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区羊痘的综合防控措施
2015-01-24包革命
包革命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达赉苏木畜牧兽医站,内蒙古呼伦贝尔 021300)
牧区羊痘的综合防控措施
包革命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达赉苏木畜牧兽医站,内蒙古呼伦贝尔 021300)
羊痘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典型临床症状为在病患畜皮肤和黏膜处可见特异性痘疹。羊群一旦被感染,可造成死亡、流产、丧失生产能力,为养羊业带来甚为惨重的经济损失。
1 病原体
本病病原为疽病毒,绵羊痘病毒主要引起绵羊发病,山羊痘病毒引起山羊发病。是一种亲上皮性病毒,在皮肤和黏膜的丘疹、脓疮及颓皮内大量存在。鼻黏膜分泌物内也含有病毒,在发病初期及体温上升时,血液中有时也有病毒存在。
在普通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病毒的原质小体,呈圆形或椭圆形,单个或成维存在。
本病毒在普通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只能在活的组织细胞中及正在发育的鸡胚绒毛尿囊膜上繁殖。
各种动物的痘病毒可能起源于一种原始病毒,经过不同的动物传代或适应使毒力和抗原性等发生了变异,结果形成各种动物的痘病毒。绵羊痘和山羊痘是各自独立的痘病毒,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病原体。在自然条件下,绵羊痘流行时不感染同群的山羊。同样,在山羊痘流行时也不感染同群的绵羊;人工接种时亦然。
2 流行特点
比较而言,绵羊痘流行初期见于个别发病羊,之后可逐渐蔓延至全群;山羊痘一般侵害个别羊群,很少有发病病例,相对绵羊痘而言,无论是病势还是造成的损伤都要轻于绵羊痘。
此病传染途径主要是经呼吸道感染,致病病毒寄居于水疱液、痂块,一旦饲草、飞尘等等被感染之后可直接经呼吸道被感染。此外,致病病毒也有经破损皮肤、黏膜等等侵入机体的可能。除了常规接触感染之外,通过饲管人员、用具、皮毛制品、垫草等等间接被感染也存在较大的可能性。
从临床感染症状来看,细毛羊较粗毛羊有着更强的易感性,一旦被感染病情甚为严重。从日龄阶段来看,羔羊易感性要强于老龄羊,且病死率也相对较高一些。此外,妊娠期母羊一旦被感染将有可能导致流产问题出现。由此,在产羔前一旦有大面积的羊痘流行,将造成甚为惨重的经济损失。从流行季节来看,此病常见于冬末春初。外界不良因素,像是气候严寒、霜冻、枯草、饲养管理不良等等,都可诱发此病,甚至加剧病情。
3 临床症状
潜伏期2~12d,平均6~8d。羊痘的发展有一定规律性,典型病程经过时,有以下阶段。
发痘前,可见病羊体温升高到41℃~42℃,食欲减少,精神不振,结膜潮红,从真孔流出黏性或脓性鼻漏,呼吸和脉搏增快。约经1~4d后开始发痘。
痘疹大多发生于皮肤无毛或少毛部分,如眼的周围、唇、鼻翼、颊、四肢和尾的内面、阴唇、乳房、阴囊及包皮上。山羊大多发生在乳房皮肤和乳头上。开始为红斑,1~2 d形成丘疹,突出皮肤表面,随后丘疹逐渐增大,变成灰白色水疱,内含清亮的浆液,此时病羊体温下降。由于白细胞浸润和化脓菌的侵入,水疱液渐变混浊而成脓疱。随后脓疱破裂或内容物干枯,形成棕色痂皮,脱痂后痊愈。
在羊痘流行中,由于个体的差异,有的病羊呈现非典型经过,如在形成丘疹后,不再出现其他各期变化;有的病羊经过很严重;痘疹密集,互相融合连成一片.由于化脓菌侵入,皮肤发生坏死或坏疽,全身病状严重,甚至有的病羊,在痘疹聚集的部位或呼吸道的消化道发生出血。重剧病例多归死亡。一般典型病程需时3~4周,冬季较夏季为长。如有并发肺炎(羔羊较多)、胃肠炎、败血症等时,病程可延长或早期死亡。
4 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不明显,个别病例可在前胃、第四胃黏膜处见到大小不等的结节,甚至有融合迹象;有的可见胃部溃疡,甚至是糜烂;有的可见咽、支气管黏膜处有痘疹出现;有的可见肺部结节、肺炎区有明显变化。
5 诊断
羊痘诊断,根据典型临床病程经过、出现特异性皮肤疱疹等可做出初诊判断,确诊需结合流行病学特征进行。
6 防治措施
日常加强羊群管理,羊舍经常清扫,确保舍内清洁卫生。定期组织通风,保证舍内干燥。秋季抓膘,夏季防暑,冬季补饲,做好防暑防寒工作,增强羊只体质,提升羊只疾病抵抗能力。
研究证实: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对于预控羊痘有着很好的效果。于绵羊痘常发区域,每年定期组织预防接种,可有效防控此病。常用的免疫疫苗有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将其用生理盐水进行50倍稀释后,于大小绵羊尾内或者是股内一律皮下注射,每次0.5ml,一般在注射后1周即可产生免疫效力,有效免疫期达到1年之久。用于山羊接种,皮下注射量为5m l,注苗后1周可产生免疫效力,有效免疫期达半年之久。也可用山羊痘弱毒疫苗,常常用于山羊、绵羊接种防疫工作,皮下注射每次0.5~1m l,免疫期高达1年之久。
一旦有羊痘发生,立即将病患畜隔离。同时,就其使用过的用具,待过的圈舍,一律用消毒液做消毒处理。对于未发病而受威胁群体,一律用羊痘鸡胚化弱毒苗做紧急注射,可有效起到预控的效果。
隔离病患畜安排专人进行看护,同时根据病患情况加强看护,缩短病程。此外,还要根据病患畜数量、病变具体情况,针对皮肤变化有针对性地做选择症治疗措施。一般处理手段,可先用浓度为0.1%的高锰酸钾就病患部位冲洗,待干后涂抹碘甘油、紫药水,可起到很好的康复效果。对于羔羊、细毛羊,处于防治继发感染考虑,可同时用抗生素或者是磺胺类药物进行预防。此外,有实验证实:病患畜注射患病康复后羊只血清,可起到一定的治愈效果,值得借鉴。
[1] 王晓霞,郑亚东,骆学农,等.绵羊痘病毒甘肃流行株糖蛋白基因ORF117的克隆及其原核表达[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9,(5):337-341.
[2] 陈轶霞,才学鹏,郑亚东,等.绵羊痘病毒甘肃流行株ORF121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J].畜牧与兽医,2009,(4):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