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部九侯诊脉法在针刺中的应用探讨

2015-01-25尹剑文指导张沛霖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年24期
关键词:临床应用针刺

尹剑文 施 静 指导:张沛霖

1.昆明市延安医院针灸科,云南 昆明 650051;2.云南省中医医院针灸科,云南 昆明 650000

学术探讨

三部九侯诊脉法在针刺中的应用探讨

尹剑文1施静2指导:张沛霖1

1.昆明市延安医院针灸科,云南昆明650051;2.云南省中医医院针灸科,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笔者通过总结张沛霖老中医的三部九侯针灸术,简要论述了如何在针刺的前中后诊察人体上中下三部的脉象,并且根据脉象的变化调整针刺手法,临床应用疗效显著,说明三部九侯诊脉法对针灸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三部九侯诊脉法;针刺;张沛霖;临床应用

张沛霖老师是全国第一、三、四、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指导老师,从事临床及科研60余年,擅长应用三部九候诊脉法于针灸之中,认为“脉因证治”才能体现出传统针灸的优越性,临床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师受益匪浅,现将三部九侯诊脉法在针刺中的应用浅议如下。

1三部九侯诊脉法简介

三部九侯诊脉法又称遍诊法,出自《素问·三部九候论》,是一种古老的诊脉法。《素问·三部九候论》曰:“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张老遵循经典而又灵活应用古法,上部天诊查取头维穴,属颞浅动脉,侯头角之气;上部地取大迎穴,属面动脉,侯口齿之气;上部人取耳门穴,侯耳目之气;中部天取寸口,属桡动脉,侯肺之气;中部地取查阳溪穴,属拇主要动脉,侯胸中之气;中部人查手少阴经的通里穴,属尺动脉,侯心之气;下部天查足厥阴肝经的太冲穴,侯肝之气;下部地查足少阴之太溪穴,侯肾之气;下部人冲阳穴,属足背动脉,侯脾胃之气。

2三部九侯诊脉法在针刺中的应用

2.1针前诊脉凡将用针,必先诊脉。张老认为针前诊脉具有诊断疾病,明确病位,指导治疗的作用。诊查三部九候则能更好的体现和运用中医的整体观念,进行经络辨证。通过三部九候诊查,第一步分清病位,辨别上、中、下之疾病;第二步辨别病之内外,分清病之虚实;第三步指导归经,找出此病属于那几条经脉的问题;第四步辨别病属何处,在皮、在肌肉还是在骨,在经还是在脉,在腑还是在脏,从而决定针刺的的选穴、方向、深浅、补泻、手法等原则。从而使治疗有的放矢,直达病所。《素问·缪刺论》曰:“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调之。”

2.2针刺中诊脉张老在诊疗中,始终把三部九候诊脉法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针刺中诊脉尤为重要,针刺一定的穴位后,上中下三部的脉象会出现一些变化,例如有的会变大,有的会变小,有的会变快,有的会变慢,有的从无到有,有的从涩滞变滑利,有的从左右不等变得基本对称。根据脉象,按治疗的要求,再不断地调整针刺补泻手法,增减穴位,以调整经络之气,达到平衡,从而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这里重点体现一个“调”字,即一定要把各部的脉象通过针刺调整到一个理想状态。《素问·调经论》曰:“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采用切脉来指导针灸取穴、治疗,调整经络之气,针灸治疗的准确率可以大大提高,选穴也可比较精炼。

在诊疗中,经常见张老下针数穴后,再查看相关脉象,据脉象变化而调针,有时在穴位上加针,甚至一穴二针、三针,或在本经脉远端加针,或在他经上加针,或者在相关穴位上加强补泻手法。脉象调整到位,则停止下针。

脉诊还是观察已补而实、已泻而虚唯一的“即时观察效应指标”[1]。张老说,针灸补泻是否到位,主要是通过观察针刺后脉象的变化,脉是变大还是变小了,是否有力,节律是否有变化,为下一步治疗提供依据,从而决定针刺手法刺激量的多少,避免补泻不当,刺激量的过度或不足而引发的气机失调。

2.3取针后再切脉针后切脉可以观察即时疗效,指导下一次治疗。针完后,张老会再诊察几个重点脉象,张老说脉象的变化决定下一次针法的变化、穴位的变化、手法的变化等。对一些脉象的调整结果尚不满意者,下一次治疗就可针对性的进行调整,有的放矢。一次调整不好,就需调整数次,逐步使之平衡,脉气对称平和有力。

3典型病例

3.1病案一患者刘某,男,62岁,于2013年3月26日初诊。主诉:头昏、头晕2月加重伴行走不稳1天。患者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昏、头晕,经内服西药“氟桂利嗪”、“维生素B1”等收效不大,近1天来感头昏加重,站立不稳,行走时摇摆,无力提足,来诊。查:患者少气,乏力,面白,见右耳前脉及曲鬓动脉弱于左侧,右颞部可摸到肿块,右足背脉弱于左侧,寸口脉右关脉沉弱于左侧。诊断:眩晕(气血两虚,右少阳经脉阻滞);治疗:张老根据脉象、经络诊查取穴,取足太阳、足少阳经穴为主 ,首先泻左侧悬钟、完骨穴,调节经气,针后右颞部肿块有消退,右耳门穴脉气增强;张老再针两风池,右补左泻,留针后,查见头维穴脉气基本对称,冲阳穴脉气偏弱,张老又加足三里用补法。治疗数次后,耳门、头维穴脉气增强,冲阳脉气稍有不足;第二天复诊,张老加强足三里的补法,加灸中脘,以培补脾胃之气,数次后,冲阳脉气明显增强,头维脉对称、和缓有力。寸口脉细稍弱。经过两个疗程(20天)的治疗,患者三部脉象恢复正常,头昏,头晕消失,行走正常。

3.2病案二张某,男,50岁,左耳鸣近1月。病史:素体健康,一周前突然出现左耳鸣,持续不止,影响睡眠,在某大医院诊断为“神经性耳鸣”, 经神经科系统治疗、做

高压氧2周未见好转。现感耳鸣声如蝉响,声高不绝。查:左耳前脉小于右侧,左天柱穴周拘挛、发紧。伴颈项酸痛,舌淡苔薄白,寸口脉细长。中医诊断:耳鸣(太阳、少阳经气阻滞);西医诊断:神经性耳鸣。辨证:此病属中医之“耳鸣”范畴。辨证为实,属于少阳经脉。天柱为太阳经穴,太阳经气阻滞不通故见天柱穴周拘挛,颈项酸痛。气行则血行,经气阻滞,血行不畅,故见耳前脉小,寸口脉细长。经气阻滞,耳窍失于濡养,故见耳鸣。治法:疏导太阳,少阳经气。治疗:针刺左跗阳,泻法。针后观察到左天柱穴周发紧感消失。继续针刺左后溪,泻法。针再诊脉后观察到左耳前脉变大。留针20分钟。取针时,察两侧耳前脉发现两侧脉气基本对称,节律平和,患者诉鸣声基本消失。次日复诊: 患者诉鸣声消失,三部脉象对称和缓有力,遂停治疗。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4讨论

三部九侯中尤为重要的是耳门脉、寸口脉、趺阳脉,张老说不但要注重左右脉象的比较,还要注意人体上中下脉象大小的比例,有时甚至是不同体位的脉象比较。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脉象要左右平衡,上中下脉象强弱皆有一定的比例。耳门脉、寸口脉、趺阳脉是为常脉即都可以诊到的脉象,针刺前后必查。手少阴脉、手阳明脉、头维脉是隐性脉即一般情况下查不到或比较微弱的脉象,它们的出现有较大意义,表示有病态的刺激,机体产生反应。针刺后脉象的变化可指导临床的治疗,《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脉象诊察也是此,只有临床用心,认真检查各部的脉象,以脉之虚实、徐疾、浮沉、滑涩、大小为纲,审因论治,耐心调整脉气,注重治疗前后对比,注意总结,方能找出治疗规律,提高临床疗效。《针灸甲乙经·病形脉诊第二下》曰:“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刺大者,微泄其气,无出其血;刺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以泻其阳气,去其热;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疾按其孔,无令出血,以和其脉;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于针…”。

总之,三部九侯的脉象变化对针灸的指导意义非常深妙,非用心体会和实践不能掌握,于临床应用对如何应用针刺补泻手法、调理经脉气血很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段晓荣.张沛霖导师脉诊学术经验介绍[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12):1-2.

(收稿日期:2015.09.09)

【中图分类号】R24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24-0046-02

猜你喜欢

临床应用针刺
脑科学技术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浅析涌泉穴
渭南地区道地药材沙苑子应用研究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
牙痛苦相煎 针刺有要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