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乡愁生态景观概念、内涵及其特征*

2015-01-25唐赛男孙睿霖

中国城市林业 2015年3期
关键词:构成要素内涵特征

王 成 唐赛男 孙睿霖 张 昶 

1 国家林业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 北京 1000911

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91

摘要:在迅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城乡生态景观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建设让城乡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是未来我国城乡生态建设中追求的理想目标。文中分析我国美丽城镇建设中地带性生态景观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乡愁生态景观的概念;认为乡愁生态景观是指与人文景观相融共存,体现地域特色,富含文化,能使人产生归属感的生态景观;在此基础上,阐述乡愁生态景观的内涵、特征和构成要素,以期为我国乡愁生态景观保护和建设具有中国地域特色和文化特征的生态家园提供借鉴。

关键词:乡愁生态景观,内涵,特征,构成要素

论乡愁生态景观概念、内涵及其特征*

王成1,2唐赛男1,2孙睿霖1,2张昶1,2

1国家林业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北京1000911

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1

摘要:在迅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城乡生态景观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建设让城乡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是未来我国城乡生态建设中追求的理想目标。文中分析我国美丽城镇建设中地带性生态景观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乡愁生态景观的概念;认为乡愁生态景观是指与人文景观相融共存,体现地域特色,富含文化,能使人产生归属感的生态景观;在此基础上,阐述乡愁生态景观的内涵、特征和构成要素,以期为我国乡愁生态景观保护和建设具有中国地域特色和文化特征的生态家园提供借鉴。

关键词:乡愁生态景观,内涵,特征,构成要素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美丽城镇森林景观的构建技术研究与示范(2014040301)

作者简介:王成,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森林与城市生态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wch8361@163.com

Abstract:Intherapiddevelopmentofurbanization,theecologicallandscapeshaveundergonetremendouschangesinurbanandruralareainChina.Andtheconstructionofbeautifulhome“tomakemountainsandriversvisibleandletpeopleremembertheoldtimes”istheidealgoalofurbanandruralecologicalconstructioninthefuture.Thepaperanalyzedtheproblemsfacingzonalecologicallandscapesfoundinthebeautifulcityconstructionprocess,andputforwardtheconceptofhomesicknessecologicallandscape.Thehomesicknessecologicallandscapereferstotheecologicallandscapeswhichcoexistandintegratewiththehumanisticlandscape,reflectthegeographicalfeaturesandrichculture,andbringonpeopleasenseofbelonging.Onthisbasis,the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sandelementsofhomesicknessecologicallandscapewereillustrated.thepurposeistoprovidelessonsforthecreationofhomesicknessecologicallandscapewithChinesegeographicalandculturalcharacteristics.

Concept,ConnotationandCharacteristicsofHomesicknessEcologicalLandscape

WangCheng1,2TangSainan1,2SunRuilin1,2ZhangChang1,2

(1.ResearchCenterofUrbanForest,StateForestryAdministration,Beijing100091,China;

2.ResearchInstituteofForestry,ChineseAcademyofForestry;

StateKeyLaboratoryofTreeGeneticsandBreeding,Beijing100091,China)

Keywords:homesicknessecologicallandscape,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s,element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国乡村景观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2000—2010年10年间,中国自然村以平均每天消失80~100个的速度由363万个锐减到271万个[1]。在城镇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传统乡村景观遭到毁坏,人们记忆中的生态景观正在消失,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的现象日益严重,“乡愁”没有寄托场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古人通过描写故乡的景物表达出了游子浓郁的思乡之。乡愁是游子对故乡永恒不变的眷恋。著名诗人席慕容说:“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美丽中国追求的优美环境应该是具有浓郁地方风貌和文化特色的生态景观。因此,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作为城镇建设的宗旨。“乡愁”二字在人们心里泛起了涟漪,它以一种返朴归真回归故土文化的质朴警示我们,城镇化不是要破坏甚至毁灭传统乡村生态景观,而是要在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寻找记忆里的“乡愁”。

1美丽城镇建设中地带性生态景观面临的问题

1.1 城市与乡村生态景观风貌之间出现断层

地带性生态景观风貌的流失已成为城镇化实践过程中的一个普遍问题。一方面是城市景观对乡村景观的蚕食破坏。乡村中的河流、树木、建筑等地带性生态景观被迅速扩大的城镇规模所吞并,无论是在新城还是城市中残存的城中村,地带性生态景观已经支离破碎或者荡然无存。另一方面,在城镇中虽然人们在极力恢复建设一些绿地景观,但往往对森林、湿地等采取“推倒重建”的建设模式。对植物景观追求“奇花异草”的设计理念不仅在城区大行其道,而且被简单地照搬到乡村,造成原有的大树、片林、河流水系等原生生态景观要素不断消失,城镇化地区的地带性生态景观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完全人工化甚至外来化的城区生态景观与乡村地区保留的地带性生态景观风貌有着明显的断层。

1.2 地带性植物景观特色在不断消失

当前,全国城镇化发展、新农村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为了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许多地方提出了“森林进城,园林下乡”;但由于缺乏对地带性植物景观重要意义的认知,这美好的愿望往往在实践中跑调走样。许多地区将城市里的公园照搬到乡镇村屯,将整齐树阵、矩形花坛、整形绿篱移植到乡镇村屯,既与村镇整体景观不相协调,也因其高成本的建设和维护而难以长久维持。这造成许多所谓新村建设脱离现实基础条件,一味追求城市的规则式园林,突出植物景观的观赏功能而忽视了其实用和文化功能,导致原本自然、优美、和谐的地带性植物景观风貌流失,与居民生产生活方式不相适应。

1.3 地带性湿地景观风貌受到严重破坏

河流是乡村景观风貌中最有活力最具代表性的要素。但近年来,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许多城市郊区村镇的河流满目疮痍,被垃圾、废水、臭气所充斥,需要进行修复治理。但由于缺乏对河流生态系统和河流景观的认识和尊重,许多地区对河流的所谓“治理”实质上是具有破坏性的。大量填埋支流水系、硬化河道、整治河流,以“生态河岸、行洪安全、清淤河道”等冠冕堂皇的名义去治理原本形态自然、河岸植被良好、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河流,河流自然生态系统被严重破坏。许多城市化地区甚至一些乡村的河流自然属性丧失,河岸自然植被景观不再,原本自然、优美、安静、柔和的地带性河流景观风貌流失。

1.4 村镇生态景观的用地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随着新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拆房盖房成为许多地区新村建设的主要内容。随之而来的是村镇建筑风格楼房化、建筑面积扩大化、居住群体老龄化等一系列问题。在大量拆房盖房的浪潮中,乡村原有的生态空间越来越狭小,公共生态空间更是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挤压,原有的自然河流、森林树木也受到毁坏和冲击,凝结着民间智慧、继承着地方风俗、散发着地域文化光芒的乡村生态景观开始走向衰落。这里既有村民各自为政建设造成的杂乱无章,也有政府统一规划带来的河流道路硬化、植物外来化等新问题。

2乡愁生态景观的概念

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是人们对家乡故土的眷恋,对生活环境经历的记忆,是历史文化的传承,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乡愁也是一种家国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瑰宝。乡愁有具体的承载体。对于一个城市、一个村庄来说,花草树木、池塘河流等生态景观包含着乡愁文化,反之乡愁文化必然影响生态景观的形成。因此,在美丽城镇建设中,如何把生态景观建设好,建设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乡愁生态景观,不仅是美化人居环境的需要,更是传播、传承生态文化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生态景观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生态文化内涵,这是我国建设乡愁生态景观的基础。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生态环境、生态文化问题的日益突出,特别是国家城镇化战略提出以后,社会开始关注生态景观的地带性和文化特色。“乡愁”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者开始对此展开相关研究。田园[2]认为自然生态和人性人文是山水乡愁的核心,城镇化要从工业文明思路走出来,以重视乡愁人文情感关怀为纽带,回归生态自然,建设山水城镇。金磊[3]认为,新型城镇建设中的文化“乡愁”保留需从3方面着手,一是尊重地方传统文化,二是保护传统建筑文化,三要敬厚土、善待水、护三木,营造绿色生态环境。姚亦锋[4]认为乡村范围内的自然景观元素、半自然景观元素和人文景观元素组成乡村审美空间,并从地理学角度出发分4个尺度探讨了乡村审美空间的构建问题。总体来说,对于如何在乡村景观建设中体现“乡愁”,目前研究多从经济、建筑、地理、文化等角度出发,而从生态出发,且与文化紧密相连的系统研究尚少。实际上,对于一个城市、一个村镇来说,森林、湿地等自然景观构成的绿色背景是城市、乡村的衣裳、脸面,良好的生态景观是容貌美、装束美和内在美的融合。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何来“乡愁”?因此,如何在推进城镇生态环境建设中,把蕴含在花草树木、河流乡村生态景观中的“乡愁”文化保留、挖掘和展示出来,是实现美丽中国目标最基础的内容。因此,有必要对乡愁生态景观的概念加以明确,以便在今后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中更加突出生态景观的重要性,在规划设计和建设中以建设具有文化特色的乡愁生态景观为主导方向。

我们这里所说的乡愁生态景观,是指与人文景观相融共存,体现地域特色,富含文化,能使人产生归属感的生态景观。这里的“乡”不是指农村,而是指故乡、家乡;“愁”不是忧愁伤感,而是文化特色。因此,乡愁生态景观不仅是生态环境的美,更是一种记忆,一种认同,是建立在良好生态环境基础之上的,体现地域特色文化的生命力之美,是有丰富文化的生态景观。

乡愁生态景观不仅包含着村镇乡愁生态景观,还包含着城市乡愁生态景观,其涉及的面很广,每一个点都值得深刻、系统研究。本文将从村镇建设角度出发,结合当前村镇景观所面临的问题,探讨乡愁生态景观的内涵、特征以及构成要素,以期为城镇化建设中的乡村生态景观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3乡愁生态景观的内涵

3.1 生态性

《诗经·大雅·绵》记录:“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人们视自然山河为神灵,对其尊重膜拜,崇尚敬仰自然景观和自然规律秩序[5]。自然崇拜转化为自然审美,自然优美的生活环境成为了人们的向往。因此,乡愁生态景观保持着生态系统的健康性。比如丽江古城,贯穿其中的水系统是河流与人居的巧妙结合;还有福建、江西等村镇村口、村后保存完好的风水林、风水树,展示了居住环境与自然的相互尊重,是顺应自然的利用,是融入自然的和谐。

3.2 质朴性

提到乡愁生态景观,人们首先想到的乡村,是纯朴、简约、具有乡土气韵的乡间田野画面。质朴性是乡愁生态景观所独有的,区别于现代城市景观的特质。不同于城市的繁华喧嚣,纯朴自然的景观与乡村整体素雅的环境基调和谐统一,与乡村淳朴的民俗风情相融共存。历经时代变迁,乡愁生态景观因为其质朴而越发动人。“回归乡村”成为人们的渴望。因此,无论是在城市还是新村建设中,保持和恢复生态景观的质朴性,也是一种文化的回归。

3.3 记忆性

乡愁生态景观是体现“乡愁”的重要载体,是人们精神家园的现实寄托。原始的乡村生态环境可以通过科学合理规划尽量还原乡村环境,承载着文化的记忆。乡愁景观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具有文化的记忆和传承性。存在于这些环境中的某个记忆点,如村民集会的公共休憩场所、村旁的小河、村口的老榕树、榕树下讲着故事的老人等等,可以唤起人们心里对故土的思念、对景观的追忆。

3.4 生命性

乡愁生态景观有着丰富的内容,除了山体、河流等静态的自然生态景观以外,还包括生活在其中的鱼、鸟、蜻蜓、蝴蝶、青蛙、鸡、狗等动物、昆虫。它们的灵动充实了乡愁生态景观,为宁静、祥和的乡村景观增添了活力,使乡村充满了生命力。它既是一副景色优美的风景画,也是一个生机盎然的有机体。因此,乡愁生态景观要有鸟语花香、蝶飞蜂舞,是自然与人工的复合生态系统。

3.5 体验性

记忆里的乡愁生态景观,总是与生活紧密相连,是在参与体验中积累的对美好生态景观的记忆。因此,提起乡愁生态景观总少不了在河里捉鱼、洗澡的少年,在树林里捉迷藏的小伙伴。这些画面反映了乡愁生态景观的生活景象。人们在大自然中活动、亲近自然、体验自然,是乡愁生态景观产生的重要活动基础。

3.6 神圣性

乡愁生态景观不仅具有美学观赏价值,还具有精神崇拜价值。在我国南方地区,保留完好的风水林、风水树在传统乡村中随处可见,是乡愁生态景观最普遍的表现形式。从外在表现上说,它们构建了乡村生态骨架,美化了乡村环境;从内在功能上说,它们发挥守护村庄、保佑村民的生态作用,对村民具有精神寄托意义。因此,风水林、风水树作为乡愁生态景观中的一种独特的具有象征精神的载体形式存在,表现出神圣不可侵犯。

3.7 乡音性

乡愁也具有独特的“乡音”,既有方言之韵,更有自然之音。风声、雨声、流水声、虫鸣、鸟叫、鸡啼、狗吠、蝉鸣、蛙叫,这些乡村所特有的声音,丰富了乡村景观,活跃了乡村生活,让人们感受到乡村洋溢着生命感的自然。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美妙乡音,才有了诗人笔下的“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因此,乡愁生态景观有静美,是鱼翔浅底和鸟宿池边;有动美,是流水潺潺和蝶飞蜂舞;有音美,是鸟语虫鸣和清风徐来。这些动植物协奏的乡音反衬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6]。

4乡愁生态景观的特征

4.1 高度认同性

自然、优美、宁静、祥和的乡愁生态景观,是人们心灵的故乡,是自然的神往。它能够让当地人感觉熟悉、唤起记忆、产生安定感,让外来者感觉亲切、舒适,产生归属感。因此,不管是对当地人还是外来者,不管是城里人还是乡下客,乡愁生态景观都能引起人们共鸣,使人产生高度的认同感。

4.2 持续发展性

乡愁生态景观是在地域上、历史上形成的景观,历经多次演变而保留下来。它是经过不断选择,与地方地理、气候条件相适宜,与地方文化相融合的景观形态,是自然演变与人工塑造相结合形成的生态景观风貌,已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相对稳定,生命力顽强。

4.3 历史传承性

在村镇漫长的演变过程中积淀存留下来的地方文化和民俗习惯,浓缩成为乡愁记忆景观;而山水树木花草等各种生态要素组合所呈现出来的景观形态,反应了其本身所蕴含的乡愁文化。它承载着村镇发展历史,联系着过去和未来,延续着村镇历史文脉,推动乡村持续向前发展。因此,无论世代如何轮替,乡愁生态景观已经变成一种文化,有其执着的传承性。

4.4 社会人文性

离开了人就无从谈起乡愁生态景观。乡愁生态景观作为人们为了适应环境、更好的生存不断进化而形成的产物,正是因为有了人的参与,才凝聚形成文化。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创造了不同的人文景观,也积淀出多样的地带性乡愁生态景观风貌。不同的文化特征和生活习惯影响着乡愁生态景观的形成过程,乡愁生态景观亦因为人文参与而变得有血有肉,散发着蓬勃的生命力。

4.5 形式多样性

乡愁生态景观是长期的自然演变和历史文化积淀,也源自于人们崇尚自然、爱美之心的天性。对于乡愁生态景观的理解,不应局限于乡村地域范围内原始的自然生态景观,还包括城市中的以自然景观形式为主的蕴含着乡愁生态景观内涵和能从精神上引起人们共鸣的景观,即人们在喧嚣城市中看到此类自然景观实体亦能感觉舒适,心情宁静,产生安逸感。因此,乡愁生态景观建设要回归自然,回归地带性景观风貌,追求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与生态景观要素的融合。

5乡愁生态景观的构成要素

5.1 地理景观

地理景观是指村镇所在地域范围内的地形地貌,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形成地域宏观景观风貌特征的基本条件。不同地域的地形地貌不同,所表现出的宏观景观特征亦有所不同,因此形成了全国各地多种多样风格显著、特征鲜明的乡愁生态景观。我国许多村庄选址十分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通常选择在依山傍水的地方,靠山挡风聚气,靠水浇灌滋养,受良好自然环境的护佑,体现了朴素的环境观与伦理观。

5.2 植物景观

植物景观是指以村民居住区为核心,村落及其周边所有乔木、灌木、花草的总和,包括围村植物(风水林)、庭院植物、水岸植物、道路植物及公共游憩空间植物等。这些植物景观不仅为乡村居民生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还体现了乡愁生态景观的地域特色。由于地理气候条件和地方文化差异,全国呈现出多种多样地带性植物景观,反映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如北方的白桦林体现了北方乡愁生态景观中的朴实简约,而南方的木棉树则体现了南方乡愁生态景观的火红热烈。

5.3 水体景观

水体景观是指以村镇地域范围内以水为主体的景观实体及其周边的植物景观,包括河流、小溪、水渠、池塘、水井等。水体景观是乡愁生态景观中最有活力、最能体现乡愁生态景观风貌的要素。水体景观及其周边植物景观的景观形态、与周围自然环境的融合关系、与村落民居的协调关系,均从不同层面反映了不同的地域生态条件特征、生活方式及乡土文化。例如,北方的河流两岸挺立着一排排杨柳,风景如画;而南方的河流两岸竹林丛生,随风摇曳,婉约动人。小桥流水人家本身就是一副人水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5.4 农田景观

农业景观是指村镇地域范围内所有农耕用地景观总和,包括农田、菜地、水田、旱田、果园等多种形式。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农耕文明过渡到今天,大部分乡村仍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主。农业景观虽是根据人民生活需求人为地在大地上创造出来的,但历经岁月变迁,它已成为乡村景观的基底,是乡愁生态景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北方平原农田广阔无垠,江南水乡水田与绿树相辉交映、美丽祥和,西南山区梯田层层叠叠、阡陌交错、优美磅礴。这些在不同地域环境下的形成的农业景观呈现出不同的乡愁生态景观风貌,反映了当地乡村发展历史和生活生产特征。

5.5 动物景观

动物景观是指在上述生态景观要素中繁衍生息的动物、昆虫等,包括蝉、鸟、蝴蝶、蜻蜓、鱼、蛙、鸡、狗等等。动物景观是村镇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不断变化使自然生态系统有了声音、有了韵律,更丰富了村镇生活,活跃了村镇整体景观,也是人们记忆和向往乡愁生态景观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动物景观让村镇景观更加灵动、充满活力,真正形成一个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

5.6 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是指依托上述自然要素条件基础,人为构筑形成,与当地自然环境良好衔接、有机融合的反映地域特征、蕴含地方文化的景观,包括民居、道路、祠堂、寺庙、村民集会地、桥、亭和过去遗留下来的水车、河边洗衣地、木桥等,使人感觉到从过去到现在的时间的延续性和积淀性。地方独特的生态条件促使人们修筑与当地生态条件相适宜的构筑物,以此满足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需求。这些构筑物历经历史演变,渐渐沉淀,与自然环境关系不断协调,形成人文景观,这是乡愁生态景观产生和服务的主体。

6结语

建设美丽家园是人们共同的愿望,但究竟什么样的生态景观是美丽的,这一直是一个问题。本文认为,具备上述乡愁生态景观要素,即自然生态环境良好、人文气息浓厚的家园方可称得上是美丽家园。地带性生态景观的保护是欧美发达国家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的问题[5-6]。在我国快速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更加需要保护和建设具有地域特色和生态文化的乡愁生态景观。那些村头宗祠寺庙、村边小溪潺潺、村口古树林立、村前池塘古井、村后林木成片,院内绿树成荫、巷内芳香弥漫,近处农田金黄、远处青山苍翠,清晨鸡鸣鸟叫、夜晚蛙声片片,白天田里耕作、傍晚树下乘凉等等我们熟悉和向往的生态景观,也许就是美丽家园建设中所要追求的乡愁生态景观。

美丽中国,是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中国复兴之梦的美好画卷。“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对于美丽城镇建设是愿景,也是一种警醒。只有时刻谨记,以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才能建设美丽的乡愁生态景观,让人们在生态环境良好、历史脉络清晰的美丽城镇安全、健康、诗意地栖居。我们过去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现在我们也要让家乡的景观更迷人!

参考文献

[1]金磊.“乡愁”理念与城镇化建设的思路[J].建筑设计管理,2014(3):64-65.

[2]田园.为山水乡愁规划位置[J].中国经济报告,2014(2):16-20.

[3]金磊.如何传承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乡愁”观[J].建筑设计管理,2014(5):18-21.

[4]姚亦锋.以生态景观构建乡村审美空间[J].生态学报,2014,34(23):7127-7136.

[5]方明,刘军.国外村镇建设借鉴[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6]黄斌,吴少华.欧洲乡村景观建设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2):7250-7252.

猜你喜欢

构成要素内涵特征
根据方程特征选解法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与数字特征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挖掘习题的内涵
内涵漫画
自媒体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成要素及衡量维度
PBL联合情境模拟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商业模式:内涵、构成要素及生成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