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园林理水手法的现代性探析

2015-01-25黄昳霖闫珮珮刘艺平

浙江农业科学 2015年11期
关键词:彩霞水面手法

李 雪,黄昳霖,闫珮珮,刘艺平

(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

中国传统园林理水手法的现代性探析

李 雪,黄昳霖,闫珮珮,刘艺平∗

(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

文章以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多种理水形式与理水手法为切入点,分析中国园林理水的发展趋势,提出理水应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并从中国现代水景用水的开源节流、因地制宜等方面探讨了园林理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规划设计出符合现代园林发展并继承传统园林文化底蕴的理水手法。

传统园林;理水手法;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

社会不断进步、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使人们生活在钢筋水泥中,体会不到自然的无穷魅力,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断疏远。建设园林城市的提出、实施,使大自然与城市再次融合。在创建第二自然的过程中,水环境作为其中一个重要元素,它的规划、设计影响着大环境的整体效果。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作为一种流动的元素,其澄澈象征人的韬晦,其流动表现智者的探索[1]。中国《画论》中曾有言:“胸中有山方能有水,意中有水方可作山”,这句话不仅说明了山水相依、生生不息的关系,也肯定了水是园林造景中不可缺少的因素[2]。作为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因素之一,水给人带来一种明洁、清澈、幽静、开朗的感觉。从西周时期周文王修建的“沼”,秦始皇建造的规模宏大的“池”开始,水在园林中的作用就开始显露,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水文化,直至在现代园林中,水仍然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被不断的继承和发展。

1 理水在传统园林中的应用发展

理水在园林中的应用,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周文王修建的“灵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引渭水为池,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水景园——兰池宫;汉代的“铜龙吐水”是第一个在中国园林中出现的喷泉水景,被称为是世界园林史上的第一个喷泉水景;盛唐时期的曲江,则更是开中国公共园林之先[3]。明末,计成[4]在《园冶》中总结出了造园中的理水原则:“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就源头”。提出依地形而作,要在高挑的位置筑亭台,在低凹之处可以创建水系,并同时强调水源头的重要性。历代对水系的开发应用,使得理水在园林中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并成为园林五大要素之一,可谓是园不可无水。

2 理水在传统园林中的应用形式

水施于天下万物以传承之恩,不仅在于农田耕耘、舟船通便、给养于人等,还成就了浓厚的山水文学、山水绘画和园林艺术等[5]。传统园林中的理水是对现有自然山水特征的概括、精炼和重现。而水形态的表现,也并非是绝对体量的接近自然,而是在于对风景特征艺术精髓的把握。除此之外,对于水形态的刻画,要在水体源流、水体动静及水面聚合上符合大自然规律[6]。

理水在传统园林中的应用形式主要有湖泊、溪流、池塘及深潭4种。不同的形式应用在不同的环境中,创造出不一样的优美意境,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本文以我国南方传统园林为例,论述其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应用,分析中国园林理水的发展趋势,探讨园林理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规划设计出符合现代园林发展并继承传统园林文化底蕴的理水手法[7]。

2.1 湖泊的应用

在自然界中,湖泊的体量一般较大,且水面宽阔。相对于自然湖泊而言,园林中的湖泊一般面积要小很多,基本为自然式的水池,而且湖面有聚有分,流线自然。大水面刻画一般注重水面的分化,运用湖岸线的变化,以及亭桥等园林建筑物的设置,将较大的水面划分为有规律的几处小水面,但同时又不影响其整体的效果;而面积较小的水体,则比较注重水面的聚合,一般不会对水面进行划分,相对于大水面而言,更加重视水面的整体性和开阔性。

小水面的刻画中,苏州网师园中部的彩霞池做的极为精妙。彩霞池是传统园林中湖泊的一种应用形式,面积大约为400m2,呈接近20 m×20 m的正方形水面[8]。由于水面较小,所以保持了水面的整体性,并未对湖面进行分割,而且在水中心也并没有设置园林建筑,建筑都是沿着湖岸线分布,以形成水面的开阔性。

湖泊在园林中的应用应注重湖面的开和变化,大水面有聚有分,而小水面则聚胜于分。

2.2 溪流的应用

在自然界中,溪流是以蜿蜒曲折而著称的一种水体形态,具有灵动性,其在传统园林中的应用极为常见,其蜿蜒曲折的流线,潺潺流水的意境,给人带来以一种轻松自由的感受。

拙政园西园塔影亭西侧的河流,是位于拙政园西园南部的带状曲折的水面,也是拙政园水系的结尾,作为水景的延续和收尾,给人以绵延无尽的感觉[9]。这一处狭长的南北向带状水域,全长约68 m,作为水景的收尾处,其手法延续了传统园林一贯的曲折形态,并且在末端形成小潭,以仿自然的形态;水系的周边有3处建筑,分别是留听阁、鸳鸯馆和塔影亭,从建筑的角度看过去,产生一种水流蜿蜒无尽的效果。

2.3 深潭的应用

深潭是指空间狭窄而深邃的水面,经常被设计在建筑中的小庭院里,是中国传统园林用来调节空间中视觉的重要元素之一[5]。

以拙政园听雨轩亭中的深潭为例,庭院中紧邻建筑的一侧,有一个面积仅为20 m2的深潭,它是比较典型的一处小尺度水体。深潭的岸边用自然的山石驳岸围合而成,并且在岸边种植如芭蕉之类的植物,阻碍直射的视线,增加了庭院的幽静感。这样水面的设置,使空间的观感更加开阔,神秘。

2.4 池塘的运用

中国传统园林中的水体大部分是模仿自然状态下的水体形式,同时也有比较规矩的池塘形态。拙政园东园西南角涵青亭前的涵青池就是一个典范。涵青池作为一处规整的池塘形式,其面积约为336 m2,整个水面较为平静[10],岸边主要采用参差交错的驳岸形式,再植以花木,使整个池塘显得自然生动,这是规则和自然的有机结合,打破了生硬规整的外形,附以活泼的内在。

3 水体的处理手法

园林水体的处理,有许多讲究。在园中设置水体,并非是简简单单的引水,而是要遵从一定的手法和原则。在传统园林中,十分注重水体的源头、水尾的处理,用一个字来形容其设置的精髓就是“藏”[11]。而对于水面的处理上,同时又有许多讲究,包括水面开合、聚散等。以网师园彩霞池为例讲述源头、水尾以及水面的处理。

3.1 水源的处理

彩霞池的源头位于水体的东南角,长约6.7 m,最宽处有1.2 m的跨度,而最窄处只有0.2 m,其面积不到水体总面的百分之一。水源藏于高低错落的石峰之中,极为深邃,在柔化的水岸线的衬托之下,更是显得幽深迷远。此处水源的刻画,突出了“入奥疏远,就低凿水”8个字,细长而又隐蔽的水源设置,显示出了中国传统园林理水中水体源头的精湛手法。

在彩霞池水源的涧口处,设置了引静桥[12],在桥体的遮蔽下,使源头显的更加曲折而深奥,仅一米见宽的桥体,反衬出池水的广阔。

3.2 水尾的处理

彩霞池的水尾位于水体西北角,最宽处跨度4.9 m,最窄处跨度约2.7 m,比水源的尺度大[5]。在水尾的处理上,彩霞池显示了“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的设计手法[4]。设计者在池岸的前端架设了曲桥,用以丰富水面的空间效果,增加了水面景深,将水尾进行了完美的收官,可谓水有尽,而意无穷,创造了意犹未尽的效果。

3.3 水面的处理

彩霞池的水面面积约447 m2,除去源头、水尾,其中部水域面积接近434 m2。由于水体面积较小,所以水面比较集中,整体态未被打破,因此小尺度的水面也给人以宽阔的感觉。

彩霞池中间部分的水面设计,用4个字来概括就是“随曲合方”[4]。“曲”是指模拟自然界水体蜿蜒的区岸线,与园中的山石形成紧密的山水布局,营造出一种山环水绕的景观格局;“方”则是指邻水的建筑前水岸的处理,多为平直的几何形态,以适应建筑。彩霞池设计在建筑的岸边,采用的就是较为规则的水岸方式,而其他地方尽可能用自由的水岸线来显示其自然的效果。

4 传统园林理水艺术与手法对现代园林理水的影响

水不但是传统园林中重要的造景元素,在现代园林中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从古至今,人们已经习惯于有山有水、山水之色紧密相连。所以,无论在造景艺术中,还是在水上娱乐活动中,水体设计都应该有主次之分、虚实之分,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13]。理水手法,贵在意境,故虽有法,也不能囿于法[14]。

现代园林水体设计不乏对传统园林水体设计的继承、发展,但也区别于传统园林。传统园林大多数都为皇家园囿和私家园囿,很少对外开放,它是对其拥有者身份、财富的象征。尤其是皇家园林,园子大小、规格与个人身份息息相关,逾规者欺君。但是对于现代园林,大部分是公共场所的园林应用,更多的是体现以人为本、服务大众的时代精神。所以,对于现代园林理水的把握,也应该着眼于时代精神,强化人的参与性,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融入富有时代精神的活动内容。加强以人为本的设计想法,将人的娱乐活动与水环境相互结合,表现出现代社会开放、自由、活泼和轻松的氛围,让大家体会水的柔和美之外,还能体会到水活泼、亲近的一面[15]。

5 小结

水作为园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起到了“水使园活”的效果,其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应用得到了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和发展,应用手法也日趋精湛。在现代园林中,水体的运用也在不断继承和革新,我们应避免一味地对传统理水设计进行照搬照抄,盲目做大,增加城市负担。现代理水要在运用高科技的基础上,吸收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传统理水特色,兼收并蓄。在越来越多的建设生态家园的声音中,强化生态观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设计想法,开源节流、因地制宜,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园林理水设计。现代园林理水要在继承传统园林理水精髓的基础上,把握时代的进步潮流,加之以现代艺术的眼光,规划设计出符合现代园林发展并继承传统园林文化底蕴的理水手法,创造出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现代水环境。

[1] 徐梦萤,魏胜林,张辉.中国四大园林理水艺术手法与现代园林理水思索[J].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2011,5(3):20-23.

[2] 廖建军,胡凯光,聂绍芳.中国自然山水园的理水艺术[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04,3(3):83-85.

[3]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 计成.园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5] 刘海燕.探析苏州古典园林理水艺术与手法[J].中国园艺文摘,2013(6):136-138.

[6] 王瑶,王琼,于建民.古典园林中的理水及对现代的启思[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5):38-39.

[7] 李黄山.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艺术及其应用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8] 徐小莲,王琼.苏州拙政园和网师园的理水艺术[J].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2011,5(12):1-4.

[9] 金元文.苏州园林的理水[J].园林,1994(2):14-15.

[10] 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

[11] 邱德玉.江南古典园林中的理水:有景有情[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4):12-16.

[12] 路毅,孙慧.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理水艺术[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2):75-78.

[13]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14] 沈福煦.理水叠山,造园手法之精华[J].南方建筑,2002(2):27-29.

[15] 李早.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现代启思[J].中国园林,2004,20(12):33-36.

(责任编辑:侯春晓)

TU 986.1

A

0528⁃9017(2015)11⁃1863⁃03

文献著录格式:李雪,黄昳霖,闫珮珮,等.中国传统园林理水手法的现代性探析[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11):1863-1865.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151150

2015⁃07⁃22

李 雪(1991-),女,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E⁃mail:936427666@qq.com。通信作者:刘艺平(1977-),女,河南温县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园林植物。E⁃mail:KZXY303@163.com。

猜你喜欢

彩霞水面手法
没有爱不能到达的地方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七步洗手法
水黾是怎样浮在水面的
为什么木头可以浮在水面上?
Graphene Based Electrochemical Sensor for the Detection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一块水面
《了不起的盖茨比》多元叙事手法研究
漫画阅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