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长治市畜牧龙头企业发展瓶颈思考
2015-01-24张维军
张维军
(山西省长治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山西长治 046400)
破解长治市畜牧龙头企业发展瓶颈思考
张维军
(山西省长治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山西长治 046400)
近年来,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作用下,长治市畜牧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涌现出一大批畜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投资过亿元的企业达到9家,这些龙头企业已成为构建长治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也面临着创新能力不足、辐射带动作用不强、融资难、负担重、市场难以把握等突出问题。龙头企业及相关部门如何在加快科技创新与引进、拓宽融资渠道与方式、强化基地建设和拓展、加强品牌战略与引领、创建独特的商业运行模式,搭建多元化综合服务平台、开拓占领终端市场等方面,加快推动全市畜牧产业化进程,以破解畜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瓶颈”,引领全市畜牧绿色健康发展。
1 影响长治市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长治市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初具规模,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也面临诸多困境,需要企业不断创新和政府部门正确引导等宏观调控手段促进其发展。
1.1 科学战略缺乏,远景规划不明晰
一些企业虽然投资很大,仅有养多少,卖多少、挣多少的目标,而没有从远景、使命、价值观等方面定位企业,建立自己独特的盈利和营销商业模式。最简单的如对所养畜禽(特别是特种养殖)生物学特性了解不全面,对社会消费需求的变化不够重视,盲目投资;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常出现货源不足,加工生产流水线不能全天候满负荷的运转,停机歇业现象严重;人力资源匮乏,缺乏优秀人才贮备;不能正确预测市场变化,把握市场机遇(如今年生猪价格低迷,导致生猪产业亏损,资金链断裂等);对自身发展方向不够明晰,没有深度挖掘当地畜牧业的特色优势,难以形成真正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品牌产业,更难以形成具有冲击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普遍缺乏战略意识成为龙头企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之一。
1.2 资金链条紧绷,融资方式不灵活
长治市一些畜牧龙头企业属于工业转型企业,贪大求快却对资金投入有限,贷款方式单一,加之畜牧养殖业遭遇市场低迷期,生猪价格持续下滑,部分企业出现暂时性经营亏损;畜牧业产业链条短,企业建设不完善,市场竞争力不强,效益不高,除能繁母猪投保外,畜牧业保险业务几乎为零,增大了信贷风险。资金短缺已成为广大养殖户应对危机、化解风险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难题。
1.3 用地矛盾突出,用地模式不稳定
长治市用于畜牧业的农村土地,绝大多数都是当地农民集体所有,规模化养殖取得土地的方式,大都是将养殖用地视为农业用地,国土资源部门大都把养殖用地作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用地管理。也有少数企业按建设用地或临时用地对其进行管理。不管以何种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随着农村土地确权流转改革步法加快和农村土地使用价格不断上涨,畜牧产业化用地矛盾并凸显。新建、扩建规模养殖场圈舍、活畜禽屠宰厂房、畜禽产品加工储存用地难以解决;已建养殖场、畜产品加工场所的土地征用、流转方式、租赁期限和价格矛盾依然存在,急需创新畜牧用地管理模式,打破畜牧业用地瓶颈。
1.4 环保措施滞后,畜牧污染不重视
高密度的集约化养殖,疫病发生的机会大大增加,大量兽药的使用,增加了环境污染风险;大多数养殖场在建场初期未考虑畜禽粪便处理,建有沼气、微生物发酵处理设施的,使用率也不高,随地堆积粪便,任意排放污水,严重地污染了周围的环境,直接影响养殖场本身的卫生防疫,降低了畜产品的质量;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大多采用深埋的方式处理,容易造成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如何有效利用各种畜牧业废弃物,化害为利,及早防止畜牧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助推现代畜牧产业化发展。
1.5 管理模式传统,科技含量不先进
产业链条不长,两头发展不够,特别是连接农户的机制上,还没有解决好利益分配机制;生产、收购、加工、储运、销售还没有形成上下游关系的组织运营体系;管理模式传统,如猪场虽然设施先进,但生产工艺流程还是“配种-妊娠-分娩-保育-生长-育成-销售”横向分段管理,由于养殖数量超大,疫病风险、饲养成本等难以控制,绩效考核不易对比,市场风险难以把握,不符合养殖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理念;初级产品粗加工多,精细加工少,产品科技含量低,精品名牌少,市场占有率低竞争力不强,进而影响生产者积极性,反过来影响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科技创新动力不足也是制约长治市畜牧龙头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6 政策扶持盲目,引导服务不到位
政府虽然给予了畜牧行业很大的政策倾斜和支持,但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规划论证较少,畜牧业生产经营主体分散,企业自主配置资源,合理的利用生产要素上缺乏科学合理的引导机制;同业间资源、信息共享的平台还没有建立起来,在畜牧业品牌的开发、培育、管理、使用和保护,以及在运作机制上还没有形成质量标准统一、技术措施配套、标准化管理到位、政府重视和企业积极对应的良好局面。
2 破解畜牧龙头企业发展瓶颈的若干思考
化解内外条件对长治市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制约,龙头企业要强化科技创新,创建自己独特的商业模式,还需一种新的外部环境支持体系。推进各类龙头企业绿色健康发展。
2.1 论证政企远景规划
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具有本地特色的畜牧产业化发展规划和远景目标,化解内外条件对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畜牧企业,特别是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更要清晰定位自己,创建自己独特的商业模式,形成第一或唯一品牌优势;积极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良好的契约或股份制关系,解决龙头没有基地、基地没有规模,龙头没有带动、带动没有效益等问题。通过整合畜牧生产、加工优势资源,鼓励重点龙头企业加快技术开发和创新,形成真正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品牌产业,形成具有冲击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2 解决牧业融资难题
除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扶持畜牧产业化发展的各项补助资金外,针对转型企业要把握与工业发展切入点和合作点,正确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养殖业适度规模经营和畜禽产品深加工领域;扩大畜禽保险种类,将种畜禽、育肥畜禽等全部纳入保险范围,设立阶梯缴费比例和赔付比例险种;涉农金融机构要创新抵押或担保模式,以龙头企业固定资产公允价值的一定系数加活体畜禽资产保险赔付额之和作为担保额;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探索建立银行、政府、企业和担保机构风险共担机制;鼓励龙头企业与小型养殖场(户)进行订单供应合作,解决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基地建设等资金问题;鼓励投资参股、分块承包、联合兼并,为做大做强创造更好的融资条件。
2.3 盘活用地管理模式
不占用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将畜牧产业化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计划管理,加大土地整理与置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平台,收集、整理、发布土地流转信息,充分利用废弃地、荒地、荒山、荒坡发展畜牧业; 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担保等方式参与畜牧产业化发展;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有关规定进行合理流转;对于现有的没有理顺用地使用权的畜牧产业化用地,一定要借助今年土地确权流转改革东风,根据规划布局和养殖企业或个人要求,重新相应落实新的畜牧产业化用地,降低投资风险,避免用地纠风,依法保障养殖企业或个人的合法权益。
2.4 创新生产经营模式
加强以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导的紧密型,规模化,标准化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规范订单和合同形式,同基地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真正带动农民增收,引导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形成与农户的长效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究开发,推广适度经营理念,如大型猪场可将养殖规模适度分割,将传统的横向“配种-妊娠-分娩-保育-生长-育成-销售”改为纵向“拉链式”生产工艺管理流程,灵活增减各阶段养殖数量,便于绩效对比考核,把握市场风险;主动与科研单位合作,创新研发能力,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引进与储备先进管理人才,提高畜牧业从业人员的技术素质、经营素质和管理能力,坚持不懈地创品牌、创名牌。
2.5 强化监管措施落实
进一步完善畜禽粪污、病害动物、污水污物处理制度;动物卫生监督部门和环保部门创新工作方法,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增强畜牧业监管执法能力,确保无害化处理各项制度的落实。规模养殖加工企业配套建立相应的无害化处理设施,贯彻落实无害化处理各项规章制度,统筹规划建立无害化集中处理公共机构,合理布局设置病死动物收集暂存网点,调整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建立“保险联动、职责明确、衔接紧密、运行顺畅、保障有力”的病死畜禽收集、处理工作运行机制,严防畜牧业废物污染环境。
2.6 培育产业化经营体系
继续引进有实力的畜牧龙头企业和加大对现有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对龙头企业带农户、开发新产品、创建名牌、建基地等给予更大力度支持,不断壮大龙头企业,增强其带动能力。组织开展龙头企业之间的对接活动,发挥龙头企业各自在产品开发、市场开拓、资金融通、基地建设等方面各有优势,促进龙头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以龙头企业为载体,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上下游关系的畜牧业组织运营体系;加快畜产品综合物流市场规划建设和畜牧资源信息共享平台的搭建,逐步建立一个涵盖生产资料、养殖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服务、市场变化等畜牧人才等在内的交易市场和信息平台,以推动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升级。
3 结语
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业,加大农业政策和资金投入力度。在这越来越好的政策的推动下,要全面提升长治市畜牧产业化水平,发展现代畜牧业,须以全市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为载体,带动规模化养殖,合理区域化布局,搭建畜牧资源信息共享平台,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最终把长治市打造成为全省第一,全国一流的绿色、低碳、无污染的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