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林院校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的优化
——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2015-01-25武田田

中国林业教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北京林业大学农林英语专业

武田田

(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北京 100083)



农林院校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的优化
——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武田田

(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北京 100083)

以北京林业大学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为例,分析了农林院校的学术英语写作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一些优化建议:对学生分级管理,采用差异化教学方式;延长学术英语学习时限,改变考查方式;搭建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的交流平台;完善学生咨询指导制度等。

学术英语写作;农林院校;非英语专业

学术英语写作(EnglishAcademicWriting),是学术英语教学(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的一部分,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以下简称ESP)的范畴。我国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进行ESP的研究的,初期集中于对国外理论的研究和借鉴。近10年来,在国内高校强烈需求的推动下,相关研究以及受益于相关研究的实践活动逐渐增多。许多专家学者认为,高等教育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必定是学术英语。早在1996年,刘润清[1]就通过分析英国文化委员会作出的调查结果指出,“将来英语学习的一个重大变化可能是不再单单学习英语,而是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章振邦[2]也认为,“我们的目标是要培养大批既懂专业又通外语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这里所讲的外语主要是指专业外语。”蔡基刚[3]则充满信心地断言,“综合英语应该逐渐削弱,大学英语的主要方向是学术英语。”足以见得学术英语教学是高校英语教学的大势所趋。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许多高校奋发图强,力争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之列。在这一要求的激励下,硕士研究生能够在国际通行的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英文论文便成为衡量高校研究水平与实力的重要标准。然而,在此类较量中,农林院校与其他类型的高校相比往往处于劣势。究其原因,农林院校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薄弱的英语水平是硬伤。一方面,农林院校的生源大多来自农村地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也不少,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另一方面,由于农林院校的专业大多较为艰苦,研究对象往往是草木、动物、山川河流这样的自然物质,学生普遍缺乏与他人交流的积极性,语言使用度不活跃。这些特点使得农林院校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在需要与国际同行进行学术交流时虽满腹经纶却无从下笔,白白浪费了许多珍贵的机会。

针对这一现状,本项目力图借鉴多方经验,以探寻优化改良北京林业大学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的路径,期待能够为农林院校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英语写作提供一些可资参考的材料。

一、北京林业大学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

北京林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局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1996年被国家列为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是农林院校中名列前茅的大学。学校非常重视硕士研究生学术论文的发表,采取诸多措施激励并取得良好的效果。2012年论文发表数在全国高校中排名99位,为近6年来最高。然而,在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术论文发表情况为考量准绳的语境下,这一现状与北京林业大学力争建设为“国际知名、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

无论是从人数上还是从专业的覆盖面上来看,硕士研究生在全体研究生当中都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他们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等院校的整体水平。因此,项目组决定以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的主体对象,并在2013年9月入学的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当中进行了调研。在填写调查问卷的721名硕士研究生当中,虽然有92.9%的学生都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但是在通过的学生中有51.2%的学生其分数集中在425~500分数段,也就是刚刚及格的水平。这些大多数以勉强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语言水平入学的学生,在经过短暂的英语教师的指导之后就需在知名期刊发表1~2篇有分量的英文学术论文,这确实是一件非常有挑战性的任务。调查问卷还发现,受访的硕士研究生独立撰写英文论文的愿望非常强烈。然而,他们所能获得的学术英语写作方面的指导却相当有限。

在进行改革之前,北京林业大学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英语教学设置是这样的。首先,在一年级第1学期,学生有96个学时的英语课程学习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教师一般以大课堂模式授课,教师既讲授学术英语知识也讲授基础英语知识,同时在一学期的学时内,学生需完成5次写作任务。其次,第1学期结束时,学生除参加课程考试,还需参加北京市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考试。学位考试是公共英语考试,试题不涉及任何农林方面的专业知识。课程考试与学位考试均通过者在之后的学期中即可免修任何公共英语课程。最后,未通过课程考试和学位考试者在一年级第2学期还有54个学时的补修英语的机会。由于参加补修的学生英语水平较低,所以这54个学时基本上只用于夯实语言基础,很少涉及学术英语方面的内容。

二、北京林业大学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大纲相对滞后

北京林业大学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的教学目标不能适应学生的学习要求。如调查所示,学生学习学术英语写作的意愿是十分强烈的,但是目前的教学目标仍以完成基础英语写作的任务为主要目标。制定这一教学目标的依据是我国自20世纪末颁布并沿用至今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大纲对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英语写作要求是:能用英文书写论文摘要,并能正确表达原意,无重大语言错误;在硕士研究生阶段,用英文写出10篇左右的文献摘要、综述等。这一标准已经受到许多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师的质疑,例如韩松等人[4]就认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已经把本科生的写作要求定为“能写所学专业论文的英文摘要;能撰写所学专业的英语小论文”。相比之下,对硕士研究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要求仍停留在10多年前的水平上,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改革。

(二)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脱节

英语课程教学没有纳入学生的整体课程教学规划中,英语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毫无沟通,致使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脱钩。在大多数学生看来,英语课程只是一个帮助他们通过学位考试的工具,考试一旦通过即可抛之脑后。当这些学生撰写英文论文遇到困难时,英语课程已经结束,学生连进行简单语言指导的教师都找不到。这就牵涉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分配给学术英语写作的学时太少,仅够英语教师课堂讲解之用,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在课堂上进行实践训练。而学术英语写作本来就是实操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师需要边讲边让学生练习,学生遇到问题教师随时解答。

三、优化农林院校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的建议

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外语教研室在研究生院与外语学院的支持下进一步深化了学术英语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课程的设置上,本项目组再次加大了学术英语的比重,开设了“农林英语”“英文科技论文写作”2门学术英语课程。与此同时,缩小了班级授课规模,增加了师资力量。在授课过程中,不仅对语言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特别辅导,还增加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鼓励学生以本专业知识为背景制作专题在课堂上进行演讲。

在期末考核方面,本项目组逐渐弱化应试目标,学位考试成绩在期末总成绩中的比重被进一步降低。在未来2~3年的时间内,本项目组逐步将研究生的英语成绩与学术论文的发表挂钩,激励学生多发论文。

学生对改革的反响是较为热烈的。54.1%的受访硕士生“同意”或“完全同意”通过一学期的英语教学活动,自己的“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水平获得了提高”,超过95%的学生给予英语课程“满意”的教学评价。尽管改革一直稳步推进,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部分是普遍存在于国内高校的英语教学问题,例如“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以及“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功利性与短视化现象”[5];另一部分原因则是农林院校研究生的特点造成的,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解决。

(一)对学生分级管理,采用差异化教学方式

在入学第1周内,由研究生所在学院与外语学院分别对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进行摸底。专业科研能力与英语水平均较强的学生编入A级,科研能力强但英语水平弱的学生编入B级,科研能力弱但英语水平强的学生编入C级,科研能力与英语水平均较弱的学生编入D级。根据不同层级分班,每班人数不超过45人。随后,按照学生的不同层级配置师资,开展教学活动。A级班配备同等数量的英语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他们所教授的课程内容不包含基础英语部分,直接从学术英语开始。该级学生不必参加学位考试,仅参加课程考试即可,但对其发表学术论文有较高的要求。B级班配备的英语课教师要多于专业课教师,在硕士研究生一年级阶段以基础英语的讲授为主,逐渐增加学术英语的内容,直到学生能够独立撰写学术文章为止。C级班配备的专业课教师要多于英语课教师,所教授的内容略去基础英语部分,直接从浅显的学术英语开始,逐渐提高难度。该级学生不必参加学位考试,仅参加课程考试即可。D级班配备同等数量的英语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硕士研究生一年级阶段以基础英语的讲授为主,逐渐增加学术英语的内容并逐渐提高难度,争取帮助学生在毕业前完成独立撰写并发表英文学术论文的任务。各个层级均可采取优则晋升、末位淘汰的规则,根据学生累积的成绩积分促使他们不断努力,向更高的层级流动。

(二)延长学术英语学习的时限,改革考查方式

在对学生进行分级差异化教学的前提下,进一步削弱学位考试等公共英语考试的地位,将多种形式的教学考查常态化。频繁多样的考查也有助于学生获得并累积积分,一来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适时清晰的了解;二来能够激发学生的斗志,促使他们向更高的层级流动。由于这种教学模式是长期的、持续性的,短短1~2个学期的英语课程学习是无法满足需要的,所以本项目组认为,学术英语的学习应当贯穿于硕士研究生的整个学习阶段,直到学生本人在独立撰写和发表英文论文方面游刃有余、无需帮助时方可告结束。

(三)搭建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的交流平台

上述2个优化建议的基础是英语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长期有效的交流合作。陈秀娟等人[6]提出,教师应当承担“支架”的作用,“支架教学法体现了教师积极、持久的支持和帮助。”这个支架正是英语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联合提供的。目前的状况是,英语课教师不懂专业,专业课教师不通英语,双方老死不相往来。因此,本项目建议由研究生院牵头,外语学院与其他学院搭建交流平台,定期组织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活动。1名英语教师可以分别与1名农学、1名林学和1名工学类教师结成对子,平时互相学习、互通有无,这对教师自身科研水平的提高是有莫大的帮助的。当研究生前来求助时,教师以这种小组的形式进行辅导,显然能使学生受益良多。

(四)完善学生咨询指导制度

Hyland[7]认为,学术英语“将一系列跨学科的知识应用于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无论学术文本是口头的、书面的还是电子的,它都要提炼出架构和意义……学术英语是以交流的行为来诠释学术文本。”既然学术英语归根结底是一种交流行为,那么对学术英语的学习就不能单纯的放在课堂上进行。如今,欧美发达国家的许多大学已经将写作中心作为学院的常设机构,学生只要提前预约,就能得到教师在写作方面的一对一指导。因此,本项目组建议,在硕士研究生一年级阶段开设英语课程,英语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组成教师小组在课堂上共同讲授相关知识技能。一年级结束后,学生学术英语的学习转向以学生咨询为主的方式进行,学生带着问题来,教师小组有针对性地回答。

总之,农林院校的教师只有真正响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林院校学术英语论文成果乏力的局面,使得更多优秀的研究生在国际同行面前展露才华。

[1] 刘润清.21世纪的英语教学——记英国的一项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2(2):1-8.

[2] 章振邦.也谈我国外语教改问题[J].外国语,2003,3(4):1-6.

[3] 蔡基刚.综合英语还是学术英语——一个必须正视的方向性问题[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94-96.

[4] 韩松,王金霞.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的多元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8):45-49.

[5] 熊丽君,殷猛.论非英语专业学术英语写作课堂的构建——基于中美学术英语写作的研究[J].外语教学,2009,3(3):50-56.

[6] 陈秀娟,战菊.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2,2(7):277-278.

[7]KENH.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M].Abingdon:Routledge,2006:2-4.

(责任编辑 孙艳玲)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科技振兴项目“2013-2014年度基于需求分析的学术英语写作教材评价与优化——以EnglishScientificPaperWriting为例”,项目编号RW2013-03。

猜你喜欢

北京林业大学农林英语专业
欢迎订阅2023年《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总目次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How to Understand the Story of an Hour Using Id, Ego and Superego
Pilot Study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eness and Prosodic Features
AC311A加装农林喷洒设备首飞成功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