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奚肇庆教授以温病学热毒理论辨证论治恶性血液病发热*

2015-01-25张文曦孔祥图指导奚肇庆

中国中医急症 2015年9期
关键词:血液病温病肇庆

张文曦 孔祥图 指导 奚肇庆

(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29)

·专家经验·

奚肇庆教授以温病学热毒理论辨证论治恶性血液病发热*

张文曦孔祥图指导奚肇庆

(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29)

温病恶性血液病发热

奚肇庆教授系江苏省名中医,中西医结合急危重症博士后流动站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中医急诊临床基地外感发热协作组组长,江苏省人感染禽流感中医首席专家。奚教授从医40余载,尤其擅长治疗外感温热病,提出了“透表清气,达邪外出”治疗原则,所创“透表清气法”已成为中医急诊退热的国家中医临床路径[1]。笔者有幸师从奚师,侍诊左右,对其从温病学热毒理论辨证论治恶性血液病发热的经验进行总结。

1 西医对恶性血液病发热的认识

恶性血液病,指各型急慢性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其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死亡率高,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发热是恶性血液病最常见的症状,可表现为低热不退、中等度发热、持续高热,甚至出现感染性休克而危及生命。患者发热从病因上分为感染性发热和肿瘤性发热两大类,前者是由感染各种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后者则为肿瘤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或毒性产物所致,临床尤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恶性血液病患者由于肿瘤细胞的克隆性增殖,抑制正常造血;肿瘤细胞在各系统的浸润,造成了患者自身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加之化疗骨髓抑制,所致白细胞减少,甚至粒细胞缺乏;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的使用,致其免疫功能更加低下,自身抵御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很弱甚至丧失,故患者不管是对条件致病菌还是非条件致病菌都普遍易感。而恶性血液病患者由于重要脏器功能减退,化疗耐受性差、化疗后骨髓造血恢复缓慢,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持续时间长,且常伴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故感染性发热成为严重威胁患者生存的原因之一。

2 中医学对恶性血液病发热的认识

中医学中对恶性血液病发热的描述多见于“外感发热”“温病”范畴。究其因,《素问·遗篇·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恶性血液病患者多先天肾精亏虚,致正气亏虚,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失调,复感外感六淫或温热邪毒等,邪毒乘虚而入,累及脏腑骨髓,致气滞血瘀,痰瘀互结而成。正如《医宗必读》云“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故正气亏虚乃病之本,邪热内炽为病之标。温热毒邪侵袭人体,阳热亢盛,耗伤阴精,可出现发热恶寒、烦渴引饮、恶心呕吐、腹胀疼痛、大便不调、腰膝酸软、倦怠乏力等一系列卫气营血变化证候。

3 卫气营血理论辨证恶性血液病发热

奚肇庆教授认为,本病发热应从温病学之卫气营血理论辨证论治。患者病起常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咽喉疼痛不适等“感冒”症状,此乃“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外感温热之邪,侵及肌表肺卫,正气驱邪,正邪相争,则见发热恶寒;此后,患者往往发热不退,渐至高热或壮热不退之势,此即邪热由卫分向气分深入的标志;如出现皮肤紫斑、齿衄、鼻衄、甚至颅内出血,出现神志昏迷等症状,此乃热入营血,扰乱神明,耗血动血,或热扰神明,瘀血内闭神窍所致。另亦有发病即见高热不退现象者,此乃邪气炽盛,邪停卫分阶段太短或不经卫分,而径入气分所致,故本病可用温病学之卫气营血理论进行辨证。

奚肇庆教授针对恶性血液病的病机提出“伏毒论”,认为本病患者病机多为“营血伏毒,外邪诱发,血热瘀毒,正不胜邪”,以邪实为主,实多虚少,并根据临床经验[2],驭繁就简,将本病病机归为“热毒炽盛”,其传变过程中可出现“气阴两虚”“热伤血络”等表现。

4 “清气泄热,凉营透邪”法论治恶性血液病发热

治疗方面,奚教授在继承吴门医学(叶天士等代表)、山阳医学(吴鞠通)温病外感发热的理论,遵循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尤可透热转气”[3]及“入血犹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了不能拘泥于传统的“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及“到气才可清气”的尾随疗法,主张采用先证而治,截断扭转的法则[4]。奚教授认为,温邪具有阳热属性,提出“温者清之”的原则,提出卫分、气分阶段时即用清气泄热,凉营透邪并重的治法,即早期可用清热解毒,直折伏遏之温毒,抑制病源,以截断或缩短病程,阻截传变。如常用银花、连翘、生知母、生石膏、牡丹皮、玄参、板蓝根、升麻、鸭跖草等,截断营血病情的变化。选方用药则自拟“清解凉血方,以经方羌蓝石膏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组方,并根据临证加减,同时配合现代医学抗感染药物以治疗。

方中常以金银花、羌活清热解毒透表,使热毒之邪从表而解;石膏、知母取“白虎汤”之义,石膏辛甘大寒,以制阳明(气分)内盛之热;知母苦寒质润,一以助石膏清肺胃热,一以借苦寒润燥以滋阴。水牛角清热凉血,生地黄、玄参协同水牛角以清血分热毒并凉血止血;赤芍清营凉血,牡丹皮清热凉血散瘀,白花蛇舌草、黄芩、板蓝根清解热毒,生地黄养阴清热,地骨皮清虚热,本方应用咸寒入营,凉血苦降,能使热挫而血止、毒清而阴复。此外现代药效研究发现,白花蛇舌草、黄芩能抑制白血病细胞,并有广谱的抗菌作用。黄芪补益气血,减轻骨髓抑制,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恢复,同时也有抑制白血病细胞及调节免疫的作用。同时顾及“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的原则,以甘寒药物予清养阴液,如沙参麦冬汤、石斛、地骨皮、枇杷叶等物,或又复入益气之品,如西洋参、太子参、白术等,存津液、益津气,以存生机。总之对于恶性血液病发热的治疗,以“清热解毒”法贯穿于治疗始终,并随证佐以“养阴生津”“凉血止血”之法。

5 验案举隅

案1:患某,男性,20岁,粒细胞肉瘤。患者2011年2月因右侧臀部疼痛,行MRI示:骶椎信号异常,右侧见巨大软组织肿块影。穿刺病理检查示:右侧骶骨恶性肿瘤。免疫组化提示LCA(2+),CD43(2+),CD3部分(+),CD20(-),MPO散在(+),Lysozyme散在(+),CD68散在(+),CD117(-),CD15(-),Syn(-),CKL(-),TdT(-),KCp(-),ki-67约80%,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符合粒细胞肉瘤。多次行化疗及局部放疗,但半年前复查骨髓示骨髓内见到白血病细胞,考虑疾病进展,进入急性白血病状态。西医诊断:急性白血病,粒细胞肉瘤。中医诊断:痰核。初诊(2013年6月25日):患者低热,右臀部肿胀、麻木,牵及右下肢,右侧腹股沟处能触及多枚淋巴结,如蚕豆、鸽蛋大小,乏力,自汗易汗,大便解之无力,胃纳欠佳,饱胀感,口干。舌质偏红,苔淡黄腻,边有齿印,脉细滑数。拟方:生地黄10g,玄参10g,柴胡8 g,苍术、白术各10 g,太子参l2 g,黄芪12 g,当归尾10 g,枳实10 g,生薏苡仁12 g,升麻6 g,鹿角霜12 g,浙贝母10 g,山慈菇10 g,炮穿山甲6 g,炙皂角刺10 g,生甘草4 g。7剂,每日1剂,分2次口服。二诊(2013年7月2日):患者右下肢肿胀有所缓解,舌淡紫红,苔淡黄腻,大便解之不畅,中脘痞胀。原方加桔梗7 g,橘皮8 g,制大黄5 g。7剂,每日1剂,分2次口服。三诊(2013年7月9日):午后发热,口干,大汗,稍有恶寒,下肢浮肿,口干口苦,恶心欲吐,大便时有出血、黏冻,中脘痞胀,时有腹痛,脉细弦滑。生晒参4 g,生石膏30 g,知母10 g,黄芩10 g,淡豆豉10 g,柴胡10 g,姜半夏10 g,金银花10 g,葛花12 g,葛根12 g,川黄连4 g,木香8 g,蒲公英15 g,鸭跖草15 g,炒山栀12 g,生甘草4 g。7剂,每日1剂,分2次口服。1周后,患者体温接近正常,遂于化疗控制本病。

按语:粒细胞肉瘤为高危恶性血液病,且患者已进入急性白血病状态,反复放化疗无效,正气亏虚,邪毒内盛,正虚毒结,预后极差,中医辨证属阴疽,乃气虚,顽痰瘀血胶结,故治疗以益气扶正,化痰散结。以太子参、黄芪、白术以益气扶正,以浙贝母、山慈菇、炮穿山甲、炙皂角刺涤痰散结、破血逐瘀,苍术、薏苡仁以化痰利水。患者发热,考虑邪毒内蕴,故予石膏、知母清热泻火、解肌透热;其中石膏、知母取“白虎汤”之义,石膏辛甘大寒,以制阳明(气分)内盛之热;知母苦寒质润,一则助石膏清肺胃热,二则借苦寒润燥以滋阴。金银花、栀子、葛花清热解毒透表,使热毒之邪从表而解;黄芩、鸭跖草清热凉血、解肌除烦、利咽止痛;黄芩与柴胡配伍,一散一清,清热泻火力强,善治外感热病,另外黄芩主入肺经,善清泻肺火及上焦实热;甘草为使,扶正以助祛邪。

案2:患某,男性,56岁,2年前确诊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经Hyper-CVAD方案化疗后缓解,但3个疗程化疗后出现髓外复发,又予奈拉滨3个疗程后复查示2次缓解。此后予甲强龙联合CAG化疗2个周期,但今年4月复查骨髓示原幼淋占16%,提示本病第3次复发。2周前查骨髓示: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点占46%,遂于行大剂量阿糖胞苷联合伊达比星化疗。4天前患者出现寒战高热,体温达40℃,血常规示:白细胞(WBC)0.2×109/L,中性粒细胞(ANC)0.02×109/L,血红蛋白(HB)70 g/L,血小板(PLT)12×109/L;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抗感染,并予输血支持。西医诊断: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中医诊断:髓劳。初诊(2013年6月18日)患者自觉恶寒发热,中脘痞阻,纳谷不香,双下肢麻木,舌质淡紫,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微滑,血常规示:WBC 0.1×109/L,ANC 0×109/L,HB 63 g/L,PLT 10×109/L。血培养示:肺炎克雷伯肺炎亚种。方药为:生晒参5 g,黄芪12 g,炒白术、炒白芍各10 g,当归10 g,熟地黄12 g,砂仁4 g,紫菀10 g,川贝母3 g,枳实10 g,炙鸡金10 g,柴胡10 g,升麻6 g,甘草3 g。7剂,每日1剂,分2次口服。二诊(2013年6月25日):患者体温有所下降,原方去柴胡、升麻,加连翘12 g,炒山栀12 g,淡豆豉10 g。7剂,每日1剂,分2次口服。三诊(2013年7月2日):发热未再反复,汗多,舌淡紫,边有齿印,舌痛已除,寐差,纳可。上方去连翘、淡豆豉,加茯神12 g,酸枣仁12 g。7剂,每日1剂,分2次口服。同时行化疗以控制本病。四诊(2013年7月23日):患者1周前再次行大剂量巩固化疗,现极度乏力,神疲懒言,言语无力,汗出有缓,思食,稍食则脘腹作胀,大便日行,夜寐欠佳,醒后难以再寐,舌质淡紫,胖嫩,边有齿印,脉细小滑,苔根淡黄腻。血常规示:WBC 2.32×109/L,ANC 2.02×109/L,HB 70 g/L,PLT 69×109/L。调整处方:西洋参4 g,黄芪15 g,当归10 g,茯神12 g,酸枣仁12 g,灵磁石20 g,砂仁3 g,木香7 g,炒苍术、白术各10 g,枳实10 g,黄连4 g,肉桂6 g,炙鸡金10 g,仙鹤草15 g,甘草3 g。7剂,每日1剂,分2次口服。五诊(2013年8月6日):患者化疗后3周,但血象仍极低,伴发热2 d,已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抗感染。现患者发热、无恶寒寒战,双下肢麻木好转,口淡无味,小溲难解,予导尿,大便2 d未行,舌质淡紫,苔薄白,边有齿印。证属中气不足,二便不行。血常规示:WBC0.6×109/L,ANC 0.4×109/L,HB 80 g/L,PLT 9×109/L。方药:生晒参4 g,黄芪15 g,当归10 g,茯苓12 g,炒白术、炒白芍各10g,枳实10g,升麻6g,柴胡10g,黄芩10g,鳖甲10g,鸡内金10 g,甘草3 g,仙鹤草15 g。7剂,每日1剂,分2次口服。六诊(2013年8月13日),患者粒细胞已恢复,但血小板仍低,鼻腔出血,胃纳不佳,舌质淡紫胖,边有齿印,苔淡黄白。血常规示:WBC 11.9×109/L,ANC 9.8×109/L,HB 75 g/L,PLT 15×109/L。以7月23日方去川黄连、肉桂,加蔻仁6 g,陈皮8 g,茯苓12 g。7剂,每日1剂,分2次口服。1周后患者痊愈出院。

按语:中医学认为疾病是机体对致病邪毒所产生的一种病态反映。药物、化学毒物、物理辐射、病毒等,按中医来讲其实都是毒邪。血液病患者或长期接受大剂量激素治疗,或化疗、放疗后,内外邪毒相加,更伐伤正气。本例患者为难治复发的白血病,由于化疗对骨髓的抑制作用,使三系造血细胞受到严重抑制,最易出现感染和出血等并发症,表现为头昏乏力、倦怠懒言、皮肤瘀斑、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细或细数等气血两虚之症状。此时免疫和造血功能已被摧毁,实乃骨髓空虚,加之因化疗药物的攻伐,脾气受损,因此对于化疗后、恢复期,治疗需补益气血、补肾填精为主,且健脾之力当加强。通常在益肾填精的基础上,常以黄芪、党参、白术、山药健脾益气,此外常重用血肉有形之品,如鹿角胶,阿胶、紫河车、龟板等以填精生髓,以助正常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但该患者舌质淡,气虚之象明显,且有中脘痞阻,纳谷不香等症状,故不宜使用血肉有情之物,以防滋腻碍胃,虚不受补,故不用女贞子、墨旱莲等养阴,而应以补气为主,故将西洋参换生晒参。并予砂仁以解地黄之滋腻。待脾虚症状得缓后,再以鳖甲之血肉有情之物以滋肾。

奚肇庆教授常以栀子12 g,淡豆豉10 g合用,治疗外感热病,邪热内郁胸中,心中懊憹,烦热不眠。此二药同用源于《伤寒论》。如第221条云“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讝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第228条云“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恼,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取栀子味苦性寒,泄热除烦,香豉体轻气寒,升散调中。二者相合,降中有宣,宣中有降,共奏透邪泄热,除烦解郁之功。

[1]奚肇庆,余婉蓉,刘清泉,等.外感发热门诊中医临床路径[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7):1147-1148.

[2]奚肇庆,周贤梅,仲景,等.从温病辨治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肺炎一例[J].中医杂志,2013,54(14):1258-1260.

[3]林培正,谷晓红.温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4]奚肇庆,张文曦.医苑蹊径——奚肇庆急重症学术经验与医案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R249.8

A

1004-745X(2015)09-1559-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5.09.019

2015-04-22)

江苏省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研修专项(YX1204)

猜你喜欢

血液病温病肇庆
大地回春—肇庆十八年林丰俗作品特展
基于温病古籍的寒疫辨治规律分析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血液病患者的应对策略
GM值在高危真菌感染风险的血液病患者诊断驱动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97例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临床分析
基于指数模型的R = P(Y <X <Z)统计推断
论伤寒春变温病夏变热病
奇伟的肇庆(外二章)
温病瘥后调理浅探
《温病条辨》滋养肾阴十法及其临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