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古代文献的髓病证整理与分析*
2015-01-25刘源香杨继国
刘源香,杨继国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
基于中医古代文献的髓病证整理与分析*
刘源香,杨继国△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
查阅历代中医重要古籍文献,运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对古代文献中关于髓的内容进行收集,并筛选出髓相关病证,经梳理、归纳出44个髓病证,再依五脏理论进行分类,从而有助于系统掌握髓病证。研究结果表明,髓病证的产生与肾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髓病证以虚证为主,肾虚髓亏是其基本病机,故本研究为临床治疗髓病证提供资料参考与方法启示。
髓病证;中医;文献研究
古代中医学对病、证、症概念区分不甚严格,语言表述常混杂不清。为便于整理与研究,本文将髓病、髓证、髓症统一为髓病证。本文所定义的髓病证是指髓功能失调或受到损伤而导致的疾病、证候或症状。由于以往对病证的分类较为零散,本文试以五脏理论进行分类,这样有助于对髓病证进行系统掌握。其范畴包括肾系病证、肝系病证、脾系病证、心系病证及肺系病证。另外,由于明清时期西学东渐,使中医学融合了许多西医的理论知识,因中西医汇通而出现了一些中西医术语混杂的新概念,如“髓筋”、“脑髓神经”、“脑贫血”等,这是中医异化的产物。本文依传统中医理论对与此相关病证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并依五脏理论对其进行归类。
1 研究方法
1.1 搜集文献
以《中华医典》(第四版)为线索,以“髓”为关键词进行全文搜索,把涉及的篇章、段落或条文全部记录下来。
1.2 筛选文献
通过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去除重复文献,将所得文献资料制成Word电子文档建立“髓”资料总库,然后再进行分类,建立“髓病证”子库。
1.3 校对文献
查阅相关中医古籍,全面、仔细地校对“髓病证”子库中所有的文献资料,确保资料引用精确。
1.4 研究文献
分析每个病证的病因病机,并依五脏理论对所得文献进行分类与归纳。
2 研究结果
在“髓”资料总库中,筛选髓相关病证记录共724条建立“髓病证”子库,经梳理删除重复和无意义记录后得到髓病证记录179条,参考《简明中医病证辞典》[1]及“十一五”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合并相同病证后共得到44个髓病证。依五脏理论分类如下,限于篇幅仅引用1条古代文献加以说明。
2.1 肾系病证
2.1.1 虚劳 文献中出现“懈怠安卧”“感热劳伤”“精极”“髓蒸”等病证,将其纳入“虚劳”范畴。该病证多由肾亏髓虚而致。如《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懈怠安卧。[2]”
2.1.2 眩晕 《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2]78
2.1.3 健忘 《类证治裁·健忘论治》曰:“老人健忘者,脑渐空也。[3]”
2.1.4 痿证 “骨痿”“足痿”均属于“痿证”范畴。《古今医统大全·痿证门》曰:“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4]”痿证实证可由湿热侵髓而发。《伤寒绪论·手足腋股汗》认为:“脚膝痿弱……髓中混以湿热也。[5]”
2.1.5 挛节 《古今医统大全·病能》曰:“肾不生水,则髓不满,而筋骨干槁,所以当挛节也。”[4]98
挛节实证多由寒湿之邪直中骨髓而致。《伤寒论条辨·辨痉湿暍病证第十二》记载:“寒湿之阴邪,注经络,渗骨髓,所以筋脉牵急。[6]”
2.1.6 骨痹 将“肾痹”“骨痛”“脊痛”“痛风”等病证纳入“骨痹”范畴。《症因脉治》卷三曰:“骨枯而髓虚……而肾痹之症作矣。[7]”
骨痹实证多为风寒湿邪侵及骨髓而致。如《素问·长刺节论》曰:“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8]”
2.1.7 骨注 《诸病源候论·骨注候》[9]认为,劳则伤肾,肾伤则髓亏,骨失所养,加之气血亏耗,导致柴瘦骨立。
2.1.8 臂薄 《灵枢·五变》云:“臂薄者,其髓不满,故善病寒热也。”[2]96
2.1.9 鹤节 《医灯续焰·鹤节》认为小儿鹤膝之节“乃肾虚不生骨髓耳。[10]”
2.1.10 龟背 “龟背”亦称“伛偻”。《杂病源流犀烛·胸膈脊背乳病源流》认为,背伛偻“皆督脉虚而精髓不充之故。[11]”
龟背实证,多由风入脊髓或针刺所伤而致。《针灸逢源·幼科杂病》记载:“由客风吹背,传入于髓,故背突如龟。[12]”
2.1.11 膝冷 《诸病源候论·虚劳膝冷候》曰:“肾弱髓虚……今肾虚受风寒,故令膝冷也。”[9]50
2.1.12 足摇 《望诊遵经·诊足望法提纲》曰:“足摇而不任身者,骨髓枯减。[13]”
2.1.13 足跟响 《续名医类案·奇疾》曰:“肾主骨,肾虚则髓空,髓空则鸣,所以骨响。[14]”
2.1.14 髓厥 《诸病源候论·积聚候》[9]216认为,肾阳虚致骨中寒冷,髓居骨中,发为髓厥。
2.1.15 解颅 《诸病源候论·解颅候》曰:“肾气不成,则髓脑不足,不能结成,故头颅开解也。”[9]505
2.1.16 囟陷 《医灯续焰》认为:“囟陷者,囟门深陷也……属肾虚髓少,骨气不实。”[10]268
2.1.17 五迟五软 《脉义简摩·小儿五脏证治》言:“肾虚者,骨髓不满也,儿必畏寒,多为五软之病。[15]”
2.1.18 齿病 将“历蠹”“齿痛”“髓溢”等病证归入“齿病”范畴。《诸病源候论·牙齿痛候》曰:“若髓气不足,阳明脉虚,不能荣于牙齿,为风冷所伤,故疼痛也”。[9]307齿病实证可由外邪直接侵及经脉,使牙齿失于髓养而发病。
2.1.19 耳鸣 《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2]”
2.1.20 目疾 《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目无所见。[2]”
2.1.21 少阴喉痛 肾虚髓空则不能滋养喉咙而致少阴喉痛。《临证指南医案·咽喉》指出:“阴涸于下,阳炽于上,为少阴喉痛。[16]”
2.1.22 遗精 肾伤则髓虚,髓虚则精自下。《灵枢·本神》曰:“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2]25
2.1.23 阳痿 阳痿亦称“阴痿”。《杂病源流犀烛·前阴后阴病源流》曰:“凡人色欲过度,精髓耗败,伤于肾元,遂致阴痿不起”。[11]942
2.1.24 不孕 《张氏医通·经候》认为,妇人不孕不育者“有金石药毒伏于髓中者,有酒客湿热混于髓内者”。[5]49
2.1.25 白发 《诸病源候论·白发候》指出:“肾气弱,则骨髓枯竭,故发变白也。”[9]286
2.1.26 淋证 《华氏中藏经·论诸淋及小便不利》认为:“诸淋与小便不利者……或因迷宠不已,而真髓多输。[17]”
2.1.27 消渴 《证治汇补·消渴》云:“下消者,肾也。精枯髓竭,引水自救,随即溺下,稠浊如膏。[18]”
2.1.28 女劳复 《仲景伤寒补亡论·伤寒劳复》说:“新瘥后,精髓枯燥,切不可为房事。犯之必死……此名女劳复。[19]”
2.1.29 五脏绝 《脉经·热病五脏气绝死日证》[20]认为,精与骨髓俱去,而致五脏绝。
2.1.30 喘证 《景岳全书·喘促》曰:“肾主精髓而在下焦,若真阴亏损,精不化气,则下不上交而为促。[21]”
2.1.31 腕骨伤 《诸病源候论·腕伤病诸候》[9]391认为,肾主骨,骨折伤髓而致髓病证。
2.1.32 脑疽 《辨证录·脑疽门》[22]认为,肾火旺,蒸腾脑髓,致化毒生疽。
2.1.33 癃闭 《诸病源候论·小便病诸候》[9]170认为,肾与膀胱俱热,热则蒸髓耗津,导致肾阴不足,乃至水府枯竭而无尿。
2.1.34 脑髓病 肾主精,精成而脑髓生,脑髓病可归入肾系病证。《灵枢·海论》[2]认为,脑髓病可由髓海不足而致。
脑髓病实证常因热侵脑髓而发。《中西温热串解》曰:“所谓脑髓病也,每随诸热性病而发。[23]”
2.1.35 癫痫 《医林改错·脑髓说》[24]指出,脑髓失养可致癫痫发生。
2.2 肝系病证
2.2.1 头痛 《千金要方·髓虚实第四》曰:“髓虚者,脑痛不安。[25]”而《丹溪心法·头风六十六》认为,头风由“风寒入于脑髓”[26]所致。
2.2.2 黄疸 “脑黄候”“髓疸”均属于“黄疸”范畴。《诸病源候论》[9]138认为热入骨髓,流入脑,发为脑黄候。
2.2.3 疝气 《素圃医案》曰:“(疝)乃气血两亏,津枯髓减,肝肾病也。[27]”
2.2.4 痉证 痉证亦称瘛疭。《景岳全书·痉证》[28]认为,肝肾阴虚、髓海不足则筋脉失养,虚风内动而致搐挛僵仆。
《医学衷中参西录·痫痉癫狂门》[29]认为,肝热上冲脑髓可致本病实证。
2.2.5 中风 张锡纯[29]192认为,肝肾阴亏致肝阳上亢,血随气逆,上蒙神窍,发为本病。或者肝肾阴亏,髓海失养,脑为之不满,令人昏厥。
2.3 脾系病证
2.3.1 骨蚀 《脾胃论·脾胃胜衰论》曰:“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是为骨蚀,令人骨髓空虚,足不能履地。[30]”
2.4 心系病证
2.4.1 脑额生疮 《张氏医通·胎毒》曰:“脑额生疮者……湿热攻击髓海也。”[5]559
2.4.2 癫狂 肾水亏则髓海不充,心火旺则神明被炙。如《素问玄机原病式·狂越》认为:“心火旺,肾水衰,乃失志而狂越。[31]”
癫狂实证可由火烁脑髓而发。《重订通俗伤寒论·发狂伤寒》曰:“五志之火,上烁脑髓,神经顿失其常性,遂发似狂非狂之证。[32]”
2.5 肺系病证
2.5.1 痨瘵 《周慎斋遗书·内伤》曰:“肺气益虚,不能生肾,肾水枯则相火旺,相火旺则骨髓蒸干,劳瘵所由作也。[33]”
痨瘵实证由瘵虫直接伤髓而致。如《仁斋直指方》有“瘵虫食人骨髓”[34]之论。
3 分析
纵观44个髓病证,肾系病证为35个占绝大多数,其次肝系病证5个,心系病证2个,脾系病证1个,肺系病证1个。因肝肾同源,肝系病证与肾也密切相关。心系病证—癫狂的产生与肾水亏息息相关;脾系病证—骨蚀,因土克水,脾病及肾而生;肺系病证—痨瘵,也可因肺虚肾亏而致,说明髓病证的产生与肾的生理功能异常密切相关。
由虚实辨证来看,髓病证的虚证包括肾系病证32个(除“不孕”、“腕骨伤”和“脑疽”外),肝系病证4个(除“黄疸”外),脾系病证1个(骨蚀),心系病证1个(癫狂),肺系病证1个(痨瘵),虚证共计39个占绝大多数。髓病证的实证包括肾系病证9个(“不孕”、“腕骨伤”、“脑疽”、“痿证”、“挛节”、“骨痹”、“龟背”、“齿病”及“脑髓病”),肝系病证3个(“黄疸”、“头痛”和“痉证”),心系病证2个(“脑额生疮”和“癫狂”),肺系病证1个(“痨瘵”),实证共计15个,由此说明髓病证以虚证为主。
分析髓病证产生的病因病机可以发现,虚证皆由肾虚髓亏或肝肾不足导致。由于肝肾同源,肝肾不足仍可归于肾虚而论,因此肾虚髓亏是髓病证虚证的基本病机。这与中医文献记载的“肾生骨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盖髓者,肾精所生,精足则髓足”(《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脏腑之官》)以及“肾不生,则髓不能满”(《素问·逆调论》)等内容相吻合,而髓病证实证多由风寒湿热之邪侵髓而发。通过对髓病证的整理与分析,可为临床治疗髓病证提供理论依据。
[1]邹积隆,丛林,杨振宁.简明中医病证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灵枢经[M].田代华,刘更生,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8.
[3]清·林佩琴.类证治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33-234.
[4]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175.
[5]清·张璐.张氏医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92.
[6]明·方有执.伤寒论条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51.
[7]明·秦景明.症因脉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46.
[8]黄帝内经素问[M].田代华,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4.
[9]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 265.
[10]清·潘楫.医灯续焰[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267.
[11]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03.
[12]清·李学川.针灸逢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226.
[13]清·汪宏.望诊遵经[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113.
[14]清·魏之琇.续名医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 562.
[15]清·周学海.脉义简摩(卷八)[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出版社,1984:卷八.
[16]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11.
[17]汉·华佗.华氏中藏经[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30.
[18]清·李用粹.证治汇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74.
[19]宋·郭雍.仲景伤寒补亡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58.
[20]晋·王叔和.脉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65.
[21]明·张景岳.景岳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 236.
[22]清·陈士铎.辨证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506.
[23]民国·吴瑞甫.中西温热串解[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76.
[24]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M].欧阳兵,张成博,点校.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6.
[25]唐·孙思邈.千金要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 204.
[26]元·朱丹溪.丹溪心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188.
[27]裘吉生.珍本医书集成·素圃医案·案类·第十三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41.
[28]明·张景岳.景岳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 150.
[29]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河北: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613.
[30]金元·李杲.脾胃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
[31]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40.
[32]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M].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1959:293.
[33]明·周子午.周慎斋遗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09.
[34]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287.
R228
A
1006-3250(2015)04-0383-03
2014-05-15
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资助项目-颈动脉粥样硬化与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研究(2011-308)
刘源香(1970-),女,山东济宁人,副教授,医学博士,从事中医脑病临床与文献研究。
△通讯作者:杨继国,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E-mail: jiguoya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