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氏牛蒡子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经验

2015-01-25蔡奇文郭天旻石印玉

中成药 2015年6期
关键词:伤科牛蒡子津液

石 琤, 蔡奇文, 郭天旻, 石印玉

(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上海20001)

石氏牛蒡子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经验

石 琤, 蔡奇文, 郭天旻, 石印玉*

(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上海20001)

目的观察石氏牛蒡子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符合要求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中药加针刺组,每组30例。共治疗4周。其中中药组的患者中有2例患者无明显改善外,其余28例患者虽未见痊愈患者,但自觉症状均有改善,中药加针刺组中1例患者痊愈,其余症状均有好转。并分别于治疗前后从活动痛、静息痛、腰酸膝软及活动受限4个方面对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比较2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活动痛、静息痛、腰酸膝软及活动受限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综合组在这4个指标方面的疗效均优于中药组。治疗期间,2组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口服石氏牛蒡子汤作用安全,同时可明显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若配合针刺近期效果和预后可能更为理想。

石氏伤科;牛蒡子汤;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经验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伤科常见病、多发病,是腰腿痛的最常见原因之一[1]。有人统计,近80%的人一生中或轻或重曾患下腰痛[2],到目前为止,其病机尚不清楚,比较公认的观点有机械压迫学说、自体免疫学说、化学刺激学说[3]、无菌性炎症学说和中医痹证学说[4]。本病发病率为5%~10%,占腰腿痛病人的30%~40%以上。骨科一般采用手术方法,而目前学者普遍认为,八成以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初发患者可以通过非手术保守治疗而消除临床症状。而中医药在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有一定成效。

辨证内服中药是中医骨伤科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方法,报道较多,古庆[5]将 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气血瘀滞型、风寒湿痹型、肾虚型、术后瘀阻型,均辨证内服中药,结果显效14例,有效10例,无效6例;黄早如[6]将44例LIDP患者分为寒湿型、湿热型、虚寒型,辨证内服中药治疗,总有效率为86.3%;罗世东[7]将LIDP患者62例分为气滞血瘀型、血瘀湿阻型、寒凝经脉型、肝肾亏虚型,辨证内服中药,同时使用组合推拿手法,优良率88.7%。笔者也曾以牛蒡子汤加减为基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主次症状治疗后也均有明显改善[8]。

牛蒡子汤就是基于 “十三科一理贯之”的理论基础,并结合长期临证体验,发展而成的石氏伤科内治的代表方剂。牛蒡子汤是石氏伤科的内治要方,有开破痰结,导其结滞,而宣达气血,通利关节,疏肝风,行气血,散瘀结的作用。石氏伤科广泛运用牛蒡子汤于骨关节病、腰突症、颈椎病等病症的辨证运用,石仰山先生也曾以牛蒡子汤为基础,治疗伤科诸症,疗效确凿[9]。

1 石氏伤科特点

石氏伤科是治伤内外兼治,选方用药尤重脏腑气血。认为伤科疾病,无论病位是在经络、皮肉、筋骨,其发病机理以及辨证施治的理论基础总离不开气血。石氏伤科在“以气为主,以血为先”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结合长期临床实践,注重 “痰”对损伤性疾病的影响,从而提出 “痰夹瘀血碍气而病”是很多伤科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环节的学术观点。并在理伤诊疗中以此为指导思想,常常运用逐痰化瘀之法,随证施治,收效颇佳。

石氏伤科认为 “痰夹瘀血碍气而病”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病机,因此在临床中每遇此症,常以石氏伤科牛蒡子汤为基础方予以治疗,收效颇佳。石印玉教授曾对以牛蒡子汤为基础的逐痰通络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做过模型大鼠利水和消炎作用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改善了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液流变学的状态,降低神经根局部炎症介质水平,从而证实以牛蒡子汤为基础的逐痰通络汤对腰椎间盘突症的动物模型有利水、消炎作用[10]。

笔者曾对60例患者予以石氏牛蒡子汤加减并配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随机分两组观察4周,其中服用牛蒡子汤的患者中有2例患者无明显改善外,其余28例患者虽未见痊愈患者,但自觉症状均有改善,对于服药并针刺患者中1例患者痊愈,其余症状均有好转。同时分别于治疗前后从活动痛、静息痛、腰酸膝软及活动受限4个方面对患者进行疗效评定,比较2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通过4周观察和统计学分析发现活动痛、静息痛、腰酸膝软及活动受限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2组均无并发症发生,说明口服石氏牛蒡子汤作用安全,同时可明显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若配合针刺可能近期效果和预后可能更为理想[8]。

石氏在理伤调理气血的同时,时常不忘 “痰夹瘀血碍气而病”是伤科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治疗取法上经常佐以祛痰化浊之品,随症施治,灵活运用。

2 典型病例

刘某,女,55岁,患者腰痛引及左下肢,麻木一月余求诊。查体:腰椎4、5棘突旁压痛,左直腿抬高试验45°,加强试验 (+),左 “4”字试验 (+),右侧均阴性。CT:L3-L4膨出、L4-L5向左后突出。舌白腻,脉细。处方如下:牛蒡子10 g,僵蚕10 g,白蒺藜10 g,独活10 g,秦艽10 g,白芷6 g,半夏6 g,胆南星10 g,地龙10 g,土茯苓30 g,地鳖10 g,狗脊9 g,川芎10 g,黄芪12 g,丹参12 g,桑寄生12 g,乌梢蛇9 g,地龙9 g,川乌6 g,磁石30 g,甘草6 g。

患者经过一周治疗后复诊,疼痛症状缓解明显,二便调,左下肢仍觉麻木,苔薄脉细。上方去川乌、磁石,加蜈蚣一条,党参15 g,续服两周后麻木症状亦有所缓解,复投药两周以巩固疗效。

3 讨论

3.1 “痰”是致病因素与气血津液是密切相关 石氏在理伤调理中医理论认为, 《丹溪心法》曾言: “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清·何梦瑶《医碥》中也认为痰“积久聚多,随脾胃之气以四讫,则流溢于胃肠之外,躯壳之中,经络为之壅塞,皮肉为之麻木,甚至结成窠囊,牢不可破,其患固不一矣。”, “其症或由损伤而起,而这种损伤并不重笃,更多见于积劳或过劳所致。其症表现多种多样,或关节肿胀,或筋块,或麻痹疼痛,或有身热等等,所谓痰生百病也。”由此可见,“痰”可导致人身诸多种疾病[11]。

人体内的气血津液,皆可化生为痰。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云:“夫痰者津液之异名,人之所持以润养肤体者也。气血平和,关络条畅,则痰散而无;气脉闭塞,脘窍凝滞,则痰聚而有。”明·张景岳《质凝录》曰:“痰,非病也。痰非人身素有之物。痰者,身之津液也。气滞、血凝,则津液化而为痰,是痰因病而生者也。”清·何梦瑶《医碥》云: “痰本吾身之津液,随气运行。气若和平,津流液布,百骸受其润泽,何致成痰为病?苟气失其清肃,而过于热,则津液受火煎熬,转为稠浊;或气失其温和,而过于寒,则津液因寒积滞,渐致凝结,斯痰成矣。”并认为 “湿能生痰聚液,” “热盛亦生湿生痰矣。”由此可见,痰本为人身之津液,由于各种原因所致机体损伤或劳损,引起气滞、血凝,或因气过于热,或因气失其温和,皆能使津液转化为痰。朱丹溪曾曰: “津液气血,皆化为痰”,明确阐述了 “痰”是气血津液正常功能紊乱而转化成的,“痰”的形成转化与气血津液是密切相关的。

3.2 痰瘀相关学说的形成 因各种急、慢性损伤都不外乎气血津液的损伤,一旦气机受阻,则必然影响到血的运行,凝滞成瘀;血瘀也可使气运失畅,促成痰的形成[12]。朱丹溪曾曰: “痰因气滞而聚,既聚则碍道路,气不得运”,“痰则气滞,妨碍升降”。这正说明了痰、气、瘀三者在伤科损伤疾病的发病机理损上是相互关联的。同时 “痰积趁逐经络流注,搏血内亦然。”,石氏认为 “……损伤气血自属气脉闭塞,脘窍凝滞之类,易于痰聚为患。”故痰的凝聚能够影响气机的正常运行,气机阻滞,运行不畅,则血运失畅,而促成血瘀的形成;反之,损伤血瘀也能使气机运行失常,气结则痰生内聚。所以,“痰夹瘀血碍气而病”是很多伤科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环节。

3.3 牛蒡子汤组方分析 牛蒡子汤组方为牛蒡、僵蚕、白蒺藜、独活、秦艽、白芷、半夏、桑枝,服法为每日一剂,水煎温服,早晚各一次。其功效祛风豁痰通络,主治风寒痰湿入络,周身或四肢颈项等部骨节酸痛,活动牵强。

石氏认为,伤科疾病,无论病位其发病机理以及辨证施治的理论基础总离不开气血,同时治疗重视兼邪。兼邪或由损伤起因,或因积劳引发。损伤日久,气血不畅,津液运行受阻,会导致痰结湿滞。如气血已先亏于内,此时如风寒湿邪乘隙入络,则气血浊逆不畅,以致津液凝聚成疾,变态百出。诚如 《本草纲目》所言: “疾涎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入于经络则麻木酸痛,入于筋骨则头项胸背挚痛,手足牵制隐痛。”石氏独重从痰湿角度论治伤科疾病,特别是迁延日久的疾患,行散通结豁痰之法就成为石氏的基本治则之一,并形成了典型代表方剂牛蒡子汤,在治疗此类疾病中可谓独树一帜。

方中牛蒡子,性凉,味辛苦,祛痰除风,消肿化毒,通行十二经络,《本草备要》曰其 “散结除风……利腰膝凝滞之气”; 《药品化义》曰其 “能升能降,主治上部风痰”;《本事方》曰其 “治风热成历节,攻手指,作赤肿麻木,甚则攻肩背膝……”。僵蚕,性平,味辛咸,祛风解痉,化痰散结,为厥阴肝经之药, 《本草求真》曰其为“祛风散寒,燥湿化痰,温利血脉之品”。 《本草思辨录》曰 “其治湿胜之风痰……却痰湿,散肝风”。两味合用,宣滞破结,善搜筋络顽疾浊邪,是为主药。助以秦艽之辛寒,独活之辛温,舒筋和血,通达周身,透阳明之温热,理少阴之伏风。更伍用白芷之辛温,芳香通窍,活血破瘀,化湿排脓而生新;半夏之辛温,燥湿化痰,消痞散结而和胃。配以白蒺藜之辛温,疏肝风,引气血且散瘀结。桑枝功能养筋透络,祛风湿而利关节。全方以辛取胜,宣达气血,开破痰结,疏肝宣肺,导其壅滞。寒温兼用,温而不燥,寒而不凝,泄风逐湿之力尤捷,从而使痰湿去,筋骨健。

由此可见,石氏伤科在临症施治中十分注重痰瘀相关,强调了 “痰夹瘀血碍气而病”是很多伤科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石氏伤科理伤“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的基本原则的进一步阐述,是石氏伤科的理伤 “气血兼顾”和“从痰取治”的学术观点的融合、提炼和升华,石氏伤科理伤从痰论治,牛蒡子汤是石氏伤科治痰要方,故临床应用颇多,除腰椎间盘突出症,也经常用于膝关节骨关节病、陈伤劳损等诸多伤科疾患,

正如石印玉老师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前来骨伤科就诊的患者与过去几十年已有很大不同,颈椎病、腰腿痛、骨关节病等临床疾病越来越常见,逐痰化瘀法已逐渐成为目前石氏伤科临床治疗的常法。以石氏经验方牛蒡子汤加减治疗伤科疾患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1]石仰山,石印玉.石氏理伤手法谈屑[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12(1):8-8.

[2]李占东,俞大佩,陈 斌.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8例[J].上海针灸杂志,1998,17(4):32.

[3]王 捷,陈正形.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研究概况[J].中医正骨,2002,14(5):51-53.

[4]任志远.针灸刀疗法治颈肩腰腿痛临床实践[J].中医外治杂志,2003,12(2):3-5.

[5]古 庆.中医辨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云南中医杂志,1992,13(5):19-19.

[6]黄早如.辨证分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小结[J].湖北中医杂志,1995,3(3):33.

[7]罗世东.手法配合中药辨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2例[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17(1):31-31.

[8]石 琤.牛蒡子汤加减配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J].中医正骨,2014,26(12):16-18.

[9]石仰山.牛蒡子汤在伤科中的应用[J].中医杂志,1985,26(5):16-17.

[10]王拥军,沈培芝,石印玉.逐痰通络汤对腰椎间盘突出模型的利水消炎作用[J].中医正骨,1999,11(6):27-29.

[11]石 琤.逐痰化瘀法在伤科临床的应用[J].上海医药,2009,43(3):168-169.

[12]石 琤.论石氏伤科活血化瘀法之临床应用特点 [J].上海中医药学报,2009,23(5):26-28.

R287

:B

:1001-1528(2015)06-1390-03

10.3969/j.issn.1001-1528.2015.06.056

2015-01-11

上海市黄浦区卫生系统优秀人才培养项目 (2014—2016)

石 琤 (1974—),男,硕士,副主任医师,石氏伤科传人,第四届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主要从事骨伤科疾病的临床及研究工作。Tel:13361827780,E-mail:shicheng740314@163.com

*通信作者:石印玉 (1942—),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上海市名老中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E-mail:shiyinyu@ 126.com

猜你喜欢

伤科牛蒡子津液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牛蒡子粥 疏风清热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HPLC同时测定伤科黄水中6个生物碱的含量
微波消解-ICP-MS法同时测定牛蒡子中8种重金属元素
伤科黄水制备工艺的优化
伤科黄水预防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临床观察
牛蒡子炒制过程中脂肪油成分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