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探讨
2015-01-25祝遵凌
祝遵凌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南京 210037)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探讨
祝遵凌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南京 210037)
校企联合培养艺术硕士研究生是以培养方案为依据,由校内外导师组成导师团队,在一定保障措施基础上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自开展校企联合培养艺术硕士研究生以来,与企业建立了教学实践基地和研究生工作站。教学实践经验表明,学生获得了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双丰收;教师的科研合作能力也得到提升,获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
校企联合培养;艺术硕士;培养模式;运行机制;保障措施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作为艺术表演与创作范畴的终极学位,是经过不断探索得出的适宜我国国情和教育实际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它作为我国专业学位系列中的重要分支,不仅能培养具有系统专业知识和高水平创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而且在推动我国社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与学术型学位同等重要的作用。该学位培养的是应用实践型人才,因此必须要求学生将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无缝对接。目前,学校教授给学生的知识大多数还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一定的实战经验,学校独立的培养制度已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实行校企联合培养艺术硕士的模式,可有效地打破单一的教学结构,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一、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优越性
(一)满足社会的需求
1.满足国家对高层次艺术人才的需求
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鼓励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产学研战略联盟。
校企联合培养艺术硕士研究生,既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又符合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近些年来,我国校企联合培养艺术硕士研究生的发展势头强劲,很多企业与艺术院校共建了研究生企业工作站、产学研示范基地等,达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的举措,无论对于艺术院校还是对于企业来说,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改良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能促进企业对优秀人才的储备,提升企业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如果艺术院校和企业能按照良性循环的模式进一步开展更密切的合作,共建更广泛的交流平台,那么不仅仅对学校、企业和学生有益,更能促进整个国家艺术产业的高速发展[1]。
2.符合艺术院校培养高层次艺术人才的要求
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和服务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对大学提出的3大功能要求[2]。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实行校企联合培养艺术硕士研究生是高等院校适应社会需求、推进自身发展的必经之路。艺术院校只有致力于解放思想、凝炼和拓展新的办学理念和思维、走校企联合培养艺术硕士的道路,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才能为高等院校自身赢得更大的提升空间[3]。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在推进艺术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中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开创了符合专业学位教育特点的艺术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同时,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以“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模式,改革管理体制,提高培养质量”为指导思想,以社会需求为学院培养导向,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重视艺术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先后与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研究生工作站和研究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该模式不仅提升了教育质量,同时推进了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向纵深发展。
3.满足企业对高层次艺术人才的需求
校企合作联合培养艺术硕士研究生,从企业层面上来说,企业可以充分利用高校教学人才资源丰富、理念先进、信息广泛、科研技术实力雄厚的优势,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仅如此,校企合作联合培养艺术硕士研究生更能为企业培养大量的人才,可满足企业对创新型和实践型人才的需求。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①企业可利用高等院校的科研能力和设备来强化企业科研实力,提升企业研发水平;②企业可通过选派技术人员到高校进修的方式培养紧缺人才,充实自身的研发队伍,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③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企业可挑选优秀毕业生加入企业,完善企业人才输入渠道,给企业注入一股新鲜的活力[4]。
(二)满足学生提升自身能力的需求
1.满足学生快速进入就业状态的需求
艺术硕士研究生进入校企联合培养平台的过程中,可尽早接触到社会,而且将课程学习、工作室实践与项目训练结合,有利于培养艺术硕士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生存能力。在此过程中,企业对艺术硕士研究生的能力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优秀的学生自然受到企业的青睐,毕业后更能迅速适应企业的要求,实现了学习与就业的零距离链接。另外,在此过程中,企业可与学校共建人才信息库,企业可根据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与人才信息库进行匹配,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
2.满足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需求
艺术硕士培养的是具有应用实践型人才的研究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硕士的教育更强调研究生的专业技能与实践水平[5]。而且设计最终的使用者是人,要想设计出好的作品,企业便是最好的实践课堂。从设计概念的提出到最后设计作品的完成,学生可在企业中全程参与。学生在具备了基础的理论知识后,进入到企业,减少了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期,增强了学生接触社会、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
艺术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往往具备较强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他们在学习理论知识和创作的过程中,会形成很多抽象和理想主义的设计。但艺术不能停留在概念阶段,必须制造出产品才有存在的价值。当学生进到企业锻炼时,可将心中的理想艺术与现实生产结合起来,使其设计的产品更符合现实生产的要求[1]。
二、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的构建
(一)根据应用性、创新性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
根据艺术教育的连续性及周期长的特点,南京林业大学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学制从2013年开始由2年调整为3年。因此,笔者认为制定科学有效的艺术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基础。
培养方案要求学生掌握与艺术设计领域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创作技能,具有较高艺术素养,在环境艺术、艺术设计、室内装饰以及工业造型艺术等领域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基于这样的培养目标,3年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将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强调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还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理论知识学习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艺术硕士研究生需花1~1.5年的时间学习相应的学位课程和选修课程。通过课程学习,至少取得36学分(含实践环节6学分),且各门考核成绩均合格者才能参加最终的毕业考核。第二阶段,艺术硕士研究生主要完成专业实践环节的实习任务,并开始进行毕业作品的设计和撰写毕业论文的工作。
专业实践环节的实习是让学生走进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设计和实践等综合能力。同时,还要求学生在毕业期间必须举办毕业设计作品展,并根据设计作品撰写毕业论文。
(二)根据培养方案,构建灵活有效的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机制
1.建立校企联合培养的平台
在艺术硕士研究生培养期间,学校应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校企联合培养艺术硕士研究生,可发挥院校在艺术设计领域的科研优势和企业在生产营销方面的丰富实践经验。其优点是,一方面为学生的设计创作提供了实践平台;另一方面学校可针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艺术类人才。
2.建立校内外导师联合培养的模式
导师是艺术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单一的理论型导师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因此理论型导师和实践型导师应联合培养艺术硕士研究生。要让具备较强理论知识的校内导师和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企业专家学者共同对艺术硕士研究生进行指导,形成一个既有较高学术素养又有实战经验的导师团队。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理论课的教学工作;校外的专家学者则对学生进行项目教学管理和实践操作指导工作。
三、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实施的保障条件
(一)政府应健全有关校企合作的法规政策
政府应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法规及政策,给予校企联合培养艺术硕士研究生一定的支撑和保障。校企合作涉及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面的联系,政府的统筹和协调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政府可通过规范校企合作运行的方式、结构和制度,引导校企联合培养艺术硕士研究生的模式逐步走向正轨,促进校企合作协调发展,达到互利双赢的局面。
(二)企业应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主动参与校企合作
1.企业应增强社会责任感
虽然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无法带给企业明显的经济效益,但是企业应有全局性和前瞻性的眼光,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为己任,把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一项长远大计。企业与高校签订校企联合培养协议后,高校应按照协议要求,遴选相关专业的优秀硕士研究生进入企业实习。学生进入企业后,应以企业员工的工作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同时,硕士研究生的努力和成果亦应得到企业的肯定。例如,硕士研究生在企业实习期间,设计作品若得到企业的认可和采纳,企业应按照正式员工的标准给予学生一定的物质回报。这不仅是对学生的物质鼓励,更是对学生工作能力的肯定,可带给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有利于学生对自身的准确定位以及毕业后顺利走向工作岗位。
2.企业应根据校企联合培养协议,为高校推荐优秀的校外导师
校企合作协议是双方开展合作的基础,企业应当在明确自身义务与责任的条件下,与高等院校建立稳定紧密的合作关系。一般,可采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培养艺术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即“双导师”的培养模式。校外导师的聘用采取企业推荐制,只有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精湛的专业实践能力的人员,才能作为艺术硕士研究生的校外导师。
(三)高校应做好技术支撑工作,严把考核关
高校应保持与企业的沟通,当企业遇到技术难题时,高校应积极给予企业技术支持。同时,高校与企业在科研项目的开发、政府项目的联合申报等方面可开展更广泛和深入的合作。另外,校企联合培养艺术硕士研究生工作的顺利开展,与高校完善的管理机制密不可分。高校应设置独立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管理机构,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制定相关的管理章程和科学有效的考核制度[6]。
(四)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实践锻炼,努力提升综合素质
艺术硕士研究生是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对象,是联系学校和企业的重要纽带。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学生要抓住院校和企业提供的实践机遇,积极主动参与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战略中,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成为企业人才库的后备军,为今后的工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实施的效果
近年来,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把握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以社会需求为学院工作的导向,实施“项目驱动、任务引领、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与国内10余家企业构建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建立了教学实践基地和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给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血液和生机,提升了教学体系整体运行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校企联合培养让学生获得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校企联合培养打破了原有理论学习的单一模式,使学生的学习与社会需求接轨,满足了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省内外知名设计公司、装饰公司等均向学生抛出了橄榄枝,艺术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率达100%。同时,艺术硕士研究生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知名设计竞赛,每年获奖学生近100人次。
第二,校企联合培养促进了教师与企业的联系与交流。教师依托、利用企业的优质资源,近3年来承担了国家级、省级等科研项目20余项,申请国家专利50余份,发表论文150多篇。
第三,校企联合培养为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带来了优质的教育教学成果。学院已连续举办了4届“艺动南林”毕业设计展,并先后在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展出,受到了国内外业界专家的肯定,其中有些设计已被企业做成产品加以推广。
第四,校企联合培养改变了企业传统的发展模式。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发展,定期面向设计学师生举办各类主题竞赛,或不定期向师生征集设计作品,教师和学生成为企业的原始“智囊库”,所选作品成为企业新产品开发的基础。随着教师和学生与企业合作的深入,传统观念中的“理想化”设计作品与生产实际愈来愈吻合。同时,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是动态的,其活跃的思维和作品取之不尽,使企业的相关理论和技术水平更具科学性和先进性。企业也摆脱了自行设置专门设计机构的局限性,不用聘任专门设计人员,一定程度上也节约了设计和生产成本,为企业在社会竞争中争取了新的优势。
[1] 鞠向玲,贺秀梅,曹宁.基于文化大发展背景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新形势下我国高等艺术院校产学研教育模式现状调研[J].艺术教育,2012(6):12-14.
[2] 胡建华.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三职能[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77-79.
[3] 四川美术学院创作科研处.产学研结合 推进艺术院校改革[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8(9):31-33.
[4] 杨东林,孟波.校企合作对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J].工业技术经济,2010,29(4):52-54.
[5] 钟宏桃.试论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8):38-40.
[6] 林桂娟,於朝梅,王恬.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模式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2(1):50-52.
(责任编辑 孙艳玲)
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三年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LX14-070;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三年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YB201319;江苏省2012年“青蓝工程”资助项目;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