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例腹部白线疝的临床诊治体会
2015-01-25程荣军
程荣军
江西省玉山县双明镇中心卫生院,江西 玉山 334700
35例腹部白线疝的临床诊治体会
程荣军
江西省玉山县双明镇中心卫生院,江西玉山334700
【摘要】目的:探讨腹部白线疝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腹部白线疝临床诊治经过,总结诊治经验。结果:本组共35例患者手术均证实白线疝,术前误诊为脂肪瘤5例,术后随访1~5年,无复发病例。结论:白线疝发病率较低,临床易出现漏诊、误诊,白线疝手术效果确切。
【关键词】腹部;白线疝;治疗体会
白线疝即经腹白线间隙突出的疝,腹部白线疝发病率低,多以腹部包块就诊,包块较小,不像其他腹壁疝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因此容易出现误诊。选取2010~2015年我院收治的35例腹部白线疝患者,5例术前误诊为脂肪瘤,现将35例患者的临床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5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中证实均为白线疝,男性患者29例,女性6例,年龄35~55岁,平均年龄(42±2.5)岁。就诊时以腹部包块为唯一临床表现的26例;表现为腹部包块伴局部疼痛的9例。包块直径大小在1~3cm。发病时间1~3年。本组患者腹部包块均无典型的可复性特点,35例患者中25例肿块均未能经手法复位入腹腔。25例患者可在肿块基底部扪及白线缺损。
1.2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病例,35例患者中术前均行腹部B超或CT检查,其中5例误诊为脂肪瘤的病例中,有3例行B超检查,2例行CT检查。35例均行手术治疗。所有病例在局部麻醉或硬膜外麻醉下沿腹部肿块部位作一纵行切口.切口的长度视包块大小而定,依次切开腹壁各层组织,充分游离后可探及腹膜外脂肪经疝环突出,进一步分离腹白线和腹直肌前鞘,显露疝环,切除疝囊外的腹膜外脂肪组织,切开疝囊,充分分离疝环周围的肌筋膜,松解疝环,将疝内容物推入腹腔。于疝囊颈部行缝合结扎,切除多余的疝囊,并将疝囊推纳入腹腔,对于白线缺损较小的采用裂孔边缘横向缝合,对缺损较大的,两侧腹直肌分离较宽的采用横行重叠修补法。对5例术前误诊为脂肪瘤的患者,先在局部麻醉下行手术探查,证实白线疝后改硬膜外麻醉按同样方法予以修补。
2疗效判定[1]
治愈判定标准:术后患者腹痛、腹胀、恶心及呕吐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缺损处得到良好修复,切口愈合。
3结果
本组35例患者均行腹部白线疝修补术,手术后恢复顺利,切口愈合佳,无手术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无白线疝复发病例。
4典型病例
徐某,男,52岁,上腹发现包块2年,包块渐增大,偶有上腹胀痛,用力或咳嗽时感包块增大明显,查体:脐上腹部略膨隆,扪及1.5cm×2.0cm×3cm大小质软包块,边缘较清楚,用手挤压包块无明显缩小,轻度触痛,腹部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B超示:腹部白线疝。用上述方法手术治疗而愈,术后随访3年无复发。
5讨论
腹部白线疝发病率0.3%~3.0%,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多见于女性,男女发病比率约3∶1[2]。长期从事体力劳动、肥胖、创伤、大量腹水及妊娠等因素都可对白线疝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3]。由于上腹部的疝是从坚韧的筋膜中突出,通常疝环都比较小,疝环直径一般约2cm左右,突出的肿块相对较小,很少会发展为巨大包块,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可以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仅仅因上腹部出现小的包块就医,只有部分病例会合并局部疼痛,疝块大小也不等,本组男性病例多为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壮年男性,疝块较小,29例中有9例并发间歇性疼痛,腹压增高是疼痛明显。虽然上腹部疝很少发生嵌顿或绞窄,但可能发生难复现象。本组病例中大部分病例可扪及白线部位的缺损,10例未能扪及明显缺损,分析原因可能为:①疝块小,与周围组织粘连致密;②体型肥胖,缺损小。
腹白线是两侧腹直肌肌鞘于腹部正中互相融合而成的网状结构,在脐以上较宽,约1.0cm,两侧腹直肌在脐以下互相靠拢,白线变窄,不易出现薄弱点,这就是临床上白线疝多见于脐与剑突中点的原因[4]。白线疝的诊断根据好发人群,发病诱因,肿块部位,肿块能否回纳入腹,体检是否扪及缺损等特点基本可以做出诊断,超声及CT检查可协助诊断,本组病例均行B超或CT检查,仍有5例术前误诊为脂肪瘤,其中有3例行B超检查,2例行CT检查。超声误诊主要原因可能为:部分白线疝为无疝囊型,疝突出物大多为腹膜前脂肪,超声声像图与脂肪瘤极其相似。如何应用超声有效鉴别白线疝及脂肪瘤,骆科美等[5]认为:对于腹部正中线附近的肿块,应仔细检查附近白线区,观察腹直肌鞘有无明显的回声中断,同时可嘱患者作Valsalva动作,或改站立位体位检查,以观察肿块是否有大小变化。CT检查对白线疝诊断的关键是发现疝环,常规的扫描因为层距、层厚较大,对于小的白线疝易于漏诊,有条件可行CT薄层扫描及3D处理,能够清晰显示腹白线的局限性缺损,CT薄层扫描及3D处理可作为无疝囊型,较小的白线疝术前诊断的可靠方法[6]。
有症状、难复、嵌顿、或较大的白线疝均应手术治疗,手术主要包括疝囊、疝内容物的处理及缺损区的修补两个方面,对于无疝囊型的白线疝将突出的腹膜外脂肪回缩至腹白线后方,修补白线区缺损即可,对有疝囊型的可打开疝囊(疝囊小的也可不打开),游离疝囊颈部,回纳疝内容物后,结扎疝囊颈部,切除多余的疝囊,再修补白线缺损。缺损修补[7]主要有:①横行对合缝合,在缺损边缘横向缝合,张力小,最常用;②纵行对合缝合,缺损边缘做纵向缝合,适用于缺损较小者;③横行重叠缝合,对缺损较大,两侧腹直肌分离较宽,白线伸长变薄,间距变大;④人工材料修补。
总之,白线疝虽然发病率低,但临床容易出现漏诊、误诊,术前诊断至关重要,诊断根据好发人群,发病诱因,肿块部位,肿块能否回纳入腹,体检是否扪及缺损,结合超声、CT检查做出综合分析,白线疝有症状、难复、嵌顿、或疝块较大均应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效果确切。
参考文献
[1]吴慧芳,胡承明. 白线疝二例误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07,20(11):46.
[2]王小考.腹壁白线疝术前误诊为皮下脂肪瘤两例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22(13):352.
[3]阿不来提·艾则孜,艾克拜尔·阿不力米提,戈小虎,等[J].新疆医学,2010,40(1):90.
[4]吴孟超,吴在德.黄家驷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87.
[5]骆科美,梁跃,黄亨平. 腹白线疝的超声诊断[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2,37(4):432-433.
[6]韩跃军. 螺旋CT在无疝囊型白线疝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4):67.
[7]许永,杜旭群,Ramadhan,等.白线疝20例诊治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08,30(8):755.
(收稿日期:2015.09.23)
【中图分类号】R656.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24-01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