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繁殖期的饲养管理技术
2015-01-25刘辉
刘 辉
(宁夏吴忠市利通区畜牧水产中心,宁夏吴忠 751100)
奶牛繁殖期的饲养管理技术
刘 辉
(宁夏吴忠市利通区畜牧水产中心,宁夏吴忠 751100)
繁殖管理关系到奶牛的生产管理,科学控制胎间距,将有效提升奶牛产量。配种关系到受胎率,配种时间要适宜,根据发情规律,适时配种。配种妊娠后,应加强管理,做好保胎工作。发情为母牛繁殖的主要生理现象,是母牛是否正常受孕的先决条件。正常情况下,经一定时间间隔后都要发情1次,两次发请间的间隔被称之为发情周期。发情周期的长短,之间关系到奶牛奶产量的高低。
繁殖期管理 要点 汇总
发情、配种、产犊后的奶牛,方可顺利产奶。由此,繁殖管理好坏,直接关系到奶牛的生产效益。日常养殖管理中,因繁殖管理不善诱发各种经济损失要高于任何病害。由此,搞好奶牛管理,对于提升奶牛产量和增加奶牛养殖效益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繁殖管理
奶牛经配种、怀孕、产犊后,方可进行产奶。由此,繁殖管理关系着奶牛的生产管理。通常情况下,奶牛理想繁殖周期为1年1胎,中间间隔365d。减去中间60d的干乳期,正常泌乳期为305d。但是,不同产量奶牛,中间胎间距略有差异。高产奶牛胎间距可适当延长,低产奶牛胎间距可适量缩短。正常情况下,适宜胎间距在340~390d,适宜泌乳期在280~330d,产后适宜妊娠期在60~110d。科学控制胎间距,时间过短过长,都将影响产奶量。
2 发情管理
发情为母牛繁殖的主要生理现象,是母牛是否正常受孕的先决条件。正常情况下,经一定时间间隔后都要发情1次,两次发情间的间隔被称之为发情周期。奶牛的发情周平均21d左右,18~25 d的占82%以上。发情周期的出现主要是卵巢上黄体和卵泡周期活动的结果。母牛在下次发情前5 d黄体开始萎缩,卵泡开始发育,逐渐成熟,成熟的卵泡分泌大量雌激素,引起母牛发情。母牛的排卵时间在发情开始后(12~36 h,平均27 h左右)。排卵后6~8 h开始形成黄体,经4 d黄体开始分泌黄体酮,排卵后8d黄体体积最大。若母牛配种妊娠,妊娠黄体维持到分娩后30 d才萎缩,未妊母牛的性周期黄体于排卵后14~15 d或下次发情前5 d开始萎缩。
母牛的发情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发情鉴定、育成母牛初情检测、母牛产后第1次发情检测、异常发情检测等等。
母牛发情典型症状:明显性欲,母牛骑跨站立不动,即站立发情;精神亢奋,不停走动,食欲减退,产奶量降低;生殖产道内充血、肿胀,有黏液排出。有发情症状的母牛,直观观察即可断定。必要时,可结合阴道检查(子宫颈是否充血、开张等)和直肠检查(卵巢是否有成熟卵泡,是否排卵等)。总的来说,站立发情占多数,约为88%;不站立发情为少数,即所谓的暗发情。表现站立发情的母牛中,早晨出现爬跨的占60%,中午出现爬跨的占10%,傍晚出现爬跨的占30%。因此,早、中、晚观察3次的发情检出率为88%,早、晚观察2次的发情检出率为79%,早、中、晚只观察1次的发情检出率分别为53%、9%、26%。由此可见,观察母牛发情以早晨为主,其次是傍晚。
异常发情检测,表现典型症状为安静发情、持续发情、发情周期短、发情周期长等等。有异常发情症状,应立即进行诊治,避免延误治疗,造成更为惨重的损失。
3 配种管理
配种要适宜,根据发情规律,适时配种,可有效提升受胎率。一般情况下,母牛产后45~60 d,开始首次发情。发情间隔在18~21 d,所以,发情后18~24h开始配种最理想。一年四季中,春秋两季母牛发情最旺盛。间隔时间段,在1~3 d。发情时,阴户松弛、柔软、肿胀,阴唇充血,潮红有光泽,多数流出黏性液体。早期液体为清亮透明,后期成丝状。随着时间的推迟,变白变厚,具有牵缕性,时常有血样分泌物排出。母牛发情期,食欲降低,产奶锐减,体温升0.5℃~1℃。出现类似症状,立即考虑配种,避免错过最佳时机。
母牛比平时烦躁,喜哞叫,不安静,愿接近其他母牛或公牛,并主动爬跨。有时伴有滴尿或发出低短的呻吟。发情时食欲减退,产奶量明显下降。青年母牛比老年母牛的性兴奋强烈,但各自不尽相同,必须注意观察。在外部观察的基础上,还应请技术员进一步做直检。养牛者每天要观察不少于3次,以便发现发情牛及接受爬跨的时间,及时请人工授精员给予输精。通常上午接受爬跨的牛,下午4~5时或晚上10时输精。下午爬跨的牛,第2d上午8~9时输精效果理想。
一般情况下,配种后40~60 d,不会出现典型发情症状,直检可确定妊娠。进入妊娠期母牛,加强管理,科学配比日粮,及时补充微量元素,像是碘、硒、铜、钙、磷等,都应作为可考虑配比日粮。同时,做好保胎工作,妊娠后2个月,及时注射黄体酮或者是亚硒酸钠维生素E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1] 王艳萍,陶大勇,曾维斌.奶牛繁殖障碍疾病防治的研究进展[J].养殖与饲料,2008,(5):42-44.
[2] 王义民,潘天保,常玉军.中西医结合治疗奶牛繁殖障碍疾病[J].黑龙江动物繁殖,2007,(1):23-24.
[3] 刘秀玲,卢静义,耿艳.奶牛常见的繁殖障碍性疾病及防治[J].河南畜牧兽医,2006,(1):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