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机媒体视角下理工科大学生传统文化学习策略

2015-01-24高为民周婷婷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10期
关键词:理工科传统大学生

高为民,周婷婷

(湖南工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湖南 衡阳421002)

1 理工科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现状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史演化而来,是表现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思想文化,是当代大学生们不能忽视的历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以伦理道德为核心,注重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完美人格。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利于学习者修身养性,也利于学习者实现理想、坚定信念、提高人格魅力[1]。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和深度改革时期,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日趋朦胧,“崇尚个体,倡导竞争、自由”的西方多元文化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剧烈冲击。大学生群体的为人处世原则逐渐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所代替,意识模糊、崇洋媚外、审美错位等问题凸显[2],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传统文化认知日渐式微。原因在于:理工科大学生侧重于应用、技术类课程的学习,人文素养课程开设较少,很难弄清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根源,从而难以准确把握文化的本来面目,去伪存真,吸其精华,摒弃糟粕;对优秀传统文化作品不甚了解,对传统经典著作知之甚少;应用文写作严重滑坡;中国传统的节日正逐渐被西方节日替代,如情人节、圣诞节在校园网异常热闹;影视文化上,是看着西方影片、日本动漫长大的;饮食文化上,喜欢麦当劳、肯德基等西方垃圾食品。第二,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坍塌。表现为:道德观念淡漠,大学生群体存在诚信缺失的现象,如考试舞弊、抄袭作业、奖(助)学金弄虚作假等;缺乏“谦和仁爱有礼”传统道德;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社会责任感;缺乏“包容心”,心理承受能力、抗压能力差等。第三,自觉学习传统文化存在实践危机。大多数大学生不会选择主动性学习,且把课堂内的传统文化课程学习当成看电影式的过程;对接受传统文化教育还停留在理论层面,不能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统伦理道德融入身心,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2 手机媒体传播特性

手机传播模式是一个开放的体系,符合大众传播的沙漏传播模式,即手机使社会上人人都成为媒体。手机媒体具有高度的便携性、互动性、隐私性、贴身性及用户数量的普及性,从而打破了地域空间、时间和设备的限制,使得人们能够随时随地接收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是越来越受到广泛认同的大众文化传播媒介。第一,互动性强。手机媒体是一种开放的互动式传播,传播者与接收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双向交流。手机媒体的出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满足了“离散眼球经济”的需要,普通民众可以在碎片化、间断性的时间中获得个性化需求,从而取得经济利益。如手机股票、手机淘宝等[3]。第二,传播与更新即时性。作为一种移动的数字化传播,手机媒体可以实现双方的对等性,不受“把关人”的约束,能够实现信息以最快的速度传送给用户。只要有无线网络的地方,手机就可以实时进行信息传播。第三,传播内容的丰富多样性。由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媒体的传播内容涵盖了广播、报业、电视和互联网的内容,信息量大。手机用户拥有丰富的多媒体信息、多样化的功能和个性化的服务及分享大众化的休闲娱乐平台。

3 理工科大学生利用手机媒体学习传统文化的优势

第一,手机媒体与大学生群体的高度黏合性。移动互联网的出现突破了传统的纸质刊物、无线广播和电视的信息传递方式,衍生出了更多新型的网络应用。基于云计算和移动4G 的普及应用,基于位置社交的个性化网络购物、手机微博、微信、米聊等具备时间碎片化特点的应用成为新的社会文化关键,影响着社会不同层面的人群,尤其是青年学生。许多学生绰号“拇指一族”。理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强、课外时间具有不连续和碎片化的特性,手机媒体的便携性和内容的丰富性正好符合这种碎片化的时间特性。第二,手机快餐式阅读和微内容的社会化聚合深受学生喜欢。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手机持用量较高,手机不仅是一种简单的通讯工具,更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缓解压力的重要来源。大学生阅读能力强、求知欲旺盛,手机媒体的信息互动、电子图书、微电影、国学经典可以帮助广大青年学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群体大多数课外时间都用在手机阅读上,若高校利用手机媒体开设“红色”微博、微课,分层次模块化宣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手机文化,又提高了校园文化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4 理工科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策略

理工科大学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不是几门传统文化选修课和思政课就能够解决问题的,必须要遵循一个科学合理的学习体系,才能继承和创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根据手机的移动学习理论建立如图1 所示理论模型,它以大学生的自身需求为核心因素,以手机媒体和“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为外部渗透因素。基于大学生的偏好,定制和推送符合大学生自身需求的内容,满足学生对内部环境中的情感、个人、娱乐、生活及社交五个方面的多样化需求;而传统文化可以渗透于用户的需求服务中,让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日常使用手机的视线中,促使大学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

图1 基于手机媒体学习传统文化的理论模型

通过“大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问卷调查发现,“利用网络、电视、报纸、杂志及书籍”排在第一位,特别是基于手机媒体的电子刊物和诸如易中天、于丹“百家讲坛”、娱乐化的历史剧等影视节目迎合了中国根深蒂固的民间叙事模式,生动形象,深受大学生们的喜爱。我们可从理论模型中的内外两层重点讨论理工科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的总和。

第一,内部需求层。内部需求层主要包括个人情感需求、学习需求、社交需求、生活及娱乐需求。1)在市场经济和信息全球化浪潮冲击下,情感需求受功利和实用主义影响。部分理工科大学生侧重于专业技术知识,忽视人文课程,艺术素养低,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之不多,会出现学习焦虑。2)学习是第一需求。理工科大学生对科学、工程技术及应用技能比较感兴趣,会主动学习。对于传统文化的人文素养课程,应选择认知型学习策略。3)社交需求是指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投入情感、时间及精力建立起的社会关系,是相对稳定的小群体。4)生活需求是指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大学生虽身心均已成熟并独立,但经济上不独立,属于消费群体。多数学生缺乏理财意识,存在及时行乐和享受高档生活的思想等,学校和家庭必须要采用努力管理的策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活质量观。5)娱乐需求则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和价值取向。大学生独立意识强,在校自由支配的课外时间较多,娱乐活动呈现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及时尚化等特点,因而可采用实践创新学习策略。

第二,外部渗透层。1)家庭教育应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家长的教育方法和行为准则是子女健康成长、成才的关键。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如传统节日全家一起团聚,忠孝礼仪以身作则,与子女沟通中多引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引导孩子接触、欣赏、评鉴传统文化。2)理工科院校要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学生人格的养成教育,扩展素质能力模块,将传统文化知识内化为学生综合素质。应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科学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培养“全面发展”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传统文化类课程设置应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应采用情景式、互动式、专题报告、案例等多样的教学方法,结合实践环节,形成传统文化素质拓展体系,帮助学生将传统文化知识内化为自身综合素质。3)社会营造良好氛围,促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趋近。首先,社会应拓宽传播渠道,调动各种媒体,将民俗礼节、传统哲学这些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以民众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方式广泛宣传,促进大学生的认同。其次,社会应积极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营造空间,弘扬传统文化的正能量。4)政府完善立法,保护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助推传统文化的发展。建法立制,加大财经投入,引导学术界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形成全社会重视传统文化的风潮,进而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趋同。5)理工科大学生要以手机为媒介,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做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

5 结语

本文以当代理工科大学生个性需求为主初步构建了学习传统文化的理论模型,主张从政府、社会、家庭和学校外部环境逐步渗透,实现知行合一、教化养成。充分利用手机媒体的优势和大学生的特点,以手机媒体为媒介载体,传播大学生们需要和关心的传统文化知识,弥补传统媒体与传统教育的不足,促使理工科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自身的学识与文化素养。

[1]童刚钦.基于手机媒体的大学生日常化学习传统文化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2]王寒娜.论理工科大学生传统文化培养体系的构建[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68 -72.

[3]赵小东,熊安慧,张庆功.手机媒体的传播现状及特点[J].新闻爱好者,2011(22):18 -19.

猜你喜欢

理工科传统大学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老传统当传承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大学生之歌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