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副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2015-01-24陈华
陈 华
(江苏省如皋市江安镇兽医站,江苏如皋 226534)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陈 华
(江苏省如皋市江安镇兽医站,江苏如皋 226534)
猪副嗜血杆菌病又称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是由猪副嗜血杆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多发性浆膜炎,该病主要危害断奶仔猪、保育仔猪,主要的病理变化为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肺炎、胸膜炎、心包炎、脑炎。发病率为10%~40%,死亡率有时可高达90%。随着养猪业的发展,规模化饲养高度密集,以及突发新的呼吸道综合征等因素存在,该病流行增加,危害日渐严重。近年来,猪副嗜血杆菌经常与其他病原混合感染,使病情更加复杂化,大大增加诊断、治疗难度,目前要以预防为主,采取综合措施,控制该病的发生和蔓延。
副嗜血杆菌 多发性浆膜炎 混合感染 鉴别诊断 预防治疗
近年来,我国养猪业发展很快,而饲养管理技术水平却相对滞后,饲养密度高、环境条件恶劣,猪群健康水平下降,大多处于亚健康状态,由于该病菌多存在于猪的上呼吸道内,属正常的菌群,当饲养管理不良、存在应激因素时,常导致内源性感染,暴发本病或使病情加重,疫病日益复杂。临床上本病易与蓝耳病、伪狂犬病、圆环病毒2型感染、猪流感,气喘病、传染性胸膜肺炎、链球菌病等混合感染,对断奶仔猪危害严重。本病诊断标准不一,防治措施各异,结果均失败告终。本病已成为当前猪场最危险的细菌性疾病,应引起足够关注。
1 流行病学
副猪嗜血杆菌是猪体上呼吸道黏膜的常驻菌群,寄生在鼻腔等上呼吸道内,属于条件性致病菌,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形态多变,有10多个血清型,各型间交叉免疫保护率不高。本病只感染猪,各年龄猪均易感染,主要感染断奶仔猪~4月龄的青年猪,发病率达10%~40%,严重时死亡率高达90%。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是以春秋季节气候变化比较大时最易发病,在保温和通风不良时,促发了疾病的流行和蔓延。该病主要通过空气、直接接触感染健康猪,也可经消化道等感染。从该病发病情况分析,主要与猪场的猪体抵抗力(当猪群中存在繁殖呼吸综合征、流感或地方性肺炎的情况下,该病更容易发生)、应激(断奶、转群、混群或运输也是常见的诱因)、饲养密度、环境卫生有很大关系。
2 临床症状
2.1 急性型
病猪发热,体温高达40℃~42.5℃,食欲下降,厌食,精神沉郁,背毛粗乱,反应迟钝,呼吸困难,咳嗽,呈腹式呼吸,心跳加快,体表皮肤发绀或苍白,耳边呈紫色,眼睑的皮下水肿,腕、跗关节肿胀,四肢无力不愿站立,扎堆昏睡,出现跛行或一侧性跛行,共济失调,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有时也会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
2.2 慢性型
多见于保育猪,主要表见厌食,咳喘逐步加重.呼吸困难,便秘下痢交替出现,日渐消瘦,被毛粗乱,皮肤苍白、贫血,眼睑周围皮下水肿,耳部、腹部皮下水肿,耳朵、四肢内侧发绀,四肢无力或跛行,最终衰竭而亡,耐过的猪生长发育不良而成为僵猪。
母猪主要以隐形感染,易发生流产、产期延长、产后无奶、便秘。
3 病理变化
可见多发性纤维素性或浆液性脑膜炎、胸膜炎、心肌炎、腹膜炎、关节炎、间质性肺炎、心包炎,形成“绒毛心”典型症状(病程较长时),全身淋巴结肿胀,尤以肺门淋巴结最严重,呈暗红色,腹腔内有大量黄色积液,脂肪浆膜黄染,脾脏肿大边缘呈锯齿状,四肢关节腔内有黄色积液,喉头水肿,点状出血,白色坏死灶,胃底大面积出血。
全身性浆膜炎,尤其以心包炎、胸膜肺炎的发生率最高。剖检可见胸腔粘连,肺和心脏表面覆了一层灰白色或浅黄色的纤维蛋白绒毛(形成"绒毛心"典型症状),肺呈大理石花样、水肿,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呈淡黄色,较透明。重者整个腹腔粘连,肝脏、脾脏、肠道等各脏器覆了浅黄色的纤维蛋白(如同盖上了棉絮被子),腹腔积液,呈黄色透明状,接触空气后呈胶冻样,喉头水肿,点状出血,白色坏死灶,胃底大面积出血。关节肿胀,关节液增多、浑浊,较黏稠,关节周围组织发炎和水肿;脑有大量积液,脑膜充血、瘀血或者轻度出血。全身淋巴结肿胀,尤其肺门淋巴结有充血或肿胀,呈暗红色。
4 诊断
根据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尤其是剖检病变),即可初步诊断;确诊需要通过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和间接血凝试验等进行实验室检验(细菌分离鉴定或血清学检查)。
本病又多继发于各种原发病之后,一旦发生,往往造成误诊误治。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可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加以鉴别。
(1)本病常出现体温升高、喘咳和呼吸困难等症状而误诊为胸膜肺炎、流感。猪流感多发于冬春季节,发病急剧。一旦发生,很快传播蔓延整过猪群,病猪精神委顿和咳嗽、打喷嚏症状明显,若无并发症,少见体表、耳朵发绀症状,且一周左右常康复自愈,几乎无死亡,而本病发病率达10%~40%,严重时,死亡率高达90%;胸膜肺炎时,喘咳和呼吸困难症状明显,腹部扇动,严重时,呈犬坐、张口呼吸姿势,无腹膜炎、关节炎,而本病病猪咳声轻微,且每次只表现2~3声短咳。
(2)本病常出现高烧、皮肤潮红、耳朵发绀.呼吸困难等症状,而误诊为蓝耳病、附红细胞体病或弓形体病。蓝耳病对各种品种、不同年龄和用途的猪均可感染,但以妊娠母猪和1月龄以内的仔猪最易感,母猪流产和种猪的一系列其他繁殖障碍,而本病危害主体只是2~4月龄的仔猪和生长猪;附红体病或弓形体病的体表点状出血与本病的体表皮肤潮红发绀有明显区别。
(3)本病常出现渐进性消瘦、被毛粗乱等症状而误诊为圆环病毒感染。圆环病毒主要危害断奶后2~3周的仔猪,体温微高,用抗生素治疗无效,而本病在病初用敏感药物施治疗效尚可。
(4)本病常出现关节肿痛、跛行而误诊为链球菌病、猪丹毒。链球菌病虽有关节炎症状,但初期坚硬,温度升高,后期变软,触之有波动感,针刺流脓,而本病关节肿胀,关节液增多、浑浊,较黏稠,关节周围组织发炎和水肿;猪丹毒除发生多发性关节炎之外,往往同时出现特征性的疣性心内膜炎和皮肤出现疹块,俗称“打火印”,通常没有胸膜炎、腹膜炎和脑膜炎变化与本病明显的区别。
(5)本病常出现喘咳和腹式呼吸症状而误诊为气喘病。气喘病多为个别少量发病,病程较长。呈连声咳嗽,无腹膜炎、关节炎,用支原体敏感药物治疗有效,而本病病猪咳声轻微,且每次只表现2~3声短咳,且多伴有体表、耳朵发绀、关节肿痛和脑膜炎等症状。
5 治疗
该病要早发现、早治疗。一般采取注射给药,用药剂量因症而异。对于病原进入组织和脑脊液以及侵害关节,用药剂量一定要大,同时,全群口服药预防。
氨苄西林、氟苯尼考、新霉素、四环素、阿莫西林和磺胺二甲氧嘧啶等药物,用于治疗效果较好。本菌许多菌株对抗生素都存在耐药性,治疗时最好做药敏试验,选用敏感药物用于治疗,并定期改换药物,治疗效果更佳。
6 预防
本病要重预防,特别是中小猪场,由于猪场建设、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等不高,猪群健康状况、免疫水平波动大,应激因素多,猪群变化大,很容易发生该病,为了减少损失建议预防应结合环境的控制、管理、疫苗的预防和药物预防等多方面采取措施进行防控。
6.1 加强饲养管理
搞好猪舍内外的环境卫生。猪舍应当保持清洁干燥,保持良好的通风,特别在易发本病的冬春和深秋季节,猪舍内应在保证温度的基础上加强通风;猪群的饲养密度要适中,不宜过大,冬季也不宜过小;饲料要全价,精选,不要经常更换饲料,更不要混入霉变、有毒饲料,饲料添加剂宜精不宜多,不要添加高铜、高锌饲料添加剂,饲料中不缺乏这些东西,不要添加“瘦肉精”等国家违禁药物;为猪群提供清洁水源,储水设备应定期消毒,防止水源污染。
6.2 减少应激
养猪过程中应激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副猪嗜血杆菌病在应激的情况下更容易转化为临床症状,故应减少断水、断电、断料、防疫、断奶、转群、混群以及气候突变等应激情况发生时,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的同时添加敏感药物,可有效防止本病的发生。
6.3 计划免疫
副猪嗜血杆菌是条件致病菌,控制好其他呼吸道病对该病的防控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中小猪场一定要做好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猪瘟、传染性胸膜肺炎及猪肺疫等疫病的免疫工作,特别是“蓝耳病”及猪瘟的免疫工作。
疫苗防治本病是最有效的办法之一,目前国内有批文的商品疫苗有以下三种,可根据各自具体情况选用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科前动物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
母猪初免猪产前40d一免,产前20d二免。经免猪产前30d免疫一次即可。仔猪7日龄首免,每头肌注1ml;28日龄2免,每头肌注1.5ml。
[1] 张培君,孙惠玲,苗得园,等.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和猪副嗜血杆菌的鉴别诊断及血清型鉴定[J].中国兽医杂志,2002,(10):18-20.
[2] 季芳,宋长绪,杨增歧.猪副嗜血杆菌病的研究进展[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04,(1):19-22.
[3] 万遂如.副猪嗜血杆菌感染[J].养猪,2005,(1):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