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方临证治验四则

2015-01-24张连艳

中国民间疗法 2015年5期
关键词:查体舌质竹叶

张连艳

(山西省浮山县中医院,042600)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药物治疗体系,集理、法、方、药于一体,其经方的魅力在于临床疗效。多年来,笔者应用经方,获效奇佳,现举例如下。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治疗盆腔炎

患者某,女,52岁,2006年4月19日初诊。患者6年前因腹胀、腹痛,白带增多,诊断为盆腔炎,给予抗生素等治疗。治疗后,白带正常,但患者仍有腹胀,严重时腹痛,其腹胀进食、午后加重,晨起轻,胀至患者不能吃晚饭。如进晚餐后,腹胀致患者晚上不能入睡,痛苦不堪。6年来,多方求医,医治无效。患者自以为患了不治之症,整日忧思郁闷。就诊时诉:腹胀、腹痛,3年来不能进晚餐。查体:面色萎黄,精神委靡,形体消瘦,舌质淡,体胖,边有齿痕,苔白润,脉虚弱,据患者症状、舌象、脉象,考虑患者系脾虚气滞。方选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加味:厚朴20g,半夏9g,人参6g,乌药10g,香附15g,陈皮12g,延胡索12g,川楝子12g,枳壳15g,柴胡12g,木香6g,炙甘草6g,生姜10g。5剂,水煎服,日1剂。

2006年5月3日复诊:患者服药后,腹胀、腹痛明显减轻,进食好转。查体:面色萎黄,精神佳,舌质红,苔薄白,脉弱。仍考虑脾虚气滞。处方如下:厚朴15g,半夏6g,人参6g,黄芩9g,延胡索12g,川楝子12g,枳壳15g,柴胡12g,木香6g,炒白术6g,炙甘草6g,生姜10g。并嘱其忌油腻,服5剂后,2009年见患者时,面色红润,神清气爽,生活自理,病情无复发。

按:《伤寒论》原文66条曰:“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发汗太过,伤害脾气。脾司运化转输而主腹,脾虚运转无力,使气机壅滞,则腹胀满。本例患者系久病伤脾,致脾虚,长期忧思郁闷致气滞,病机为脾虚气滞。治疗以厚朴下气宽中消满,生姜辛苦散饮和胃,半夏化痰,人参、甘草甘温补益脾气而助运化。另加延胡索、川楝子、陈皮、香附等加强理气之功。且行气消满之药大于健脾益气之药,药证相符,疗效满意。

百合地黄汤治疗心血管神经症

患者某,女,60岁,2012年2月19日初诊。患者自幼胆小,多年来一直失眠、多梦、心悸。患者服多种药物后,均有不良反应,特别是服降压药后,因为血压高不得不服,非常痛苦。曾因胸闷、心悸在某院住院治疗。诊断为:心血管神经症。西医治疗效果差。出院后一直口服地西泮,受惊吓或紧张后患者病情加重,病情发作时胸闷、心悸 口干、口渴、喜冷饮、头晕、全身乏力、心烦不能卧。就诊时,患者呼吸急促,面色红,情绪不宁,诉说病情时悲伤欲哭。查体:舌质红,苔薄白,脉微。据患者四诊给予百合地黄汤加味:生地黄18g,百合15g,天花粉12g,生牡蛎12g。3剂,水煎,频服。

2013年3月4日二诊:患者服药后心烦、口渴、胸闷均减轻,失眠较前好转,服降压药后无不良反应,仍有心悸。查体:舌质淡红,苔薄白,考虑患者心气虚。前方加炙甘草18g,5剂,水煎服,日1剂。

2013年3月19日三诊:患者服药后仍有睡眠差,头晕。给予:生地黄18g,百合30g,天花粉12g,生牡蛎15g,炙甘草18g,天麻12g,草决明15g,夜交藤30g,炒酸枣仁30g。7剂,水煎服,日1剂。后随访诉服药后病情无复发,生活正常。

按:此例患者与《金匮要略》中百合病相似。“欲食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能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百合病,渴不差者,用后方主之”,“瓜蒌牡蛎散方”。该例患者虽症状多样,但其病机为“心肺阴虚内热”,治疗以百合养阴清热,润肺清心,益气安神;生地黄益心营、清血热;天花粉(瓜蒌根)清解肺热、生津止渴;牡蛎咸寒引热下行。诸药合用,补其阴之不足,以调整阳之偏盛,即所谓“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

竹叶石膏汤治疗颈部淋巴结炎

患者某,女,47岁,2012年4月11日初诊。患者40d前因双侧颈部淋巴结红肿,疼痛,发热,入住我院,诊断为颈部淋巴结炎,发热、疼痛消失后出院。出院后颈部淋巴结肿大复发,给予口服异烟肼,静脉点滴青霉素,每次800万U,每日1次,共静点20d,无效。就诊时患者诉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并伴有头晕,咽痛,声音嘶哑,盗汗,心烦,口渴。查体:双侧淋巴结肿大,质地硬,舌红苔少,脉细数。辨证为热病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予竹叶石膏汤加减,处方如下:竹叶6g,石膏15g,人参15g,麦冬12g,半夏12g,知母15g,连翘15g,生地黄10g,粳米15g。5剂,水煎服,日1剂。

2012年4月16日复诊:上述症状均减轻,诉有头晕,双下肢无力,咽干,舌质红,白薄白,脉细数。处方如下:竹叶10g,石膏15g,人参10g,麦冬12g,贝母12g,知母15g,连翘15g,生地黄10g,粳米10g。5剂,水煎服。2012年10月随诊淋巴结肿大无复发,无不适症状,工作生活正常。

按:《伤寒论》第397条:“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本条治疗热病后期,大热已去,余热未尽,气阴两伤。该例患者表现符合此汤证病变。竹叶、石膏清热除烦;人参、麦冬益气生津,以补正虚;粳米和中;半夏降逆止吐,调和胃气;加贝母软坚散结;知母清热。

苓桂术甘汤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患者某,女,52岁,2011年5月18日初诊。发作性眩晕5年。发作时眩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心悸,气短,曾多次住院,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西医治疗效果差,影响患者正常工作生活。患者就诊时精神不振,面色萎黄,语声低微,少气懒言,自诉活动后眩晕加重,闭目不能睁,心悸、胸闷、气短,恶心、呕吐、口渴,不欲饮水,患者要求中药治疗。查体:舌体胖,质淡,边有齿痕,苔薄白水滑,脉虚而无力。辨证为脾虚,不能运化水液,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蒙闭清窍,发为眩晕,治以温阳化水,健脾利水。处方如下:茯苓30g,桂枝12g,炒白术15g,炙甘草10g,半夏9g,生姜9g。3剂,水煎,频服

2011年5月22日二诊:患者眩晕明显减轻,恶心,呕吐消失,但仍有心悸,口渴稍减,渴喜热饮。查体:舌体胖,质淡,边有齿痕,脉弦。给予:茯苓30g,桂枝12g,炒白术15g,炙甘草10g,炒山药15g,党参15g,生姜9g。5剂,水煎服,日1剂。

2011年5月29日三诊:患者眩晕消失,无心悸,胸闷。查体;舌质淡,体稍胖,苔薄白。给予:茯苓15g,桂枝12g,炒白术15g,炙甘草10g,炒山药15g,党参15g,炒薏苡仁10g。7剂病愈。2013年6月陪其丈夫就诊时,面色红润,精神佳,工作生活正常。

按:《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患者与此病因虽不同,但其病机均为心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中医认为,“脾虚则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窍被水气蒙闭发为眩晕。重用茯苓利水健脾,治水邪上逆;桂枝温阳降冲,助气化以行水;白术、甘草补脾和中以制水;山药、党参、薏苡仁加强补脾之力。因患者首诊时恶心、呕吐,故二诊时加半夏、生姜止呕,令其频服,以减轻呕吐发作。证药相符,疗效满意。

猜你喜欢

查体舌质竹叶
基于舌诊偏色与去干扰的计算机技术研究∗
卫竹叶老师辅导的日记画
健康查体中以人为本服务的应用
健康查体中护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
载在竹叶船上的童年
中医舌象与慢性肾脏病微炎症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竹叶沟怀古
学包圆锥粽
老年男性单膝关节炎误诊为痛风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