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运六气验案赏析

2015-01-25刘哲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11期
关键词:清阳医家阳气

刘哲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

五运六气验案赏析

刘哲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

五运六气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有着重要地位,在临床诊病、组方用药、养生保健、疾病预防以及流行病的分析治疗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古代医家对其颇有重视,远至张仲景,后至刘完素等对其发挥均达到一定水平,因此五运六气应当是医家学习中医不可或缺的一步。正如《内经》所言“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今笔者搜集整理古代医家运用其诊病的实例,通过分析“遇春而头痛案”“秋深血燥证”“雀目”三则医案,与大家一同探讨分析,共促学习。

五运六气;《黄帝内经》;整体观念;临证医案

“五运六气”理论是中医药之宝藏,其中蕴藏着医学、天文、历法、物候、气象等诸多学说,是一个整体性极强的理论及应用体系,对中医学的理论学习、整体性思维的培养以及临床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古之医家多有重视,今列举几例古代医家运用运气诊病的实例以便研究探讨。

1 遇春而头痛案

人有遇春而头痛者,昼夜不得休息,昏闷之极,恶风恶寒,不喜饮食,人以为中伤寒风之故,而不知非也。《内经》云:春气者,病在头。气弱之人,阳气不能随春气而上升于头,故头痛而昏闷也。凡有邪在头者,发汗以散表邪则头痛可愈。今因气微而不能上升,是无表邪也,无邪而发汗,则虚其虚矣,而清阳之气益难上升,气既不升,则阳虚而势难外卫,故恶风寒。气弱而力难中消,故憎饮食耳。治法补其阳气,则清气上升,而浊气下降,内无所怯,而外亦自固也。方用升清固外汤:黄芪三钱,人参二钱,炙甘草五分,白术三钱,陈皮三分,当归二钱,白芍五钱,柴胡一钱,蔓荆子一钱,川芎一钱,天花粉一钱,水煎服。1剂而痛减,再剂而病愈。此方即补中益气之变方,去升麻而用柴胡者,以柴胡入肝,提其木气也。木主春,升木以应春气,使不陷于肝中,自然清气上升。况参、芪、归、芍无非补肝气之药,气旺而上荣外固,又何头痛之不愈哉。此症亦可用升阳汤:人参、蔓荆子各一钱,半夏一钱,黄芪二钱,白术五钱,甘草五分,白芍、川芎各三钱,升麻六分,白芷三分,水煎服,4剂愈(《辨证录·头痛门》)。

按:遇春而头痛是阳气弱,春阳之气不能随春生之气上达头目,既清之气无法居上则浊之气自现,故头痛而昏闷。“其在上者,因而越之”,邪之在头者,常以发汗以散表邪法来治愈头痛。而今不然,此乃阳虚不荣之头痛,阳气弱,无法上荣,并非表邪也,若发其汗,定会虚其虚。阳虚卫外之力减弱,故恶风寒,阳气弱消化之力不足,故不喜饮食。故陈氏治以补其阳气之法,以达升清降浊之效。故选用升清卫外汤。春属木,木主肝,故以柴胡舒肝促进清阳升发,防其郁陷肝内,配以白芍柔肝,防肝舒太过。脾主升清,故以黄芪、人参、炙甘草补气健脾,白术燥湿健脾,共助清阳生化有源及生发有力,同时黄芪可达表固表,以助卫外。又气血互化之性,故以当归补血,陈皮理气,蔓荆子、川芎清利头目,以治标止痛。天花粉生津润燥。医案中陈氏亦自创升阳汤,以促进清阳之气升发。

2 秋深血燥证

一人年45岁,平生瘦弱血少,值庚子年岁秋深久晴不雨,得燥证,皮肤坼裂,手足枯燥,搔之屑起,血出痛楚,十指甲厚,反而莫能搔痒。予制一方,名生血润肤饮(用归、芪、生熟地、天麦二门冬、五味、片芩、栝楼仁、桃仁泥酒、红花、升麻,煎服十数贴,其病如脱。大便燥结,加麻仁、郁李仁,后治十数人皆验)(《古今医统大全·运气易览》)。

按:庚子年,岁金太过,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下半年燥气主事,且秋季本气属金,燥邪易伤津化热,以伤及肺胃之阴。又肺主皮毛故见皮肤坼裂,血出痛甚。患者素体血虚,又感受燥邪,故患血燥之证,汪氏用生血润肤饮,以当归补血养血润燥;黄芪补气;生熟地补足肝肾之阴;天冬、麦冬、栝楼仁、五味子补养肺阴、润燥;片芩清热;桃仁、红花活血,升麻引药上行入肺。又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燥扰肠,故致便秘,以麻仁、郁李仁润肠通便,疗效甚佳。同时笔者认为庚子秋燥,素阴虚多热者易感受燥热邪气,而患外感、秋燥等病,临床常见发热、微感风寒、咳嗽、口鼻及四肢干燥、头痛、口渴饮冷、喘粗、痰黏难咳、胸闷胸痛、胁痛腹胀、尿赤便秘。治疗常以清热润燥为原则,宜选用桑叶、薄荷、菊花、牛蒡子、蝉蜕、连翘、栀子、竹叶、金银花等药以之清热;选用麦冬、天冬、沙参、生地黄、玄参、天花粉、生石膏、知母、石斛、贝母、栝楼实、阿胶、百合、黑芝麻、白茅根、芒硝、梨皮、甘蔗、生龙骨、生牡蛎、鳖甲、龟板等滋阴润燥。除此,还要做好预防工作,调摄好秋季生活,室内常洒水湿润,通风换气,适当食用梨、牛奶、甘蔗等,或用玄参、沙参、麦冬煎汤代茶。

3 雀目

或问:雀目之证,遇晚则目不见物,至晓复明,此何病使然?曰:是则肝虚之候也。或曰:肝常虑其有余,然亦有不足者乎?曰:邪气盛则实,正气夺则虚。其人素禀血虚,适遇寅申二年,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火炎于上,木郁于下。夫胞络相火既盛,则心血沸淖而干涸。《经》曰: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盖心出血,肝纳血,心血既涸,则肝无攸受。《经》又曰:目得血而能视。缘肝开窍于目,肝既无血,則目瞀而不明矣。或曰:目瞀不明,既得闻命矣,其晚暗而晓复明者何也?曰:木生于亥、旺于卯而绝于申,至于酉戌之时,木气衰甚,遇亥始生,至日出于卯之地,木气稍盛而目复明矣。虽然,终不能了然如故。或曰:雀目之患,终变为黄胀而死,何也?曰:木绝于申,乃水土长生之地,木气萎和,土气敦阜,经谓气有余则制已所胜而侮所不胜,此土气有余而侮所不胜之木也。或曰:治法何如?曰:先宜地黄、芎、归等药,以补益其肾肝之不足;次用厚朴、苍术、陈皮之类,平其土气之有余。此乃略示端倪耳,医者自宜临证斟酌而处治之,慎不可按图而索骥也(《医学正传·医学或问》)。

按:“雀目”病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主要表现为昼视通明,夜视不清,日久视野逐渐缩窄,甚至全不见物。《世医得效方》认为,雀目分为高风雀目和肝虚雀目,高风雀目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所致,肝虚雀目多责后天失养。总之,雀目病因病机主要有先天禀赋不足,元阳衰微,阳虚不能抗阴,故每至暗处不能视物;或者肝肾亏虚,精血不充,目受血不足,故夜视不明;或者脾气不足,清阳不升,阴气上腾,则暮视惘然。本案患者肝血既虚,又遇寅申二年,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火炎于上,木郁于下。故血虚之体,逢年时木火合德,耗伤心肝之血。心主血,肝藏血,肝主目,“目受血则能视”,即肝血虚弱,则目暓而不明。此雀目一证以肝虚、土侮、邪实为病因,木虚无以制土,反遭土侮,又恐土乘肾水,故以地黄、川芎、当归等药补肝肾之不足,缓其乘侮,又以厚朴、苍术、陈皮之类平制土气之有余。

[1]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运气易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5:292.

[2]虞抟.医学正传·医学或问[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2:19-20.

[3]陈士铎.辨证录·头痛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8:72-73.

R226

:A

:1006-3250(2015)11-1464-01

2015-03-17

刘 哲(1992-),男,山东泰安人,从事中医药临床与研究。

猜你喜欢

清阳医家阳气
汽车发动机机械故障的非接触式检测技术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晚睡晚起“双杀”阳气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福晋与王爷的爱情轻喜剧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
早上洗澡伤阳气
江苏清阳机器有限公司 原江苏清淮船舶机器制造有限公司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