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瑶医药文化影响因素及异同探析❋

2015-01-25冯秋瑜庞宇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11期
关键词:瑶族壮族医药

冯秋瑜,庞宇舟,李 彤

(广西中医药大学,南宁 530001)

壮瑶医药文化影响因素及异同探析❋

冯秋瑜,庞宇舟△,李 彤

(广西中医药大学,南宁 530001)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具有色彩斑斓的民族特色,其医药文化也会受到自身民族特点的影响。壮族和瑶族民族文化特色鲜明,壮瑶医药文化风格迥异、相互交叉,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医药文化体系,充分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医药文化的丰富多彩。故从壮族和瑶族不同的居住地域、生活饮食习惯、汉化程度以及文化习俗等方面对壮瑶医药文化的影响进行对比,探讨了壮瑶医药文化的异同。

壮医药;瑶医药;文化;影响因素

壮瑶医药自古就是祖国传统医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卓越的历史贡献。壮族和瑶族在不同的居住地域、生活饮食习惯、汉化程度以及文化习俗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使各自的医药文化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既风格迥异又相互交叉。

1 壮瑶族居住地域不同对壮瑶医药文化的影响

广西流传着“高山瑶,半山苗,汉人住平地,壮侗住山槽”的谚语。壮族多居住在丘陵地区,聚居地区属于气候温和的亚热带,地形多以平原或者丘陵为主,雨量充沛,湿热熏蒸,阴湿多雨,所以水肿脚气、风湿身痛等为常见病,影响壮族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为更好地强身健体,壮族先民创造了一些具有宣导疏泄、通利关节、运血行气的舞蹈导引动作,用绘制在大山的最原始记录方法,作为永世流传的防治疾病经验流传下来。如壮族聚居地区宁明县著名的壮族花山崖壁画就是壮族导引动作的刻画。壮族民众利用舞蹈导引按矫气功的方法防治疾病,是传统壮医发展历史上的一大特色。壮医药文化中另外一个显著的特色是闻名中外的靖西药市。靖西县壮族人口占县总人口的99.4%,是典型的壮族人口聚居县。靖西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以低山为主,四季如春,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靖西县由于具有适宜天然药物生长的有利的地理和气候环境,所以壮药资源异常丰富,为广西县份之最。奇特的壮乡药市定于每年的端午节在靖西举行,药农把自己从山上采挖来的草药拿到靖西集市上摆卖,用百药之气以防病治病。《荆楚岁时记》佚文记载:“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在《靖西县志》里也文字有记载:“习俗认为端午时节的草药,根叶肥茂药力大,疗效好。传说这天游药市,饱吸百药气,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靖西药市是壮族民间自发形成的一种卫生风俗,是民间医药经验的大交流,这一风俗至今已传承了上千年的历史。

瑶族在古代,由于经常受到历代统治阶级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迫使瑶族先民频繁迁徙,逃避人群,住进深山。“进山惟恐不高,入林惟恐不密”。瑶民以深山老林为居,与毒蛇猛兽为邻,山区海拔高、纬度低、气候寒冷潮湿,山岗雾露,盆郁结聚,晨起气候往往瘴气雾露;溽暑季节,高温多雨,湿热交蒸;秋冬时分,却又风刀霜剑,异常寒冷。风寒湿热,不易疏泄,易致百病滋生。瑶族同胞长年居住在深山,缺医少药,因此很多瑶医都习惯在家宅的房前屋后种植自己从深山里采挖的草药,碰上自家亲戚或病人就诊,马上就地取材开方拣药,能真正做到“简便廉验”。清·屠英在《肇床府志》记载瑶族,“耕作之暇,入山采药,沿途行医。”所以大部分的瑶医都是自己帮病人诊病,自己采药加工,自己配方发药。医药相结合,医药不分家,行医者必识药,采药者必懂医,这是瑶医药文化最显著的特色。

2 壮瑶族不同的生活和饮食文化对壮瑶医药文化的影响

不同的气候差异和居住地域带来了不一样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壮族聚居地气候炎热多雨,长夏时节壮族人民易感染湿热之邪气,因此壮族地区流行在暑季吃薏苡仁和山药等药物和食物组成的“祛湿粥”以调养身体[1]。同时壮民认为,药补不如食补,有“扶正补虚,必用血肉之品”的共识,形成重视用食物以调养身体的习惯;受民族压迫的瑶族靠深山而居,地处偏远,反复迁徙,习惯游耕生活,但是瑶族人民天生热情好客、在游耕生活中,生活和饮食都以简单方便为考虑,其热情好客、淳朴融通的民族文化心理特质在饮食文化中得到充分展现[2]。

2.1 壮族生活饮食文化与壮医核心理论“三道两路”生理观

据史书记载,壮族是我国最早把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并创造出稻作文明的民族之一。壮族先民居住的珠江流域属亚热带,地理气候环境适宜水稻种植,农业生产一直都比较发达,所以壮族先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据水田而作、凭水田而居、来水田而食、靠水田而穿、依水田而乐、以水田为本的生产生活模式及“那”文化体系,这就是壮族的稻作文化[3]。壮族丰富的稻作文化对壮医药理论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壮族人民崇尚稻作文化,不断地对稻谷进行辛勤培育,因此壮族地区稻谷品种非常丰富,出现了许多质地优良的品种,“备受时人延誉”[4]。在稻作文化的积极影响下,壮医认为五谷禀天地之气以生长和收藏,得天地之气以滋养人体,食物进入人体得以消化吸收之通道,称为“谷道”;水为生命之源,人体有水道进水出水,故人体水液进出的通道叫“水道”;而“气道”即是人体之气与大自然之气相交换的通道。三道畅通、调节有度则人体呈现健康状态;三道阻塞或调节失调则人体百病从生。由此可见,壮族医药的“三道两路”理论主要植根于壮族人民生产生活和饮食文化的经验实践。

2.2 瑶族生活饮食文化与瑶医核心病机“盈亏平衡”理论

瑶族靠山而居,生存环境闭塞,习惯迁徙,有自己独特的“靠山吃山”、“吃尽一山徙一山”的游耕文化。瑶族人民下地劳作,食品的制作,主要考虑的是方便携带和储存,饮食制作和加工程序都相对简单。虽然游耕的习惯使瑶族人民的生活和饮食文化都以简便为首要考虑因素,但瑶族人民却十分注重在饮食中调节人体平衡。比如瑶族最著名的“打油茶”,即以油炒茶叶煎汤,佐以盐、姜、葱、芫荽,冲泡炒糯米、炒豆和米花等一起食用。喝油茶是瑶族最显著的生活饮食习惯,在一些偏远山区,油茶甚至能代替一日三餐,并以油茶来热情招待贵宾。所以瑶族地区流行一句谚语:“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全身疏通”,这是因为瑶族人民居住在寒冷的山区,感受深山的寒气,所以需要用温热之性的姜、葱、芫荽、炒豆、炒米花等配合炒油茶来对抗人体感受的寒气。又如瑶族人民常年在山中劳作,习惯用鸡屎藤的叶子和用水泡好的糯米混合打成糊状,滴干水后用油煎熟成鸡屎藤饼食用。鸡屎藤饼既方便携带又可当充饥食物,具有祛风活血、利湿消积的功效,可以防治风湿痛和跌打肿痛,调节人体的寒湿之气以及瘀积失衡[5]。简单而内涵丰富的瑶族生活饮食文化,是瑶族由简入繁、淳朴圆融的民族医药文化的体现[2],这与瑶医的核心病机“盈亏平衡”理论极为吻合。“盈亏平衡”原理简述为“盈亏平衡就是健康,盈亏失衡就是疾病”。瑶族人民善于利用食物和药物相结合的办法来调节人体的“盈亏平衡”,盈则消之,亏则补之,以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效果,体现了瑶族医药崇尚至简至易、大道至简、大道至易、“高屋建瓴”的简化思维[6]。

3 中医药文化对壮瑶医药文化的影响

广西虽然是壮族自治区,但是汉族总人口比壮族总人口多,壮汉两族长期杂居,民族融合不断加深,壮族受到汉族的影响比较普遍,两个民族之间相互影响和渗透,使壮医药文化受到中医药文化的影响也相对较大[7]。壮医“三气同步”的观念与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有很深的渊源。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界有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包括生理性适应和病理性反应。《灵枢·邪客》有云:“人与天地相应也。”这种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特点被称为“天人合一”。与之相似的是,壮医受中医“天人合一”整体观念的影响,认为天、地、人三者是一个整体,人身上、中、下也是一个整体,因而总结出“三气同步”理论,天地人“三气同步”理论是壮医理论的核心所在。

瑶族由于是靠山为伴,远离人群而居,所以其医药文化受汉族的影响相对较小。瑶医是生命过程之道,至简至易才能通用。瑶医之道与中医之道是相通的[6],都重视精神文化领域给人体带来的影响。中医重视七情致病,有完整的脏腑与七情关系的理论体系,如中医认为过极的情志会影响脏腑,同时引发疾病,如喜伤心、怒伤肝、悲伤肺、恐伤肾、忧伤脾。瑶医的精神文化影响理论比中医更为简单朴素。瑶医认为“万物有灵”,信奉宗教,崇奉祖先。在远古落后的时代,对于一些不能用医药治疗又无法解释的疾病,瑶民认为是精神生活中的神秘力量起主要影响因素[8],所以瑶族的祭祀文化及巫医文化,都是瑶族重视精神力量的主要体现。

4 壮瑶族预防保健文化习俗观念对壮瑶医药文化的影响

在壮族、瑶族的文化习俗中,都有重视强身健体、疾病预防的观念,有些地区还习惯用意头文化[9](即指以谐音相关联想到美好的事物或愿望,以喻意吉祥)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祝愿,这些观念对壮瑶医药文化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4.1 壮族文化习俗中预防保健意识对壮医药文化的影响

壮族地区潮湿多雨,丘陵延绵,江河纵横,山林茂密,自古以来是痧、瘴、风湿等病证孳生蔓延的地方。壮民十分注重疾病的预防,总结出一些颇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预防方法。如将草药扎成药把挂于门旁或置放房中,以辟秽驱邪[10]。在桂东南一带的壮族地区,大年除夕晚习惯用肉桂叶洗澡,意为用芳香辟秽、温中散寒的肉桂叶以辟秽驱邪,寓意一身贵(桂)气;用芳香辟秽、行气的橘叶和结果的侧柏叶扎成小束挂在大门外,寓意吉利(当地话音“吉”同“橘”),枝叶发达含有挥发油的侧柏叶寓意开枝散叶之意。虽然不同壮族地区的文化习俗有所区别,但是壮族喜用吉祥寓意的意头文化和药物相结合,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像壮族人民用带着强烈的心理暗示意识结合药物本身的药用功效,以预防疾病、寓意吉祥的习俗,作为一种良好的意识形态代代流传。在漫长的生产劳动中这种预防保健意识得到不断强化和升华,渐渐发展成为壮医药文化习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2 瑶族文化习俗中预防保健意识对瑶医药文化的影响

瑶族居住地区中大部分属于亚热带气候,气候湿热多变,深山中气候寒冷,痛证和风湿疾病尤为多见。在原住民的瑶民集聚地区,妇女的地位比男子高,妇女会劳动、勤劳动,是家中主要的劳动力。但妇女有经带胎产的诸多不便,在这种环境下,崇尚母系社会的瑶族人民总结了许多经验丰富的妇产科预防保健的方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瑶族产后产妇外洗方,常用药物有老姜、大发散、小发散、青蒿等,称为“产后三泡”(又名三天下地、三天出工),妇女生完小孩,产妇和婴儿都可用瑶药“产后三泡”洗药浴,1个星期后母亲即可恢复健康,下地劳动[11]。产后三泡能有效地预防产妇产后风(产后妇女的风湿疼痛等疾病)以及初生婴儿破伤风。“产后三泡”属于瑶族盆浴、药浴的范畴,既属于瑶医治病的一种技法,也是瑶族医药文化的表现。瑶族的佩饰也能起到预防保健的作用,在湖南江华,习惯用含有芳香性的藿香、薄荷、白芷、冰片等药物装入佩饰中,做成“药佩”,具有通窍、消炎杀菌的作用,用以防治流感、邪毒和风疹等疾病[12]。

总而言之,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壮瑶族医药与其他民族医药一样,首先是作为一种适应自然、征服自然所必需的技能而存在。在这过程中,不断受到各自民族地理、气候条件、本民族不同的生活饮食文化、中医学文化以及不同文化习俗的影响,对壮瑶医药的整个体系均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互相交叉、各具特色的医药文化体系,这正是我国各民族医药文化丰富多彩的最好体现。

[1]冯秋瑜.壮族饮食文化特点[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9,15 (11):77-79.

[2]杨艺.桂北红瑶饮食文化与旅游开发[J].柳州师专学报,2009,24(5):135-137.

[3]廖明君.壮族自然崇拜文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107.

[4]方素梅.壮族饮食文化的历史探析[J].广西民族研究,1998,51(1):50-56.

[5]李彤.瑶医药学概论[C].南宁:广西瑶医药教材编写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4:35-37.

[6]傅景华.瑶医药理论的特色和优势[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14(12):1-3.

[7]庞宇舟.壮医药文化概念和内涵初探[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7,89(6):322-324.

[8]覃迅云,李彤.中国瑶医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0.

[9]许结玲.粤方言区吉祥语的文化意象[J].现代语文,2006,9 (3):31-33.

[10]庞宇舟.论壮医药文化价值及其开发利用[J].广西民族研究,2005,81(3):197-200.

[11]冯秋瑜,庞宇舟,李彤,等.金秀县瑶医药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6(3):126-128.

[12]李彤,唐农,秦胜军,等.实用瑶医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10.

R29

:A

:1006-3250(2015)11-1410-03

2015-04-11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13BMZ008);广西高校科研项目(YB2014189);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5JGA252);广西中医药大学重点项目(2013B05、2014B05);广西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4GXNSFAA118180)

冯秋瑜(1979-),女,广西平南人,讲师,医学硕士,从事中医药及壮瑶医药的临床与研究。

△通讯作者:庞宇舟(1963-),男,广西博白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壮医学学科带头人,Tel:15977776262。

猜你喜欢

瑶族壮族医药
瑶族织锦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壮族民歌“喜”的情感表达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瑶族舞曲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传统医药类非遗
医药下一个十年 创新为王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