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2015-01-25闫丽娟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12期
关键词:维持性营养状况蛋白质

闫丽娟

(吉林省洮南市医院血液透析室,吉林 洮南 137100)

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闫丽娟

(吉林省洮南市医院血液透析室,吉林 洮南 137100)

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发展,临床以安全可靠,操作简易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在血液透析中患者营养不良时有发生,严重危害患者生活或生命。为此,加强血液透析患者中营养不良的观察及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及降低病死率均有重要意义。本文仅就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及护理对策略谈体会,简要阐述。

血液透析;营养不良;原因分析;护理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血液透析水平的提高,维持透析的生存率明显提高,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营养不良可影响尿毒症患者正常血液透析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也是并发症和病死率增加的另一个因素,能严重影响患者的透析效果。因此,需要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庭的共同努力来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回顾了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间诊治的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58例进行了调查,分析患者营养不良的相关因素,探讨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58例,其中男86例,女72例;年龄22~74岁,平均(42.45±6.4)岁。本组患者中,伴有慢性肾小球肾炎38例,慢性肾盂肾炎6例,多囊肾4例,糖尿病16例,高血压肾动脉硬化9例,高尿酸血症4例,狼疮性肾病3例,药物性肾病2例。上述患者透析时间均为3个月~6年,患者每周透析1~3次,每次持续4.5~6.0 h。

1.2诊断标准:本组肾功能衰竭诊断标准及血液透析时机选择标准参照文献执行。

2 营养不良的原因

2.1透析因素。①透析中的不良反应:临床上血液透析患者在透析期间或透析后常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引起饮食量下降,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日食欲明显低于非透析日和正常人,大约50%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蛋白质摄入都不足,能量摄入也不足为90%左右。②透析中营养素丢失:临床研究证实,血液透析每次约丢失氨基酸肽类10~13 g,同时伴有各种水溶性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丢失,临床以高效、高通量透析最为严重[1]。③透析能使蛋白质分解代谢增高[2-5]:临床血液透析本身可促进蛋白质分解和减少蛋白质的合成。而透析膜的使用与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又密切相关,因为血液与透析膜接触可激活补体,通过前列腺素E的介导,引起肌肉蛋白质的分解,最后导致营养不良。④透析中可引起营养不良[6]:临床透析易引起容量负荷增加,近年来有大量研究证实,长期容量负荷增加可导致高血压的加重和左心室肥厚,使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升高,使心血管系统病死率增加,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可以直接导致厌食和机体营养摄入减少。

2.2非透析因素

2.2.1患者的心理问题。①焦虑与恐惧:患者的焦虑、恐惧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心理反应。特别在初期血液透析时血管通路的建立、血透机的安全性及血透室环境的陌生或对自身疾病发生发展的不了解时,均可使患者产生一定的焦虑、恐惧心理。②自悲与无奈:临床长期透析患者往往都出现身体水肿,皮肤干燥、脱屑、色素沉着及头发脱落等外形改变,因长期疾病折磨可使患者部分生理功能和社会功能丧失,不得不依赖家属,使其自感对家庭和社会的价值降低,生活质量下降,最终产生自卑、无奈心理。③悲观与绝望:患者一旦了解除肾移植外,透析是维持生命的最后治疗方法,而血透只是一种替代疗法,它不能阻止疾病的发展,患者都会产生悲观、绝望情绪。因透析本身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反复动静脉穿刺和每次血透静卧4~5 h均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及以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常使患者丧失信心,产生悲观绝望心理。

2.2.2患者营养知识缺乏:患者缺乏营养知识是血液透析患者营养摄入不足的主要原因[7]。临床研究显示有些患者对透析时营养摄取的特殊要求知之甚少,个别患者仍习惯非透析疗法时的营养方式,不敢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最终导致能量供应不足使蛋白质的利用率下降。

2.2.3患者内分泌功能紊乱:如胰岛素敏感度下隆、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均可促进蛋白质分解及减少蛋白质合成。临床研究发现血液透析患者存在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轴功能紊乱,专家推测,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可能与这种内分泌功能改变有关。

2.2.4患者伴代谢性酸中毒:如患者伴有代谢性酸中毒时,可使机体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造成负氮平衡,最终导致营养不良[8-9]。

3 护理对策

3.1做好患者心理护理:患者焦虑、恐惧、自悲、无奈、悲观或绝望时均能影响患者的食欲,所以要求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工作,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食欲而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3.2加强患者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健康教育后患者对疾病、治疗及自身状况会有更深的了解,从而能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因患者一般病程较长,容易产生焦虑、忧郁甚至绝望的心理,从而拒绝治疗及护理上的配合。所以,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进行交流,耐心开导,并帮助患者正确地认识疾病,做好饮食指导和生活护理。

3.3保证透析充分:患者的血液透析是否充分也是影响患者营养状况,充分透析可以清除毒素,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有助于内环境的稳定。实践表明,临床增加透析次数比仅延长透析时间效果要好,能更好地控制血压,改善胃肠道症状,减轻对胰岛素的拮抗及增加能量和蛋白质的摄入。

3.4鼓励患者适当运动:血液透析的患者要适当运动,增加食欲,改善胰岛素拮抗、改善心肺功能,增加氧耗量,从而能改善食欲。

3.5透析患者营养管理:透析患者的营养管理包括营养推荐、补充口服营养、肠道内补充营养和透析间期胃肠外营养。血液透析患者的饮食管理是血液透析护理中的重点也是难点,重点在于饮食控制得当与否直接影响患者的病程、生活质量及生存率;难点在于饮食管理必须有患者的参与和合作。所以护理人员要对每位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估与营养管理,这对血液透析营养不良的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

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发展,临床以安全可靠,操作简易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在血液透析中患者营养不良时有发生,严重危害患者生活或生命。为此,加强血液透析患者中营养不良的观察及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及降低病死率均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要求护理人员,要用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操作流程来约束护理行为,使技术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以提高透析质量,为患者提供安全而有效的血液净化治疗。

[1]荷泽芬,罗继红.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健康指导[J].中国血液净化杂志,2002,8(2):46.

[2]嵇爱琴,叶朝阳,张斌,等.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7):503.

[3]赵芬宣,侯淑芬,张春雪,等.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华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0):53-54.

[4]石兴元,刘俊,刘惠媛.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营养状况分析[J].医师进修杂志,2000,23(6):24-26.

[5]汪年松,王蕾,唐令诠.老年血液透析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营养状况的关系[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5,6(8):8-11.

[6]张红梅,骆芬霞,徐桔美,等.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营养性管理的临床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9):206-208.

[7]张帐,周佩苏.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饮食自我护理的效果评价[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0):5-6.

[8]黄秀凤,杨晓涛,卢英荣.健康教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护理,2003,9(4):256-257.

[9]韩庆烽,董捷,汪涛.腹膜透析病人营养不良发生机制的初步探讨[J].营养学报,2004,26(5):358-360.

R473.5

B

1671-8194(2015)012-0199-02

猜你喜欢

维持性营养状况蛋白质
蛋白质自由
1~12月龄肺炎住院患儿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评价
云南省老年结核病患者营养状况的调查
加温输注肠内营养对ICU患者营养状况和并发症的影响
人工智能与蛋白质结构
术前营养状况对胆道闭锁Kasai术后自体肝生存的影响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现状及研究进展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液分布情况与营养状况的关系
人文关怀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第1年内的生存状况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