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北京的六气变化
2015-01-24李俊龙
李俊龙,李 燕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2014年北京的六气变化
李俊龙1,李 燕2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素问;北京;运气;六气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头一个“六”说的是1至6——数序,后一个“六”说的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六气是“行有次,止有位”的,六气的布置是从大寒节起始到次年的大寒节结束,是为一年。这六步气“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不能更改,是谓主气,每气平均间隔“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而具体到每一年的主气变化中,由于到来有迟早、有太过不及或平气,因此古人又在主气之下安排值气之外的“客气”,用以昭示当年气运的特点,这是非常重要而精妙的研究。如2014(甲午)年,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主运是太阴湿土,气候有火热、燥湿的偏向性。又因中华大地辽阔,各地气候、物候的差别也是极大,因此一个长期在某地行医的医者,一定要考察当地的气候变化与人的对应关系,将“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并应认真体会。
以往10余年来,笔者记录回顾每年北京的气候变化都是以四季来分野的,但还嫌不够具体,干脆今年就以六步气的顺序,将记录天气趋势、疾病特点的《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凡此少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的六气经文与北京的实况一一对照,以求心中有数。
1 初气
“初之气,地气迁,燥(热)将去,寒乃始,蛰复藏,水乃冰,霜复降,风乃至,阳气郁,民反周密,关节禁固,腰脽痛。炎暑将起,中外疮疡。”
2014年初气的时限是元月20日至3月21日,涵盖自大寒之后立春、雨水、惊蛰、春分4个节气。北京气象台认定3月14日是北京的入春日,是以往12年来最早入春之年。其实,元月下旬仍延续着去年少阳相火在泉、气温偏高态势,空气干燥且无降水。而2月3日大风降温,7日凌晨一场4.2mm的降雪,结束了107 d无降水历史。随后天晴气温降,冷如三九。2月11日晨-11.2℃,为入冬以来最冷,紧接的是大雾迷漫,升温受阻。尤其是2月下旬,连续7 d的雾霾,气象台发布橙色预警。进入3月上旬,渐渐起风,风清与雾霾交替进行,气温在常年线上冷暖波动,河湖已解冻。中旬,在大风、沙尘与雾霾的搏斗中升温,入春日朝阳处迎春花已开,15日正午达27.5℃,停止供暖后今年北京人未受寒冷之苦。在气温升、春意浓中只感到燥气重。《北京晚报》3月21日载:“春分到,气温跨入2时代”,这不是经文中“炎暑将起”的现代话语吗?
从2月份的升温受阻,在气候以及人体中均可出现“阳气郁”的变化,而3月中旬升温、入春,又反映了阳气升发迅速的现象,所以经文中给出的易患病症有两类:一是“阳气郁,民反周密,关节禁固,腰脽痛”。高士宗曰:“寒湿之病也”;二是“中外疮疡”,乃是由于春阳发泄时,由于寒温失调、热邪郁积于血脉中,“逆于肉里”,乃生疮疡,亦是“郁乃痤”之意也。而笔者在门诊中遇到的痹、腰痛、疮疡、湿疹确实比例不小,而值得记述的是由于雾霾之故,慢性鼻炎急性发作出现的鼽衄之证很多见,这在“少阴所至”的“十二变”中有“病之常:少阴所至为悲妄衄衊”的记载相一致,衊者篾也,篾者,梳头用的竹篾也,形容细小。衄衊,细小的鼻血,出的少、可以停,并可结成污秽的血结。这样的“衄衊”证比不出血的“鼽窒”证确实多了“衄”象,反映出阳气被郁、热迫血妄的出血证候,这与经文中“中外疮疡”的病理机转有一致性。在治疗上,寒以热之,热以寒之,笔者谨遵《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阴之胜,治以咸热,佐以辛甘,以苦泻之”;“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为原则,在方剂的选择上仍使用南宋·陈无择“治子午之岁”的《正阳汤》:白薇、玄参、川芎、桑白皮、当归、芍药、旋覆花、甘草、生姜。方中白薇是君药,《本草从新》说白薇:“苦咸而寒,阳明冲任之药,利阴气,下水气”,“泻血热”,“血热相宜,血虚则忌”,“恶大黄大戟、山茱、姜、枣”。《正阳汤》经过加减确实对咳喘、眩晕、目赤心痛、淋浊、鼽衄等证有效,不过白薇一般用量宜少,多则易致恶,笔者一般用5 g。
2 二气
“二之气,阳气布,风乃行,春气已正,万物应荣,寒气时至,民乃和,其病淋,目暝目赤,气郁于上而热。”
二气的时限是3月21日至5月21日,涵盖自春分节后清明、谷雨、立夏、小满4个节气,气象台将连续5 d日均温超过22℃的第一天定为入夏日,2014年的入夏日是5月13日。这样算来,自入春日的3月14日至5月13日,春季正好2个月,比北京常年“春脖子短”的现象长多了,而“二气”的时段内气温在起伏中节节拔高。3月下旬,在连续5 d大雾之后转晴升温,30日正午 25.8℃,较常年高3.4℃,打破了近10年来25.3℃的记录;4月5日清明节后气温一路走高,9日南郊观象台晨12.7℃,午30.4℃,冲破4月上旬历史极值,感受初夏热情,鲜花也提前盛开了。笔者与老伴儿4月3日到北土城元大都遗址公园看海棠花,4月16日到景山公园看牡丹,就是小区内院子里的迎春花、玉兰等都比常年早了半个月,但由于雾霾的积聚,踏青赏花的人都纷纷戴上口罩。雾霾常态化,已经形成京城重大天气事件,这在古人的记载中是绝对没有的,医者应将雾霾的研究和治理积极参与其中。天气对雾霾的自然调整是大风和降雨,二之气中的4月上旬、5月上旬有2次大风天气,裹携沙尘,虽然北京近年来沙尘暴日数明显减少,但专家预测又将进入沙尘期。大风吹散雾霾,带来降雨和降温,二之气内计降雨7次,降雨总量58.8mm。降雨过后气温应声而降,常常下降10℃以上,所以人们感到气温如“过山车”,忽而热忽而凉。过了入夏日(5月13),晴天多,气温高,天气明显变热,夏天真的提前来了,不过那几天风多,浮尘、霾、臭氧多,虫害重见诸报端。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怫热至,火行其政。”
京城二之气时段内在气温的起伏变化中体现了风、热、雨、雾、燥的特点,而人们的生理、病理变化也随着这些特点展现出来。笔者遇到火症、目赤、鼽衄、带状疱疹、甲状腺病、肿瘤患者居多,4月下旬有一次上感过程。而报纸上反映的传染病有“手足口病翻番”,“今春麻疹每周新增病例过百”。按麻疹是“火毒”,虽然经过疫苗的预防已然可控,但今年的增多确实提供了“火行其政”的依据。清代医家谢玉琼作《麻疹骨髓赋》曰:“麻虽胎毒,多带时行,气候暄热,常令男女传染而成,其发也与痘相似,其变也比痘非轻。”治疗麻疹的大法是清热解毒。有趣的是5月19日中午《北京新闻》主播曹一楠带着疑惑的口吻说:“这些天北京人怎么都说上火?”其实在清宫的成药典册里,就专门设有“燥火门类”,同仁堂的特色清火药多以牛黄打头,如牛黄解毒片、牛黄清火丸、牛黄清心丸等,群众咸以熟知。这些药物既可以治炎性上火,也可治精神心理上的上火,因为“心主神明”,心火炽盛,精神也会发生变化,子午年的“病之常”除了“悲妄衄衊”,还有“少阴所至为惊惑恶寒战栗谵妄”。而《素问·至真要大论》给我们总括的治疗原则是:“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
3 三气
“三之气,天政布,大火行,庶类番鲜,寒气时至。民病气厥心痛,寒热更作,咳喘目赤。”
三气的时限自5月21日至7月23日,涵盖小满节后的芒种、夏至、小暑、大暑4个节气。所谓“天政布,大火行”,指的是少阴君火司天的政令布达,而主气少阳相火的火热之气随之而至。的确,5月下旬即大热来袭,5月22日出现首个35℃高温日,人们已换上短袖短裤,而常年这是6月1日的景致。尤其是5月28日至30日,连续3 d高温,29日竟然达到41.2℃。据笔者统计,整个三气的2个月内35℃以上高温天气竟占16 d,可属历年之最。7 月8日报载:“全国省会高温榜,冀京津占前三名。”
高温炎热过了头儿,天气的自然调整靠的是风雨降温,越热则强对流天气越多。进入6月汛期,由于我国东北冷涡盘踞,华北雷暴高发。5月31日夜,一场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短暂生猛,“狂风忒可怕,大树连根拔”。随后雨情不断,都是按照炎热-雷暴-降雨的格局出现。夏至前后,雷雨频发,天气多变,时常伴有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多突如其来、短平快式。虽然北京气象台统计6月全市降水117.1mm,比常年多40mm,但是多暴雨、分散性强、局地雨量大,而大部分城区却只是感受了雨水的光顾。只有7月1日,一次强降雨覆盖全市达32.6mm。降雨过后是降温凉爽,所以6月下旬的气温比常年低1.9℃,这就是经文里所说的“寒气时至”。而短暂的降雨过后又是响晴薄日,骄阳似火,加上雾气缭绕,湿度大,闷热感很强。7月中旬至大暑日连续10 d晴热,“蒸烤双管齐下”,全不似5月下旬那种大风沙尘、燥呛整天的干热情景。
而经文中说的“庶类番鲜”,京城里是如何表现的呢?“庶”者众多意,“番”者繁盛也,意谓绿植密茂,既是火热而生,也是天气所成。请看《北京晚报》的记载:6月20日:“水果命天注定;连阴雨甜了杏子苦了西瓜”;7月14日:河湖中生浮萍甚茂,工人用网拉至岸边,捞出晒干作饲料。
从三之气的总体天气看,炎热十分明显,而降水的情况却不容乐观,虽然6月份雨量偏多,但多是局地暴雨,有淹也有旱,多数时间人们感受的仍然是干旱缺水的威胁。三气范围内我国南方降水多而北方降水少形成干旱已成定局。这样问题就来了,不是说甲午年是土运太过、湿土流行吗?为什么反而燥行其政了呢?笔者学习经典,原来五运六气理论对此是有讲究的,应当说南方降水多,反映了土运太过的特点,成为“敦阜之纪”,而北方的干旱是由火热造成的。这里有两点提示:其一,天气制之,气有所从。《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白起金用,草木眚,喘咳寒热,嚏鼽衄鼻窒,大暑流行,甚则疮疡燔灼,金烁石流。地乃燥清,凄沧数至,胁痛善太息,肃杀行,草木变。”
张景岳对“白起金用”的注解是“火气下临,金之所畏,故肺气上从。从者,应而动也。金动则白色起为火用,故草木受眚。然火见燔灼必革易金性,且至于耗,金曰从革,即此之谓。”这就是说,炎火降临,不能生土,直接克伐金气,出现地面上植被被摧残的景象。经文专门讨论了五运之行受制于司天、在泉之六气,五行、五藏之气有所从之,与司天之气而化所引起的自然变化和人体的发病情况,贯穿了五行生克的基本理论。这是古人从火热过甚则燥必随之的自然现象观察中得到的启示,这个自然现象就是“水流湿,火就燥”。《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凡此少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地气肃,天气明,寒交暑,热加燥。”其二,上下气可以交互。《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数之始,起于上而终于下,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上下交互,气交主之,岁纪毕矣。”意思是说,甲午年主持上半年的少阴君火可以与主持下半年的阳明燥金“上下交互”,在少阴君火的总主持下,由于有了土运太过的影响,燥湿之间在上下半年可以“交互”。某个地方如果出现上半年阳明燥金(干旱)的气候偏向性,那么这个地方下半年的气候就会偏向雨湿流行,这是古人又一个智慧的测算,2014年北京下半年的情况让我们拭目以待。
整个三之气的2个月中,由于“大火行”及燥、湿互呈的关系,人们罹患疾病的特点与天气息息相关。首先,火症接着二之气持续增多,疖、痤、疹、淋、疮疖、赤眼发病率高。其次,5月、6月下旬均有一次上感过程,尤其7月中旬发热患者明显增多。7月11日报载:“儿童医院发烧急诊创新高”,原因是炎暑与贪凉,其中空调致害的因素不可小视,这就是经文中说的“寒热更作”、寒热交争也。最后,由于寒热互呈、燥湿相混引起的消化道疾患常见。7月22日报载:“肠道传染病进入高发季”,而在笔者的门诊中,胃脘痛很多见,患者拿来自己的胃镜报告单,从返流胃、PH(+)、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癌等等不一而足。其实,胃脘痛患者从年初起即开始增多,引起笔者的重视,经过学习认定胃脘痛即属于经文里“气厥心痛”的范畴。在古代,心痛、胃痛难分,1994年版《中医内科学·胃痛》中已言明:“古代文献中常称本病为心痛”,及至清代早期的著作中亦将胃痛列入心痛门中,如程钟龄《医学心悟》中说:“心痛有九种,一曰气,二曰血,三曰热,四曰寒,五曰饮,六曰食,七曰虚,八曰虫,九曰疰,宜分而治之。”又曰:“然心不受邪,受邪则为真心痛,旦暮不保矣”,与今天所谓的心梗、肺栓塞等病相区别。
甲午年出现的“气厥心痛”怎么理论?如何治?高士宗谓:“三气应热,若寒气时至,则民病气厥心痛,因于寒也。”并在铨释“白起金用”时曰:“金气从火,金刑木也”。木被袭扰则又干土,形成气逆于心而心痛发作。从理论上说,胃脘痛的因机极其复杂,除了寒热错杂、木邪克土,还应有燥湿相混。燥湿有内外之分,外燥外湿即大气之中蕴郁的致病因子;内燥内湿即人体摄入水谷中的有害物质,湿性黏腻瘀毒、燥性涩滞结团,二者结合演变在胃中即可形成胃脘痛,日久形成癥瘕积聚,诚如吴鞠通所谓:“金性坚刚,介然成块”。时至今日,中西医者仍对胃癌的治疗难有良策。《北京晚报》6月30日6版:“刚刚公布的北京健康白皮书显示,世界胃癌患者一半在中国,但早期就诊率不足两成。本市启动胃癌早期诊断研究”,这是适时而重要的对策之一。笔者在二气、三气时来诊的胃脘痛患者有三个应对措施:一是用《伤寒论》中治寒热交作胃中“痞”的“半夏泻心汤”为主方,芩连与干姜并用,注意黄连用量宜少,寒多可加“良附丸”;二是木邪克土常伍以“金铃子散”;三是用芳化法,即采用河北石家庄李恩复先生的凉润通降法,用青蒿、柴胡、白芍、内金、北沙参等药,颇合今年的气候特点,确实能将萎缩性胃炎逆转,但对于胃癌尚在探索中。
4 四气
“四之气,溽暑至,大雨时行,寒热互至。民病寒热,嗌干,黄疸,鼽衄,饮发。”
四气的时限自7月23日至9月23日,涵盖大暑节后的立秋、处暑、白露、秋分4个节气。当日均温高于22℃时,气象学视为夏天;低于22℃且连续5 d则视为秋天。北京气象台认定北京的入秋日是9月12日,与常年相仿。
先说高温出现的“溽暑至”,从7月下旬到8月16日出伏,北京正处于伏天中,高温晴烤,溽暑难耐。值得记录的是伏天过后直到9月12日入秋前仍然高热,出伏日 33℃。8月 26日正午高温35.3℃,9月上旬雨后晴晒又热,9月4日午34℃以上。这就是2014年京城时值长夏季节的暑气难消、相火妄行的情况。而9月12日入秋日一过,气温在多云、晴好的转换中阶次下降,9月21日西北新疆乌鲁木齐降雪的冷空气向华北逼近,秋分日秋雨绵绵已经凉冷。
再说燥湿转换的“大雨时行”,实际情况是从7月下旬直至整个8月份都是少雨干旱。干旱是从三气持续过来的,三气后期的7月1日曾下过一场32.6 mm的强雨阵雨,直到四气初期的7月29日夜又下一场暴雨,暂缓了高温和干旱。整个8月份共计下四场雨,每场都不超过10 mm,暴雨之后送来清凉,但晴天后又烤晒炎热。8月15日午后居然在日照下响了三声“旱天雷”,8月下旬更是雨水稀少如洒“金豆子”。8月24日《北京晚报》2版:“北京‘七上八下’的主汛期结束。据统计,今年京城主汛期表现乏善可陈,降水量仅为41.4 mm,比常年偏少66.9%,成为继1980年、2003年和2010年之后,第4个主汛期降水偏少的年份”,人们称之为“汛期不汛”,降水少造成的干旱波及北方12个省份。据报载,7月下旬鲁、豫、陕伏旱面积超过7200万亩;8月中旬辽宁、吉林遭遇严重干旱。人们渴盼降雨,北京市郊部分地区出现用水紧张和饮水困难。而姗姗来迟的“大雨时行”直到9月份才得以彻底改观,9月1日、2日降下全市性大雨,酣畅、润绰,持续近30 h,先威猛后持久,市均降水41.2 mm。12日凌晨又降雨5.6 mm,在气温渐降中,多云、有雾、湿度增多,而23日(秋分)又持续降小雨近40 h,已是绵绵秋雨。对于迟到的大雨,我们试从运气学说角度作个解释:所谓“亢则害,承乃制”,天空大气中的6个元素总是波澜壮阔、起伏承接的,三气时的干旱是由甲午年“火行于政”导致的,火热过甚则燥必随之,笔者已在前文中提到上下半年六气可以“交互”认知,即下半年的“阳明燥金在泉”可以挪移到上半年,而下半年在“时间分配”上则可以有雨湿的承接。其实当着8月大热之时,每次小的降水都是以强雷暴的方式显现,天空中六气激荡迅烈可见一斑。这种承接是有规律、有理论的。《素问·六微旨大论》曰:“金位之下,火气承之。”说的是上半年以“阳明燥金”主政,则火热之气承接,三气至四气少阳相火持续了2个月,才有“相火之下,水气承之”。说明今年的天气变化是火热过度,但汛期之末的降水承接也未过时,还算平稳,不过地底下也有了少许动静。9月7日报载:河北省张家口涿鹿县发生4.3级地震,北京、天津有感,个别房屋出现裂缝,幸无人员伤亡。
由于四气的时间段内多处于炎暑与燥湿转换中,人们罹患疾病的特点亦与往年仿佛。笔者在门诊中遇到的证候多与火热、燥湿相关,在上焦可见口疮、鼽窒、面游风、咳喘、痤、疿等,在中焦多见胃脘痛、泄泻,在下焦多见腰膝痛、痿、淋浊等。8月下旬电视上说“骨关节病增多”,是延续着初气“关节禁固、腰脽痛”而来。暑为火邪,暑易伤气,患病可见急重险象,所以报载:“湿热天气急诊重症患者增加”。而经文中所说的“嗌干、黄疸”等证,笔者未曾遇到。医者宜谨遵《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凡此少阴司天之政》的告诫:“热病生于上,清病生于下,寒热凌犯而争于中。”认真区分而进行辨证,常用方剂与既往炎暑时期一样,多用李东垣的“清暑益气汤”,黄芪与黄柏联用。出现燥热证时,用王孟英“清暑益气汤”,伍以西洋参、麦冬。不过用黄柏的机会最多,《本草从新》论黄柏:“苦寒微辛,沉阴下降,泻膀胱相火,除湿清热,疗下焦‘虚’。”所以黄柏为“圣药”。
5 五气
“五之气,畏火临,暑反至,阳乃化,万物乃生乃长荣,民乃康,其病温。”
五气的时限自9月23日至11月22日,涵盖秋分节后的寒露、霜降、立冬、小雪4个节气。在这2个多月的时段内,北京城区的气候特点与经文所述既不似又相似,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明确而应述的其实有两个内容:一是大雾迷漫的10月,二是风起燥来,“人努力,天帮忙”形成的晴好天气,所谓“APEC蓝”。
先说大雾10月,雾霾是由寒冷低温、湿度大、天气静稳等条件形成的。9月末的阵阵凉意让人们纷纷穿上秋衣裤。10月1日绵绵凉雨,正午的15.4℃的气温让气象台惊呼:“近60年以来的第二低气温。”3日夜降雨7.2 mm,4日阴凉雨雾潮湿,7日少风轻雾起,8日晨6时许响雷震醒了尚在睡眠中的人们,全市突然出现分散性降雨,而轻雾渐浓,过午后已是持续的大雾迷漫,连晚上的“日全食”(红月亮)都看不到了。据笔者统计,整个10月共计有雾霾天气16 d,完全颠覆了人们对秋天的美好憧憬。据专业人士说,北京地形特殊,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的季风性大陆性气候。往年的北京是“金秋十月”,秋风习习,晴朗少雨,气候温润,树叶渐次变成黄、红,而柿子、山楂、栗子、梨等水果及大秋作物渐次成熟,一派祥和气象。而今年则是延续了9月雨水增多的事实,寒湿之气盘踞,天气静稳中迎来的是我国中、东部在偏南风驱使下大量水气的输送,以大雾的形式体现着湿气的特点,加上人多、车多、燃烧物不散,导致大雾大霾连连,人们惊着了。在《温病条辨》里的注家就曾评论:“盖土为杂气,寄旺四时,藏垢纳污,无所不受,其间错综变化,不可枚举。”“凡云雾雨露之属,皆是湿气”。而在汽车尾气等排放的PM2.5细小颗粒中,也蕴藏着毒害人体、涩滞结聚的“燥毒”。
再说“APEC蓝”。11月1日大风自西北刮来,降温吹走雾霾,满地滚黄叶。而11月上中旬在北京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及相关会议(简称APEC会议),由1日至14日,晴好天气占八成,PM2.5达标,比去年同期降55%。但11月15日雾霾又聚,19至21日多云间阴、大雾迷漫,人们不敢出门。
通过上面的记忆描述,北京五之气时的情景与经文中所说“畏(相)火临,暑反至”大不一样,寒湿雾霾代替了暑热。但有没有气温在低位徘徊且低不下去的时候呢?有!有两点值得记述:一是物候证据,虽然北京在秋冬转换时期有银杏黄了、黄栌红了等彩叶的变化,但大部分的落叶乔木仍然绿满枝头,长势旺盛,绿、红、黄参差其间,而且有反季节开花的植物。10月27日《北京晚报》8版载:“奥森公园丁香反季节开花,专家解释可能与植物个体差异有关”,“或者离暖气管线更近”。二是北京气象台对入冬准入日迟迟不报。虽然国庆节低温来袭,达到15.4℃;虽然11月15日正式供暖,但气温波动在0 ~12℃,日均温6℃上下,并未达到5 d连续5℃以下的入冬标准,甚至11月24日(小雪节后2 d)北京气象台说过去的几天日均温5.3℃,比常年高1.9℃。这就是说,整个五之气内没有达到入冬标准,还是秋天。由此我们看经文的后两句:“阳乃化,万物乃生乃长荣”,不是说得很像吗?虽然处于中原地区的开封、郑州等地有可能“暑反至”,但是北纬40°的北京却在夏天的高温干旱之后,出现了秋天的雨雾寒湿,不过却仍然体现着全年“少阴君火司天”的特点,气温还是高,这就是北京方式,这就是全国虽有气候上的千差万别,但全都统一在一个气交内的例证。
笔者坐诊北京城区,时时感受着“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自然变化。在五之气时段内,病证居多的有胃肠疾患、咳喘、鼽衄、眠差、高血压、甲状腺疾病。在11月中旬,有一次上感过程,而最常出现的一个主诉即是腹满。这不是单凭主观预断便能出现的事实,而是患者向医者求助时不得不正视的现实,要求医者思考并向古人求助。恰好《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头条即明示:“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尤在泾《心典》解曰:“趺阳,胃脉也;微弦,阴象也。以阴加阳,脾胃受之,则为腹满,设不满,则阴邪必旁攻胠胁,而下闭谷道,为便难,为两胠疼痛。”分明说的是寒湿之阴邪加于胃肠之阳腑,而阳腑恰遇积热便会产生腹满。可见9、10月份雨水雾浊增多、气温下降出现寒湿之气影响人体,形成肠腑壅闭的胀满并非偶然。由于肠腑分为小肠、大肠,分掌受盛、传导职能,并且盘踞于腹腔,气机无论是受大便秘结还是泄泻的影响,都会壅滞产生胀满,攻冲两胁,《素问》里称之“月真胀”。而由于泄泻胀满,《温病条辨·中焦第四十五条》云:“足太阴寒湿腹胀、小便不利,大便溏而不爽,若欲滞下者,四苓加厚朴秦皮汤主之,五苓散亦主之。”明确指出寒湿是病因,腹满是主证,泄泻或是便秘是兼证。而出现腹满的另一个成因是胃肠重载。自入秋以来,暑热褪去,人们胃口大开是事实,但报纸电视上不合时宜地推销“秋燥养阴”、“贴秋膘”等言论,调动“舌尖”。过早地进补,反而戕害了脾胃运化功能产生腹满。所以腹满的病机一是寒湿伤阳,二是肠胃重载,“寒热凌犯而争于中”,定位在脾,“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这就是时下的北京,并不像经文在四之气里预示的可以出现湿热黄疸,在五之气里“民乃康”,而是在异常的天气条件加上人们饮食习惯制造了可以分析探讨的“腹满”。
治疗腹满,《素问·至真要大论》给出的治则是:“太阴之复,治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泻之、燥之、泄之。”
笔者曾施用燥湿运脾、化湿和胃的“平胃散”加味治疗一中年男子腹满。服药1周后云腹满减,只是大便闭结,又加酒大黄5 g再服1周,这就是《金匮》“厚朴七物汤”证。总之,腹满是很常见的病症,但也有吉凶顺逆。拿疾病来说,消化不良、轻度脂肪肝出现的腹满是轻症,而循着满、胀、臌不断演进的肝硬化则是重症。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肠梗阻、胃肠炎、结肠炎等均可出现腹满,而消化系统癌症亦可出现腹满,有时极为诡异,医者可不慎哉。
6 六气
“终之气,燥令行,余火内格,肿于上,咳喘,甚则血溢。寒气数举,则霿雾翳,病生皮腠,内舍于胁,下连少腹而作寒中,地将易也。”
六气又称“终之气”,时限自11月22日至2015年元月20日2个月内,涵盖自小雪之后的大雪、冬至、小寒、大寒4个节气。在这个时段内,寒温变化大,异常干旱。11月下旬,一天雾霾一天晴好之后,终于在11月30日刮起一场大风,一天之间将杨树叶基本吹净,接着寒风一股股袭来、频吹不断,气温直线下降。12月 2日晨直降至 -9.5℃,午 -0.6℃,人们纷纷穿上羽绒服,冬天真的到了。寒潮席卷全国,黄河冰封提前13 d。12月中旬更加干燥寒冷,冷空气接踵而至,横扫雾霾。可是12月下旬在多日晴好天气后,竟然回暖升温,冬至日午间升至9.4℃,二九中的元月5日午间11℃,三九第2天(元月10日)午间11.1℃,就是到了“四九”大寒节前,气温还是不低。综观全年,北京的气候具备了火热的偏向性。而元月17日电视上介绍有美国气象部门认定2014年是“全球最暖年”,主要原因是“温室效应”。再说雾霾和干旱,六气时段内的雾霾天数偏少,是在寒潮过后的间隙中形成的,所以经文里说“寒气数举,则霿雾翳”,这恐怕是古代文献最早记录的“雾”字。“霿”形容雾天之晦暗,“翳”指昏蒙看不清,即现在气象学的专用名词称“能见度”。其实六气时段内蓝天还是比较多的,基本无降雪,但只是在12月10日和元月14日在雾霾天气中降下微雪,只见雪花飘不见地皮湿,人们称为“贫雪”。整个12月,由于北风劲吹,蓝天多达23 d。空气中的湿度降到最低,大地一片白干,人们感受的是燥冽。中央气象台每晚都在中国地图上标出北京北部山区黄红色火险预警范围,这就是经文说的“燥令行”,意思是六气的主气虽然是太阳寒水,但客气是阳明燥金,反映了下半年阳明燥金在泉的气候偏向性,气候至此再不“交互”了,反而过度地对9、10月的寒湿之气进行调整。这就成了易致灾害的“金郁之发”。《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金郁之发,天洁地明,风清气切,大凉之举,草树浮烟,燥气以行。”
北京人渴水、盼水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可喜的是12月27日“南水终于来了”!12年的艰苦建设,等来了湖北省丹江口水库开闸放水,15 d长途跋涉1400多公里,北京人破天荒地喝上了汉江水。为了让北方人“服水土”,自来水厂采取与北方水1∶1或1∶4的配比方法迅速地将水送进了千家万户。不少市民惊喜地发现:开水壶中的水碱少多了。喝了南水,北京人的健康和体质有无变化?这是医学家们应当长期关注的事。
六气是一年的终末之气,再往前运行就是来年的“初之气”了。经文里最后一句:“地将易也”是什么意思?甲午年以火热、燥湿的气候偏向性已经记录在案,而未来一年同一个地方、同一片大地上的气候偏向性必将变换一个模样。笔者认同“温室效应”会让全球变暖,但亦相信大自然的动态调整,让我们对明年的“易”共同拭目以待。
说到病证,六气内最不能忘怀的是流感,随着11月末寒潮的涌动,发热等急症挤爆医院,卫生防疫部门报告此类流感属甲流病毒和肺腺病毒之属,比往年提前发生。但是从甲午年“少阴司天之政”看,五气的经文里就有“其病温”,应当说北京2014年的温病错后了,总之是天气温热太过突然因寒而引发。吴鞠通有言:“试观六元正气所载,温疠大行,民病温疠之处,皆君相两火加临之候,未有寒水湿土加临而病温者,亦可知愚之非臆说矣。”何谓“加临之候”?客气临时加于主气之候也。甲午年五之气主气阴阳燥金,客气少阳相火,温病乃阳明之薮,故温病乃火热症也。不过此次流感严格来说属于“秋燥”,12月上中旬的流感证属“凉燥”,下旬回温以后的流感证属“温燥”,凉燥用“杏苏散”,温燥用“清燥救肺汤”。《素问·至真要大论》明示为:“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燥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以酸平之,以和为利”。
“终之气”的经文里说到“燥令行,余火内格”,是说夏秋之季身体内积聚的火热被凉燥之气格拒于内,不得发泄,因此会演幻成“肿于上,咳喘,甚则血溢”。高士宗将“肿”解释为“冲”,因此流感后期往往出现咳嗽、喘息,解释得通。但是笔者亦发现,不少高血压、肾炎、肾病的患者此时多出现眼泡浮肿甚至颜面浮肿,可以用“肿于上”作解。而“病生皮腠,内舍于胁,下连少腹而作寒中”又如何作解?这是燥金之邪对木气的尅伐。燥邪首伤皮腠,病机十九条已有明示,即“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确实,湿疹、银屑病等皮肤病明显增多,而燥邪深入厥阴,引发湿热、寒湿等患病者亦不在少数。笔者元月10日门诊中同时有两个10岁以下儿童,一来自京城,一来自秦皇岛市,均患荨麻疹,询之均有腹痛,其中1例有蛔虫史。值得一提的是,五气中出现的胀满、胃脘痛、泄泻仍然持续多见,他们有的口苦反流,有的胃脘痛胀牵及两胁,有的腹胀左下腹疼痛,大便次数增多而泻,多以热在上、寒在下,“寒热凌犯而争于中”作解。对于这种燥湿相混的状态,清·叶霖在《温病条辨·上焦篇第五十八条》“清燥救肺汤”之后有个精妙的评论:“以长夏湿土郁蒸之余气,渐积身中,随秋令收敛而伏藏于肺胃之间,直待秋深燥令大行,燥与湿两不相容而为病。经言‘秋伤于湿,冬生咳嗽’者,此义也。西昌(喻嘉言)欲以湿易燥者,亦此义也。故此证有肺燥、胃湿两难分解之势。”当着咳嗽和胃脘胀痛两类患者同一天进入诊室,笔者的心中便释然了。
欢迎订阅《中国针灸》杂志(月刊),《针刺研究》杂志(双月刊)
两刊均为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主办的针灸学术权威期刊,均已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中国医学专业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全面报道国内、国外针灸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临床有效治疗方法,专家经验,特色疗法等;提供继续教育培训、技能培训、学术会议、医疗药品器械信息。实为医务工作者、针灸爱好者订阅之首选。广告经营许可证:京东工商广字0030号。
2014年《中国针灸》杂志每册18元,全年216元,邮发代号:2-53;《针刺研究》杂志每册20元,全年120元,邮发代号:82-171。在全国各地邮局均能订阅。
如当地邮局订阅困难者,请直接与《中国针灸》杂志发行部联系。地址:北京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邮编:100700。电话:010-84046331,010-64089349。E-mail:zhenjiuguangfa@aliyun.com
R226
A
1006-3250(2015)03-0302-06
2014-10-25