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思路及政策建议

2015-01-24毛小报徐红玳柯福艳

浙江农业科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养蜂业蜂业蜂产品

毛小报,李 文,徐红玳,柯福艳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1)

浙江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思路及政策建议

毛小报,李 文,徐红玳,柯福艳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1)

浙江是全国的养蜂大省,针对浙江蜂产业养殖规模小、比较效益低、产品低价同质化、从业人员老龄化等问题,提出积极发展规模化养蜂业、创新发展蜂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蜜蜂授粉产业、挖掘蜜蜂文化产业等促进蜂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思路,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思路;政策建议;浙江

浙江是全国的养蜂大省,连续20多年来蜜蜂饲养量、蜂产品产量和外贸出口量、蜂业产值均居全国首位,在全国蜂产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2013年年末统计,浙江省蜜蜂箱数86万箱,年产蜂蜜8.76万t、蜂王浆1 946 t,养蜂产值10多亿元[1]。由于养蜂业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于一体,不与种植业争地、争肥、争水,也不与养殖业争饲料,更不会污染环境,而且对维护农业生物多样性、强化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故被誉为“空中甜蜜产业”。但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浙江省蜂产业发展面临养殖规模小、比较效益低、产品低价同质化、从业人员老龄化等问题困扰[2],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1 面临问题

1.1 蜂场规模小,现代装备及技术普及率低

世界上发达国家的蜂场规模一般都在2 000~3 000群,多的上万群,规模效益非常可观。专业养蜂的特点是规模经营、机械化程度高、人均饲养量大、产值高,集规模化和机械化为一体,并以机械化推动规模化养蜂的发展,以规模化带动机械化的应用,两者相辅相成,构成现代养蜂模式。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规模化养蜂是现代养蜂业的必由之路。

目前,浙江省蜂场平均规模在100群左右[3],虽然养蜂规模水平在全国领先,但仍属传统养蜂方式,规模普遍偏小,生产单位分散,生产主体众多,养蜂条件简陋,导致先进的蜂机具用不上,标准化生产规程难操作,现代化养蜂技术推不开,规模效益无法实现,严重制约了浙江省现代养蜂业的发展进程[4]。

1.2 养殖成本上升,比较效益不断下降

近年来,随着白糖涨价,燃油费、雇工工资等越来越高,养蜂成本越来越高,比较效益越来越差,越来越多的老蜂农转行退出。

据胡元强等[5-6]对80家转地蜂场经济效益的调查结果,从1994年到2012年,饲料成本上涨了4.2倍,人工成本上涨了2.3倍,运费上涨了70%,而蜂蜜价格仅上涨1.5倍,蜂王浆价格反而下降了40%,蜂农只有依靠不断提高产量才能实现增收的目的。养蜂业曾经带富一方人,是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条捷径。但近些年来,随着养殖成本不断上升,虽蜂农整体收益呈上涨趋势,但比较效益却在下降,尤其是在当前蜂产品价格变化波动大,市场风险不断增强的状况下,蜂农收益十分不稳定。

1.3 蜂产品低价同质化,市场竞争力弱

目前,浙江省蜂产品市场尚未深入挖掘开发,许多加工企业的技术和设备水平较低,蜂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和档次低,产品低价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市场竞争能力弱。

根据2013年9月对杭州市区12家超市(商场)蜂蜜价格调查结果,国内31个品牌蜂蜜的平均价格为61.6元·kg-1,而国外15个品牌蜂蜜的平均价格高达298.4元·kg-1,前者仅为后者价格的1/5左右。海关数据显示,2013年1-6月我国蜂产品进口量大幅增长,出口量小幅下降,进口量和进口额分别增长66.07%和74.35%,进口产品价格较高,是我国同期出口同类产品的4~5倍,进口产品已迅速抢占国内蜂产品高端市场,并向中端市场渗透,这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4 蜂农老龄化,养蜂业后继乏人

近10多年来,浙江省养蜂从业人员不断减少,20世纪末全省从事养蜂生产的专业人员有5万多人,目前仅3万多人,而且老龄化趋势明显,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以兰溪市为例,全市现有蜜蜂15.6万群,蜂农3 258人,蜂农平均年龄为51.8岁,其中30~40岁的蜂农不足10%,40~50岁的蜂农不足20%,50岁以上的蜂农占70%以上。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年轻人向往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他们大多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再加上浙江省养蜂业以大转地为主,长年在外,远离城市,条件艰苦,设备落后,居无定所,而且蜂产品收益又不稳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份工作,这就使得养蜂业后继乏人。

2 发展思路

2.1 积极发展规模化养蜂业

规模化是养蜂业产业化、标准化、生态化的内在要求,也是转变传统养蜂生产方式和促进蜂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传统手工作坊式养蜂,规模小,条件简陋,操作无规范,生产效率不高。而发展规模化养蜂,一方面有利于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实施,可引入先进的工厂化管理理念,追求规模效益;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养蜂机械化推广。目前,浙江省已在养蜂生产中推广应用不锈钢自动取浆机、养蜂专用平台等一批机械化蜂机具,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改善了生产条件,但由于养蜂户规模小,蜂场分散,几家合用一套设备不方便,又怕影响质量安全,而独家购买利用率低、不经济,阻碍了机械化蜂机具的推广应用。可见,发展规模化养蜂是推进现代养蜂业标准化、机械化的必由之路。

2.1.1 发展适度饲养规模

蜂场的饲养规模受蜜源资源、养蜂类别及产品模式、饲料糖与蜂蜜比价、运蜂装卸设施等条件的影响。在美国,600群以上蜂群者才被称为规模养蜂者,在浙江省目前显然达不到此水平。但规模化养蜂不同于传统养蜂,它有特定的要求和内涵,按现代经济学观点,只有适度规模化生产,才有可能产出最好的经济效益。根据当前浙江省省情,家庭蜂场饲养以200~500群规模较为适宜,今后可根据机械化推进情况,逐步向更大规模发展,以机械化来提升规模化水平。

2.1.2 以标准化促进规模化发展

规模化养蜂的根本目的是追求规模效益,表面看是扩大生产规模,实质是引入先进的工厂化管理理念,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每一个养蜂人员管理蜂群的生产能力。因此,必须制定一套科学高效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实行规范化生产管理,程序化操作,把蜂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实现标准化养蜂,以此促进规模化发展。

2.1.3 以组织化推进规模化经营

目前浙江省蜂农的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考虑到养蜂户分散作业、流动性强,单个蜂农势单力薄,采取蜂农+行业协会+合作社+龙头企业的创新模式,有利于改变目前业界面临的这种窘境。通过龙头组织带动,提高蜂农抗御风险的能力,克服小规模分散经营交易成本高、获取信息和技术难、市场谈判地位低等弱点,不仅可提高蜂产品质量,还可化解蜂农买卖难的问题,消除蜂农的后顾之忧,极大地促进蜂农的养殖积极性,以此推进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2.2 创新发展蜂产品加工业

当前浙江省乃至全国蜂产品加工品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传统蜂业加工采用“数量扩展,低价竞争”的方式抢占市场,导致的结果是背离产品价值,质量难保证、企业难盈利,对消费者不利、对企业也不利,还削弱了产品市场竞争力。

浙江蜂产业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必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由原来的低价竞争转向质量竞争和品牌竞争,注重科技创新,重点开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产品。

2.2.1 注重品质提升

近年来随着生产成本的提高,传统蜂产品几乎没有利润空间,靠价格竞争已没有优势,蜂产品加工业必须坚持以质为本,从数量扩张为主向以品质提升为主转变,把优质优价作为蜂产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要进一步从蜂产品的源头控制和加工环节上提高产品的品质,引进先进的蜂产品检验检测和加工设备,建立健全全程质量追溯体系,全面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不断完善质量监督监管长效机制,确保蜂产品质量安全,促进蜂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2.2 注重科技创新

长期以来浙江省乃至我国对蜂产品加工研究不够重视,造成蜂产品加工领域技术创新能力低,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

成熟的蜂产品市场竞争,不应该是恶性的低价竞争,应该是质量竞争、品牌竞争、科技竞争,靠开发中高端市场实现增效。

要不断强化蜂产品企业技术创新意识,大力引导和扶持加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开发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精品产品,做差异化、多元化的特色产品,靠科技铸就品质,靠品质铸就品牌,不断促进产品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

2.2.3 注重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是推进蜂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要积极构建协会+企业+合作社+基地+蜂农五级管理体系,把蜂农、合作社和加工企业连接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形成市场带加工、加工连基地、基地促蜂农的高效产业链,保证产品原料和成品质量。要进一步采用组织化、产业化、标准化、科技化、信息化综合的运行管理机制,加快形成以组织化为基础,标准化为保障,信息化为桥梁,科技化为手段,产业化为导向的完整产业体系,共同促进蜂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

2.3 大力发展蜜蜂授粉产业

当前,浙江省养蜂业发展更多地关注了蜜蜂采花酿蜜带来的蜂蜜、蜂王浆等蜂产品的直接收益,而忽视了蜜蜂传花授粉的作用。其实养蜂业发展的重要使命在于为农作物授粉,蜜蜂作为自然界中最理想的授粉昆虫,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蜜蜂授粉带来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是蜂产品价值的100多倍,每年能给农业带来巨额增收。

2010年农业部就明确提出加快推动蜜蜂授粉产业发展。蜜蜂授粉是一项低成本、高效率、无污染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蜜蜂授粉产业则是一个全新的产业,是推进现代蜂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3.1 积极推广设施农业(精品特色农业)蜜蜂授粉

坚持发展养蜂生产与推进农作物授粉并举,通过组织蜜蜂有针对性地为设施农业、精品特色农业的农作物授粉,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随着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浙江省加快了蜜蜂授粉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平湖西瓜、建德草莓、江山猕猴桃与兰溪枇杷等精品特色农业中广泛应用蜜蜂授粉技术,取得了明显成效。据平湖市多年试验结果,大棚放蜂栽培的西瓜,果实果型圆整,畸形果少,坐果数可增加11.7%,畸形果数减少42%;放蜂栽培的西瓜糖度高,风味好,其中心糖度和边缘糖度分别比激素坐瓜处理的西瓜高1%和0.25%。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蜜蜂有偿授粉机制,通过创建专业授粉公司,培育专业授粉蜂群,推广协会+合作社+农户、协会+基地+农户等蜜蜂授粉模式,努力实现蜜蜂授粉产业化,助推浙江设施农业、精品特色农业发展。

2.3.2 积极探索大田作物蜜蜂授粉协作机制

蜜蜂授粉不仅对大棚作物作用大,在大田作物中同样也可以大显身手。

曾有报道,利用蜜蜂授粉可使水稻增产2.5%~5%,棉花增产23%~30%,油菜增产26%~66%,大豆增产92%,部分果蔬作物产量成倍增长。浙江省蜜蜂产业协会也在金华、江山等地积极开展这方面的试验,试验证实蜜蜂授粉能使草莓增产53%,柑橘增产30%,油菜增产28%,桃、李、西瓜增产25%,枇杷增产20%,火龙果和猕猴桃增产15%。要结合浙江省农业“两区”建设,配套推广普及蜜蜂授粉技术,选择油菜、水稻、柑橘等蜜蜂授粉增产提质作用显著的农作物品种,建设一批规模化大田作物授粉示范基地;并进一步规范农作物花期的农药使用,避免花期喷施农药,保障蜜蜂授粉产业的安全、健康发展。

2.4 深入挖掘蜜蜂文化产业

人类从认识蜜蜂、饲养蜜蜂、研究蜜蜂到利用蜜蜂产品的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蜜蜂文化,并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及文学艺术、宗教、民俗、医药等各领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积极传播和弘扬蜜蜂文化,将蜜蜂文化、蜂产品、养蜂业与休闲观光旅游产业紧密结合起来,推动蜂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品品牌及附加值,为传统蜂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4.1 大力发展蜜蜂文化休闲旅游业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以蜜蜂文化为主题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迅速,打造了桐庐蜂之语蜜蜂王国生态园、江山蜜蜂博物馆、缙云中华蜜蜂文化主题园等一批农业休闲观光园,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体验。

要进一步发挥养蜂业观光、旅游休闲功能,深入挖掘、提升和培育蜜蜂文化,开发集餐饮、蜂产品体验、蜜蜂文化科普、蜜蜂认养等于一体的休闲活动,使游客零距离接触观赏蜜蜂的群体生活,学习蜂产品知识,感受蜜蜂文化等,促进养蜂业一、三产业的联动发展。

2.4.2 拓展蜂疗保健养生功能

蜂疗保健作为蜂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拉长蜂业产业链、拓展蜂产品应用领域、增强蜂产品保健功效、提高社会对蜂业的认知度都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蜂疗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调节人体肠胃功能,降低血糖和血脂,改善血液循环,调节新陈代谢和内分泌,调节和增强免疫力等功效。

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加强蜂疗临床应用和蜂疗制剂的研发,加大蜂疗队伍的建设,积极推广蜂疗技术,拓展蜂产品的养生功能,实现养蜂业与养生文化互动发展。

3 政策建议

3.1 将规模蜂场列入农业保险政策

养蜂业多以转地饲养、露天饲养为主,基本靠天吃饭,天气好坏直接影响养蜂的收成,属于高风险行业。虽然浙江省蜂业协会建立了养蜂业风险救助办法,但该办法未将许多风险、灾害列入其适用范围,而且补助力度非常有限。发展规模养蜂的风险与机遇同在,如果遇到自然灾害或其他事故灾难,规模越大损失也越大,没有农业保险,蜂农就不敢放开手脚发展规模养蜂。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将规模蜂场列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畴,并通过保费补贴等财政扶持措施促进规模蜂场发展。

3.2 加快构建全程质量可追溯制度

2012年我国启动了蜂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从目前来看,许多地方只是完成了养蜂户电子信息档案建立,实现了蜂农生产过程的质量可追溯,但对收购流通环节、加工环节还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全程质量可追溯制度。

建议对养蜂者、原料收购者和蜂产品加工者实行经营许可和规模登记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识别码,采用三者的识别码共同组成蜂产品的全程质量可追溯条形码,形成统一的利益共同体,实现蜂产品从生产到收购、加工的全程质量可追溯。

3.3 加快启动养蜂新人培养计划

浙江省许多地方政府对大学毕业从事家庭农场经营或者创业投资农业都给予直接工资补贴或免税政策等,这些政策为现代农业吸引了许多年轻从业人员。

破解养蜂业老龄化问题,不仅需要蜂农转变观念,更需要各部门的支持和协助,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吸引更多的年轻新人参与蜂产业生产经营,共同促进蜂产业转型升级。

建议启动养蜂新人培养计划,比如对规模养蜂场雇佣年轻从业人员的实行工资补贴,对子承父业的年轻蜂农实行更优惠的财政补贴政策,对养蜂新人实行免费技术技能培训等,尤其要大力扶持大学毕业生创办养蜂场,在资金贷款、蜂种引进、机械设备购置和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为年轻人从事养蜂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3.4 积极探索建立大田作物授粉生态补偿机制

蜜蜂授粉是生态链的重要环节,是现代农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农业增产增效的有效措施之一。

设施农业作物授粉容易实行有偿授粉,但大田作物则比较复杂。建议首先在浙江省农业“两区”内设立蜜蜂授粉示范区,探索发展种植户+合作社+政府+蜂农四位一体的大田作物授粉生态补偿机制,由合作社代表种植户提出蜜蜂授粉要求,政府出补偿金,各种植户按照合作社的要求规范农作物花期的农药使用,养蜂户获得生态补偿款,促进养蜂业、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1] 浙江省农业厅.浙江省2013年农业统计资料[G].杭州:浙江省农业厅,2014.

[2] 游兆彤,吴丽楠.浙江蜂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与建议[J].中国蜂业,2014,65(8):53-55.

[3] 陈润龙.推进规模化养蜂是发展现代化蜂业的必由之路[J].中国蜂业,2014,65(2):49-50.

[4] 毛小报,张社梅,柯福艳.中国蜂产业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蜂业,2012,63(6):44-46.

[5] 胡元强,张翠平,胡福良.2004-2009年转地蜂场生产蜂花粉经济效益调查[J].中国蜂业,2011,62(7):5-7.

[6] 胡元强,李诗怡,胡福良.2011-2012年转地蜂场养蜂生产成本调查[J].蜜蜂杂志,2014,34(1):8-12.

(责任编辑:吴益伟)

S 89

A

0528-9017(2015)03-0293-04

10.16178/j.issn.0528-9017.20150301

2014-11-17

农业部蜂产业技术体系“技术经济研究子项”

毛小报(1974-),男,浙江江山人,副研究员,从事农业区划研究工作。Email:m1362571@163.com。

文献著录格式:毛小报,李文,徐红玳,等.浙江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思路及政策建议[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3):293-296.

猜你喜欢

养蜂业蜂业蜂产品
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增强蜂产品科普宣传工作有效性
河南卓宇蜂业有限公司
鄂西武陵山区五峰县及周边主要木本蜜源植物资源调查及开发利用策略
河南卓宇蜂业
河南卓宇蜂业
蜂产品认知与消费行为调查研究
河南卓宇蜂业
蜂产品科普比蜂产品销售更重要
湖北省将蜂产品纳入农商互联重点支持农产品范围
对绍兴市柯桥区养蜂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