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推动畜牧业现代化进程
2015-01-25陈维忠
陈维忠
(京山县畜牧兽医局,湖北京山 431800)
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推动畜牧业现代化进程
陈维忠
(京山县畜牧兽医局,湖北京山 431800)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再次聚焦三农,指出今后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京山县认真落实文件精神,采取生态化理念谋划发展现代畜牧业、大力发展标准化生产、积极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创新保障机制等措施,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步伐,推动畜牧业现代化进程。
1 用生态化理念引领畜牧业转型
1.1 定基调,将畜牧强县创建与生态京山建设有机结合
2012年5月25日,省畜牧兽医局将京山纳入全省畜牧强县创建名单。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畜牧强县创建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将创建全省畜牧强县和生态京山建设紧密结合,定下“既要畜牧业发展,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基调。
1.2 出政策,将规范养殖行为与倡导环保养殖有力结合
2014年3月出台《京山县畜禽养殖管理办法》划分了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对新建养殖场前置许可做出了明文规定,对已建养殖场的达标改造作了具体要求。今年7月又出台了《京山县2015~2020年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实施意见》,对全县378家重点畜禽养殖场排出了污染治理时间表,逐场制定了相应措施,确保在2015年至2020年期间全县畜禽养殖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解决。
1.3 拿措施,将传统养殖与生态养殖紧密结合
主要推出污水深度处理、农牧结合和建设有机肥厂三种方法,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发展生态养殖。
污水深度处理:2014年,采用物理和生物技术对33家重点畜禽养殖场进行了污水深度处理,实行达标排放。
农牧结合:全县有1 057个畜禽养殖场采取猪-沼-鱼、猪-沼-菜、林下养鸡农牧结合方式,消纳了粪污,实行了循环利用和资源化利用。
建设有机肥厂:建成了地利奥、德胜、晨阳、湖北志强、绿林牧业等6家生物有机肥厂,百奥迈斯有机肥厂项目正在有序推进。目前,全县6家有机肥厂年生产能力达到21万t,相当于转化500万只蛋鸡一年产生的粪污。
2 用标准化生产规范畜牧业转型
2.1 引人才,为转型提供科技支撑
京山县先后引进陈焕春、吴常信、李德发3个院士工作站落户京山。陈焕春院士在动物疫病防控上提供技术指导,吴常信和李德发院士分别在湖北神地农业科贸有限公司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在蛋鸡尤其是黑羽绿壳蛋鸡育种和开发蛋粉功能性饲料上加强合作。院士们齐聚京山,引领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促进全县畜牧产业转型升级。
2.2 抓发展,为转型完成数量积累
京山县十分重视发展生产,将畜牧业总量做大,为创建强县筑牢发展基础。建设畜禽百亿产业集群,是“十二五”期间京山县畜牧业发展的目标。“十二五”开局以来,京山县长年出栏生猪稳定在100万头以上,存笼蛋鸡稳定在1 000 万只以上,牛羊业以平均每年递增20%以上的速度发展。2014年全县生猪出栏125.34万头、家禽出笼1547.6万只,禽蛋产量5.21万 t,实现畜牧业产值34.94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40.02%。生猪出栏量位居全省第五位、肉类总产位居全省第十位、牧业产值位居全省第八位。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百亿产业目标可望实现。
2.3 调结构,推动畜牧业转型
京山县以土地载畜量为依据,规划了“南提北控”的空间布局。在南部乡镇养殖较集中的区域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养殖水平;在北部控制新增猪禽等规模养殖场,因地制宜发展牛羊等生态友好型畜牧业。全县大致形成南部生猪、中部家禽、北部牛羊三个特色板块。打造出三个具有区域优势、地方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即:以石龙镇为中心,辐射永隆、雁门口、新市、孙桥的“中国农谷”核心区生猪养殖示范区,年出栏生猪50万头;以德风牧业为核心,辐射钱场、雁门口、新市、永兴四镇的500万只层叠式笼养蛋鸡示范区;以马嘉岭黑山羊种羊场、绿林牧业养牛场为样板,在北部乡镇建设草食畜禽养殖示范区。
2.4 强标准,加速畜牧业转型
实施种子工程,充分发挥龙王公司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金农谷公司国家级种公猪站、金牧中心供精站和神地、绿丹两家种禽场带动作用,提高畜禽良种供应能力,确保全县畜禽良种率达到98%以上。开展四级联创,创建部级畜禽养殖示范场3家、省级18家、市级78家、县级134家。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模式,全县发展养猪150模式402栋、养鸡153模式369栋、养牛165模式216栋。发展规模养殖,2015年计划新增大型规模养殖户20户,全县规模养殖户达到5718户,生猪规模养殖率达到85%、蛋鸡达到91.5%以上。
3 用产业化经营提升畜牧业转型
3.1 壮龙头,拉动上游产业相应转型
京山县以壮大龙头企业为推手,推进产业化经营步伐,发挥带动作用,拉动上游各个环节转型。加大了对国家级畜牧业产业化企业神地公司的扶持力度,抓好神地公司“十三五”百亿产业集群的项目包装,力促神地二期满负荷生产,2015年新增产值10亿元。加大了对龙王、鹏昌、家兴、泰康源等畜牧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全面拉动生猪、蛋禽、肉禽、水禽、牛羊等五类畜禽产业的平衡、快速发展。
3.2 树样板,整合同类产业集体转型
推行“一个重点项目带活一个产业”计划。在生猪产业方面,由京山汇通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联社包装一个重点项目,一头抓种源、一头抓销售,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在家禽业方面,由神地公司和湖北青山绿水生态放养土鸡专业合作社联社牵头整合资源,从供种、生产、销售、加工等环节带动产业发展壮大;在养牛方面,支持绿林牧业养牛场建设,带动产业发展;养羊方面,由京山县养羊协会牵头,整合泰康源黑山羊养殖基地、宋河昌联养羊合作社、恒博牧业等养羊企业成立京山县养羊专业合作社联社,带动产业发展。
3.3 培主体,带动广大养殖户逐步转型
2015年,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养职业农民154人;聘用66名科技指导员,带动科技示范户660家,辐射6 600个农户;培育涉牧家庭农场38家。这些接受科技培训的新主体,成为加快畜牧业转型的新生力量。
4 用优质化服务保障畜牧业转型
4.1 创新方式,筑牢疫情防控的防线
探索推行“业主自主”防疫模式。即,规模养殖场向畜牧部门申报防疫计划,畜牧部门按照计划提供疫苗,养殖户自行防疫、畜牧部门监督防疫结果的免疫方式。这种模式实施以后,既减少了工作量,又收到了明显效果。创新监测方式,强化疫情预警。投入40万元,加强了县级实验室建设。要求实验室改变作风,每月随机对全县6种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抗体水平进行抽检,变常规抽检为常年抽检,建立监测工作长效机制。创新监管方式,加强以检促防。全县138名村级防检员分片对全县405个村及片区猪场采取 “片警式”监督管理新模式,检查片区防疫情况,将动物防疫与监督管理有机结合。
4.2 整合资源,筑牢畜产品安全的防线
在永兴镇和钱场镇试点设立动物卫生监督分所,整合动物防疫监督、种畜禽管理、屠宰监督管理、蜂业管理等执法资源开展综合执法。经过一年的实践,两个检疫分所在抽查、督查、办案等执法过程中提升了执法人员能力水平,起到了示范作用。全县畜牧执法能力进一步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零发生”。三是加强协作,筑牢规避风险的防线。与县人保财险公司紧密联系,积极推进生猪价格指数保险试点工作,2014年承保生猪67 500头,保险期每头生猪赔付33元,相当于依靠保险为京山养猪户争取到256万元发展资金,2015年又承保5万头。积极探索协会+金融扶持机制,银行加大了对合作经济组织的信贷力度,为畜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好这次工作会议精神,严格按照省局的统一部署和安排,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同时,认真学习和借鉴兄弟县市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推动全县畜牧兽医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