈银吨
(中国石油大学 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包括政府、高校在内的国家各级部门组织都在积极关注和研究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基于心理学ABC理论研究,结合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辅导工作实践,总结分析就业困难群体大学生存在的典型情绪特点和心理特征,对就业困难群体大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努力调整其认知方式,帮助其顺利实现就业目标。
ABC理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是指由于自身能力不足、不具备合理就业观、心理素质较差等内部因素和社会、学校、用人单位、家庭等外部因素,导致在求职阶段屡遭“碰壁”或者个人违约拒签事故频发的学生群体。该群体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各种不良情绪和心理特征,对其采取干预措施,开展帮扶工作,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ABC理论是心理学领域的一项简单浅显的工具理论,它在改变人的非理性观念、解决人的情绪和行为存在的问题方面作用显著。在新形势下,基于ABC理论研究,纠正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不合理情绪和观念,开展行之有效的帮扶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ABC理论概述及对就业帮扶工作的指导意义
ABC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建的一项心理学理论。埃利斯认为,人们通常的情绪困扰,是因为一些不合理的信念,他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ABC理论是心理学上认知疗法的一种,它通过纠正人们的认知来改善咨询者的情绪体验,达到调节心理状态的结果[1]。
ABC理论重点强调B的作用,即通过改变不良情绪和消极信念来控制个人的行为和结果[2]。它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的启示在于:(1)工作的重心不仅在分析就业困难的外部成因,更要放在解决学生自身的不合理信念和情绪问题上,充分认识到解决就业心理问题的重要性。(2)帮扶就业困难群体的首要任务是释放或者缓解其不合理情绪,缓解思想压力,进而减少就业压力过大而导致的校园不稳定因素,即建立就业困难群体心理干预机制,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辅导。(3)有的放矢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帮助大学生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不断培养其积极健康的就业心态,帮助其理智认清个人素质能力与社会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等。只有认真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才能真正起到稳定作用、收到实际效果。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存在的典型情绪特点和心理特征
在2014应届毕业生求职之际,为了解其求职困难和思想动态,帮助解决思想上和现实中的问题,笔者以家庭经济困难、女大学生、多次违约拒签学生三个群体为重点对象进行10余场约谈,并开展了数十次与学生的“一对一”职业规划指导,总结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中多数人具备的情绪特点和心理特征。
(一)自我评价低
一部分学生存在消极看待就业,将就业形势估计得较为悲观,将不利因素盲目放大,勇气不足,瞻前顾后,缺少主动争取的意识。同时,还有一部分学生本身即具有自卑、胆怯的性格内因,面试过程中不敢正视考官,惧怕公开场合说话,不敢、不擅长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通常,以上特点在农村大学生、女性大学生中出现的比例较高。
(二)过度焦虑
焦虑主要表现为学生长期担心、心烦气躁、心神不宁、思想压力大、睡眠不好等,严重的甚至对就业表现出恐惧心理。这种情绪的出现主要源于大学生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怎么面对就业形势,也不知道如何去找工作等。焦虑的出现是正常的情绪反应,适当地焦虑可以让大学生认真对待自己的就业,促使大学生做好就业准备,但是过度焦虑就会影响大学生的情绪以及就业的热情和积极性,逐渐由过分关注转为消极逃避。
(三)盲从
由于普遍缺乏社会经验,在就业的选择上,多数大学生都存在从众心理[3],如选择大家都看好的热门职业,就业地区选择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部沿海城市,扎堆考研、考公务员等,没有考虑自身定位和发展需求,把别人的就业选择当作了自己的参考标准,不顾实际情况随大流。在学习成绩优异、素质能力相对突出的毕业生身上,这类特点出现比例较高,其后果通常是毕业生的多次违约拒签,浪费了一次次的面试签约机会,影响了学校和学生本人的信誉。
(四)过分自信
自我感觉良好,自我评价较高,脱离现实,心态上自高、自傲、盛气凌人。该特点多数出现在城市大学生身上,他们对薪酬、福利、工作环境等要求较高,对自身能力认识不足,高不成,低不就。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当这类学生遇到个人理想与现实的极大落差和剧烈矛盾后,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就业心态引导,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自卑。
三、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对策
处理好B(belief)环节的核心在于转变学生认知方式,建立合理信念。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信念给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4]。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开展旨在帮助就业困难学生转变认知方式的帮扶工作,要重点做好“五个引导”。
(一)引导就业困难学生建立合理自我评价,树立合理奋斗目标
很大部分就业困难学生的问题往往不是出现在“能否找到工作”上,而在于过分期待找到“好的工作”,希望有良好的工作地点环境,不算低的薪酬待遇,职位要有发展潜力等等。当经历过多次的失败和淘汰后,他们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结果,自信心、自尊心受到无情打击。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有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人职匹配”,解决的就是上述问题。简言之,大学生只有合理的自我评估、职业评估,才能完成自我评估与职业评估的匹配,才能真正确定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职业发展目标。高校学生工作者只有帮助学生积极探索自我,发现自我,悦纳自我,理性评价自我,同时帮助其正确、理性、充分认识国家当前就业形势与政策,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行业、准就业单位的发展结合起来,树立与个人能力及各方面条件相匹配的职业目标,才能充分发挥学生潜力,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个人理想,切实解决就业困难。
(二)引导就业困难学生理性面对困境,加强挫折教育,提高心理素质
在日常的就业指导中,要帮助每一位学生挖掘自身优势,调整就业心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胜不骄,败不馁。利用就业指导课、班会、座谈会、“一对一”个案咨询等各种机会,通过就业困境预演的方式,让学生提前感受到就业困难和心理压力,在克服困难、经受考验、转变心态、战胜自我的过程中锻炼心理素质,提高耐挫力。其次,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认识到挫折的不可避免性,学会辨证地看待挫折,以乐观、积极地态度接受生活的磨砺[3]。最后,注重培养学生勇敢自信、诚实守信、遇事镇定的积极心理品质,让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敢于自我推荐,能以轻松的心态面对求职,使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培养学生积极的就业精神。
(三)引导就业困难学生科学规划求职行动,认真总结求职经验,不断提高就业能力
有一部分学生求职行动缺少目标性、规划性,比如只准备一份简历,不管什么单位都投,双选会上随大流,哪人多去哪等。首先要指导这类学生结合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所学知识,在求职行动实施之前,按照已有的规划和实际情况,制订出不同层次的求职目标和近期、远期求职规划,然后有针对性地投放简历和参加招聘会,避免盲目[5]。其次通过简历设计大赛、模拟求职面试、成功案例交流会等途径,教会学生科学制作简历,书写求职自荐材料,掌握面试礼仪技巧,在实践锻炼中提高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自信。最后,指导学生在面试后,不论成功与否都要认真总结教训经验,及时修改简历资料,凸显个人优势,尽量扬长避短,提高简历命中率,理性反思在面试中的问答的技巧,进一步思考如何让自己巧妙地脱颖而出。
(四)引导就业困难学生主动寻找就业机会,避免“坐等靠”
在就业困难学生中还存在着“坐等靠”的依赖心理,只知道查询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提供的信息,只参加到校招聘的单位宣讲和面试,实在找不到工作等着学校、家庭、社会提供解决办法。要帮助这类学生养成主动积极、自信勇敢的精神品质,如主动在各大招聘网站投递简历,参加同地区高校、社会相关部门组织的招聘会,主动与就业单位取得联系,主动投递感谢信等。同时,努力争取对经济困难大学生提供就业资助,免除其后顾之忧,鼓励他们“走出去”,不让他们因为经济困难上不起学,更不能因为经济困难找不到工作。最后,建立学生详细信息数据库,建立便捷高效的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利用网络平台帮助他们抓住有利机遇,增长自身的求职经验。特别是那些离校后仍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向他们提供最新的招聘信息,不时鼓励他们多尝试。
(五)引导就业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高校学生工作者要深入研究国家、省级相关单位的促进就业政策,如鼓励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将相关政策解读融入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学生放弃不合时宜的陈旧就业观念,如国企事业单位才最稳定,找到工作就不再变动,为了逃避就业选择继续深造等,放弃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心态,努力在未来的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让个人的发展融入到国家战略发展的潮流中。此外,要指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没有工作经验,并不知道自己的职业兴趣在哪里,要通过工作时间的磨练,才能树立个人职业发展目标,才能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择业,过早为自己定型、定性,没有实际意义。
[1] 卢蓬军,王毅.ABC理论在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指导工作中的应用初探[J].青春岁月,2012(2):23-25.
[2] 张延华.艾利斯ABC理论的应用及对大学生教育的启示[J]. 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0(3):24-27.
[3] 丁怡颖.挫折教育中教师角色探析[J].教书育人,2006(35):22-23.
[4] 吴正龙,马娟,齐敏华.高校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分析及援助策略[J].高校辅导员,2012(3):53-56.
[5] 沈亚男.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分析与健康心理建设[J].发展,2013(9):106.
[责任编辑] 谭爱兰
2015-01-06
邱钰文(1984—),女,山东邹平人,中国石油大学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0.3969/j.issn.1673-5935.2015.01.020
G647.38
A
1673-5935(2015)01- 0062-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