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瘀互结证现代理论研究进展述评*
2015-01-25胡镜清卢红蓉
杜 松,胡镜清,卢红蓉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痰瘀互结证现代理论研究进展述评*
杜 松,胡镜清△,卢红蓉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随着对当今慢性病、常见病病因病机认识的深入,痰瘀互结越来越成为中医理论与临床关注的重点与热点。故通过对近年来痰瘀互结证代表性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从痰瘀互结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对现代医家有关痰瘀互结的成因、转归、辨证要点、临床治疗等代表性观点作一综述,以期总结归纳痰瘀互结证理论研究在现代的发展,为痰瘀互结证的进一步理论研究提供参考,更可为兼夹证及复合证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价值。
痰瘀互结;理论研究;综述
痰瘀互结,据《中医大辞典》(第2版)记载[1]:“证名。即痰浊与瘀血相互搏结,以局部肿块刺痛,或肢体麻木、痿废,胸闷多痰,或痰中带紫黯血块、舌紫黯或有斑点,苔腻,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证。”痰瘀互结相关理论在中医典籍中早有相关记载和论述[2]。近30余年来,随着对当今许多慢性疑难疾病病因病机认识的深入,痰瘀互结越来越成为中医理论研究与临床关注的重点与热点,在其成因、转归、辨证、治疗甚至在产业转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诸多研究进展。本文立足1980年以来痰瘀互结现代理论研究作一述评,意在温故知新,以利未来相关专题研究的深化。
1 痰瘀互结定义
以“痰瘀互结”为关键词,在cnki全文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痰瘀互结”证名在中医现代期刊文献中出现最早是在1982年[3],但上世纪有关痰瘀互结研究的文献并不多。部分文献以“痰瘀”、“痰瘀同源”、“痰瘀同治”、“痰瘀相关”等名概以称之。1997年,“痰瘀互(搏)结证”作为标准证名始载于国标《GB/T 16751.2—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痰浊瘀血相互搏结,以局部肿块刺痛,或肢体麻木、痿废,胸闷痰多,或痰中带紫暗血块,舌紫暗或有斑点,苔腻,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证。”与《中医大辞典》(第2版)的内容表述几乎一致(仅有“暗”与“黯”字之别)。此说可认作是当前痰瘀互结名词较为公认的定义。其后,特别是2008年以来出现了大量有关痰瘀互结的研究。
2 痰瘀互结病因病机认识
痰瘀互结相关理论已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对痰瘀互结证病因病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痰瘀与气血津液的关系、痰瘀与脏腑的关系以及痰瘀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等方面。
2.1 气血津液代谢失常
痰瘀互结属本虚标实之证,责之于气血津液代谢异常。当代多位学者从痰瘀之成因和病机转变等方面阐明其病变机理,包括气虚致痰瘀、气滞(郁)致痰瘀、阳虚致痰瘀、阴虚致痰瘀等。
2.1.1 气虚致痰瘀 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早在20世纪70年代论治冠心病时就提出冠心病本虚标实、痰瘀相关的病机。“痰瘀互结,痹阻心络,胸阳不通,发为胸痹”是其对冠心病中医病机的创新性认识。同时结合岭南土卑地薄、气候潮湿、脾土易受困而聚湿生痰的特点,认为南方冠心病人以气虚痰浊者为多见,临证重视气虚痰瘀在本病中的关键作用[4]。此外,史大卓等也在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研究中认为,本病初期多见心阳气虚、痰瘀阻滞轻微,中后期多为心气(阳)耗损、痰瘀互结、血脉瘀阻[5]。在持气虚痰瘀观点的学者中,气虚和阳虚往往联系在一起,阳虚乃气虚之渐,抑或不同疾病的痰瘀互结证表现为气虚或阳虚的偏重有所不同。
2.1.2 气滞(郁)致痰瘀 气机不畅而致津液、血液运行不畅、成痰生瘀是诸多研究者关注的另一个角度。若气机郁滞不通,则津液水湿停聚,变而成痰;血脉流行不利,滞而生瘀,从而形成痰瘀互结[6]。邓铁涛也认为气滞可致血瘀,在痰瘀互结证的成因上强调气滞的因素。周仲瑛认为气病失运、津凝为痰、血滞为瘀、痰瘀乃生,当人体气机郁结不行,不仅可以直接生痰凝瘀,还可影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而导致痰瘀的形成[7]。
2.1.3 阳虚致痰瘀 素体阳虚或寒邪直中伤阳,推动、气化无力则痰瘀自成。很多现代医家遵从古说认为,阳虚尤其是心阳虚是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根本原因。如董建华指出,胸痹的基本病机是“胸阳不振,阴邪上承或痰浊痹阻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曹洪欣等则认为,痰瘀互结证的根本在于本虚标实,本虚中阳虚为主要因素,尤其是冠心病的痰瘀互结证,由于心阳不足,失于温煦,寒自内生,血寒而凝,不通则痛[8]。
2.1.4 阴虚致痰瘀 痰瘀互结证中,阴虚也可能与痰瘀并见。杨关林等认为,如患者久病体虚,脏腑虚衰,气血阴津不足,阴虚筋脉失于濡润,血流不畅,阳亢化火,灼津成痰,故阴液亏虚为本,痰浊瘀血是其标。痰瘀的形成在于气滞、湿阻、热灼津液、损耗津液的过程[9],说明研究者在痰瘀互结病证结合的研究中注意到阴虚与痰瘀互结的关系。同时,痰瘀互结可加重阴津耗伤,两者可互为因果。
2.2 脏腑功能失调
五脏功能失调均能生痰,其中与脾、肺、肾三脏最为相关。而在血液运行异常方面,则与心、肝、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脏腑功能失调可致痰瘀形成。有研究者从五脏的生理功能和病机变化角度,详细分析各脏功能失调均可导致痰瘀互结。如“肺失治节,痰瘀内留;脾运失健,痰瘀内生;肾气亏虚,痰瘀互结;心气不足,痰凝血瘀;肝失疏泄,痰瘀内停”等[10]。而针对痰瘀互结证的不同病种,医家们提出了痰瘀互结与五脏相关、心脾相关等不同的观点。如沈绍功、韩学杰等[11]提出了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与五脏相关的观点。认为五脏功能失调均能生痰,并通过对古代文献分析五脏致瘀的机理,列举历代医家关于肝脏与痰瘀致病、心包络之脉为痰血所阻塞、脾胃虚弱引起的痰瘀致病、肺脏痰瘀致病、肾虚痰瘀等文献记载。而邓铁涛在论述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方面则认为,主要与心脾相关有关,脾虚是冠心病发病起始,脾虚生痰、因痰致瘀、阻塞心脉而发为胸痹[12]。
部分学者在论述痰瘀互结证时,从不同脏腑角度入手而提出新的见解。如郭姣[13]从肝论治“糖脂代谢病”,提出“调肝启枢化浊”学说,认为“肝”是糖脂代谢病发病的核心和枢纽。治疗强调调达肝气,以开启中焦脾胃枢纽,使升降有序、运化正常,化解祛除体内的湿浊痰瘀。刘德桓等在论述高血压病时,也从高血压病人自身肝肾阴虚、痰瘀互结的病机特点出发,从肝肾论治,共奏活血化瘀、祛痰化浊、调补肝肾之功效,使精气充、阴阳复、瘀浊祛,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存质量[14]。这种化瘀浊益肝肾的思路,融合了痰瘀相关理论、血瘀理论、津血同源理论和肝肾同源理论等,对于理论的创新和临床的应用均有一定的意义。
2.3 痰瘀相关
有关痰瘀相关是近年来研究和讨论的热点,痰和瘀的发生究竟是谁先谁后、痰瘀为何相关、痰瘀之间如何转化等,学者们都进行了探讨。
2.3.1 痰瘀同源 由于痰源于津,瘀本于血,生理上“津血同源”,病则为痰瘀同源。学者对此的认识略有不同。如邓铁涛的“痰瘀相关”理论就认为:“痰与瘀都是津液之病变,两者异中有同。”提出痰、瘀的共同源头为湿,湿邪为患时可引起机体气机不畅,津液输布、转运、排泄等功能障碍,进而津液积聚,化湿为痰,浊痰凝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津液涩渗,遂发血瘀,二者同源同路均为病理产物,又同是致病因素,可以相互影响。也有学者认为,瘀血和痰水作为病理产物和致病因子,是阳气失调下阴精为病的两个表现形式,有分有合,是同源异物,有其同一性和特殊性[15]。阳气失调则阴精为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畅则痰消,气结则痰生。痰瘀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也就是痰瘀同源、同病、同治的相关性。
2.3.2 痰瘀互生 诸多研究者均认为,痰瘀同病的另一个重要病机特点为“痰可生瘀,瘀可生痰”。如张伯礼[16]根据中医学“津血同源”理论及痰来自津、瘀本于血的认识,提出了“痰瘀互生”的病因病机理论,认为痰可生瘀,瘀可生痰,痰是瘀的初期阶段,瘀是痰浊的进一步发展,痰与瘀是疾病发生、发展、恶化的基本继发因素,痰瘀互生是“病重之源”。沈绍功、韩学杰[17]也认为,痰浊可致瘀,瘀血可生痰。痰和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有分有合、相互转化。认为脂质沉着为痰浊,血细胞黏附为瘀血,痰瘀互结证可致血管内皮损伤,从而产生瘀血证。同时,心脉瘀阻、瘀血生痰,血瘀可导致津变,这是瘀血生痰的关键病机。在论治冠心病中,沈绍功认为痰瘀互结、阻遏胸阳、闭塞心络是胸痹的重要病机之一。病人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血失和,气机升降失调,内生痰浊,痰凝气滞,痰阻络脉,瘀阻不通,继而痰浊瘀血交结,而形成痰瘀互结。沈宝藩等认为痰浊与瘀血之间的同源和相互关联,决定了在痰、瘀形成后,不仅可单独致病,还可因痰致瘀、因瘀致痰、相互衍生,终致痰瘀互结,痰瘀之间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杨关林[18]的观点与之类似,认为痰瘀相关是冠心病的主要病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痰瘀互结的胶结状态密切相关,因痰致瘀、因瘀致痰、痰阻则血难行,血凝则痰难化,二者同时并存、相兼为病。吴立文[19]也认为痰瘀的形成可分为两个方面,由痰可致瘀、由瘀亦可致痰、痰瘀同病,痰和瘀均为津血代谢运行失常所致,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二者常互为因果。
2.3.3 痰瘀互化 研究者同样也注意到痰瘀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如董汉良[13]认为,痰瘀的转化当从两方面来看,一是量变到质变的转化,二是主要矛盾的转化。由瘀转化为痰,重点是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即瘀血化成痰水,而痰转化为瘀,重点是主要矛盾的转化,即痰阻而致血瘀。任继学、黄永生等[20]则认为,痰瘀互结的过程是由血及痰、由痰成瘀、瘀能化水,进一步完善了“瘀能化水”的理论。并认为痰瘀水湿可以相互影响、兼夹转化,如湿聚为痰,血滞为瘀,痰可碍血,瘀能化水。
2.3.4 痰瘀互结 痰瘀相关,从痰瘀的成因来分析可以概括为痰瘀产生的路径相同,二者同源而异物(若从痰瘀产生路径相同来说明痰瘀同源则称之为“痰瘀同路”似乎更为贴切);而从痰瘀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病机演变来说,则可以概括为痰瘀互生(化)。痰瘀互结则可以理解成痰瘀共存之后的胶着状态,痰瘀互结一则疾病反复发作,更加缠绵难愈,且虚实夹杂,呈现多脏腑病变[21];二则更易化热化毒,形成热、毒、痰、瘀的复合证。沈绍功等[22]认为,“痰瘀互结”是痰瘀同病比较严重的状态,大多数“中医心病”的产生是由“痰致瘀”的病机所致,提示痰浊引发瘀血的过程。同时瘀血内阻可影响津液输布,进而津液凝聚为痰,严重阶段时则痰瘀互结为患。
2.4 痰瘀互结的转归
2.4.1 痰瘀热化 痰瘀虽性本寒,但易郁而化热。周仲瑛[23]认为,痰、瘀与热、毒关系密切,外感六淫化火可波及营血,致使气血壅滞;也可劫灼营阴,耗伤血液,致使血液稠浊,停滞为瘀,气火偏亢;五志过极,气郁化火;有形之邪,积久化热;病久入络、络瘀生热等,可先导致瘀血和内热的产生,既能因瘀致热,亦能因热致瘀;若温热邪毒内陷营血,热蒸津液聚而成痰,或热毒痰瘀交结。王强[24]亦认为,痰瘀互结型胸痹日益成为临床上的主要证型,其热化的因素愈来愈多,“因邪迫于阳气,不得宣畅壅瘀生热”,病久伤气耗阴,虚实夹杂,缠绵难愈。热化是对痰瘀病机转归的发展。
2.4.2 痰瘀生毒 谢颖桢[25]等认为,痰瘀互结壅积不解,日久则酿生浊毒,成为痰瘀之毒,毒痰瘀胶结深伏交夹为害,使络脉结滞之势加重,病及心、肾、脑、眼、络,而气血营卫无以渗灌,进而毒损脏腑蒙蔽清窍,气血阴阳俱虚,变证百出,病情沉重。更有学者指出,痰瘀互结日久,生热化毒,郁热毒邪内伏致营卫不和、气血亏虚,形成痰瘀与热毒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致病情恶化,是对虚-痰-瘀-毒学说的补充和完善。[26]1669周仲瑛也认为,痰饮、瘀血作为津液代谢的病理产物,其本身皆能化毒为害,形成痰毒、瘀毒。痰瘀互结,郁久腐化,久则凝聚成毒,从而形成痰瘀毒相互交结,且毒能生痰,毒能生瘀。三者之间不但相互兼夹,而且还往往相互转化,从而形成毒痰瘀同病。需要指出的是,也有学者认为热之甚乃成毒,痰瘀日久、化热生毒而成痰瘀热毒互结之证[27]。
3 痰瘀互结证之辨
3.1 以疼痛、麻木、精神系统症状为主症
尽管痰瘀互结证因其广泛见于多种内、外、妇科等多种疾病而临床表现不一,但其主症具有一定规律可循。在国标和《中医大辞典》中即以“局部肿块刺痛,或肢体麻木、痿废,胸闷痰多,或痰中带紫暗血块,舌紫暗或有斑点,苔腻,脉弦涩等”为痰瘀互结证的常见症状。黄爽明等[28]指出,痰瘀互结证的临床表现主要有疼痛(固定、刺痛、顽固性疼痛等)、麻木、肿块、眩晕、久咳喘促、精神症状(如不省人事、发狂等)、异常分泌物(如咳吐痰血、带下赤白、白浊尿血、脓肿积液等)以及妇科症状(如月经量少、闭经、不孕等)。
3.2 重辨舌脉
在对痰瘀互结证辨证要点方面,各家的观点比较统一,都认为舌脉是辨证之关键。舌苔诊痰,舌质诊瘀。痰证患者苔多白厚或黄,化热则苔黄腻;瘀证患者舌质多紫黯或有瘀点、瘀斑。痰证的脉象,以滑脉或弦脉为常见,瘀证的脉象则以涩脉为主。痰瘀互结证之脉象可见弦、滑或沉涩,并视痰瘀之侧重不同而有别:痰胜于瘀者,其脉以滑或弦为主;瘀胜于痰者,其脉则以涩为主。如张镜人认为,痰瘀互结证辨证之要点除掌握一般体征外,重在望舌,无论痰湿、痰浊内阻,舌苔每多腻苔(白腻、黄腻、黏腻、厚腻等);凡有瘀阻,舌质往往紫暗、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增粗、曲张,紫暗舌色及腻苔是辨证之要点[29]。沈宝藩等[30]在对160例痰瘀互结证中风患者的观察时发现,痰瘀互结的舌脉多表现为舌质不同程度紫暗或见瘀斑,而有70%的患者表现为苔腻或滑、脉弦或滑。沈绍功、韩学杰等亦在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诊断中尤重苔腻质暗,“但见舌腻质暗便是,它症不必悉具”。
3.3 痰瘀致病迁延变化多端
痰瘀致病多为疑难杂症或迁延难愈的疾病。如朱良春认为怪病多由痰作祟,顽疾必兼痰和瘀。在治疗神经精神疾患时主要抓住“痰”“瘀”两端,提出“治痰要治血,血活则痰化”的观点。周仲瑛认为,在病变过程中痰、瘀常互为因果,致痰瘀互结,形成恶性循环。诸多疑难杂症、急危重症、缠绵久病常常与“痰瘀互结”相关联,在辨病辨证基础上,每从“怪症多痰,久病多瘀”着手,特别重视痰瘀同治。王阶等通过大量临床观察也认为,痰瘀互结证病程进展缓慢且冗长,痰瘀胶结为顽痰死血,病情往往缠绵难愈,治疗上有一定的复杂性[31]。所以,病变迁延、变化多端、经久难愈也常为临床医家辨识痰瘀的重要线索。
4 痰瘀互结证之治
4.1 治病求本
痰和瘀的产生各有其病理基础,归根结底是本虚标实之证,所以治疗时除了应当针对“痰”和“瘀”之外,还应寻求根本而治之,所谓“见痰休治痰”之谓。如张镜人强调痰瘀同治时理气药的作用,认为由于瘀和痰的形成与人体气机失调密切相关,除兼顾活血和化痰之外,在治疗痰瘀互结之证时必佐理气药物,以治病求本。
4.2 痰瘀同治
痰瘀既多相关,单纯祛痰则瘀血难化,单纯化瘀则痰浊不除。因此,在选方用药上必须痰瘀同治,治痰勿忘治瘀,治瘀常须顾痰,综合运用化痰祛湿、活血化瘀之法。不仅痰瘀互结证如此,有时疾病只表现出痰证或瘀证的症状,但根据其痰瘀同源互生的关系,必须痰瘀兼顾,或治痰为主佐以治瘀,或治瘀为主佐以治痰,或痰瘀同治[13]。曹洪欣等提出“痰瘀活化”的假说。基于痰瘀同治,并通过药物的干预,改变痰瘀的理化性质、生理功能,使之恢复常态或健康态[32],这是对“痰瘀同治”的另一种诠释。同时,部分医家1也提出了应该根据痰和瘀的偏重程度不同而有所侧重,注意痰瘀两者的轻重关系,即痰重则以温阳健脾为主,瘀重就需理气通络为主。
5 从痰瘀互结论治不同疾病
近年来,从痰瘀互结论治各种疑难疾病得到广泛的重视。研究热点相对集中在心脑血管类疾病、代谢性疾病、肿瘤、妇科疾病等慢性病上,从痰瘀论治都取得了较好疗效。
5.1 心脑血管疾病
5.1.1 冠心病 痰瘀互结证是冠心病的常见证型,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其病机为痰瘀互结、阻滞心脉。临床实践证明,痰瘀同治是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有效方法,发作期运用此法能使标实之证迅速缓解;缓解期寓通于补,祛邪以扶正。由于临床上病机错综复杂,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又有各自的独到之处。如邓铁涛治疗痰瘀互结型冠心病善用温胆汤加减,气虚明显酌加黄芪或五龙爪;心痛则合失笑散或三七末冲服;脾气虚弱合四君子汤,兼阴虚合生脉散,兼高血压加草决明、珍珠母,兼高血脂症加山楂、何首乌、麦芽等。张伯礼则采用活血化痰、补虚固本法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临证注重痰瘀并治,治痰不忘消瘀,治瘀不忘祛痰。强调用药既勿过于温热,也不能过于寒凉,宜施芳香化浊,佐以清解之法。通过判别痰瘀互结的轻重、胶结程度、寒热性质等的不同,灵活选方用药,采用不同的治疗策略和组方技巧,特别是具有祛湿化瘀双重作用之如佩兰、茵陈、蚕砂等[33],并善用对药如藿香佩兰、蚕沙半夏、石菖蒲郁金、茵陈苍术、大黄栝楼等协同增效[34]。曹洪欣则在痰瘀同治的同时重在温阳,提出温阳益心法是治疗冠心病的基本原则。治疗可在栝楼、薤白、半夏、赤芍、川芎组成的基本方上加桂枝、黄芪、人参等以温阳益气。此外,针对寒、热、瘀的不同而在选方用药上有所侧重,辨证论治。雷忠义[35]提出从痰瘀立论是治疗胸痹的基础,并创制舒心片(栝楼皮、丹参、黄芪、葛根、薤白、泽泻、川芎、郁金、骨碎补、赤芍),以通为补、化痰宣痹、活血化瘀。综上各家均抓住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本虚标实”的特点,本着“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以化痰祛瘀为基本思路,标本兼顾,随症加减,均取得了较好疗效。
5.1.2 高血压 沈绍功等认为,痰瘀互结、毒损经络证在高血压病中居首位,且发病率在不断升高[36]。认为高血压病时脏腑间协调平衡关系破坏,在此基础上继发邪生,尤其是痰瘀互结,从而导致“风、火、痰、瘀”的复杂病机。而从痰瘀互结角度论治高血压病,治疗以祛痰化瘀、平肝潜阳,常能收到满意效果[37]。也有文献认为,高血压病除平肝潜阳为常法外,加入利水化痰的半夏、陈皮、茯苓、泽泻,祛瘀通络的地龙、三七、益母草等能明显提高疗效且作用持久[24]。
5.1.3 缺血性中风 王永炎认为,中风乃“风火痰瘀互结作用于人体,使气机升降失常,气血运行逆乱,邪实充斥三焦”所致,并制订化痰通络汤、化痰通腑汤,提高了临床疗效。沈宝藩[38]提出,中风病在非急性期或者当呈现虚证明显时,可按“百病兼痰”、“百病兼瘀”、“痰瘀同源”之说论治,应注意痰瘀同治之法贯穿始终,强调应分气虚、阳虚、阴虚各型的血瘀挟痰浊证治疗。祛痰则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选用涤痰开窍、清化热痰、温化寒痰、润燥化痰、健脾化痰等药,“痰一化,窍自开,络自通,风自清”。
5.2 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之主要病机为痰瘀阻滞,并贯彻病程的始终,治疗应在辨证论治的同时注重从痰从瘀论治,化瘀涤浊,改善代谢障碍。如胥改珍[39]认为,痰浊瘀血与代谢紊乱密切相关,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治疗上要掌握总的病机,重视从痰从瘀论治。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与不同证之临床表现,或治其痰,或治其瘀,或痰瘀并治,随证治之,才能取得预期效果。胡德华等[40]临证中常从痰瘀并治、兼顾气血出发,以活血通脉、健脾化痰为主来治疗高脂血症,自拟活血降脂汤为基本方随证加减,用以治疗原发性或继发高脂血症和因高脂血症而导致的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肌供血不足及中风后遗症等。国医大师朱良春通过对痛风的深入研究提出了“浊瘀痹”的病名,湿浊瘀滞内阻是痛风的主要病机,创立痛风“泄化浊瘀”的治则“痛风方”(土茯苓、萆薢、薏仁、威灵仙、泽兰、泽泻、秦艽、赤芍、地鳖虫、桃仁、地龙等)[41]。有研究者[42]认为,糖尿病血管病变是由于痰瘀互结于脉络(血管)壁形成致病,提出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化痰散结为原则来治疗,且痰瘀互结贯穿于血管病变之始末,故活血化瘀、化痰散结用于本病之始终。也有临床研究报道,应用血府逐瘀汤加黄芪、栝楼治疗痰瘀互结型糖尿病收到良好疗效[43]。
5.3 肺系疾病
周仲瑛指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理因素主要是“痰浊、水饮、瘀血互为影响,兼见同病”。一些现代学者们也认为痰饮是肺心病的基本致病因素,瘀血是肺心病的必然病理产物,痰瘀互结是肺心病的关健病机,化痰祛瘀是治疗肺心病的基本法则[44]。洪广祥倡导“痰瘀伏肺为哮证夙根”的观点。张士卿也认为,在哮喘治疗中扶正固本与痰瘀同治是长期控制儿童哮喘的关键[45]。徐孝萍等从痰瘀论治慢性支气管炎,在辨证治痰的基础上,从痰瘀为患考虑,加用活血祛瘀通络之品,收到良好效果[46]。
5.4 肿瘤
肿瘤的产生一般由于多种内外因素的结果,无论是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而其形成大半是有湿浊内生、聚湿生痰、气机不畅、气滞血瘀、痰瘀互结而成。文献中可见多篇有关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多种恶性肿瘤从痰瘀论治的报道,一般采用补虚辅以化痰散结逐瘀之剂而获得效果。如应用六君子汤合栝楼薤白半夏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肺癌,配以白芥子、浙贝以化痰散积,三棱、莪术活血化瘀或合以血府逐瘀汤,临床疗效满意[47]。
5.5 其他疾病
在论治老年性痴呆方面,近年来有多位学者认为其病位在心、脑、肾,故治疗上应重视从虚、痰、瘀论治,采用补肾填精、化痰行瘀法,以左归饮加石菖蒲、远志、丹参、郁金、川芎等化痰行瘀开窍,获得满意疗效[48-49]。从痰瘀论治妇科疾病也越来越多。妇人生理特点决定了其在经、产期均耗血伤血,易产生瘀血内着、经脉闭阻,致使津液不能正常敷布,则生痰为害。或因妇人常易因肝郁气滞则血瘀痰结,而成痰瘀同病。有学者认为,痰瘀互结常致癥瘕、崩漏、闭经、不孕症、乳岩、慢性盆腔痛、宫外孕等等妇科常见疾病,都可以从痰瘀互结的角度来论治。主要治法有理气化痰、化痰软坚、祛瘀化痰等,代表性祛瘀化痰方选“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赤芍)、“紫芝丸”(五灵脂、半夏、姜汁)等[50]。近年来从痰瘀论治PCOS(多囊卵巢综合征)渐为大家推崇[51-52]。
总之,有关痰瘀互结研究经上千年历代医家的发展,其理论日渐丰富,临床应用更加广泛,很多疾病从痰瘀同治都收到了较好疗效。然而,痰瘀互结证的病因病机认识、临床辨证要点、治疗方法和方药及其生物学基础、病证相关规律等,仍有待进一步的深化研究。系统、深入探讨痰瘀互结证的因机证治,除其现实指导价值之外,更可为复合证研究起到示范作用。因为现代疑难疾病鲜见单证者,这些复合(兼夹)证有其更复杂的形成过程,临床辨治更为棘手,研究也更为困难。故此痰瘀互结证的专题研究不仅仅有助于深化对许多难治性疾病的病机认识,更可为复合(兼夹)类证的研究和临床辨治提供借鉴。
[1]李经纬,余瀛鳌,区永欣,等.中医大辞典[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66.
[2]卢红蓉,杜松,胡镜清.痰瘀互结源流考[J].中医杂志,2015.
[3]陈晓平.痰瘀互结的病证治验[J].江苏中医杂志,1982,(5):26-27.
[4]李辉,邱仕君.邓铁涛教授对“痰瘀相关”理论的阐释和发挥[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22(1):45-47.
[5]崔源源,高铸烨,史大卓.冠心病(胸痹)气虚痰瘀互结病机辨析[J].北京中医药,2014,33(2):117-119.
[6]刘从明.谈谈痰瘀互结的病机与证治[J].内蒙古中医药,1985(3):10-11.
[7]阮兴秋.周仲瑛教授从痰瘀辨治肺系难治病经验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6.
[8]曹洪欣,张华敏.痰瘀互结与冠心病发病机理辨识[J].中医药学刊,2001,19(6):544-545.
[9]裴宇鹏.中西医结合干预缺血性中风病痰瘀互结兼阴虚证临床疗效评价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3.
[10]支艳,马建伟,魏汉林,等.试论中医痰瘀相关理论[J].中医临床研究,2013,3(2):58-60.
[11]韩学杰,刘颖,王丽颖.高血压病与痰瘀互结及五脏相关的理论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3):290-293.
[12]刘嘉芬.邓铁涛诊治冠心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整理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13]刘玉.“调肝启枢化浊”:防治“糖脂代谢病”的新突破[N].科技日报,2015-1-8-11.
[14]陈国英,陈文鑫,吴志阳,等.刘德桓运用化瘀浊益肝肾法治疗高血压病经验探讨[J].山西中医,2014,3(5):4-5.
[15]董汉良.试谈痰瘀相关[J].中医杂志,1980(9):7-10.
[16]张晗,康立源,张伯礼.心脑血管疾病痰瘀互结证述析[J].天津中医药,2009,26(2):172-174.
[17]韩学杰,张印生.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渊源和创新[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10):623-625.
[18]杜蕊,杨关林.杨关林教授痰瘀论治冠心病经验探析[C].第十次中医药防治老年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1:40-43.
[19]刘延祥,孙杰,吴鹏.吴立文教授从痰瘀论治眩晕的经验[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7,24(3):1-3.
[20]于海龙.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临床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2.
[21]张跃华.浅论痰瘀互结在老年病中的意义[J].陕西中医,1998,19(7):317-318.
[22]韩学杰.中医心病痰瘀互结毒损心络的理论渊源与创新性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10):1169-1172.
[23]阮兴秋.周仲瑛教授从痰瘀辨治肺系难治病经验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6.
[24]郑玲玲,王强.王强教授治疗痰瘀互结型胸痹临证经验[J].吉林中医药,2012,32(4):333-334.
[25]谢颖桢,邹忆怀,张允岭,等.血管性痴呆病因病机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6):1-3.
[26]雷忠义,于小勇,刘超峰.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与痰瘀毒互结证探析[J].陕西中医,2013,33(12):1646-1648.
[27]武雪萍.雷忠义主任医师治疗冠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
[28]黄爽明,彭德攀.痰瘀互结证的辨治探讨[J].湖南中医杂志,2014,30(8):9-11.
[29]张存钧,王松坡.张镜人痰瘀同治临床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2008,27(6):418-419.
[30]沈宝藩,路桂英,黄素文,等.痰瘀同治法治疗中风病160例[J].陕西中医,1988,9(9):402-403.
[31]邢雁伟,王阶,衷敬柏,等.采用聚类分析和对应相关方法研究1069例冠心病心绞痛证候应证组合规律[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11):747-750.
[32]鹿小燕,曹洪欣.冠心病从“痰瘀相关”论治探讨[J].中医杂志,2010,51(2):101-103.
[33]马妍,江丰,崔远武,等.张伯礼治疗心悸经验[J].中医杂志,2014,55(12):1003-1006.
[34]李彬,毛静远,江丰.张伯礼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对药应用举隅[J].中医杂志,2003,54(11):910-912.
[35]刘超峰,范虹,雷鹏.名老中医雷忠义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的经验[J].陕西中医,2003(8):722-723.
[36]韩学杰,沈绍功.原发性高血压痰瘀互结、毒损经络证类与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9):1270-1274.
[37]李成卫,沈绍功.原发性高血压病痰瘀同治整体治疗方案设计[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10):626-628.
[38]沈宝藩,路桂英,黄素文,等.痰瘀同治法治疗中风病160例[J].陕西中医,1988,9(9):402-403.
[39]胥改珍.从痰瘀论治代谢综合征[J].山西中医,2003,8;19 (4):61-62.
[40]胡德华,何玉明.浅谈高脂血症从痰瘀论治[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2,11(3):29-30.
[41]常宇.朱良春首创痛风中医病名浊瘀痹[N].中国中医药报,2014-10-31-005.
[42]李振中,尹翠梅,王德修,等.痰瘀互结与糖尿病血管病变[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
[43]陆士成.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2型糖尿病痰瘀互结型的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
[44]牟吉荣.痰瘀互结与肺心病的关系初探[J].陕西中医,1992,13(3):111-112.
[45]吕晓武,吴丽萍,史正刚.张士卿教授从痰瘀辨治小儿哮喘的用药经验[J].中医儿科杂志,2013,9(3):1-3.
[46]徐孝萍,孙秀芳.慢性支气管炎与痰瘀关系的探析[J].陕西中医,2001,22(10):607-608.
[47]李龙丽.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经验举隅[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11):2141-2143.
[48]晏桂华,侯全忠,刘临兰.从虚痰瘀论治老年性痴呆[J].湘南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7(2):62-63.
[49]刘丽.补虚化痰祛瘀法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43例[J].湖北中医杂志,2001,23(10):31.
[50]郭永红.浅论由痰瘀互结所致妇科疾病[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8):613-614.
[51]朱玲,罗颂平,许丽绵.卵巢功能障碍的中医证治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6):83-86.
[52]刘宇新,侯丽辉,吴效科.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病因病机[J].天津中医药,2009,26(2):123-124.
R222.19
A
1006-3250(2015)04-0477-06
2015-01-2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课题-基于冠心病痰瘀互结证辨证方法的创新研究(2014CB542903)
△
胡镜清,研究员,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药理论构筑与诊疗模式的临床研究方法研究,010-64014411-2525,E-mail:gcp30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