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英语课文的思维逻辑和学术创新解读模式

2015-01-25

中国林业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学术论文研究生学术

施 兵

(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北京 100083)

研究生英语课文的思维逻辑和学术创新解读模式

施 兵

(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北京 100083)

研究生英语课文教学无一例外都是从词汇、语法以及修辞(写作)角度展开的。与此相反,该文作者在2010年执教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英语(公共外语课)时创造性地选取“思维逻辑”和“学术创新”为切入点,从思维逻辑和学术创新方法的新角度对英语课文进行了重新解构。具体做法是,通过将教科书课文进行切割、重组,对课文进行再次安排,讲解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隐含的思维逻辑和学术创新的方法。

研究生英语;思维逻辑;学术创新

2010年10月11日美国《科学》杂志刊文说,每年《科学》收到1.4万份论文,最后被接受刊发的只占投稿总量的8%,中国论文的拒稿率非常高。究其原因,很多人不知道学术创新的常规方法。学术创新涉及多个方面,其中众所周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学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国内专门介绍逻辑思维和学术写作的论文和专著并不鲜见。然而,能否结合语言(英语)课程的教学来灌输学生这种理念和培训这种技能,这个角度未见有人进行尝试[1]。

鉴于这种情况,笔者在2010年执教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英语课程(公共课)时,对英语课程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探索了语言课程教学的一个新的切入点,即教科书课文的学术论文解读模式。笔者使用的教材为《新世纪研究生英语教程——综合英语》(《New Century Graduate English:Integrated Course》),授课班级为北京林业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意图是通过深入浅出的方法,传授学生课文里面隐含的一些学术思想,让学生了解逻辑思维的常规方法和学术创新的常规模式,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创新能力,并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一般技能。具体做法是,将教科书课文进行切割、重组,对课文进行再次安排,教师通过讲解各个部分之间内在联系,揭示隐含的逻辑思维和学术创新的方法。

一、基于逻辑思维解读对英语课文进行重组

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又称理论思维。它是作为对认识者的思维及其结构以及起作用的规律的分析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经过逻辑思维,人们才能达到对具体对象本质规定的把握,进而认识客观世界。它是人的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常见的逻辑思维手段有分类、判断、切入点、界定等[2]。下面逐一介绍它们是如何隐含在英语课文中的。

(一)分类的原则

分类是逻辑思维的基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科学的分类要求我们一次切分只能运用一个标准,且要保证每位成员都被归类没有遗漏。据此,笔者可以检验作者在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瑕疵。以《新世纪研究生英语教程—综合英语》教材第2单元第2篇文章“深海钻井”(DeepWaterDrilling)为例,该文大致按技术本身分类来展开论述,美中不足之处是没有把提炼阶段放在勘探、开采阶段后面,但同时也提到了结果分类,而且先说技术本身,再说由技术带来的结果。从技术本身看,其展示的文章内容和所在段落(在圆括号内)如下:①勘探阶段,提到“地质导向钻头”(18),“浮式钻机”(19),“浮式平台”(20~22);②开采阶段,提到“空气注入技术”(23);③提炼阶段,提到“催化剂”(原文在第17段,但按时间顺序应调到这里);④后期管理阶段,提到一些新设想,如“给油田拍地质快照”“合理利用衍生物”(24~25)。从技术进步的结果看,传统技术可以涉足的领域自不待言,以前开发不了的深海领域现在也可以涉足,不仅开发大油田,开发小区域油田也能获利。很明显地看到,这种安排显示了内在的逻辑关系。

(二)判断(对比)的标准

标准原意为“目的”,也就是“标靶”,接着由标靶本身的特性,再衍生出一个“如何与其他事物区别的规则”的意思。标准是认定事物属性、对比事物的异同的依据,是逻辑思维的常规手段之一。《新世纪研究生英语教程——综合英语》教材第4单元第2篇课文“倒塌之后”(AftertheFall),作者谈及世贸大楼设计得失和未来大楼设计的依据,必不可少地要涉及事物的评判标准,即怎样的设计才算是最优化的设计。作者指出,“世贸大厦作为20世纪60年代晚期的设计作品,遵循了传统的设计思路。当飞机击中世贸中心的南、北塔时,撞击破坏了大楼内部及外部的许多承重柱,并导致原本保护钢筋构件的耐火材料丧失功能,随后当航空燃料引起的大火将楼板所有易燃材料点着后,引发大厦的倒塌”。未来的摩天大楼设计“能使受破坏的建筑物不会很快倒塌,更多的人可以从中逃跑”,这就是判断的标准。第6单元第2篇课文“我们还需要翻书吗?”(WillWeStillTurnPages?),作者论及目前书籍存在的问题,指出未来书籍的研发方向,亦即新一代纸张的设计标准,不可避免地也要涉及事物的评判标准,即什么样的书才是未来最理想化的书。作者指出“未来新技术能兼顾书籍和屏幕的优点,使喜爱读书的人将继续阅读书籍,喜爱屏幕的人将继续点击屏幕”,这也是判断的标准。

(三)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是社会工作领域中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单个对象(个人、家庭、团体、机构、社区、学校等)的某项特定行为或问题进行整体性的和深入的研究,探讨当前事件,并对事件的真相、原因等方面作深入、周详、历史的考察,了解其详细状况、发展过程及与社会环境的联系,提出处理问题的方法。在第4单元第2篇课文“倒塌之后”(AftertheFall)中,作者首先介绍了传统方案的设计思路“大楼的中央核心筒用来支撑结构的自重或重力荷载,而周围的外部支柱作为承力支架来保护楼梯,楼板将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结合成一体,加固整个建筑物”。这种设计有什么问题,就必须拿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就是个案研究。针对个案,作者展望了未来的摩天大楼设计思路。

(四)切入点

切入点是解决某个问题应该最先着手的地方,也是由此入手解决问题的突破点,因此俗称“抓手”或“突破口”。上面提到衡量大楼优劣的设计标准“能使受破坏的建筑物不会很快倒塌,更多的人可以从中逃跑”。由这个点切入,作者提出了新大楼的设计理念,例如“使用混凝土将钢部件加固并使它们与火绝缘”“楼板可以被划分为像海军舰艇一样的空间”“在每30层左右插入强度极大的荷载转移桁架以避免整个大楼的垂直塌落”等。又如,提到新一代纸张的设计标准,由这个点切入,作者提出了新纸张的设计理念,例如“能保存电子墨水,类似塑料薄膜”“一张纸就是一个纸质屏幕”“前一分钟上面是一首诗,后一分钟则是天气情况。将一百张这样的数字纸张装订在封皮中,你就会拥有一本内容可以变化的书”“可以放映音乐视频”“既是书籍又成了电视屏幕,是图像与文本的混合体”等。

(五)概念的界定与重新界定

界定可以使人们认识某个事物。对别人已经认识的事物,如果要提出新的认识,就可以对相关概念进行重新界定。论述文写作的第一步就是对重要概念进行界定,然后以此展开。一个界定就是一个观点。文章要写出新意,那就要开动脑筋重新界定。此外,重新界定是学术论文创新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重新界定某一事物来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它,提出创新观点。《新世纪研究生英语教程——综合英语》教材第1单元第2篇文章“不利于家庭的政策”(FamilyUnfriendlyPolicies),一共提到3种类型的“家庭”,并对之进行了精确界定。“正常模式的家庭”,即夫妻2人带1个孩子的家庭;“单亲家庭”,即离异后形成的非正常模式的家庭;“生物学意义上的家庭”,即未婚领养1个孩子的家庭。第2单元第1篇文章“新石油经济学”(TheNewEconomicsofOil)提到“石油储量”(Oil Reserves)这个概念一直在变,使得以往科学家几次估算出的世界石油枯竭期都不准确。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概念界定在事物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

二、按照学术创新的步骤要求对英语课文进行重组

学术创新意指学术研究要创造出新的东西,或发明出新范式和新方法,或孕育出新思想和新见解,或发掘出新材料和新证据,一言以蔽之——创造新知。从撰写学术论文的角度看,学术创新涉及以下一些步骤:提出研究的必要性、确定研究方案和使用的方法论、总结研究意义等。下面笔者结合课文内容,阐述如何提出必要性、确定研究方案和总结研究意义等问题[3]。

(一)提出研究的必要性

笔者发现,可以通过《新世纪研究生英语教程——综合英语》教材第3单元第1篇课文“生物医学的新领域”(TheNewFrontierofBiomedicine)来指导研究生学习如何提出研究的必要性问题。学术论文的必要性一般在文章开始部分交代,指出开展研究的原因。对于前人已有的研究,通过点出其存在的问题来提出研究的必要性;对于尚不存在的研究,通过点出目前是理论空白来提出研究的必要性。分别示例如下,其中a代表已发表的学术论文,b代表教科书课文。

①1a《从语言哲学看汉语语法研究的困惑——探求语言的共性》(陈国华,湖南师范大学新闻网)

自马建忠(1898)的《马氏文通》以来,中外研究者对汉语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面对汉语的一些十分基本的语法问题,研究者仍然显得束手无策。例如,对汉语词类的划分问题研究了上百年,今天仍令语法学家头疼。汉语词典先是不给实词标词类,最近几年标了词类,可是问题并没有解决。关于某一语言现象,研究者的看法不同,出现一些争论,这本来是很正常的现象。问题是,围绕汉语语法的一些争议,人们似乎看不到解决这些争议的前景。因此,本文作者认为,汉语语言学要想取得突破,必须……(提出自己的研究设想)。

②1b现在已有基因研究,为什么还必须开展蛋白质的研究[1]

对生物医学而言,了解蛋白质比了解基因更为重要。一是遗传领域发挥最终作用的不是基因而是蛋白质。每个基因中的碱基链可以转译为氨基酸链,进而组成蛋白质。二是数量占统治地位的不是基因而是蛋白质。基因仅有35 000种,蛋白质超过100万,而且蛋白质生成后使它发生改变的方法有多种。三是所有的药物都作用于蛋白质,而不是基因,只有研究蛋白质才可以帮助人类研制新特效药、开展科学诊疗。因此,我们认为,人类的生物学革命必须转向蛋白质,可以……(提出自己的工作设想)。

③2a“英语情态动词的语用分析”[4]

西方关于情态问题的研究著述甚多,以至于“像在拥挤不堪的房间里动一下就会踩上别人的脚”。但到目前为止,还未见有人对英语情态动词的语用功能进行研究,本文……(提出自己的研究设想)。

④2b洪水众“牲”相[5]

2010年6月21日,江西洪水灾情变得更加严重,一个人搭乘夜里的航班赴南昌,并连夜坐火车去往当时受灾较重的鹰潭。第一天在救援途中,我偶尔看到一群鸭子躲在仅剩一点的屋檐上,孤立无援,一副叫天天不应的样子。当时心里闪过念头,被困的村民有群众在救援,可动物却很少有人去关注,要是能拍到一组动物在洪水中的状态的话,应该是个不错的选题。于是我……(提出自己的工作设想)。

(二)确定研究方案和总结研究意义

笔者发现《新世纪研究生英语教程——综合英语》教材第4单元第2篇课文“使摩天大楼更为安全的新思考”(AftertheFall)和第6单元第2篇课文“纸质书籍与电子文本相结合的新探索”(WillWeStillTurnPages)2篇课文从学术论文构成的角度看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用来指导研究生学习学术论文的结构安排。按学术论文的套路,2篇课文的内部逻辑以及涉及到的一些学术要素展示如下。

①新思考、新探索提出的背景兼必要性分析——“世贸大楼遇袭事件并未降低人们对摩天大楼的偏爱;修建高楼大厦的原因,如市区高昂的土地成本、较高的经济需求以及开发商的自负思想,一直没有改变”。这是新修大楼的背景和必要性。

②新思考、新探索的切入点、设计方案——摩天大楼设计方案优劣以及传统纸张与改良型纸张优劣的评判标准以世贸大楼为个案,笔者指出了传统设计的缺陷。新的设计“应使受破坏的建筑物不会很快倒塌,更多的人可以从中逃跑”,由这个点切入,展开了设计新大楼的具体做法:使用混凝土将钢部件加固并使它们与火绝缘;楼板可以被划分为像海军舰艇一样的空间;在每30层左右插入强度极大的荷载转移桁架以避免整个大楼的垂直塌落等。这里的切入点从另一个角度看,其实就是衡量新旧大楼设计方案的判断标准。

③结语——研究成果以及意义。学术论文的结语部分一般交代研究成果和研究价值或意义[6]。从这个角度看,“纸质书籍与电子文本相结合的新探索”一文的结尾基本吻合,它写到:“喜爱读书的人将继续阅读书籍,喜爱屏幕的人将继续点击屏幕。所有这一切都能在一张纸上实现”,这既是成果,也是开发改良型纸张的意义。但“使摩天大楼更为安全的新思考”一文的结尾部分不太符合,它是这样写的:“尽管有这些安全措施,但专家们强调,在保护摩天大楼方面必须建立第一道防线——必须要制止恐怖分子袭击事件的发生”。这是一个遗憾,但也可以理解为原文作者也没打算按照学术论文的套路来写。

三、基于思维逻辑和学术创新解读的英语课文重构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研究生培养单位和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国务院批转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和增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论文上,尤其是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这就引出常规创新手法的话题,如果学生不了解这方面的常规方法,论文撰写轻则产生“学术泡沫”,重则违规违纪、违反学术道德[7]。目前北京林业大学为研究生专门开设了科技论文写作课程,这是研究生获得这方面知识的主要途径。

笔者通过开展1个学期的教学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普遍反应良好。学生们认为,他们对创新过程中涉及的思维逻辑的常规手法和学术论文的基本要素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专业课(实验室操作)等传授方法相比,笔者的做法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由于语言教学课文都有具体的语境(有些甚至就是身边的日常生活语境),在具体语境中出现的各种学术要素对学生来说更有亲近感,学生更容易找到进行创新的“抓手”。

[1] 吴江梅.研究生英语教学与研究[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7.

[2] 周祯祥.逻辑导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6-20.

[3] 鞠廷英,饶世权,刘锋.科技创新思维与人文社会科学思维的培养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22-23.

[4] 施兵.英语情态动词的语用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0):37-41.

[5] 浦峰.洪水众“牲”相[N].南方周末,2010-07-15(A3).

[6] 金坤林.如何撰写和发表SCI期刊论文[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04.

[7]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6.

(责任编辑 孙艳玲)

中国大学在2013—2014年QS(Quacquarelli Symonds)世界大学农学和林学学科排名中的表现

日前,2014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行榜正式发布。QS世界大学学科排行榜设置了学术行业评价、学生就业评价、学术引用率、学术产出水平4个评价维度。名列农学和林学学科世界排名1~10位的大学分别是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美国康乃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美国普渡大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

中国共有10所大学进入QS世界大学学科排行榜农学和林学学科世界排名前200位。其中,中国农业大学以68.8分名列世界排名第43位,浙江大学处于世界排名的第51~100位,北京林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处于世界排名的第101~150位,吉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处于世界排名的第151~200位。

与2013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行榜农学和林学学科世界排名相比,2014年进入世界排名前200名的中国大学总数虽然从11所减少到10所,但是部分大学的排名进步较大。例如,中国农业大学首次进入农学和林学学科世界排名前50位,北京林业大学的排名从2013年处于第151~200位上升到2014年处于第101~150位。

(北京林业大学高教研究中心供稿,田阳编研)

猜你喜欢

学术论文研究生学术
本期主要学术论文英文题目及摘要
学术论文征集启示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
第9卷第1-6期学术论文总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