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伯华“卫气营血”同治法浅论❋

2015-01-25张雪亮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11期
关键词:卫气营同治温病

田 博,国 华,张雪亮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 100700)

孔伯华“卫气营血”同治法浅论❋

田 博,国 华,张雪亮△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 100700)

孔伯华先生为民国时期“京城四大名医”之一,从小研习《黄帝内经》和古人方书,对经典医籍颇有心得,既是业内公认的温病学家,也是伤寒大家,将伤寒温病融会贯通,并将温病“卫气营血”辨证方法引入内科杂病治疗,生平治验良多,活人无数。孔伯华先生在临床外感热病中常运用“卫气营血”同治法进行治疗,故对此法的原因和诊疗特色进行了相关分析和论述并举例剖析。

温病;卫气营血;同治;孔伯华

孔伯华(1885-1955)原名繁棣,号不龟手庐主人,中医临床家、教育家。山东曲阜人,与萧龙友、汪逢春、施今墨并称“京城四大名医”。1929年被选为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临时主席,率请愿团赴南京,迫使国民党政府收回“取缔中医”的成命。后与萧龙友合办北平国医学院,并任院长。建国后,任卫生部顾问、中华医学会中西医学术交流委员会副主任。孔氏以善治温病而著名,著有《时斋医话》、《传染病八种证治晰疑》等。

自《温热论》提出卫气营血辨证,“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尤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众人一般认为“卫”“气”“营”“血”代表的是邪气侵犯人体由浅入深的具体部位,需辨证清楚,不可混淆。病重药轻,恐贻误病情;而病轻药重,又有可能引邪深入。所以,历来医家反复强调卫气营血不同阶段须把握时机,治疗得当。然而纵观孔氏医案医话,常有“卫气营血”同时治疗者,个中原因,值得探讨。

1 “卫气营血”同治原因分析

1.1 对“卫气营血”的独特认识

对于“卫气营血”的认识大多认为是邪气所在的病位,孔伯华通过认真研读叶天士《温热病篇》和王孟英《温热经纬》,并结合自己临床实践经验,认为“卫气营血”没有明显的界限划分,并非是简单针对疾病病位的概括。“卫气营血”应是邪气侵犯人体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同时也是对疾病严重程度的判断和说明。孔伯华在《论温热病之传变》一文中写道:“叶氏所指营卫气血,乃是说明外感温病轻重时期之不同,病势浅深之不同,其意并非病邪真入营、入卫、入气、入血也,要在示人以辨明表、里、浅、深及治疗缓、急、先、后之门径耳。”[1]70,80-81,126

1.2 “卫气营血”同治以防温病迅速传变

温病较之伤寒有发病急、病情发展迅速的特点。《湿热论》明确指出:“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孔伯华当年诊治温病多为传变迅速的重症,若等待营血之证出现,再给予“有是证用是药”则可能会耽误病情。所以经常“卫气营血”同治,以免药不达其病所。孔伯华诸多医案中往往疾病初期即用“温病三宝”,是为既病防变,意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曲溥泉在“从伏邪论治四时温热病”一文中提到:“孔氏……一见壮热神昏,即投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以清心开窍,涤热透邪,谨防热极动风而有痉厥闭脱之变。[2]”这里的“透邪”二字,足以打消闭门流寇之虑。

1.3 邪入营血时治疗卫气分,意在给邪以出路

温病处于营血分时热势炽盛,或多或少都会有气机不畅的表现,此时加入轻清宣透的卫分、气分之药以畅达气机,可使部分邪热透发而出。吴鞠通的清营汤中银花、连翘、竹叶即有此意。柳宝诒在论述热陷心包证治时说:“凡遇此等重证,第一先为热邪寻出路,如在经者,从斑汗解,在腑者,从二便出是也。”同叶天士所说的“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2 “卫气营血”同治的诊疗特色

2.1 清利湿热贯穿“卫气营血”始终

孔伯华认为,当时湿热体质的人十有八九,湿热为患症状百出,在上焦可出现发热头痛、头昏目蒙耳聋、胸闷,在中焦可出现胃脘痞闷、不思饮食,在下焦可出现小便量少、色呈黄赤、大便溏薄或秘燥。舌苔多为黄腻或白腻,脉多弦数或濡数,故治疗温病应将清化湿热贯穿始终。并在“湿热何其多”一文中指出:“湿之与热,一为阴邪,一为阳邪,二者相合,形成湿热而胶滞,黏腻淹留,稽滞不去,蕴热缠绵,因而造成病情反复,病程延长,变化多端,于湿温一病最为明显。湿热合邪,伤人甚广……治依两邪而立法,‘热者清之,湿者化之’,倘只顾治湿,则湿去津伤,内热愈炽;若只顾治热,养阴则更助湿浊,黏着而不去,既须两相并举,又分孰重孰轻,随证变通,不可一执。[1]”

2.2 善用石膏

孔伯华应用石膏少则三五钱,多则半斤或数斤,诚可谓有胆有识。他认为临床医生若想对药物明澈,则须深入研究《神农本草经》和《伤寒论》。他在《〈神农本草经〉之我见》一文中指出,“故常以用药必须吃透《本经》,澈晓其个性疗能,更参《伤寒论》用之之法,才能作到有的放矢,药不虚发,恰中肯綮,病无遁形,勉诸学子。[1]”因此,遵《神农本草经》和《伤寒论》之旨,他认为石膏药性为凉而微寒,反对《名医别录》和诸多唐宋及后世医家认为石膏药性大寒之说。并认为石膏与大多清热类药物不同,大部分清热药只有清热泻火之力,而石膏气轻、质重则能清泄肺胃热邪,气轻方可解肌透表,使邪热从毛孔而出,如若临床遇到较重的温病时需要大剂量应用才可获效。同时也指出石膏并非百无禁忌,气血虚弱者当禁用。

2.3 喜用鲜药

鲜药从古至今都在应用,尤其是清代的温病学家用之更多更广。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暑邪为患常用鲜菖蒲根、鲜荷叶、鲜莲子等,徐灵胎评价说:“此老治暑邪,能用轻清凉润之品以和肺,是其所长。”薛生白《湿热论》中治疗湿热也是鲜药层出,以加强清热祛湿的功效。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清络饮的药物组成为鲜荷叶边二钱,鲜银花二钱,西瓜翠衣二钱,鲜扁豆花一枝,鲜竹叶心二钱,丝瓜皮二钱。此方几乎全是鲜药,足见鲜药在温热性疾病治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孔伯华临证处方常选用鲜药,笔者认为是从清代三位温病大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的临证经验所得。如鲜芦根、鲜茅根、鲜苇根、鲜石斛、鲜荷叶、鲜九菖蒲根、鲜竹茹、鲜藕、鲜冬瓜皮、鲜生地等,处方中鲜药多为清热滋透之品,应用鲜品效果更为显著。

3 典型验案

“徐男,七月二十七日。热蓄于中,兼感时邪,服药未当,迄未得解,寒热未除,口渴喜饮,舌苔黄燥,脉象滑数而大,亟宜清疏凉解。生石膏一两,莲子心二钱,龙胆草一钱半,青竹茹五钱,鲜芦根一两,鲜茅根一两,焦栀子三钱,全栝楼一两,滑石块四钱,忍冬花四钱,青连翘三钱,生知母二钱,生黄柏二钱,冬桑叶三钱,鲜荷叶一个,藕一两,鲜九节菖蒲三根,紫雪丹四分(分冲)。[1]”

按语:方中忍冬花、连翘、冬桑叶轻清宣透卫分表邪,鲜芦根、鲜茅根、鲜荷叶、藕滋透气分热邪,透邪外出,生石膏清透胃经郁热,莲子心清心经火热,全栝楼去肺经痰热,龙胆草、竹茹清肝胆相火并除下焦湿热,生知母、生黄柏清命门火热,栀子、滑石清利弥漫三焦之湿热,鲜菖蒲芳香化湿、开窍醒神。孔伯华认为“此药善开上窍,鲜品尤良,凡属痰湿郁闭者皆可用之”[3]。紫雪丹清热凉血、芳香开窍、镇痉安神,用以清营凉血。此案卫气营血同治,五脏湿热分消。

[1]步玉如,宋祚民,等.孔伯华医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28-29.

[2]史宇广,单书健.当代名医临证金鉴温病专辑[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5:31.

[3]孔令谦,肖强.孔伯华中医三代传承录[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3:31.

R241.8

:A

:1006-3250(2015)11-1460-01

2015-04-22

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项目-从孔伯华辛凉三方合用探讨热病“卫气同治”(ZZ0708115)

田 博(1986-),男,北京人,研究实习员,医学硕士,从事中医医史文献研究。

△通讯作者:张雪亮(1963-),男,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养生理论的研究,Tel:13910039328,E-mail: 746665496@qq.com。

猜你喜欢

卫气营同治温病
傅云其异病同治针灸验案举隅
李凤仙运用卫气营血理论辨治银屑病经验
脾胃同治的应用探讨
浅谈温病特色诊法之舌诊
四水同治
吕梁市岚县:“五水”同治,打造良好生态水环境
卫气营血辨证探讨
参与式教学法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留学生温病学教学体会
卫气营血阶段性与内毒素血症兔不同时相症状、体征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