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应就业需求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

2015-02-23马红玉夏显力姚顺波

中国林业教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林市场需求

马红玉 夏显力 姚顺波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2.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长春 130117)



适应就业需求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

马红玉1,2夏显力1姚顺波1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2.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长春 130117)

针对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并结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国家级重点专业的实际情况,运用实地调研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适应就业需求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设进行了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析,从专业培养模式、教学环节和课程体系设置、实践能力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硬件保障条件、专业发展前景以及专业的认可度和自豪感等7个纬度,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对现行人才培养机制的看法和评价进行了了解;并对现行人才培养机制对学生未来就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同时,从专业知识、专业学习培养的能力、专业素质、实践机会4个方面,对现行人才培养机制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进行了深入剖析。最后,基于调查结果,提出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机制的完善措施,即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专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构建自主互动型实习实践体系,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创设专业认知实景模拟教学模式,设计个性化发展模式等。

高等教育;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就业需求;问卷调查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2013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签约率却明显降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再次成为热点话题[1]。一方面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就业工作更加艰巨;而另一方面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一直处于饥渴状态,出现了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的供给与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2-3]。

分析这一矛盾的成因,主要是因为近年来高校持续扩招,有些高校只看重数量的发展,而没有重视教学质量的相应提高,一些专业的设置和人才培养没有与社会需求对接,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大学生难以在社会上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4]。这一供需矛盾如果不及时破解,那么大学生就业难、企业招工难的问题将持续存在并越来越严重,这将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因此,笔者认为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已势在必行,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应尽快向适应市场需要的方向转变。

二、研究方法及调查问卷样本的基本情况

笔者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结合农林经济管理国家级重点专业的实际情况,运用实地调研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调查问卷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及其对现行人才培养机制的评价、现行人才培养机制对未来就业的影响以及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等内容。考虑到大学一年级学生接触专业课程较少,所以选择的问卷调查对象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大学二、三、四年级的学生。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4份,回收有效问卷128份,有效问卷率为83%。

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详见表1所示。

表1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机制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三、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学生对现行人才培养机制的评价

调查问卷针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现行的人才培养机制设计了18个问题,以了解大学生对其的评价。18个问题主要涵盖专业培养模式、教学环节和课程体系设置、实践能力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硬件保障条件、专业发展前景以及专业的认可度和自豪感7个方面的内容,每个问题选用“是”“否”和“说不清楚”3个变量进行解释。

1.专业培养模式

有关专业培养模式的问卷调查包括“专业培养模式是否达到加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要求”“专业建设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专业建设是否符合学校定位、体现学校特色”3个问题。统计结果显示(详见表2):对“专业培养模式是否达到加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要求”这一问题的回答,3个变量的百分比虽然非常接近,但回答“说不清楚”的比例最高,为36%,这从侧面说明学生对专业培养模式最终要实现的目标缺乏清晰的认识;对“专业建设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是否符合学校定位、体现学校特色”这2个问题的回答,40%的学生认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建设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66%的学生认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建设能够体现学校特色。这主要是因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以农林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且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又是国家级重点专业的缘故。

表2 被调查者对专业培养模式的评价

2.教学环节和课程体系设置

有关教学环节和课程体系设置的问卷调查包括“专业教学环节设计是否合理”“专业课程设置是否合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有利于人文素质的提高”“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否有利于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有利于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6个问题。统计结果显示(详见表3):47%的学生认为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52%的学生认为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0%的学生认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有52%的学生认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环节设置不合理,52%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设计不合理,42%的学生认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总的来说,学生普遍认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有待完善。

表3 被调查者对教学环节和课程体系设置的评价

3.实践能力培养

有关实践能力培养的问卷调查包括“专业建设是否有利于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否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否与相关课程相匹配”“现有课程的考核方式是否合理”4个问题。统计结果显示(详见表4):39%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49%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与相关课程是匹配的;但是,有45%的学生认为现行的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44%的学生认为目前的专业建设不利于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表4 被调查者对实践能力培养的评价

4.师资队伍建设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8%的学生认为师资队伍能够满足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需求,30%的学生认为不能满足,12%的学生认为说不清楚。认为说不清楚的学生中大部分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主要是因为问卷调查的时间是在上半学期,大学二年级学生接触到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教师还较少。

5.硬件保障条件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2%学生认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实验和实习条件以及图书资料等硬件保障条件方面是较好的,36%的学生认为硬件保障条件还需改善。

6.专业发展前景

尽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国家级重点专业,但是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0%的学生认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可以为他们提供较好的就业和学习机会,而54%的学生认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不能为他们提供很好的就业和学习机会,另有26%的学生则认为说不清楚。学生认为专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主要是针对考研和“保研”来说的。而导致部分学生认为专业发展前景不佳的原因主要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不明确,这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就业定位,不知道自己在专业学习中应该侧重于经济类还是管理类。这也是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相对较少的缘故。

7.专业的认可度和自豪感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0%的学生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有较高的认可度和自豪感,这主要是由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国家级重点专业,师资队伍较强;而更多的学生对专业没有很高的认可度和自豪感,这主要是由于通过专业学习能够获得的进一步学习或工作的机会较少。尤其是近年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更降低了学生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认可度和自豪感。

此外,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影响专业认可度和自豪感的因素中,学生认为影响力最低的因素是考核方式,这主要是因为现行的课程考核方式是学校和学院两级统一要求的,较为规范。影响学生专业认可度和自豪感的因素按影响力由高到低的排序详见表5。

(二)现行人才培养机制对学生未来就业的影响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认为所学的专业对未来择业是有影响的,其中11%的学生认为有很大程度的影响,但是有14%的学生认为所学的专业对未来择业没有影响,自己会根据兴趣和具体情况择业和就业;45%的学生认为所学的专业课程对未来的工作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有55%的学生认为影响程度不很显著。

表5 影响被调查者专业认可度和自豪感的因素

同时,笔者基于对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和分析,从现行人才培养机制对学生8种能力的培养的角度,按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对影响学生未来就业的能力因素进行了排序,即人际交往能力、个人素质、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专业知识的积累、实践机会、知识结构(详见表6)。有76%的学生认为在4年系统的专业学习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对未来就业的影响是最大的,而知识结构对未来就业的影响是最小的。这一调查结果与现行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中强调的知识学习恰恰是相悖的。

表6 影响被调查者未来就业的主要因素

此外,笔者在调查问卷中设置了开放性命题“补充说明对未来就业有明显影响的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对未来就业有明显影响的因素还包括目前存在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定位不清、专业学习“不专”、只是“名义上的重点建设专业”,所学知识的面“广”“泛”而不“精”;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类课程太少;农林院校毕业生找工作不占优势等诸多问题。

(三)现行人才培养机制与市场需求契合度的分析

有关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与市场需求契合度的问卷调查设置了9个问题,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专业知识与市场需求的契合、专业学习培养的能力与市场需求的契合、专业素质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实践机会与市场需求的契合4个方面。

1.专业知识与市场需求的契合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详见表7):只有3%的学生认为专业知识结构能够完全满足市场需要,只有4%的学生认为专业知识能够完全满足市场需要。由此可见,学生对现行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的评价是很低的。

表7 被调查者对专业知识与市场需求契合度的评价

2.专业学习培养的能力与市场需求的契合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详见表8):认为专业学习中培养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能够完全满足市场需求的学生分别占5%、9%、6%,而认为不能满足市场需要的学生分别占47%、30%、50%。

表8 被调查者对专业学习培养的能力与市场需求契合度的评价

3.专业素质与市场需求的契合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详见表9):认为专业学习中培养的个人素质和人际交往处理能力能够完全满足和基本满足市场需求的学生分别占85%和71%。

表9 被调查者对专业素质与市场需求契合度的评价

4.实践机会与市场需求的契合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专业实践机会能够完全满足和基本满足市场需求的学生占49%,但认为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学生占51%,两者的比例比较接近。

综上所述,现行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除了专业素质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契合度超过了50%以外,其他方面都不能满足就业市场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已迫在眉睫。

四、适应就业需求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措施

(一)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专业培养目标

就业市场的不断变化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从提高和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原创能力出发,将专业培养目标调整为:培养具备系统的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基本理论知识以及与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相关的基础知识[5],具有经济意识、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掌握农林经济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区域经济发展与规划、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类农林业及相近行业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济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具有原创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优化课程体系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体现“强调基础知识、注重灵活应用”的理念。因此,在构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时,要适当增加实用性选修课程的比例,扩大选择范围,同时要兼顾学生的个人需要和兴趣;要从注重课程结构的科学化、课程内容整合衔接的合理性和知识结构的整体性的角度,优化课程体系的结构;特别是要强调经济学、管理学等应用学科的有机结合,解决好各门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脱节的问题[6]。

与此同时,要优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遵循前沿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及时将最新的经济理论和管理理论以及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纳入课程教学内容,并删除陈旧过时、不适合社会需求的教学内容。课程教学要注重对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尤其是要注重对农林经济与管理实践问题的原创性思考与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构建自主互动型实习实践体系

为了适应未来企业管理的需求,同时体现农林院校的特色,加强学生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培养学生对“三农”的感情和服务“三农”的意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要基于所确定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构建集课堂实践子系统、社会实践子系统、教学实习子系统、毕业实习子系统为一体的自主互动型实习实践体系。其中,课堂实践子系统应包括实验教学和案例教学,社会实践子系统应包括暑期农户调查、“三下乡”活动和村官挂职锻炼,教学实习子系统应包括深入林区、农户调查等[7],毕业实习子系统应包括毕业论文设计和企业实习。

(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首先,要聘请各类在农林企业承担管理实务工作的专业人士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同时鼓励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积极参加校院两级的科创项目和各级“挑战杯”的比赛以及专业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以提高学生处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要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度,要求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在专业学习、科学研究、个人发展、毕业论文写作等方面对少数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以促进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

(五)创设专业认知实景模拟教学模式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创设专业认知实景模拟教学模式。首先,通过课程论文、专题调研等方式,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8]。其次,通过案例教学以及ERP实习,大力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设计个性化的发展模式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最佳起始时期是第一学年。因此,尽早为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发展模式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部分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已经允许学生在第3学年自行选择专业方向。例如,中国人民大学设立了产业经济与贸易、食品经济与管理2个专业方向供学生选择,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让课程教学与学生的知识学习以及素质、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这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而且可以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职业发展的需求。

[1] 马小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2):130-132.

[2] 谢慕龄,李英贵,梁晶晶.从市场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的不对称探索大学生就业问题[J].企业技术开发,2012(2):184-186.

[3] 邹文武.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反思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缺失[J].现代教育科学,2009(6):76-77.

[4] 郭志文,宋俊虹.就业能力研究:回顾与展望[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86-91.

[5] 肖云,杜毅,刘昕.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异研究[J].高教探索,2007(6):130-133.

[6] 王红,柯美录,孙静.基于市场需求导向视角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3):230-234.

[7] 蒋远胜,陈文宽,钟秀玲,等.农林院校经管类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成效[J].高等农业教育,2012(7):40-42.

[8] 刘辉,许慧.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湖南农业大学“农经创新实验班”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0(6):41-43.

(责任编辑 柳小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机制研究”,项目编号JY1102125;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Y110101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Y1301011。

猜你喜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林市场需求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欢迎订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欢迎订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欢迎订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麻纺标准紧贴市场需求
欢迎订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市场需求不旺 红枣行情暂稳
全球磷肥市场需求减少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