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86例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观察

2015-01-25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12期
关键词:尿管源性尿量

张 华

(河南省南阳南石医院康复医学科,河南 南阳 473000)

86例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观察

张 华

(河南省南阳南石医院康复医学科,河南 南阳 473000)

目的 探讨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措施和护理效果。方法 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接收的86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对照组患者只给予了常规护理,而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又给予了系统性的康复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 实验组自主排尿恢复率90.7%(39/43)明显高于对照组58.1%(25/43),实验组感染率4.7%(2/43)显著低于对照组感染率34.9%(15/43),二者之间的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系统性的康复护理有利于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

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

神经源性膀胱通常是由于控制排尿功能的周围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而引发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神经源性膀胱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极易引发泌尿系感染问题,而且反复性的泌尿系感染会诱发肾衰竭。神经源性膀胱最严重的后果是肾功能衰竭、上尿路损毁,严重的时候还会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次研究中选用了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接收的86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的检测指标均符合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将其随机分为了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3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在8~75岁,平均为45.5岁,实验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在6~75岁,平均为46.5岁。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尿潴留,其中23例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尿路感染、18例患者行膀胱造瘘术携带造瘘管、42例患者尿失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时间、患病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具有可比性。

1.2康复护理措施:对照组患者只给予了常规护理,而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又给予了系统性的康复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膀胱内残余尿量测量:在患者自行排尿结束之后要立即导尿,此过程中引流出来的尿液即为残余尿量,同时也可以通过B超检测的方法来测量膀胱内残余尿量。正常男性的残余尿量<20 mL,女性<50 mL。如果其残余尿量超过了100 mL,要对其进行间歇性导尿。还要根据患者的膀胱压力、容量和残余尿量来制定导尿次数,通常为4~6次/天。如果残余尿量低于100 mL,可以适当的减少导尿次数。晨起及睡前各导尿1次。当患者的残余尿量低于50 mL时则需要停止导尿[1]。

1.2.2治疗方法:在进行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治疗及康复过程中,首先要采取措施保护肾脏功能,避免由于长时间出现肾盂积水、肾盂肾炎而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其次还要对患者的排尿状况进行改善,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该过程中具体的做法是采取措施来达到减少残余尿量的目的,当残余尿量减至很少或完全消除之后,可以降低尿路并发症的发生率。但是在过程中虽然其残余量比较少,但是仍有可能引发肾盂肾炎、肾盂积水、肾功能减退等并发症,因为有些患者在排尿的过程中会导致尿肌收缩强烈,致使膀胱内压超过了19.72 kPa(正常情况下为6.9 kPa)。对于这些患者要进行有效的治疗,从而避免尿路梗阻现象发生[2]。

1.2.3留置尿管护理:对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其传统方法主要是在受伤初期进行的,从而确保膀胱处于空虚状态,有效的避免了无张力状态下逼尿肌过于疲劳和牵伸。通常需要在半个月后夹住尿管,每隔3~4 h开放1次,这样不仅可以确保膀胱保持一定容量,而且还能防止其出现挛缩现象。每隔半个月之后还要换尿管1次,对膀胱给予定期冲洗。对于长期留置尿管的患者可以有效的解决尿路梗阻问题,但是该过程可能诱发膀胱结石、膀胱挛缩、尿瘘增加泌尿系统感染。对于脊髓损伤后期患者其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尿路感染诱发了慢性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一旦患者出现肾积水伴泌尿系统感染现象时,对其留置尿管具有保护肾功能的作用,目前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郑红云研究发现,对神经源性膀胱留置尿管一个月可以有效的降低膀胱容量,提高了膀胱储尿功能。而且还发现及时进行间歇开放尿管和拔出导尿管可以有效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1.2.4出院指导:对于留置导尿的患者,要告知患者及家属如何确保尿管长时间保持通畅,并要求其每隔4 h开放尿管1次,此过程中严格禁止引流袋高于耻骨联合部位,从而避免了逆行感染现象,定时更换尿管和尿袋。同时出院之后还要长时间保持尿道口清洁干燥,一般需要每天用温水清洗尿道口2次,然后用2.5%的碘伏消毒尿道口。医护人员还要鼓励患者多饮水,以达到预防尿路结石,增加排尿量的目的。在实施清洁间歇导尿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操作要保持环境清洁,导尿管用完之后要对其进行清洁处理,有条件的患者可以采用一次性导尿管,并将洁净塑料袋放置在患者附近留以备用。定时训练膀胱舒缩功能,定期做细菌培养与尿常规检查,一旦发现感染现象,要及时对其进行治疗。

2 结 果

2.1膀胱功能的康复情况:实验组中的43例患者中有39例恢复了自主性排尿,为4例未出现自主性排尿,还需要接受进一步的治疗。而对照组中的43例患者有25例恢复了自主性排尿,18例未出现自主性排尿。实验组自主排尿恢复率90.7%(39/43)明显高于对照组58.1%(25/43),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2.2出现泌尿系感染情况:实验组的43例患者有2例患者尿路感染,对照组中有15例患者出现尿路感现象,其余患者均未见感染症状。实验组感染率4.7%(2/43)显著低于对照组感染率34.9%(15/43),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3 体 会

神经源性膀胱属于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对于该类疾病的治疗方法一般倡导对患者生命的抢救,而忽视了对相关功能的恢复,而且部分医师和患者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有所欠缺,导致很多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根据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症状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和康复护理,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而且还能避免并发症和复发现象的出现。在临床上采用间歇导尿的护理方式,指导患者如何去进行机体功能训练,有效的提高了膀胱功能的康复。患者的护理依从性越好,其残余尿量越少,尿路感染及泌尿系并发症的发生率越低[3]。吴文娜等[4]通过对患者实施饮水计划、间歇导尿计划及膀胱锻练计划,落实膀胱管理方案,发现患者每次平均尿量及每天排尿次数均明显增多,且残余尿量明显减少。膀胱管理方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有良好的效果,易于操作,且不受医院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在临床护理中可以广泛应用。

本次研究表明,康复护理可以明显提高患者自主排尿的恢复率,康复护理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系统性的康复护理有利于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在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治疗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马英峰,丁岚.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1):52-53.

[2]暴娟,赵佳,付中华.浅析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康复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4,14(8):274-275.

[3]张爱萍.护理依从性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6):289-290.

[4]吴文娜,欧志梅,邱桂花.膀胱管理方案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4):150-151.

R473.74

B

1671-8194(2015)012-0217-02

猜你喜欢

尿管源性尿量
PKEP术后短期留置尿管的可行性分析
运用PDCA降低肝、胆、胰大手术后患者拔除尿管时间的效果评价
运用PDCA降低肝、胆、胰大手术后患者拔除尿管时间的效果评价
一例膀胱镜下留置尿管困难拔除个例分析
老年男性夜尿增多的诊治
后溪穴治疗脊柱源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健康教育对治疗空气源性接触性皮炎的干预作用
右美托咪定对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恢复和尿量的影响
椒莲酊剂治疗男子雄性激素源性秃发50例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影像学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