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论中风之新思考
2015-01-25邱朝阳李衍滨
邱朝阳李衍滨
(1.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山东 济南250014)
·证治探讨·
脾胃论中风之新思考
邱朝阳1李衍滨2△
(1.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山东 济南250014)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的论治多立足于肝肾而略于脾胃,现代医家已渐趋认识到中焦脾胃在中风的诊治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从时间医学及现代医学生物研究等方面得到启发,由此探析脾胃与中风之间存在的密切关联。
中风 脾胃 时间医学 5-羟色胺 胆囊收缩素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失语为主症的临床常见病,与现代医学的脑血管病相似。与之相关的病理因素“风、火、痰、虚、瘀”均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历代医家已重视脾胃在中风发病及其病机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笔者旨从时间医学、现代医学生物研究及中风发病之病机范畴,探析脾胃与中风的内在关系,并简要探讨从脾胃论治中风的优势所在。
1 中风高发于脾胃经当令时段
随着中医时间医学研究的深入,发现许多内科疾病的发病及其演变,与年、季、月、日、时之阴阳盛衰、消长变化有关,在发病时间上存在一定规律。笔者在对脑血管病发病时间进行统计研究的文献[1-2]进行阅读分析后,发现脑血管病昼夜发病的时间多集中在上午6~12点。这些研究[1-2]认为,引起这种现象发生的现代医学机制可能与晨起血压波动、血黏度增加、血液高凝、低纤溶酶活性等因素相关。
在中医的时间医学研究领域中,子午流注是从昼夜时间角度认识人体生命现象的一种学说,始于《黄帝内经》“天人相应”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病及其演变与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盛衰有关。简而言之,子午代表时间,流注代表气血。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中的气血在不同的时辰也有盛有衰,气血盈时而至为盛,过时而去为衰,气血流注失时方可致病。其中辰时(7点至9点)、巳时(9点至11点)分别为胃经、脾经之主时,辰时、巳时所发之病,与脾胃经之气血流注、阴阳盛衰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中风的发病时间多集中于上午一日之始6点至12点,此时恰为脾胃经当
△通信作者(电子邮箱:liyanbin@sdhospital.com.cn)令。当令之时脾胃气血流注失度、阴阳盛衰失衡,生理功能失调,化生“风、火、痰、虚、淤”等病理产物,可致中风始发。
由此,笔者认为从时间医学角度出发,中风既高发于脾胃经当令时段,论治中风应立足于脾胃,在辨证论治、取方用药、针灸取穴等多个方面,着重于调和脾胃,方可有效得调和阴阳气血、纠正机体偏盛偏衰,更好地指导中风病的临床施治。
2 脑肠肽之于脾胃与中风
脑肠肽是双重分布于脑及胃肠道的肽,揭示了脑和胃肠密切相关的理论确有现代医学生物研究基础。已知的脑肠肽有胃泌素、胆囊收缩素、5-羟色胺、神经降压素等约20余种。
近年来“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的提出也揭示了神经和消化系统之间的密切关系。任何局部的变化都会通过这种网络之间的信息传递而引起整个系统的变化,因而胃肠功能的异常可通过消化系统与神经系统的共有激素即脑肠肽与免疫系统而影响神经系统,中医上脾胃与脑相关的理论确有其现代医学研究及物质基础。例如胆囊收缩素(CCK),主要生理作用是收缩胆囊、促胆汁释放和胰腺分泌,参与调节胃肠道运动。孙氏等[3]临床研究发现,脑血管病患者血浆CCK-8浓度在急性期显著升高,在恢复期则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正常水平。同时杨世方等[4]许多实验证实,CCK可拮抗谷氨酸的神经毒性作用。脑缺血后兴奋性氨基酸的大量释放正是导致神经细胞坏死的主要原因,故推测CCK对缺血的神经元有一定保护作用。卒中后抑郁(PSD)是急性脑卒中最常见的心境障碍,5-羟色胺是参与情感调节的重要的神经肽类物质,一种能产生愉悦情绪的信使,不足会导致抑郁状态。实验证实,急性脑卒中时5-羟色胺水平下降,从而导致患者更容易出现抑郁[5],是PSD高发的重要原因。在PSD患者的中医临床观察研究中,聂氏等[6]通过针刺调理脾胃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有实验表明针刺调理脾胃升降法对5-羟色胺含量有着很好的调节作用[7]。进而推测,通过调理脾胃以调节5-羟色胺水平,可以使PSD症状得到有效改善。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脑系疾病中风的发生、发展与脾胃的生理病理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脾胃论治中风的理论也确有其现代医学生物研究基础,故我们论治中风时应重视从脾胃着手。
3 脾胃致中风之病机
中风病为本虚标实之症,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其发生及病机演变均与脾胃生理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并布升精微物质于各脏腑,主统血,为后天之本。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与脾互为表里,脏腑水谷纳运相得、气机升降相因,相辅相成。
3.1 升降失调,气血逆乱 脾主升,胃主降,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气血逆乱,气血瘀而阻滞经络,可发为眩晕头痛,甚或昏不知人,发为中风。正如《素问·调经论》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3.2 脾胃亏虚,虚致中风 脾胃为后天之本,运化无力则气血乏源,气虚则无力固摄血液,血液不循常道而溢脉外,可发为中风;血虚致肝失所养,阴虚则阳亢,肝阳无所制约,化火动风,直冲犯脑,而致中风。正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也”。
3.3 脾失健运,化痰生风 脾胃运化失职则水湿停留,积聚生痰。痰湿闭阻经络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痰湿蒙蔽清窍则神志欠清。除此之外,痰湿积聚,导致土壅木郁之证,郁而化火,火化动风,风火相煽,进一步耗灼阴津,炼液成痰,如此反复,痰火炽盛,内闭神窍也可发为中风,正如《丹溪心法·中风》所谓“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
综上所述,《脾胃论》中所述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中风病机亦如此。
4 从脾胃论治中风之优势探讨
脾胃功能失调可致中风之始发,而在中风病发病之后的康复治疗过程中,从脾胃论治较传统理论依然有显著优势。传统论治中风多立足于肝肾,采用平肝息风类、化瘀通络类、祛风化痰类、养阴息风类等中成药,此类药物性味多辛温苦燥,易于损伤脾胃,不利于疾病的恢复。同时,在中风患者后期的康复治疗中,患者需接受多种综合训练,如运动疗法、言语矫治训练等,体力消耗往往过大,致使形体劳役,劳倦太过亦致脾胃受损。正如《脾胃论》所述“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既病,则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也从而病焉”。
若从脾胃着手论治中风,针对脾胃致中风之病机,应用补益气血,健脾和胃,化痰祛湿,调畅气机之法,使脾胃功能调和,则气血生,水湿运,气机畅,在此基础上加以活血祛瘀、化痰通络之品,顾护脾胃之同时,使经络之瘀血、痰湿得以消散,经脉得养,则偏废自愈。在避免传统理论指导处方用药导致脾胃损伤之弊的同时,使疾病得以更好的治愈。
5 验证举例
患某,男性,59岁。初诊:因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言语謇涩1个月收入院。患者因情志不畅突发右侧肢体活动不遂,伴言语謇涩。外院行头颅MRI示脑梗塞,治疗2周后病情稳定出院。诊时症见右侧肢体活动不利,右侧肢体肌力3级,言语欠流利,伴头晕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暗,苔白腻,脉弦滑。中医诊断:中风病(脾气虚亏,痰瘀阻络)。西医诊断:脑梗死。治法:益气健脾,通络化痰,兼活血祛瘀。处方:复瘫汤。组成:白术10 g,生黄芪30 g,茯苓12 g,半夏10 g,陈皮10 g,川芎10 g,薏苡仁30 g,木瓜18 g,节菖蒲10 g,泽泻10 g,丹参20 g,郁金10 g,炮穿山甲10 g,乌梢蛇12 g,甘草3 g。10剂,水煎服。嘱加强言语、患肢功能锻炼,保持心情舒畅。2诊:肢体较前灵活,右侧肢体肌力3+级,言语亦稍感有力,舌质暗,苔白腻,苔腻趋薄,脉象:脉沉滑。治疗:上方基础上去陈皮、茯苓、半夏、薏苡仁,加鸡血藤30 g,土蟞虫10 g补血行血以逐瘀;加远志10 g以助郁金、菖蒲利音开窍之功。10剂,水煎服。3诊:右侧肢体肌力4级,言语发音正常。上方随症加减。10剂,水煎服。后电话随访得知,现每日可步行2 km左右,余一切正常[8]。
按:患者情志不畅,肝郁克土,致气机升降失调,气血逆乱,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发为中风。对症治疗后仍半身不遂,言语不利。为脾虚运化失职,聚湿为痰,痰湿闭阻所致;痰湿留滞经络症见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痰湿蒙蔽清窍症见头晕。舌苔脉象皆痰湿、血瘀阻络之象。四诊合参,病机为脾失健运,痰湿、瘀血内阻。故治以补气健脾,祛痰通络,兼活血化瘀。方中以生黄芪、白术为君药,补气健脾;茯苓、白术、半夏、陈皮、甘草以六君子汤为意健脾,配泽泻、薏苡仁利湿、化痰治其本;同时加川芎、炮穿山甲等活血通络之品共奏全功。再诊,补气健脾之品仍为方中之本,余随证加减。综上,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重视中焦脾胃、补益后天之本,随症施治,终获良效。
6 结 语
中风的发病、病机演变及其康复预后,与脾胃气血阴阳盛衰变化密不可分。历代医家已认识到从脾胃论治中风的重要性,但尚缺大量中医临床实践研究、统计的论据。目前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好的思路和研究前景,从时间医学、现代生物研究、脑肠肽等方面着手,立足于中医理论,进行更深入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提供更多脾胃论治中风的中医临床论据。
[1] 臧秋玲,郑晋华,肖美娟,等.缺血性脑卒中各病因学亚型发病时间的探讨[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1,11(3):175-177.
[2] 吴文辉,余兰仙,叶美颜.缺血性中风发病节律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8):1907-1909.
[3] 孙丽,李清美,于辉,等.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胆囊收缩素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9,32(5):318-319.
[4] 杨世方,凌亦凌,凌毅群,等.中枢八肽胆囊收缩素对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3,19(4):472-476.
[5] 吴宇洁,王少石.卒中后抑郁[M].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5,13(9):699-702.
[6] 聂容荣,黄春华,符文彬.从脾胃论治脑卒中后抑郁症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1,31(4):325-328.
[7] 李永春.针刺调理脾胃升降法对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泄泻患者血清脑肠肽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10):19-20.
[8] 郭淑云,李郑生.李振华医案医论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5.
R255.2
A
1004-745X(2015)07-1190-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5.07.023
2015-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