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猪场的标准化养殖技术
2015-01-24朱中洪舒鑫标千国胜
朱中洪舒鑫标千国胜*
(1.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畜牧兽医局,浙江金华 321015;2.浙江大飞龙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浙江金华 321017)
规模猪场的标准化养殖技术
朱中洪1舒鑫标2千国胜2*
(1.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畜牧兽医局,浙江金华 321015;2.浙江大飞龙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浙江金华 321017)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现代化科学技术在养猪业中的广泛应用,我国的养猪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养猪生产已经由分散型向现代化集约型转变。因此,建立一种标准现代化猪场显得十分重要。
1 建立标准化养殖的意义
规模化养殖是以较多的资金、科技和劳动的投入,获得较多的产出,并取得较高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一种经营模式。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在养殖业中的广泛应用,中国养猪业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已发展成世界养猪大国,规模化养殖得到了迅猛发展,建立一种以“安全、优质、高效、无公害”为内涵的标准化生产十分必要。
建立标准化养殖是攻克国际市场技术壁垒的前提,我国加入WTO后,畜牧业也融入经济全球一体化中来,在国际标准面前,我国饱尝了技术壁垒给畜产品出口带来的巨大障碍,建立标准化养殖有利于加强我国养殖水平、提升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建立标准化养殖是为消费者提供“健康优质”肉食品的要求,常规食物生产方式只注重食物生产的数量和效率,而忽略了生产方式对资源、环境、消费者的影响,随着社会畜产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和畜产品消费市场对绿色的呼唤,标准化养殖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建立标准化养殖是猪场疫病控制与净化的保障,在传统的饲养管理模式中,抗生素类药物被大剂量无序使用,引起畜产品中的残留同时也导致了养殖场大量耐药性病原菌的滋生,使猪场的疫病控制与净化非常困难,而标准化养殖在提高机体抗病力和疫病控制上就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建立标准化养殖是解决养殖污染的根本,养殖过程中固体、液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本身就是标准化养殖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评价指标,只有标准化养殖才能最终解决养殖污染问题。
2 规模猪场标准化养殖策略
2.1 标准化猪场的建设及配套设施完善
猪场的选址外部应靠近水源、无污染、供给充足、周边无工厂、屠宰厂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远离城镇等比较安静的地方。猪场布局应分三个区,即养猪生产区(包括人工授精站、空怀配种车间、单体妊娠车间、产仔哺乳车间、仔猪保育车间、后备公猪测定车间、后备母猪测定车间、同胞肥育测定车间、生长肥育车间、销售展示车间、病猪隔离车间等)和辅助生产区(包括饲料加工或库存车间、畜牧兽医工作室等)以及生活办公区(包括行政办公、接待室、实验室、职工宿舍等)。规模猪场一般采用大群体循环饲养,养殖小区实行小群体大规模饲养,流水式作业方式。一般配备有地毯式供热系统、负压抽风湿帘降温系统等,其制作成本相对较低,使用效果优良。还应该配备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一般通过沼气池处理粪便,减少污染,实现生态再循环的利用。
2.2 制定并实施规模猪场的标准化饲养管理技术
(1)猪场应实行多点式饲养。坚持全进全出的制度,防止各类猪群交叉感染,一个猪群引入健康状况不同的猪群时,应该隔离饲养并维持一个足够长的适应期,以使那些没有免疫接种但有可能感染的猪群建立起保护性免疫力。
(2)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猪舍内外环境卫生,使猪舍保持清洁、干燥、持良好的通风。饲养密度不应过大。做好日常消毒工作,坚持每周用消毒剂进行喷雾消毒1~2次。
(3)减少应激。猪体很多疾病在应激的情况下更容易转化为临床症状,规模猪场在进行标准化生产和防疫如转群、采精、人工授精、免疫接种等日常作业过程中杜绝随意粗鲁驱打猪群,最大限度保证猪体生理处在最佳水平,减少应激增强机体抵抗力,同时也保障了猪群获得应有的动物福利。
(4)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应购买有国家兽药管理部门批号的疫苗,按照说明书要求,在运输和贮存期间妥善保存在适宜的温度。凡是过期、变质、出现浑浊的一律不用。
(5)建立饲料质量控制方案。一个好的饲料品质控制方案应该能监控饲料在喂饲前的质量,而控制饲料原料的品质是预测全价料、浓缩料和预混料的关键。对采购的原料进行彻底的检验并备案。
(6)根据生猪生长阶段制定合理的生产规程。规模猪场一般按照生猪繁殖过程安排工艺流程:公猪群、繁殖母猪群(后备母猪、待配母猪、妊娠母猪、分娩哺乳母猪)、仔猪保育群、生长育肥群等,每个生长阶段都有其自有的生长生理特点,因此根据各个阶段制订各自的标准化生产规程和饲养方法,最大限度发挥生长潜能提高生产效率。
2.3 制定并实施规模化疾病的防治技术的标准化规程
(1)提高营养水平,增强猪群抵抗力。动物营养从家畜生理需要制定,但疾病时猪群对营养水平和要求较高,紧急的免疫预防注射也需要消耗大量蛋白,所以在疾病的条件下应提高蛋白水平和补充维生素。
(2)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和选择合格的疫苗。根据病原学检测以及周围免疫流行的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3)应急预案的管理措施。当爆发某种传染病时应该有紧急的技术措施、合理的消毒措施、尽量减少人员和物品的流动以及相应的销售管理措施等。一般以全进全出的要求净化和控制某种疾病。
(4)正常的生产工序的落实是提高生产的重要保证。正常的生产工序虽是简单和重复的劳动却不能被忽视。驱虫、换料、隔离、清洁、消毒等日常工作的监督和落实是管理成功的一半。
(5)引种措施。引种是外来疾病的传入和打破平衡的危险,外来引种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提高了猪群的蛋白水平和生产效率,但是也可能造成某种疾病的流行,因此引种时外来猪群应隔离一段时间,确保是健康的种猪。
2.4 加强优质和抗病育种,提高猪的免疫力
畜禽品种通过自身的生产能力、品质、抗病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等特征特性,决定了其生产力的水平和产品的商用价值。因此畜产品的育种技术也将实现三个转变:育种目标由高产向高产、优质、专用转变;育种技术由常规育种技术向常规育种技术和分子育种技术结合转变,畜产品由高产型向高产、优质、专用、资源高效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
2.5 建立科学的生物安全体系
生物安全体系是为阻断致病病原(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侵入畜(禽)群体、为保证畜禽等动物健康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疫病综合防范措施,是经济有效的疫病控制手段。通过建立生物安全体系,采用严格的隔离、消毒和防疫措施,降低和消除场内污染的病原微生物,减少和杜绝猪群的外源性继发感染的机会,从根本上减少和依赖用疫苗和药物而实现预防和控制疫病的目的。生物安全体系着眼于为猪群提供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从而提高动物机体的抵抗力。树立“无病先防”、“环境、饲养、管理都是防疫”的正确防疫理念。实施科学、合理的生物安全配套技术,即猪场的合理建设和布局(从规划角度减少环境污染和疾病传播)、严格的隔离和消毒制度、人员的控制、加强饲养管理(降低和减少环境污染)、全进全出和多点生产、对物品、设施和工具的清洁和消毒处理、废弃物和污水的处理(从生物净化角度综合治理环境污染)等。
2.6 建立污染控制与环境治理的标准化设施并制定操作的标准化规程
一个传统养殖技术和管理的猪场,日排粪尿、污水高达100 多t,相当于一个5万~8万人的城镇生活废弃物的排放量。猪场的污水如果不经处理,含有大量微生物和超高含量的氮、磷等直接排入河流,将严重污染水源,进入土壤也将造成大量矿物质的富集,破坏土壤的植被生存。同时猪场的恶臭气体在空气中散发,造成空气质量恶化和对大气环境污染。因此建立污染控制与环境治理的标准化设施意义重大。应通过绿色添加剂以及高效饲粮,提高猪的消化和吸收能力,减少氮、磷等污染物的排放,同时,从技术的角度利用现有的先进技术和成果,解决建立起“规模养猪→沼气利用→沼渣、液用于种植”的生态循环体系,真正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朱中洪,男,金华市金东区畜牧局,舒鑫标,浙江大飞龙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
千国胜,硕士研究生,浙江大飞龙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